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不可思不可言

2021-03-02 慈誠羅珠堪布慧燈之光系列

密宗完全是一種藝術的表達方式,叫作符號藝術。它寫出來、畫出來的這些佛像等等,還有佛手裡面的這些東西,全部都是一種符號,每一個符號的背後都有一個很深奧的內容。

法界用什麼樣的東西來表達呢?它的符號是什麼呢?昨天我們講過,普賢王如來深藍色,身體沒有衣服,沒有任何的首飾,項鍊耳環……什麼首飾都沒有。他為什麼是這樣呢?就是因為最後的法界,最後佛的法身,實際上沒有顏色、沒有方向、沒有形狀,我們能夠想出來的這些東西都不存在的。

就像《六祖壇經》或者《金剛經》講的一樣,都不可說不可言。因為我們的語言到這個時候完全失效了,它表達不出這個東西,它沒有辦法表達。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這些東西,我們的意識可以去想,我們的語言可以去表達,但是這個東西它已經超越了我們的意識所能夠思維的範圍,它已經超越了我們的語言能夠表達的範圍,所以我們只能感受,只能體會,只能體悟,但是沒有辦法去形容。

我們找不到任何一個適合的形容詞,我們所有的語言當中,任何一個民族的語言當中,沒有一個適合形容這個狀態的形容詞,所以佛經說不可思不可言,就是這個原因。

雖然不可思不可言,但是我們證悟的時候,我們是非常清楚地知道這個不可思不可言的東西是什麼樣的狀態。這個時候是誰知道的呢?我們剛才不是說它已經超越了我們的意識嗎?那證悟的時候是誰知道的呢?不是我們的意識知道的,是我們意識的本質——佛性或者智慧,佛性它感受到它自己的本質,這個在佛教裡面就叫作自知自明,自知自明也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本來面目,佛教有很多的詞彙來形容。最後這些詞彙表達形容的都是這個東西,但是無數個詞彙實際上都沒有辦法表達,它只能簡單的、模糊的、象徵性的形容。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自己去證悟,我們平時也講,我們渡河的時候需要船,渡過了以後船就不需要了,船沒有用了。同樣的,通過語言讓我們明白一些道理,但是這些道理明白以後,真正最後的證悟需要智慧,這個智慧從哪裡來?就是我們現在的四加行和五加行,通過五加行金剛薩埵的修法把我們內心當中所有的障礙都清淨了,再有曼達拉的修法積累福報,然後再修上師瑜伽,我們就獲得了上師的加持。

這些條件全部具備以後,這個時候雖然我們的語言沒辦法表達,但是我們內心深處感受到,實際上「感受」這個詞不合適,它不是一種感受,但是沒有其他的詞,只能用它表示我們體會、感悟或者證悟。這個是我們最後的證悟,我們最終要達到這個目的,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達到了這個目的有什麼用呢?第一,達到了這個境界的時候,當下我們的煩惱就開始斷掉。因為很多的執著、煩惱在我們的心裡根深蒂固,但是通過這些聞思,尤其是證悟,只要我們有了這種感覺以後,所有的煩惱和執著都開始鬆動、開始動搖,最後這些煩惱都會瓦解,這是一個目的。

另外一個,這些煩惱全部瓦解、全部清淨以後,我們的佛性就會出現,佛性出現以後,它本身的很多功能這個時候就可以發揮了。現在為什麼不可以發揮?因為現在我們這麼多的煩惱遮蓋了佛性,所以它不起作用。那個時候開始起作用,起什麼作用呢?就是佛度化眾生的作用,這個就是我們最後的修行目標,是我們唯一的目標。

我們現在雖然還不能達到這個目標,但是我們也去觀想、去模仿,模仿佛度眾生的這些方法,這也有用,我們目前能做到的就是這些。現在我們通過我們的意識去觀想,但是最後不需要這樣觀想,最後這個觀想會變成真實。現在我們剛剛走這條路,在這條路上面才走一步,可能一步都還沒有走好,這個時候只有我們的意識去想,這個叫作觀想。

