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中禪意——淺析中國畫中的禪宗美學思想

2020-12-07 愛生活的萱媽

一 禪宗美學思想概述

1 禪宗精神的實質

禪宗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因重視參禪,故名。禪宗始祖菩提達摩提出「即心無心,是為通達佛道「的命題。認為佛道的要義是「即心無心」,也就是對外物不起分別之心。達摩在禪修上特別重視「安心」,就是將心按到一起,達到安定寂靜的目的。禪宗的實際創始人慧能主張「教別外傳,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淨,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禪宗把人的自心視為人的自我本質,認為人生的苦樂,得失。真妄,迷悟都在自心,人生的墮落,毀滅,光輝,解脫都完全決定於自心,自心也是禪修。禪宗還認為眾生的心及其本性是自足完滿,純真樸實的生命自然,人的本性內涵於人身的本質性存在。人的內心自行是生命的主體,成佛的依據。禪宗反對捨棄現實感性生活和扭曲自性去尋求超越,強調「性淨自悟」強調「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要求在現實生活中發現超越意義,實現理想精神境界。

禪宗所主張的直指人心,發明本心,發現真性,體現心靈的原本狀態,頓悟成就佛果,它精神實質就是通過自省而明心見性,使人掙脫現實的樊籠,從有限走向無限,實現人的內在的超越。正如日本禪學大師鈴木大拙所說:「從本質上看,禪是見性的方法,並指出我們掙脫桎枯走向自由的道路,由於它使我們 飲生命的源泉,使我們擺脫一切束縛,而這些束縛是使我們有限的生命時常在這個世界上受苦的,因此我們可以說,禪釋放出那適當而自然地藏在每個人內心的一切活力,在普通情況下,這些活力是被阻擋和歪曲而找不到適當的活動機會的。(2)

2 禪宗美學思想的內涵

禪宗美學直接淵源與道家美學,尤其是莊子美學。莊子美學所強調的是「天地自然」到了禪宗美學,自然被心靈.虛擬化的境界所取代。對禪宗而言,世界只是幻象,只是對自身佛性的親證。莊子以自身親近自然,禪宗則以自然來親證自身。對於禪宗來說,自由即覺,於是外在物像被「空」了起來,並打破了其中時空的具體規定性,轉而以心為基礎。任意組合,類似與語言的所指與能指的任意性。於是中國美學從求實轉向了空靈,中國美學中最為核心的範疇--------境界由此誕生(3)這個心造的境界,以極其精到,細膩,豐富,空靈的精神體驗。重新塑造了中國人的審美體驗,由莊子美學的平淡到禪宗美學的空靈。莊子美學是「無心是道」「至人無待」,禪宗則從「無心」更上一步,提出「平常心是道」在禪宗美學看來,道就在世界中,順其自然就是道。

禪宗美學還主張人要與自然合為一體,從大自然中吸取靈感,得到頓悟,解脫人世間的羈絆,它告訴我們做人作畫要順其自然,要超凡脫俗,要把有感情的生命移交給那些沒有感情的事物,把天地.山川.江河.花草.樹木做成為我。緣物寄情,以達「青青翠竹,盡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的境界。禪宗美學要求把世間事物都看淡,看空,才能達到「物我兩忘「的性空境界,才能悟出「滿山亂石如群羊」及「我自推松而去」的靈感來。

二 禪宗美學出現在中國畫中的起源

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大批人物畫家在繪製人物畫的同時,也創作了大量的寺廟壁畫及佛教題材的人物畫,雖然此時的畫家以人物畫為主,但在人物畫中已出現了山水畫的雛形。山水畫開始獨立。同時產生了有關山水創作.審美鑑賞等原則性理論。如顧愷之.宗炳.王微等人的畫論,雖然他們的畫論以道家語言表述,但他們在創作佛教題材畫時。已不知不覺中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響。可以說,早期的山水畫理論中佛禪思想已深入骨髓了。

隋唐時期,山水畫有了全面的發展出現了一些雖未已大家著稱,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任務。最著名的有王維.張躁等。

