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禪宗之佛性論

2021-03-01 東方文化雜誌社

成熟的哲學理論都有其範疇體系,且整個範疇體系圍繞其核心範疇而建立。禪學的核心範疇是佛性。作為禪學核心範疇的佛性具有雙重屬性,即自然屬性和人類心性屬性。領悟了其自然屬性,其心性屬性才能落到實處,其心性之論才不至於淪為放誕虛妄之謬論;禪學才不至於淪為邪淫之人任性妄為的口實。

中國禪宗將絕對實體稱之為「佛性」。所謂絕對實體,即絕對無限存在,而非相對有限存在。一切現實存在之物都是相對有限存在。相對有限存在,即具有時空限定性和性相規定性的存在。而絕對無限存在既非時空限定性存在,亦非性相規定性存在。假如它具有時空限定性和性相規定性,它就不是絕對無限存在,而是相對有限性存在。

一切相對有限存在(現實存在之物)皆源生於絕對無限存在。絕對無限存在本身無性無相、無時無空,而以宇宙萬物(相對有限存在物)的性相時空形式來顯現自身。換言之,宇宙萬物一切現象,皆是絕對無限存在(佛性)所現之象。所以,佛性無所在而無所不在,無時限而無時不至,無形而無不形,無相而無不相,無生而無不生,無滅而無不滅。

在西方文化看來,佛性是神秘存在,禪學是東方神秘主義。其實,佛性一點都不神秘,而是自然存在的東西。我們古人稱之為自然大化性,也即自然變化性。自然變化無所不在,無時不在。一切現實存在的東西,都由自然變化而來(生成),亦必因自然變化而去(湮滅),而自然變化本身則無生無滅,永恆存在。是所謂生生者所以無生,滅滅者所以無滅,無性而無所不性,無相而無所不相。

自然大化性,即恆常變化而變化恆常性。因為恆常變化,所以無限可能;因為變化恆常,所以絕對存在。所以說,佛性(自然大化性)是絕對無限存在。絕對無限存在不是現實性存在,而是現實性存在(宇宙萬物)之始源。絕對無限性(自然大化性、佛性)是無限能動性,是無限可能性。自然大化因其無窮變化,所以無不可能,因其無限能動,所以無限可能;因此屬於絕對無限存在,也稱絕對實體。

佛性是中國禪宗獨創的範疇。《六祖壇經》中提及「佛性」20次,提及與「佛性」密切相關的範疇「自性」103次。而與禪宗學說密切相關的佛經,如《金剛經》《楞枷經》《心經》《華嚴經》《維摩經》等經典,一次都未提到「佛性」。可見「佛性」是中國禪宗特有的理論範疇,而且是核心範疇。

自六祖惠能起,禪宗大師們無數次論及佛性,對佛性的描述和闡釋極其豐富而複雜,且由於禪宗思維邏輯迥異常理,常常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西方人將其歸為東方神秘主義,也就勢在必然了。

《六祖壇經》中提及「心」308次,提及「自心」33次;提及的次數也遠遠高於前面說到的佛教經典。縱觀《壇經》全文,惠能集中談論的就是「如何徹底解脫僧俗人等的心理糾結,從而獲得心靈自由的問題」。惠能之後的禪宗大師亦是如此。因而,禪宗學說應該屬於心性之學。

在大多數論者看來,佛性就是心的一種性質和性能;而「心」純粹是一種精神性存在,是一種精神範疇。如此一來,「佛性」也就必然是精神性質和性能的存在。

在佛經與禪學中有一句名言眾所周知,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它給人的印象是:心是萬能的,是無所不能的,甚至是可以為所欲為的。大千世界一切的一切,我心念一生它們就隨之衍生出來,我心念一滅它們就隨之消殞於無形。如此一來,禪學似乎就成了一種絕對主觀唯心主義的學說了。真的這樣來理解禪學,禪學幾乎就是一種異端邪說了:我想如何就可如何,我百無禁忌、絕對自由,誰也無權阻止我任性妄為。

