六根與六識的見分,阿賴耶識見分與六根的內在關係

2020-12-22 廣濟龍王五爺

六根與六識的見分有什麼內在的關係?

阿賴耶識見分與六根有什麼內在的關係?

1.根者,通常法義理解為「清淨四大」或「清淨色」。應該注意到,在整體佛法法義中,能夠使用「清淨」二字的地方是有嚴格限定的,一般都是解釋為「清淨法身」「清淨法性」「清淨佛性」等,所以「清淨四大」與「清淨色」是理解為「清淨的四大」?還是「清淨+四大」?值得深思。

2.《成唯識論》中的定義則是「功能為義」,「以能發識,比知是有」。此處「功能」義,說明根是無形相的;「發」字,恰恰值得深思,激發?引發?就此不得不思考根的究竟義到底是色法還是心法。當然,色法可以談「功能」,但對色法的定義中並沒有直接定義為「功能」,所以根的「功能為義」與談色法有功能性是要區分開來的。談「發」識,是一種勢能與動態,顯示為活脫脫的妙用,這肯定不是色法所能為。結合《楞嚴經》義,「根」的究竟義當屬心法無疑。

3.通常法義,根塵相對,和合生識。根塵為增上緣,識依自種子因,和合而生。如果根定屬色法,色色和合為增上緣而生識,那為什麼一定要「根」這種色法與塵相對呢?為什麼其它兩種色法相對就不能為增上緣而生識呢?如果色色相對就可以,那就有混亂的過錯。

4.至於六根與六識見分的內在關係,就拿意識來說。意識是通常修行的主體,離開意識,我們聽聞思維法義、觀想空假中等都無法進行。意根對法塵而發意識,意識思維時有能緣與所緣,也即所謂的見分與相分,見分遍計相分而生了別。若能了知若名若相皆是識自變現,假而不實,見分對相分不起遍計執,經四加行至「有見無相」時,也即證得根本智(無分別智)。「根本智」之「根」義,是否與「根即智」有著某種內在的聯繫?「根本智」是否即是「根,本是智」之密意?證根本智時,正是分別意識泯歸至根性之時,也就是說,除去識中的遍計虛妄執,當下回歸的就是根塵對待的現量證境。若結合《楞嚴經》經義,正是「十番顯見」之「顯見不分」「顯見超情」「顯見離見」之文。根本智與真如渾然難分,然俱生習氣依然存乎其中。這在《楞嚴》中也有相關消除習氣之釋義。

5.阿賴耶識,依《起信論》乃生滅與不生滅之和合,唯識中「本有無漏種子」之功能、根本智證真如,其實是不矛盾而本來圓融的。阿賴耶識因微細一念無明,而有能見與能現,也即是所謂的見分與相分。此時見相二分似二而一、似一亦二。隨無明妄念轉粗,凡夫亦隨業力,摶取一分色法以為自我,所謂「見聞覺知擁令留礙,水土風火旋令覺知」,阿賴耶識見分亦即成為六根,相分亦即對應之六塵,這就是所謂的「元依一精明,分為六和合。」

6.阿賴耶識,依見分為其行相,相分只是見分之影子,則本來清淨心亦是蘊含於見分之中,若轉粗分為六根,則清淨妙明即在六根無疑。故宗門棒喝,吹燈瞬目,無非令禪人無思慮間頓悟六根本來明歷,知所歸處。