文人畫始祖——王維

唐代 ,佛教進入鼎盛時期,佛教中的禪宗因簡便易行和世俗化,擁有眾多的信徒,其中就有王維。

王維深受禪宗思想的影響,他的詩中充滿了禪機禪趣,後世稱他為「詩佛」,而王維的山水畫同樣深受禪宗思想影響。

在山水畫中,王維可以說是一位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畫家,他首創了破墨山水,盡去了以往山水畫的浮華之氣,僅用水墨渲染而成,把原先以勾線為主的山水畫向水墨畫推進了一步。王維提出「審象於靜心,成形於縴手」的主張。可以說這正是禪宗美學所要求的。「審象於靜心」目的是追求藝術作品中超凡脫俗的心性之美。所以王維的山水畫多是心融物外,道契玄微的佳品。

王維曾畫《雪中芭蕉圖》,這種時令不宜,芭蕉不能生長在雪裡的禪意畫,所表達的是「意在筆先,意到便成」的境界,強調的不是自然,而是「人心」又如王維傳世名作《雪溪圖》。縱觀全圖,使觀者沉浸在一片寧靜空寂的山村境界中,仿佛有雪花飄落和行人的腳步悄悄傳入耳畔。(4)這是什麼?這就是禪。禪既在剎那,又在永恆,變幻無常。生生不息,虛空中有妙有。妙有中有虛空,空寂中見流行,流行中見空寂。宗白華說:「禪是動中的極靜,也是靜中的極動,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動靜不二,直探生命本源」。禪宗不是道家所謂的自然無為的道,而是以主體的「心」作為求得解脫的根據。由於退回到主體的內心世界。所以經常給自然染上悽清.孤寂.空幻等色彩。

正是由於禪宗美學思想的影響,在王維的畫中由過去中國畫所強調的「目擊可圖」「以形寫神」的經驗世界轉向了心靈的境界,追求「象外之象,境外之境」的禪意世界。也許王維在畫中所體現出來的禪意,只是他在參禪之餘無意識的行為。但這已經使得中國美學由「取象」的追求轉向了「取境」。明代吳寬在《書畫鑑影》中評價王維的畫說:「胸次灑脫,中無障礙,如冰壺澄澈,水鏡淵亭。凋鑑肌理,細現毫髮。落筆無塵俗之氣。」宋沈括《夢溪筆談》中說:「如顏遠評畫,言王維畫物,多不問四時,如畫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蓮花同畫一景,予家所藏摩詰畫,袁安臥雪圖,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應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在這些評價中可以看出王維畫中的禪宗美學思想。

三 禪宗美學思想在山水畫中的發展

1 宋元時期

佛禪之學助推了山水畫在王維.張躁等人的水墨渲談之發端,並使之在五代走向成熟。其間,荊浩的提出「真者,氣質具盛」「忘筆墨而有真景」的「圖真論」(5),其中的邏輯思辨都透露出耐人尋味的禪學意蘊。五代至宋,禪宗日盛並掀起狂禪之風,參禪的僧人和文人放浪形骸。從內心發掘精神資源。蘇軾等文人的參與繪畫,把宋代的山水畫反叛成了不同於荊.關.李成.範寬等人的把禪莊思想導入山水畫中崇正高大的儒家風範,而是墨戲禪悅,平淡天真的一種完全符合禪莊思想基調的形式。文人畫誕生了。

陳師曾指出:「文人畫」非謂文人所作之畫,而是「畫裡帶有文人的性質。含有文人的趣味。」(6)宋代的文人畫家 以「墨戲」自謗,貶議「形似」,崇尚「意似」。中國的文人畫和禪學可以說是時代的一對孿生子,士大夫們不僅喜歡參禪作畫,也參禪於作詩,乃至於題畫詩,所以畫中既有禪意,又有禪境。「畫禪」由此得名。

「文人畫「的實際創始人蘇軾,提出「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留意於物」這正是禪宗所追求的「青青翠竹,盡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的境界。