在此,我們來比較一下神秀和惠能的悟道偈:

神秀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無論誰看起來,此偈都顯示神秀是一位一心向善,一心問道,克己奉禮,拒絕惡念惡行的道德模範和正經修行人。

惠能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慧能神秀論佛圖(郭文光作品)

相形之下,惠能便像是一個毫無道德原則而任性妄為的無賴了。

然而,五祖弘忍卻據此將衣缽傳給了惠能。五祖這樣做確實有佛理依據。因為惠能偈語正合於佛經中無數次論及的原理:「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佛經認為「四大皆空」「一切皆空」,也就是「本來無一物」的意思。佛經認為一切現象的生起和消滅,不過是心念一轉的結果;心念生而現象生,心念滅而現象滅。既然一切皆空,本來無物,「塵埃」當然也不存在,人任性妄為當然也就無罪無咎。如此一來,好事壞事皆屬幻象,是非善惡都是虛設;人生自然了無掛礙而輕鬆無比,快活逍遙而自由自在。然而,如此一來,必然導致行為無軌則,做人無底線。人人為所欲為,天下自然大亂。禪學由此便成為了異端邪說。

然而,禪學畢竟不是異端邪說。打著禪學的旗號而異行邪為的僧人和俗人卻確實不少。而這類邪淫之徒的出現與禪學理論常常被曲解有關。

其實,禪宗理論是有自然依據的,禪宗的核心範疇「佛性」「自性」「空」是有自然屬性的。禪學理論完全可以通過自然主義的解讀而消除其神秘主義和絕對主觀主義色彩。而筆者以為,唯有這樣的解讀方為正解。

《六祖壇經》記載:(五祖弘忍)為(惠能)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心」,惠能言下大悟道:「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此處所謂自性,即自身本來具足的佛性;佛性,即指人的無限能動性和絕對存在性。人之佛性從何而來?源於自然而依於自然。自然萬物本來具足佛性,人乃自然萬物之一,當然亦本來具足佛性。

從某種意義上說,佛性相當於康德所謂的「物自性」。而「物自性」是自然存在的,佛性也就是這樣一種自然存在。

從宇宙本體角度來說,所謂佛性,可以稱其為宇宙萬物之共性、終極性態或根本性質。

佛性的自然實體象徵,可以是能量或基本粒子。因為宇宙萬物都在此基礎上生成,並由其構成。僅以能量為例,它之所以可以作為佛性的象徵,因為其具有三大特性:能量運動、能量守恆、能量不滅。這就使之具備了絕對實體的性質。而且,能量無形無象而無時無處不在,故而,能量「無形而無不形」(自身無形而現形於一切事物),「無在而無不在」(自身無時空定域性存在,而存在於一切事物的時空形式之中)。能量永恆運動轉化,一切事物由此生成,且最終湮滅而復歸於能量之海;故而,能量「無生而無不生,無滅而無不滅」,也就是說,其自身無生無滅、自古以固存,而一切事物由其生成和湮滅。而在禪學理論表述中,佛性正是這樣一種「無形而無不形,無在而無不在」「無生而無不生,無滅而無不滅」的存在。此即禪語所謂:「生生所以無生,滅滅所以無滅。」亦如莊子所謂:「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當名。」

佛性的自然虛體象徵,可以是宇宙萬物運動變化的軸心或動態平衡中心;也就是老莊哲學所謂「道樞」(莊子曰:「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即自然天道運轉中樞。因為,宇宙間存在的一切都從中生成、發展和變化。一切皆在運動變化,凡是變化都必然圍繞一個軸心、中心或中樞而運動。也就是說,運動變化的軸心、動態平衡的中心、天道運轉之中樞無時無處不在。它體現在宏觀宇宙的整體運動變化中,也體現在一切具體而微觀的現象的變化中。這「道樞」無形無象而無時無處不在,其「無形而無不形,無在而無不在」。一切事物由「道樞」的運轉變化而生成,且最終因「道樞」的運轉變化而消殞於無形。這「道樞」可謂「無生而無不生,無滅而無不滅」,正因為如此,它才可成為禪學絕對實體——佛性——的自然象徵。

