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自見佛性?舍識用根?

2021-02-08 佛法正義

摘錄自正光居士著《眼見佛性——駁慧廣法師「眼見佛性的含義」文中謬說》歡迎上華嚴妙智網查閱原文更多內容


    複次,慧廣法師云:「因此,眼見佛性應該說是心眼見到佛性,比較不會令人誤解。心眼即指佛性,佛性依於六根作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皆可見佛性,豈只是肉眼能見佛性呢?『眼見佛性』,其實是佛性自見佛性,有人可能會懷疑:佛性如何自見於佛性呢?就如眼睛,如何自見自己的眼睛呢?那是說不通的。所以,這是相應、契入的意思,假名說為「眼見佛性」,不然只是法身無相,應物現形,見得佛性境界的意思了。」

  正光辨正如下:眼見佛性是吾人藉著阿賴耶識自己所生的有根身中的五根、意根及外五塵相、五遍行的觸心所,由阿賴耶識自身相應的六塵之外的見分種子現行運作,即是佛性。而佛性依如來藏在運作時,妄心亦同時運作,方有六識心的六塵中的見聞覺知性出現,故佛性不是見聞覺知,但不離見聞覺知。因此佛性是以阿賴耶識為因,藉著阿賴耶識所造色身、六根、六塵、六識、五遍行觸心所、五別境等種種為緣,才能由五俱意識或夢中的獨頭意識得見,非如慧廣法師所妄說之「佛性依於六根作用」而已。

  二者,平實居士弘法十餘年來的言說中,以及現在已有的四十餘冊著作中,從來不曾說過「佛性自見佛性」的話;因為從實證上來說,佛性是不曾自見佛性的,只有意識覺知心能以別境心所法來返觀自己,然而如來藏的本覺性是從來都不曾自見自己的;佛性更是如此,從來都不曾、也不會自見佛性。平實居士既然從來都不曾如此說過、寫過,慧廣法師以此捏造之莫須有事實,來誣衊平實居士,則非誠實之言語;身為法師僧寶,而以捏造的莫須有事實來誣衊平實居士,有辱僧寶尊貴身分。

  三者,經典都說:阿賴耶識自體無形無相、離見聞覺知、不在六塵中起分別、離六塵中之自證分及證自證分,如何成就問慧廣法師所說「佛性自見(相應、契入)佛性」之道理?如今慧廣法師說「眼見佛性應該說是心眼見到佛性」,同時又說「心眼即指佛性」,則慧廣之意思應該就是「心眼見到佛性、心眼見到心眼、佛性見到心眼、佛性見到佛性」,既說心眼即是佛性,又說心眼見到佛性,當然一定是這個意思,任憑慧廣再怎麼自圓其說,都無法推翻這四個意思。

    複次,推究慧廣所說的心眼,其實就是六識的見聞知覺性;既說心眼就是佛性,佛性就是心眼,那麼慧廣的意思顯然就是說:佛性即是能見、能聞…乃至能知覺性的六識自性了。如此一來,佛性就成為六識的見聞知覺性了,這就是慧廣的落處,他無永遠都無法狡辯的;這也正是經中所說「凡夫隨順佛性」的凡夫境界。

  又從慧廣個人所主張的「明心就是見性」,而他所主張的明心標的卻又是離念靈知心之意識覺知心,落在常見外道的常見邪見境界中,正可以證明慧廣根本就不懂明心者的智慧境界,更何況是明心者所仍不知道的眼見佛性境界?所以慧廣所說的見性、禪、般若等說法,都是凡夫臆想所得的邪見。這事實,已經很分明的顯示出來了,並且證據歷歷,慧廣就算是想要再以什麼理由來圓謊,都已經不可能了。