慈誠羅珠堪布慧燈之光系列後臺,

回復「慧燈之光」領取,全套《慧燈之光》電子書

回復「有聲書」獲得,全套《慧燈之光》有聲書

相關焦點

  • 佛性自見佛性?舍識用根?
    心眼即指佛性,佛性依於六根作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皆可見佛性,豈只是肉眼能見佛性呢?『眼見佛性』,其實是佛性自見佛性,有人可能會懷疑:佛性如何自見於佛性呢?就如眼睛,如何自見自己的眼睛呢?那是說不通的。所以,這是相應、契入的意思,假名說為「眼見佛性」,不然只是法身無相,應物現形,見得佛性境界的意思了。」
  • 佛性論
    既然要有境為條件才能構成「佛性」,所以又把佛性的重點放在境界上,即放在法的實相、法性上。這是「佛性」指境的派生意義。《涅槃經》無疑是反映出這一情況的,但它對這些意義講得不夠明確,一忽兒指心,一忽兒指境,因此使得當時各家對「佛性」的研究,自然產生種種的不同說法,有的從心的方面理解,有的從法的方面理解,而且都能從經中找到各自的依據,終究得不到統一。
  • 眾生都具備「佛性」,佛性不會流轉,只是被覆遮了
    佛法就是自性清淨的佛性,人人本有,那麼我們的佛性在什麼地方呢?這座山就是我們自己,裡面的礦石也就是那些塵雜是我們這座山中的無明煩惱,黃金是我們的佛性,要想見到佛性,要先除去那些覆遮黃金的山石塵雜,所以說無明和佛性是在一起的,眾生想除無明,一定要把我相除去,除去我相即見到了無明也見到了佛性。用開悟的智慧去煉無明礦,自己的佛性就越煉越純了。
  • 真正的佛性來喚醒人們心中的佛性
    未來三十年內佛教將會改變許多世界的問題所在,但不是以現在佛教的形式改變,需要的是真正的佛性來喚醒人們心中的佛性,佛性不是佛家的戒律,不是佛家的限制,那是靈魂本具備的本質。新的喚醒的力量,會在今後五年之內集中到來,這些新的喚醒力量經由高頻連接進入適合的母體誕生。
  • 中觀部·瑜伽部——佛性論
    佛何因緣說於佛性。答曰。如來為除五種過失。生五功德故。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除五種過失者。一為令眾生離下劣心故。二為離慢下品人故。三為離虛妄執故。四為離誹謗真實法故五為離我執故。一為令眾生離下劣心者。有諸眾生未聞佛說有佛性理。不知自身必當有得佛義故。於此身起下劣想。不能發菩提心。今欲令其發心。舍下劣意故。說眾生悉有佛性。二為離高慢心者。若有人曾聞佛說眾生有佛性故。因此發心。既發心已。
  • 你可以不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你知道什麼是佛性嗎?
    若以美好的色相、悅耳的聲音來尋覓真如佛性,那是一種邪知邪見,並不能領悟如來真正的佛性。人不一定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佛性,即「自覺」和「覺他」的德行。佛性,最講一個「善」字;禪境,最講一個「淡」字。用佛待人,自己即佛;用佛性悟人,人可兼佛。善行,點亮心燈;慧心,使心燈長明。
  • 中國禪宗之佛性論
    換言之,宇宙萬物一切現象,皆是絕對無限存在(佛性)所現之象。所以,佛性無所在而無所不在,無時限而無時不至,無形而無不形,無相而無不相,無生而無不生,無滅而無不滅。在西方文化看來,佛性是神秘存在,禪學是東方神秘主義。其實,佛性一點都不神秘,而是自然存在的東西。我們古人稱之為自然大化性,也即自然變化性。自然變化無所不在,無時不在。
  • 每個人都可以回歸的佛性
    根本智是一樣的,我的佛性、你的佛性是一樣的。不管男女老幼聽到這個幡的聲音,看到幡的動都一樣的,不會男的看到的是一種,女的看到的是一種,老的看到的是一種,小的看到的是一種,沒有的。我們每個人生命裡的一切,就像有一面大明鏡,這鏡光裡沒有我你他、眾生、老小、男女,沒有這個差別,這個稱為我們的佛性,也稱為根本智。
  • 智慧的人生,佛性與狼性共存
    的確,佛性,是一種大美心境,淡泊平和,無欲無求,看似一片安靜祥和。 然而,我們不是生活在桃花源,人也不可能脫離社會、擺脫複雜的人際關係而存在,有人的地方必然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必然有紛爭。 有時候一旦佛性過了頭,就是卑微懦弱,處於被欺凌的境地。
  • 聖凱 , 陳超 | 地論學派佛性論的「真如」與「真識」義
    這一思想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以真如、法身等詮釋佛性,以體用、隱顯等探討佛性的存在論與修道論;其二,以神慮、真心、真識心等詮釋佛性,凸顯佛性的主體意義,探討佛性與佛身的因果意義,闡釋佛性作為生死涅槃的同一體性,從而實現真理、本體與主體的統一。