禪學認為,佛性既是空又是色,是「色空一體不二」之存在;如禪語所謂:「空即色,色即空,色空不二。」 它恰如老莊之道,既是無又是有,是「有無一體不二」之存在;如老子所說:「(有無)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說佛性是「空」,因為其自身無形無象,無生無滅;說佛性是「色」,因為其無處不在,生生不息;說佛性是「色空一體不二」之存在,是因為其「無形而無不形,無在而無不在」,自身無形而現形於一切事物之中;其「無生而無不生,無滅而無不滅」,自身無生無滅而現身於一切事物的生滅流轉變化之中;一切現象皆為佛性所現之象。

從宇宙本體角度來說,佛性即宇宙萬物的自然性:自然本然性和自然規律性。自然本然性指,宇宙萬物自身本來固有的性質性態——恆常變化而變化恆常性。自然規律性指,宇宙萬物生成發展變化的自身規定性,宇宙萬物自然變化的根本法則,這也就是禪學所謂的因果規律,即因果相待、因緣果報的規律。

從一方面說,佛性是一種普遍存在,即自然萬物的本質性態、自然生成發展的根本規律、自然萬物變化的根本法則。此三者合稱自然性。因此,佛性即自然性,即宇宙之自然性、世界萬物之自然性。從另一方面說,佛性即自然天道之運轉中樞、自然萬物運動變化之動態平衡中心、一切事物恆常變易而變易恆常之軸心。這裡所說的中樞、中心、軸心,也都是自然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佛性亦可謂自然性。

佛性,作為宇宙萬物的普遍性態也可稱之為:恆常變易而變易恆常性、無限變化而絕對存在性、自然大化而圓融無礙性、生生不息而滅滅不已性。

正因為佛性具足上述性質,所以佛性屬於絕對實體:一切現象由此絕對實體而源生,一切現象依此絕對實體而存在,一切現象由此而生生不息、滅滅不已,宇宙萬物由此而恆常變化,變化恆常。

恆常變易而變易恆常性、無限變化而絕對存在性、自然大化而圓融無礙性、生生不息而滅滅不已性,純屬宇宙萬物的自然屬性。宇宙間存在著的一切事物,無不恆常變易而變易恆常;宇宙間存在著的一切事物匯成自然大化洪流,而各各在其間圓融無礙地變化不息;宇宙間存在著的一切事物皆以能量形式無限變化轉換,而能量守恆不失,故而具足無限變化而絕對存在性。從宇宙本體角度說,佛性,即是這種純屬自然的性質。

從人性本體論角度來說,人是宇宙萬物之一,佛性遍在於宇宙萬物,當然亦存在於人之性命之中。
作為生命機體,人本來具足宇宙固有的自然性:自然本然性(宇宙萬物自身本來固有的性質性態——恆常變化而變化恆常)、自然規律性(宇宙萬物生成發展變化的自身規定性,宇宙萬物自然變化的根本法則,亦即佛學所謂的因果規律,即因果相待、因緣果報的規律)。作為生命活體(其他生命體亦然),人本來具足自然能動性,即能見、能聽、能嗅、能味、能觸的生命性能,以及生命活體的應時而生、應激而發、應機自動、應境自如的性能。作為宇宙自然的產物,人本來具足佛性,具足恆常變易而變易恆常性、無限變化而絕對存在性、自然大化而圓融無礙性、生生不息而滅滅不已性(此即永嘉玄覺所謂「無明實性即佛性」)。作為心性意識主體,人本來具足宇宙自然性:自然本然性和自然規律性;同時,作為心性意識主體,人本來具足自然能動性(即有欲有情、有意有念、能辨能識、能思能想性),具足恆常變易而變易恆常性、無限變化而絕對存在性、自然大化而圓融無礙性、生生不息而滅滅不已性。換言之,人本來具足佛性。