  事實上則是:若非阿賴耶識藉著外五塵、六根、五遍行觸心所而生內六塵相,再由七轉識妄心所了知,云何能自見(或相應、契入)佛性?事實上,必須是由慧廣所說的心眼(也就是六識的見聞知覺性),經由福德的修集、慧力的開啟、定力的鍛鏈,才可能在一念相應時眼見佛性;所見的佛性則是如來藏的本覺自性,能見的則是心眼六識的見聞知覺性,而且是心眼以肉眼在一切有情與無情之上都可以見得到,所以佛在《大般涅盤經》中所說的肉眼眼見佛性,才是正確的說法;慧廣引用別本的《大般泥洹經》的經文,當作是北版四十卷本《大般涅盤經》的經文,作為辯論或辨正的根據,絕非誠實的行為,也不是法義辨正者所應遵循的規矩。所以,眼見佛性的親證境界,絕非慧廣臆想之後所說的:「心眼見到佛性、心眼自見心眼、佛性見到佛性、佛性見到心眼。」慧廣自己也不承認心眼見到心眼、佛性見佛性的說法,所以同一段文中作了破斥之說;但是他自己在同一段文中,卻又這樣子主張,而說眼見佛性即「是」與佛性「相應或契入的意思,假名說為『眼見佛性』」,由此可知,慧廣法師所說的眼見佛性的意思就是:「佛性自見(相應、契入)佛性」,因為他說佛性就是心眼,心眼就是六識的見聞知覺性;如此說法,則有大過失矣!

  四者,佛性乃從如來藏中直接出生之見分,外於六塵而運作,而於六塵境界上顯現;既無六塵中之見分與自證分,更無六塵中之證自證分,如何能夠自己見自己?如何能夠如慧廣所說之「佛性自見佛性」?真是胡人說話,名為胡說。

  又正光在許多佛學網站中,常見有人提出「舍識用根」(或用六根根性)來修行,然此知見大謬,非佛法也。何以故?根有六根,舍識用根修行者,是用何根修行?若舍眼識而用眼根修行,即無能見之用,云何修行?眼根既如是,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亦復如是。若舍意根,六識俱滅,前五根隨之漸壞,成就無餘涅盤;因成就無餘涅盤,已無三界身,亦無六識見聞覺知,云何修學佛法?又六根中,前五根(包括五扶塵根及五勝義根)都是色法,無覺無知,只有五識及意識附於其上時,才能有覺有知,如何能以五根單獨生起覺知而修學佛法?醫學家如是說,佛亦如是說,沒有六識的五根如何能起見聞覺知性?另一意根則是心法,了別慧極差,尚須藉前六識清楚了別而起見聞覺知性後才能在六塵中處處做主。由此可知,一切觀行皆必須具足六根、六塵、六識方能修行,非離六根、六塵、六識而能修能行也。故「舍識用根」或「用六根根性」來修行之說者,乃是愚人之言,與佛法無關,非佛法正知見也。

  複次,慧廣法師曾提到耕雲居士,正因為耕雲居士和慧廣法師一樣,都是以離念靈知心為真心,亦是佛所說心外求法之人,所以慧廣引為知音而拿來作奧援,都是同一類常見外道見。譬如耕雲居士於一九八八年十月三十日臺北巿師範大學所講述的『不二法門』,今節錄部分內容如下:「什麼是安祥的心態?我說話你聽得清清楚楚,我不說你也沒聽時,內心歷歷明明、明明歷歷、空空朗朗、沒有妄想、沒有煩惱、沒有過去、沒有未來,是『一念不生全體現』的甚深安祥心態。安祥是法的正受、法的現量,除了安祥以外,任你見個什麼,統名邪見,不管你有任何覺受,都是惡覺受。」

     而他所說的「內心歷歷明明、明明歷歷、空空朗朗、沒有妄想、沒有煩惱、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其實正是不離能、所,正是意識心所攝,非是真心,違背《大集經》【無覺無觀是名心性】之正理。既然真心離諸覺觀,不於六塵取相,亦不分別,如何會有「內心歷歷明明、明明歷歷」的能觀與所觀存在呢?

    由此可知,耕耘居士與慧廣法師、元音老人及聖嚴法師同墮離念靈知心也,也難怪耕雲居士會提出「一念不生全體現」的謬論。而慧廣法師自己已墮離念靈知邪知邪見中,卻引佛所喝斥的的外道法來評論完全符合世尊的正法之平實居士,無乃顛倒心行之人也。