7.略述如上,或不拘於一宗經論,但自覺或有貫通受用,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末那識並不會是潛意識:從六根互用,淺析末那識、阿賴耶識
    近來一直有個大膽的想法,總是隱隱覺得,不該把末那識與阿賴耶識說成第七識與第八識。私下覺得如果把末那識與阿賴耶識定位為第七識與第八識,那麼末那識與阿賴耶識就是與六識並列的兩個識種,是獨立於六識之外的兩個識種。可是如果是獨立於六識之外的兩個並列識種,那就該與六識一樣,是從凡夫位可以辨知的。可是明明末那識與阿賴耶識是從凡夫位無法明確辨知的。這是一個一直以來總是困擾著我的疑惑。
  • 六根,六塵,六識的關係
    六根六根,是指生理學的全部範圍。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心論者,更不是唯神論者,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從六根接觸六塵而產生的判別力與記憶力上說,稱為六識。如果沒有六識而僅有六根與六塵,那就不是活人而是死屍,所以,六識是六根的操縱者,六根是六識用來接觸六塵的工具。《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指眼睛能夠看見的就是色。同理,耳朵能聽到的就是聲,鼻子能聞到的就是香,舌頭能嘗到的就是味,身體能夠感知的就是觸,意識能感受到就是法,這是六根對六塵。六塵是外在的,六根在我們身上,六識就是六根所感受到的一個數據。
  • 佛教裡的六根、六塵和六識是什麼關係?
    佛教裡的六根、六塵和六識是什麼關係?在這兒,我們先看一則關於放下六根、六塵和六識的小故事。佛陀在世時,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羅門來到他面前,手裡拿了兩個三人多高的花瓶,虔誠地來獻佛。佛陀對婆羅門說:「放下!」婆羅門把他左手拿的那個花瓶放下。佛陀又說:「放下!」
  • 佛性自見佛性?舍識用根?
    正光辨正如下:眼見佛性是吾人藉著阿賴耶識自己所生的有根身中的五根、意根及外五塵相、五遍行的觸心所,由阿賴耶識自身相應的六塵之外的見分種子現行運作,即是佛性。而佛性依如來藏在運作時,妄心亦同時運作,方有六識心的六塵中的見聞覺知性出現,故佛性不是見聞覺知,但不離見聞覺知。
  • 六根---六塵---六識
    六塵  六識)這些名相概念是基礎,需要懂得他們相互之間的關係以及作用,聽楞嚴經講解時,才不會被名相概念繞的雲裡霧裡。  《六根》                        眼根: 眼睛向外直接攀緣相應的色塵,色塵又分為明塵和暗塵兩種。眼根的作用只管看。
  • 什麼是六根、六塵、六識?
    問:什麼是六根、六塵、六識?
  • 六根清淨是哪六根?
    上面所說的六根是屬於生理學,加上六塵的物理學及六識的心理學,便是一個人的總和。六根、六塵、六識的形成,稱為十八界。十八界的三大類,構成鼎足之勢,相互為用,缺了一類,其他的二類也就不能存在。因為六塵與六識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塵與六根要靠六識的判別才有價值,六根與六識要有六塵的反映才有功效。
  • 六根、六識、六塵、六覺
    六根、六識、六塵、六覺因為你有自性,他也能悟,能覺悟。你再介紹給那些沒遇到佛經,沒遇到佛法的,不懂佛經的,你看你做這事跟佛一樣,你用上了,你用這六種眼耳鼻舌身意,你看與你的根本,真如本性相應了。 所以眼耳鼻舌身意,佛門之中把它叫做六根。可是凡夫呢,胡塗人呢,沒有智慧的人呢,佛經沒聽懂的人呢,他不會用,不會轉識成智,不會借假修真,他這眼耳鼻舌身意,能與自己的根本,真如本性相應的,它不相應。它不相應的它是什麼呢?
  • 什麼是六塵、六根、六識?放下此執當下頓悟《楞嚴經》
    佛陀對他說:「我並不是讓你放下花,你應當放下的,是對六塵、六根、六識的實有執著。」仙人言下頓悟,當即超越輪迴。——《入行論廣解》第178課放下對六塵、六根、六識的實有執著如此重要,利根者能當下頓悟,那何為六塵、六根、六識?讓我們一起了解了解吧!何為六根、六塵、六識?
  • 什麼是六根?正確認識何為六根清淨
    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心論者,更不是唯神論者,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所以,佛教看一個人的構成,是從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來分析的。上面所說的六根是屬於生理學,加上六塵的物理學及六識的心理學,便是一個人的總和,六根、六塵、六識的形成,稱為十八界,十八界的三大類,構成鼎足之勢,相互為用,缺了一類,其他的二類也就不能存在。
  • 「六根不淨」中的六根到底是什麼?