然而,任何生命機體都必須與環境互動適應(因果相待、因果互動、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來求得生存和發展。在互動適應的過程中,生命機體常常因為過於依賴或執著於相應的外界環境,而迷失其本來具足的佛性(即自然大化無限變易性和自然大化絕對存在性),此所謂生命的自役、自羈、自困、自蔽、畫地為牢、固步自封,由此而使生命落入相對有限境域。落入此境中的生命體,便成了只能在特定的條件和環境下才能自在而自如生存的生命體。一旦脫離此有限條件或特定環境,它就完全喪失了適應性和能動性了。也就是說,在高度適應有限條件和特定環境的同時,它喪失了本來具足的無限絕對的適應性和能動性。相比於其他物種的生命體,人的生命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和能動性,具有更為廣闊的空間和強度。而作為心性意識主體,人所具有的適應性和能動性幾乎是無限廣闊深遠的。作為心性意識主體,人也處於與外界互動(適應和能動)的動態進程中。在適應和能動的動態進程中,人使宇宙本體(物自性或「本來面目」)在自己意識中呈現出種種現象:「科學心」生科學現象世界,「藝術心」生藝術現象世界;「功利心」生功利現象世界,「非功利心」生非功利現象世界;「善良心」生善良現象世界,「邪噁心」生邪惡現象世界。此佛教禪語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在恆常變化的動態進程中,人又使種種心生之現象湮滅於意識之中:科學心滅,則科學現象世界滅;藝術心滅,則藝術現象世界滅……。此佛教禪語所謂「心滅則種種法滅」。人的心性意識如果始終處於恆常變易而變易恆常、自然大化而圓融無礙之境,則不失其本來具足的佛性(即宇宙萬物皆有的恆常變易而變易恆常性、無限變化而絕對存在性、自然大化而圓融無礙性、生生不息而滅滅不已性)。人之心性意識如此運作,即禪語所謂「妙用無窮而一塵不染」「活在當下而當體即空」;即老莊所謂「與天同運而與道同化」「天人合一而物我兩忘」。