相關焦點

  • 中觀部·瑜伽部——佛性論
    有佛性者則修種種妙行。無佛性者。則起種種粗惡。是故學小乘人。見此二說皆有道理。未知何者為定故起疑心。複次生不信心者。於二說中。各偏一執故不相信。何者。若從分別部說。則不信有無性眾生。若薩婆多等部說。則不信皆有佛性故。明有佛性者。問執無性曰。汝云何有無性眾生。永不般涅槃。答曰。眾生既有種種粗妙不同故知理有有性無性。汝若不信有無性眾生永不涅槃。而信有眾生有種種粗妙等界者。是義不然。何以故。執不平等故。
  • 你可以不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你知道什麼是佛性嗎?
    「佛性」使然。心地善良的人,容貌一定動人;心裡知足的人,生活一定快樂。貪慾是痛苦之根,淡泊是快樂之源。待人要有平等心,對己要有平常心。積善可以得福,積德可以增壽。《無常經》說:世事無相,相由心生,可見之物,實為非物,可感之事,實為非事。
  • 眾生都具備「佛性」,佛性不會流轉,只是被覆遮了
    佛法就是自性清淨的佛性,人人本有,那麼我們的佛性在什麼地方呢?這座山就是我們自己,裡面的礦石也就是那些塵雜是我們這座山中的無明煩惱,黃金是我們的佛性,要想見到佛性,要先除去那些覆遮黃金的山石塵雜,所以說無明和佛性是在一起的,眾生想除無明,一定要把我相除去,除去我相即見到了無明也見到了佛性。用開悟的智慧去煉無明礦,自己的佛性就越煉越純了。
  • 佛性論
    既然要有境為條件才能構成「佛性」,所以又把佛性的重點放在境界上,即放在法的實相、法性上。這是「佛性」指境的派生意義。《涅槃經》無疑是反映出這一情況的,但它對這些意義講得不夠明確,一忽兒指心,一忽兒指境,因此使得當時各家對「佛性」的研究,自然產生種種的不同說法,有的從心的方面理解,有的從法的方面理解,而且都能從經中找到各自的依據,終究得不到統一。
  • 請勿誤解「舍識用根」
    「舍識用根」,不是新創的名詞,而是根據《楞嚴經》經文而來。2.「舍識」,即經文中佛勸阿難捨離妄想識,如「七番破處」乃至破識無體。「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咄,此非汝心。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經文明言如此,決令舍而不用。3.「用根」,實際是「用根中之性」。
  • 佛性不可思不可言
    不是我們的意識知道的,是我們意識的本質——佛性或者智慧,佛性它感受到它自己的本質,這個在佛教裡面就叫作自知自明,自知自明也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本來面目,佛教有很多的詞彙來形容。最後這些詞彙表達形容的都是這個東西,但是無數個詞彙實際上都沒有辦法表達,它只能簡單的、模糊的、象徵性的形容。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自己去證悟,我們平時也講,我們渡河的時候需要船,渡過了以後船就不需要了,船沒有用了。
  • 中國禪宗之佛性論
    而與禪宗學說密切相關的佛經,如《金剛經》《楞枷經》《心經》《華嚴經》《維摩經》等經典,一次都未提到「佛性」。可見「佛性」是中國禪宗特有的理論範疇,而且是核心範疇。自六祖惠能起,禪宗大師們無數次論及佛性,對佛性的描述和闡釋極其豐富而複雜,且由於禪宗思維邏輯迥異常理,常常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西方人將其歸為東方神秘主義,也就勢在必然了。
  • 每個人所具有的佛性到底是什麼?
    這九種比喻,你信或者不信都沒關係,但你要思考:佛陀說眾生皆具佛性,皆具如來藏德相,並且用淺顯易懂的比喻宣說了,這對你有何啟發?比喻要說明的意思,你能信服嗎?不信的話,你有什麼理由?信的話,那這個如來藏、這個光明的心性,從現在直到成佛之間都是存在的,這一點你又如何受持?
  • 真正的佛性來喚醒人們心中的佛性
    未來三十年內佛教將會改變許多世界的問題所在,但不是以現在佛教的形式改變,需要的是真正的佛性來喚醒人們心中的佛性,佛性不是佛家的戒律,不是佛家的限制,那是靈魂本具備的本質。新的喚醒的力量,會在今後五年之內集中到來,這些新的喚醒力量經由高頻連接進入適合的母體誕生。
  • 人這輩子一定要有佛性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