    六根,是指生理學的全部範圍。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心論者,更不是唯神論者,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所以,佛教看一個人的構成,是從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來分析的。上面所說的六根是屬於生理學,加上六塵的物理學及六識的心理學,便是一個人的總和,六根、六塵、六識的形成,稱為十八界,十八界的三大類,構成鼎足之勢,相互為用,缺了一類,其他的二類也就不能存在。因為六塵與六識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塵與六根要靠六識的判別才有價值,六根與六識要有六塵的反映才有功效。
  • 佛門常說,要六根清淨,到底什麼是六根?
    佛家常說,學佛人要六根清淨,你知道什麼是六根嗎?相信大多數學佛人,沒有不知道什麼是六根的,但還有一些初學佛法的人,或許對六根還不太了解,若不了解六根,後面的學佛過程就會受到阻礙。六根在很多佛經當中都會經常提到,所以只有先了解六根,以及六塵等基礎內容,才能更好地去理解佛經的經義。
  • 【佛學詞典】什麼是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愛身、六想身、六思身
    【佛學詞典】什麼是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愛身、六想身、六思身六識身: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
  • 六塵與六入——《阿含正義》摘錄
    六塵者:謂色、聲、香、味、觸、法,六識能見的自性則名為見分,故將相對於六識能見的自性而說此被見的六塵名為相分,是六識心體所識知之法相故,這是見分與相分界定的最粗淺層次。六塵相分有內、外之分。外相分六塵者:謂眼根所觸外色塵、耳根所觸外聲塵、……乃至身根所觸軟硬、粗澀細滑等外觸塵、意根藉本識所觸外五塵上顯現之有變動或無變動的法塵。
  • 佛教常說的"六根清淨"中的"六根"是指什麼
    佛教常說的"六根清淨"中的"六根"是指什麼 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心論者,更不是唯神論者,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所以,佛教看一個人的構成,是從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來分析的。
  • 楞嚴經解釋:什麼是佛教的六識
    即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為依,對色(顯色與形色)、聲、香、味、觸、法(概念及直感之對象)等六境,產生見、聞、嗅、味、觸、知等了別作用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識、境、根三者必須同時存在。阿毗達磨佛教認為,此六識乃心之作用,其體乃唯一之心,六識不同時作用。大乘唯識家則在六識之外,另立末那、阿賴耶二識,而認其均能同時作用。
  • 何謂「阿賴耶識」與「三能變」?
    一、何謂「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又稱第八識,以梵語Alaya Vijnana前者音譯而成「阿賴耶」,為有情根本的心識,亦為八識之根本。它含藏了一切善惡行為的種子。當因緣成熟時,它能引生有情的根身器界,所以為一切事物之根源。此識之義譯則有不同的譯名,有譯作藏識。藏者,具有三種意義:   一、能藏──能含藏一切事物之種子故。
  • 佛教常說六根清淨,但你可能連哪「六根」都不知道!
    佛學的六根,並不是所謂的虛無縹緲的東西,而是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六根是建立在六塵和六識上面,是有很多的理論基礎,分別建立在物理和心理上面,這就是科學效應。所以,六根,不是憑空想像和憑空捏造出來的,而是經過理論推理所得出的。六根是六塵和六識的基礎,那什麼識六塵和六識?
  • 阿賴耶識承載支配六識
    唯識派認為,如果解釋不了這個本體,那可能是認識方法有問題,如果認識方法對頭,正確的本體也就找到了,他們通過名色緣六入這一環,導出了在六識外還存在著控制六識的超識,也就是作為載體的阿賴耶識,後來又擴大到了莫納識。唯識派的這種理論構建,在解決佛學矛盾問題的基礎上,進而把識的概念上升到了人的本體和本源層面,隨之而來的是,明與無明以及緣生法的重要性和變載性地位下降。
  • 什麼是六識、六塵、六境,十惡八邪包含哪些範圍?
    《每周一課》以佛學經論為主導,講解佛學相關的知識要點;今天為大家分享的主題是:佛教中的六識、六塵、六境是指什麼?十惡八邪講的是哪些範圍?希望能幫到大家了解更多佛學知識!佛教六識所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認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