作為心性意識主體,人所具有的適應性和能動性幾乎是無限廣闊深遠的。然而,如同某些物種之生命體——它們在與環境互動適應的過程中,因過於依賴或執著於外界環境,而迷失了其本來具足的佛性——那樣,人在與外界互動(適應和能動)的過程中,心性意識也會因「我執」(執著於自己固有的觀念、意識)而迷失其本來具足的佛性,即迷失無限能動性、全能適應性、絕對存在性、自然大化性、圓融無礙性,從而落入自蔽自障、固步自封、畫地為牢的境地。此即禪語所謂「但有掛礙,便落生死」的境地。「我執」必然導致「法執」。也就是說,人因執著於自身固有的觀念意識,必然進而執著於由自我意識所生之現象世界;由此必然導致人堅信自心所生之現象世界是真實不易而客觀實在的世界。其實,已經為人心所意識到的現象世界和將會為人心所意識到的現象世界,都不可能是真實不易而客觀實在的世界。人心對宇宙萬物的意識、認知和把握,永遠在路上。如前所述,境由心生:「科學心」生科學現象世界。此科學現象世界並非真實不易而客觀實在的世界。所謂科學現象世界,實際上處於永恆的生成變化過程中。恰如牛頓的經典力學理論(牛頓力學心念)必然會被現代量子力學理論(量子力學心念)改變和超越;牛頓力學所生成之現象世界圖景也必然會被量子力學所生成之現象世界圖景所改變和超越。而現代量子力學的理論和由此所生成之現象世界圖景,也必然會被更新的理論和由其所生成之現象世界圖景所改變和超越。人心對宇宙萬物的意識、認知和把握,永遠在路上。人類對宇宙本體的意識以及由此所生成之宇宙圖景,必然是生生不息而滅滅不已的。這就是佛教禪語「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而種種法滅」的真義所在。「科學心」和由此所生之科學現象世界是如此,其他諸心(諸如藝術心、功利心、善噁心)和由其所生之現象世界當然也是如此。「永遠在路上」的心性意識,才是具足佛性(恆常變易而變易恆常性、無限變化而絕對存在性、自然大化而圓融無礙性、生生不息而滅滅不已性)的心性意識。而執著(我執和法執)所導致的自蔽自障、固步自封、畫地為牢,使人本來具足的佛性迷失貽盡。這就是禪學所謂「自性的迷失」。如前所述,佛性,即宇宙萬物天然具足的恆常變易而變易恆常性、無限變化而絕對存在性、自然大化而圓融無礙性、生生不息而滅滅不已性。心性意識若是處於一無所執、一無所是、一無所住而了無掛礙的運轉狀態,則其本來具足的佛性不迷不失。當此境界,即禪宗所謂「我心即佛,佛即我心」,我之心性與佛性一體不二。而一旦有所執著,佛性當即迷失。此禪宗所謂「一念迷,佛即眾生」,若能當即醒悟,則「一念悟,眾生即佛」。心性有所欲求,便必有所執著。有求、有執,則佛性迷失,使人之心性從無限絕對存在境域,落入有限相對存在境域;使人從恆常變易而變易恆常、無限變化而絕對存在、自然大化而圓融無礙、生生不息而滅滅不已的存在狀態,落入固執僵化、自羈自閉、自蔽自障的存在狀態。因此,禪宗有所謂「有執皆妄,有求皆苦」之說;老子有所謂「為者敗之,持者失之」之說。如前所述,佛性即自然性。但有人為執著,便即喪失自然。但有人為欲求,便即背離自然。返樸歸真,回歸自然,便是破執去蔽,復活佛性。佛性即自然性,即自然大化性、圓融無礙性、無限變化性、絕對存在性、恆常變易而變易恆常性。

站在人性本體的立場,必然是境由心生,「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一切現象,無非人心所現之象。站在宇宙本體的立場,必然是天道自然大化而衍生萬物又湮滅萬物,使之復歸於自然大化洪流;一切現象,無非天道所現之象。在許多論者看來,前者屬於主觀唯心主義,後者屬於客觀唯物主義。似乎是完全對立的兩種理論,其實不然。

禪宗學說可謂是絕對的主觀唯心主義。道家學說可謂是絕對的客觀唯物主義。絕對的主觀唯心主義=絕對的客觀唯物主義。猶如絕對的有=絕對的無。因為,絕對即唯一。不可能存在兩個唯一,若有,則二者必然完全重合。禪宗站在人性本體的立場,禪學理論構成了一個至大無外、無所不包而自圓其說的圓。老莊站在宇宙本體的立場,道家理論也構成了一個至大無外、無所不包而自圓其說的圓。這兩個至大無外而無所不包的圓只能也必然是完全重合的圓。因為,不可能同時存在兩個至大無外的圓;若有,則二者必然完全重合。上述二種立場所識所見,實際上是互為鏡相的完全重合關係。

禪宗學說可謂是絕對的主觀唯心主義。

主客心物,若作為絕對實體而存在,則必然是主客一體不二、心物一體不二的關係。作為絕對實體的道,必然是有無一體不二的存在;作為絕對實體的佛性,必然是色空一體不二的存在。有和無,是同一道體的兩面。色和空是同一佛性的兩面。同理,具足無限變化性和絕對存在性的道,主客心物必然是其一體之兩面;而具足無限變化性和絕對存在性的佛性,主客心物亦必然是其一體之兩面。