  • 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念之久久,佛性自現
    何以言之,吾人之心,常時紛亂,若至誠念佛,則一切雜念妄想,悉皆漸見消滅。消滅則心歸於一,歸一則神氣自然充暢。汝不知念佛息妄,且試念之,則覺得心中種種妄念皆現。若念之久久,自無此種妄念。   其最初覺有妄念者,由於念佛之故,方顯得心中之妄念,不念佛則不顯。譬如屋中,清淨無塵,窗孔中透進一線日光,其塵不知有多少。屋中之塵,由日光顯,心中之妄,由念佛顯。若常念佛,心自清淨。
  • 聖凱 , 陳超 | 地論學派佛性論的「真如」與「真識」義
    在敦煌遺書地論學派文獻S.4303《教理集成文獻》中,不僅出現兩次「十地論師」,而且詳細闡釋了「真如佛性」:問曰:十地論師皆言「初地菩薩現見真如」,問此真如是佛性不?答曰:若依通教,見相空真如,此非是佛性。通宗之中,見真空真如,即是佛性也。問曰:相空真如,可得說「有見道修道,差別之義」。真空真如即是佛性。
  • 每個人都可以回歸的佛性
    根本智是一樣的,我的佛性、你的佛性是一樣的。不管男女老幼聽到這個幡的聲音,看到幡的動都一樣的,不會男的看到的是一種,女的看到的是一種,老的看到的是一種,小的看到的是一種,沒有的。我們每個人生命裡的一切,就像有一面大明鏡,這鏡光裡沒有我你他、眾生、老小、男女,沒有這個差別,這個稱為我們的佛性,也稱為根本智。
  • 智慧的人生,佛性與狼性共存
    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曾國藩 去年單位裡來了個小孩,90後,自稱「佛系少女」。她還真是佛性,仿佛看淡一切,不爭也不搶,凡事幾乎有求必應,所以時間久了,有人就偷奸耍滑把不願意幹的任務扔給她了,她也從不好意思拒絕。
  • 宇宙是由佛性所幻化出來的虛擬世界?
    一切司空見慣的事物背後都隱藏著巨大的秘密,而明了了這些秘密的人,早就告訴了我們答案,而很多人由於傲慢自以為是竟然將這些答案視為荒謬,這真是智可及愚不可及也!現在人們能夠接觸到的答案有來自數千年前的佛學中對這個世界組成的描述。
  • 如何參狗子有沒有佛性,聽一顛禪師講來
    禪宗無門關,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吳丹豐9小時前趙州和尚因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一顛說:"有禪僧問趙州和尚,狗還有佛性還是無"!趙州說:"無"!這個佛性本來人人具足,狗為何沒有呢,是狗被無知障住了見不了佛性,我們人也是,煩惱這麼多,就是見不到佛性,快樂不起來!真修行連佛性這個概念都沒有了,宇宙沒有生時,我在何處,佛在何處!
  • 佛法是不二法,那麼惡人有佛性嗎?
    菩薩問佛: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 由《大般涅槃經》「佛性」爭議談到「兩分異本」說!
    後來四十卷本《大般涅槃經》全部譯出,果然一闡提也有佛性,亦能成佛,印證了竺道生非凡的見解。但自此,〈前分〉與〈續譯〉一闡提佛性的爭論便沒完沒了,甚或引發兩分(〈前分〉與〈續譯〉)前後義理對立,是屬於不同經典之說(下稱「兩分異本」說)。這對經典的完整性絕不是一件好事。筆者有感於此,從經文中找出原委,在此和盤託出。
  • 想要佛性穿搭怎能不看有佛性穿搭王者之稱的孔孝真
    這一件碎花長裙,袖口收縮呈木耳邊,腰部用腰帶收腰,不同面料和顏色的腰帶更起到了裝飾的效果。搭配一款漁夫帽,讓清新的感覺是異常的濃厚,還有滿滿的佛性在瀰漫著。好了,和孔孝真有關的佛性穿搭聊到這兒就要結束了,不知道看了孔孝真的這些穿搭之後,你學會佛性的穿搭了嗎?還有你喜歡上佛性穿搭了嗎?
  • 人不一定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
    貪慾是痛苦之根,淡泊是快樂之源。待人要有平等心,對已要有平常心。積善可以得福,積德可以增壽。大慈緣於大善,大善緣於大愛,大愛緣於大德。人不一定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佛性,即「自覺」,和「覺他」的德行。善良的人,往往可以逢兇化吉;覺慧的人,常常可以化險為夷。社會,向善的人越多就越和諧;人生,感恩的心越多就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