  • 每個人所具有的佛性到底是什麼?
    這九種比喻,你信或者不信都沒關係,但你要思考:佛陀說眾生皆具佛性,皆具如來藏德相,並且用淺顯易懂的比喻宣說了,這對你有何啟發?比喻要說明的意思,你能信服嗎?不信的話,你有什麼理由?信的話,那這個如來藏、這個光明的心性,從現在直到成佛之間都是存在的,這一點你又如何受持?
  • 想要佛性穿搭怎能不看有佛性穿搭王者之稱的孔孝真
    搭配一款漁夫帽,讓清新的感覺是異常的濃厚,還有滿滿的佛性在瀰漫著。好了,和孔孝真有關的佛性穿搭聊到這兒就要結束了,不知道看了孔孝真的這些穿搭之後,你學會佛性的穿搭了嗎?還有你喜歡上佛性穿搭了嗎?
  • 人這輩子一定要有佛性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
  • 宇宙是由佛性所幻化出來的虛擬世界?
    修行,就是一個逐漸消亡各種欲望雜念的過程,修行到最後要徹底無欲無慮,否則人心不淨,思慮不停,清淨不得,佛性不出,難有成就。所以觀自在菩薩稱五蘊皆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把佛性稱為舍利子,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而佛又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本性具足。
  • 如何參狗子有沒有佛性,聽一顛禪師講來
    禪宗無門關,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吳丹豐9小時前趙州和尚因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一顛說:"有禪僧問趙州和尚,狗還有佛性還是無"!趙州說:"無"!這個佛性本來人人具足,狗為何沒有呢,是狗被無知障住了見不了佛性,我們人也是,煩惱這麼多,就是見不到佛性,快樂不起來!真修行連佛性這個概念都沒有了,宇宙沒有生時,我在何處,佛在何處!
  • 由《大般涅槃經》「佛性」爭議談到「兩分異本」說!
    後來四十卷本《大般涅槃經》全部譯出,果然一闡提也有佛性,亦能成佛,印證了竺道生非凡的見解。但自此,〈前分〉與〈續譯〉一闡提佛性的爭論便沒完沒了,甚或引發兩分(〈前分〉與〈續譯〉)前後義理對立,是屬於不同經典之說(下稱「兩分異本」說)。這對經典的完整性絕不是一件好事。筆者有感於此,從經文中找出原委,在此和盤託出。
  • 佛性美學:魏晉時期婦女「美妝」
    佛家中的佛性美學,也因此被這些女性融入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額黃妝」,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這種妝容,反映著魏晉婦女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對幸福生活的無限嚮往。二、」佛性美學「與魏晉婦女:相輔相成,相得益彰1.離經叛道的魏晉婦女明白了額黃妝和佛性美學的關係之後,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魏晉婦女會如此青睞佛教之中體現出來的審美趣味呢?這就要從魏晉女性「離經叛道」的思想觀念說起了。
  • 佛法講人人都有佛性,了達一切諸法畢竟空寂,就超越了眾生境界
    疑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乃至於現代人對佛法也有很多疑問:「我們經常在講佛、菩薩、羅漢,怎麼現在一個都看不見?到底有沒有?佛所說的教理是不是真的?……」對這些問題心生疑惑。佛法講人人都有佛性,假使沒有契悟自己本具的佛性,對於一切眾生、人人都有佛性的道理,就還有懷疑;如果見到自己的佛性了,就知道確實人人都有佛性,對所有眾生的佛性統統都能肯定。
  • 佛法是不二法,那麼惡人有佛性嗎?
    菩薩問佛: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 佛教:這3種人有「佛性」,往往一直有好運,你有嗎?
    許多人都渴望成為與佛菩薩有緣分的人,而且與佛有緣,也就意味著我們能得到佛更多的救度,而且更能體現我們作為一個人的佛性的深淺。一般與佛有緣的人,也就是有佛性的人,他們更能得到佛陀的救度,而且更能在最終時離苦得樂,而且還能脫離我們所說的輪迴之苦。如果一個人有佛性,那麼她往往會比普通人更有著好運氣,那究竟是哪三種人天生有佛性,而且這種人會一直有好運氣,可以看一下你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