站在宇宙本體的立場解讀禪宗學說,則佛性即是自然性,即宇宙萬物本來具足的恆常變易而變易恆常性、無限變化而絕對存在性、自然大化而圓融無礙性、生生不息而滅滅不已性。而老莊之道,指稱的正是宇宙萬物本來具足之自然性。因此,站在宇宙本體的立場解讀禪宗學說,禪學變成道學。站在人性本體的立場解讀道家學說,則道學變成禪學。天道自然即是佛性,而佛性即是自然性,即是體現在人性中的恆常變易而變易恆常性、無限變化而絕對存在性、自然大化而圓融無礙性、生生不息而滅滅不已性。

禪學以人性本體為中心而畫圓,構成自己的宇宙萬象圖景,建立自己的心學理念體系。道家以宇宙本體為中心而畫圓,構成自己的宇宙萬象圖景,建立自己的自然哲學體系。二者實際上是「不一亦不異」的關係:禪學以自身的心學理論體系為陽面,而道學必然作為其陰面隱伏其下。同樣,道學以自身的自然哲學體系為陽面,而禪學必然作為其陰面隱伏其下。由此二者構成陰陽合一的關係。

對於返樸歸真而回歸自然的得道之人,自心與道體達到了完全的同一,如此境界謂之「我心即道,道即我心」。對於了斷人為造作而了無掛礙執著的禪者,是自然無心、自然無為而回歸了自然平常心的人,是自心與佛性達到了完全同一的人,達此境界謂之「我心即佛,佛即我心」。

修習禪學者,若不能意識到禪學由堅實的道家自然主義構成其不可移易的內核,則必落入異端邪說的泥淖,走上百無禁忌為所欲為的淫邪歧途。修習者若能領悟此中真諦,則天道自然的法則必然成為其心性意識和行為舉止的神聖法則,由此才可成為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得道之人。

相關焦點

  • 佛性論
    「心性本淨」反轉來說即是「性淨之心」。眾生都具有這個「性淨之心」也就都有成佛的可能,所以叫作「佛性」。──這裡所說的「性」,並非性質,原文為「界」,有「因」的意思。以後有了種姓(族類)的說法,就把佛這一族類稱之為「佛姓」,但在《涅槃經》內,還是作為「佛界(因)」來譯的。這是「佛性」指心的原始意義。其次,心之能夠發生作用,需要一定的條件,即「待緣而起」。
  • 慧能創立的禪宗:既是正統的佛教派別,也是典型的中國智慧
    自傳入中國之後,它就廣被人們所接納。佛教在漢代就已經引入了中國。先是小乘佛教,後是大乘佛教。但大乘成為了中國千年佛教思想的主體。為什麼中國思想主要接受的不是小乘,而是大乘?這一直是一個饒有興味的問題。一般認為,漢地本身就具有大乘氣象。所謂小乘之人只是追求自身解脫,達到羅漢果位。而大乘之人卻能自覺覺人,願意普度眾生,達到菩薩境界。這種大乘思想的確在中國的儒道思想中已經得到了充分表達。
  • 禪宗的心印
    從此,禪宗一脈通過以心印心的方式,經西天二十八代,由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傳到中國,在中國經過五代孕育,由六祖發揚光大。禪宗代代相傳的譜系,是順應非常看重宗法血統的中國人建立起來的一種攝受當機眾生的傳法方式,它的核心不是這個譜系能否在分別心的世界中得到證明,而是能否令當機眾生依此方便對禪宗生起信心。從這個意義上說,禪宗的傳法譜系是非常成功的,中國佛教宗派如此之多,但湧現人才最多的還是禪宗。
  • 從弘一大師的論書名言,引申來看佛教、禪宗對中國書法的影響
    在中國佛教中,不同的宗派在修習佛法上的差別比較大,對佛法的理解也各有不同。這八大宗派中與書法聯繫最為緊密的當屬禪宗。禪宗是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佛教宗派,菩提達摩的禪法發展到隋唐時期的五祖弘忍之後,才形成了禪宗。中國禪宗和傳統的印度佛教禪宗相比,有著明顯的不同。
  • 聖凱 , 陳超 | 地論學派佛性論的「真如」與「真識」義
    因此,《寶性論》的佛性比喻,亦會引申出「本有」與「始有」之爭。《寶性論》中法身、真如、佛性、如來藏的互相詮釋,深深地影響了地論學派的佛性思想。地論師強調「真如佛性」和「佛性真心」,從存在論轉向心性論,呈現出佛性論的「主客合一」的特質。
  • 龔鵬程:禪宗史新研
    但很顯然,神會和尚有《南宗定是非論》,可見他在當時是起過作用的,我們也不能夠忽略他。這就是我要講的第二部分,從西北的文獻上來看,為什麼在西北敦煌這樣的地方居然出現了大量的《六祖壇經》。是有個大的背景在,這個大背景就是漢地佛教的反影響。這種反影響中,最特別的當然是禪宗。禪宗是在中國本土發展起來的,然後從南方傳到北方。
  • 中觀部·瑜伽部——佛性論
    佛性論卷第一  天親菩薩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緣起分第一  問曰。
  • 畫中禪意——淺析中國畫中的禪宗美學思想
    一 禪宗美學思想概述1 禪宗精神的實質禪宗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因重視參禪,故名。禪宗始祖菩提達摩提出「即心無心,是為通達佛道「的命題。認為佛道的要義是「即心無心」,也就是對外物不起分別之心。達摩在禪修上特別重視「安心」,就是將心按到一起,達到安定寂靜的目的。
  • 禪宗是什麼?要如何修?
    這一篇我們要探討的題目是:禪宗是什麼?要如何修?禪宗是中國佛教極為特殊的一個宗派,是由達摩祖師自古印度東來中土所傳,內涵就是參禪,要明心見性。因為禪宗以「禪」為名,於是就有不少人誤以為禪宗就是修四禪八定,錯把禪定定境—離念靈知—的證得,說為明心見性。
  • 南哲思享|李承貴:禪宗與朱熹理學的離合——以朱熹對禪宗的理解為...
    因此,禪宗與朱熹理學關係便呈現為「離合之相」。值得注意的是,朱熹對禪宗語言方式的批評、對禪宗義理走向的預測、對禪宗倫理失範的憂慮、對禪宗工夫走偏的警示等,不僅對佛教,而且對儒學乃至中國古代哲學的健康發展都具特殊的啟示意義。關鍵詞:朱熹;理學;禪宗;儒學;離合隋唐以降,禪宗成了中國佛教的代表,這意味著宋明時期的中國知識人不能不受禪宗影響。
  • 王陽明的本體功夫論與禪學
    摘 要:本體功夫之辨是王陽明心學體系所討論的基本問題,在這一問題上王陽明吸納了禪宗的思想並較為圓融的將其納入到儒學體系之中。本文從致良知與四句教宗旨中的本體功夫論入手來探討王陽明是如何通過援佛入儒來建構其本體功夫學說的。
  • 恭迎達摩祖師聖誕|探秘中國禪宗起源
    《景德傳燈錄》中記載著這麼一則故事,達摩祖師成長過程中,適逢禪宗西天第二十七代祖師般若多羅尊者遊歷天竺,一路弘揚佛法教化眾生。香至王尊重供養般若多羅尊者,並布施無價珠寶。尊者知達摩有覺悟之慧根,遂借寶珠試探三位王子的學佛所得,問道:「此珠圓明,有能及否?」 大王子、二王子都說:「這個寶珠是七寶裡的至尊,沒有可以超越它的了。
  • 佛教禪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
    這正如有人指出:「禪宗之禪,其名雖取思維靜慮之義,而其體為涅槃之妙心,非謂色界所屬之禪」。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佛教禪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僧璨五十歲時,有個叫道信的小沙彌向僧璨尋求得到解脫的方法。僧璨沒有告訴他如何解脫,只是問他:「誰綁了你呢?」道信說:「沒有人幫我啊。」
  • 如何參狗子有沒有佛性,聽一顛禪師講來
    禪宗無門關,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吳丹豐9小時前趙州和尚因僧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一顛說:"有禪僧問趙州和尚,狗還有佛性還是無"!趙州說:"無"!這個佛性本來人人具足,狗為何沒有呢,是狗被無知障住了見不了佛性,我們人也是,煩惱這麼多,就是見不到佛性,快樂不起來!真修行連佛性這個概念都沒有了,宇宙沒有生時,我在何處,佛在何處!
  • 禪宗六祖慧能10大經典名言,句句直指人心,了悟人生
    這跟孔子一貫主張「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關。也就是說:「你只管按照聖人說的去做就可以,不用問為什麼?」孔子在這裡也是有一番良苦用心的,也不完全是愚民思想。他說的道理肯定沒問題,大部分都是對的,但是到了操作層面,總感覺跟自己的內心隔著一層,因為他本身就沒給咱說透嘛。這一點,禪宗就做得非常好。禪宗講「成佛」,但是不是說讓人人都去當和尚。
  • 佛性不可思不可言
    不是我們的意識知道的,是我們意識的本質——佛性或者智慧,佛性它感受到它自己的本質,這個在佛教裡面就叫作自知自明,自知自明也就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本來面目,佛教有很多的詞彙來形容。最後這些詞彙表達形容的都是這個東西,但是無數個詞彙實際上都沒有辦法表達,它只能簡單的、模糊的、象徵性的形容。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自己去證悟,我們平時也講,我們渡河的時候需要船,渡過了以後船就不需要了,船沒有用了。
  • 中國佛家的兩大流派:禪宗、密宗
    佛教雖發源於西方,但早在千年前便已經流傳於我國,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中國佛家的兩大流派:禪宗、密宗。這便是禪宗說的「拈花微笑」的故事,因而中國的禪宗世系把摩訶迦葉列為「禪宗西天初祖。」有傳說言,禪宗的心法,是由來自西天的菩提達摩橫渡印度洋和南海才帶到了中國。這位「東土禪宗初祖」,在中國最初的傳教並不順利,他一度在少林寺外的五乳峰面壁枯坐了九年。禪宗的大放異彩,一直延續到六祖慧能,這是位傳說中不識一字的廣東人。
  • 心靈迷失or純潔之念?慧能認為「無念」是禪宗最基本修行法門
    慧能指出:「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誤不同,所以有愚有智。」雖然人人都有自性,但迷誤的人沒有發現它,所以是愚蠢人;反之,開悟的人獲得了它,所以是智慧人。愚人之所以是愚人,是因為他不能自悟。
  • 繪畫中的禪——論中國畫的禪美
    禪宗的現實創始人慧能提倡「教別外傳,不立文字」和「心性本淨,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禪宗把人的自我意識視為人的自我本質,認為人生的痛苦與幸福、得失。真正的妄想和妄想都在自我意識中,生命的墮落和毀滅,光輝和解放都是由自我意識決定的,這也是禪修。禪宗還認為,萬物的心及其本性都是自給自足、純淨自然的生命,人性內涵於人體的本質存在之中。人的內在自我是生命的主體,是成佛的基礎。
  • 南懷瑾:禪宗佛法在達摩祖師之前,就已在中國本土流行
    佛教源自印度,所以很多人將中國本土禪宗佛法的開創歸於來自印度佛教的達摩祖師。其實,這不過是人們的刻板印象與認知錯誤。現代佛學大師南懷瑾指出,其實禪宗佛法在達摩祖師到來之前已在中國本土流行。很多人對此表示質疑,畢竟相關的資料描述都顯示,達摩祖師為禪宗佛法的開山鼻祖,畢竟面壁九年以及一葦渡江的典故耳熟能詳。看似鐵證如山的證據其實經不起推敲,從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禪宗佛法與中國玄學極其類似的論述結構以及領悟禪宗佛法的法門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在達摩祖師布道之前,禪宗佛法早已在中國傳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