文人畫在元四家時達到高峰。元代繪畫在繪畫理論,繪畫實踐中,更加重視畫家的主觀意志.興趣和思想感情的抒發。倪瓚說:「僕之所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餘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何良俊在《四友齋畫論》中說:「黃之蒼古,倪之簡遠,王之秀潤,吳之深邃……..」黃賓虹說:「元四家,多師法北宋,筆墨相同,而各有變異,其主意不同也」(7)這些評價都可以看出元代繪畫,更加重視畫家的主觀意志.興趣和思想感情的抒發。這正是禪宗思想在元代發展的重點。

2 明清時期

禪宗發展到明清,已開活禪風氣,士大夫不用出家,即可悟禪成佛,如董其昌不出家,學禪畫佛,開畫禪之極。活禪的旨意就是:「我心成佛」,與文人畫的個性表現有相似之處。因而禪宗對文人畫的個性表現提供了學多心學禪理,也就是藝術上追求「象外之象,心與跡化」等等。如佛家常用典故「羚羊掛角」「心印不在文字符號」等。在文人畫中,「心印」是一個畫家靈氣和審美意趣的體現,畫中禪意就是心印。

明代繪畫首推沈周。沈周早期繪畫大多偏於工致後期則較為信放。這與他晚年受到禪宗思想的影響是分不開的。他曾說:「水墨因戲事,山水偶流行,……模擬亦云贅,所得在性情。」(8)(題舊作《匡山新雪圖》)所以沈周晚年的繪畫如虛如幻。他的畫始終貫穿著他由實景而來,又超越實景的寫意思想,這是一種理想化的自然現象,是作者精神理念上的超脫。

禪宗在中國畫中體現出來,在表現人的靈性方面最能代表的是八大。八大的畫通過餘白.殘破.誇張等手段,表現畫家的心性。八大的畫,以奇取勝。奇,不在位置,而在氣韻,不在有形處,而在無形處。體現了禪的「一即多,多即一」的精神。不是以形態表現無形態,而是以無形態作為創造主體,在無形態中表現自身。一片竹葉往往也意味著宇宙萬物存在的真理,而宇宙萬物的存在真理,也可全部無遺的體現在一片竹葉中。八大詩句:「大禪一粒粟,可吸四海水。」最能代表其義。八大之畫以淡為尚,以簡為雅,以慘澹微茫為妙境。在恬淡虛無的筆墨韻律中,展示自然與人生的內在節奏與本根樣性,即物我無間神遇跡化的豁然開悟之境。八大之畫力求用閒遠澄淡的境界,將自身的情感.意緒.心境引發出來,以體味象外之象。八大的畫可以說就是禪宗思想的體現:解脫束縛和精神自由。(9)

四 禪宗美學思想對現代中國畫的影響

潘天壽曾說:「五代及宋,都屬禪宗盛行時期,極通行羅漢圖及禪相頂禮圖等…….例如僧人法常所作的白衣觀音像等,都在草略的筆墨中助山水畫的發展。原來禪宗的宗旨,直至頓悟,世間的真相,都足以解脫苦海中的波瀾所以雨竹風花,皆可為說禪者的好材料……使得當時繪畫,隨禪宗的隆盛,而激成風行一時,盛行文士僧人所共同合適的一種遊戲。如僧人羅窗靜賓等的山水.樹石,人物都隨筆點染。意思簡單,表現不費裝飾的畫風,又僧人子溫的蒲桃,圓悟的竹石,慧丹的小叢竹,都有名於墨戲畫中。從宋以下,直到清代。八大,石濤等都是以禪理悟繪畫,已繪畫悟禪意者,真可謂代有其人。(10)」由此可見禪宗美學思想對中國畫有著深遠的影響。

現代山水畫可以說仍舊是繼承前人,雖有創新,但那只是不同程度的反映了本時代的人文思想,如同如同元畫之於宋畫,明畫之於宋元繪畫。但對中國畫的思考,領悟,實踐仍是援用禪學的思維演繹方式。現代中國畫,仍舊講究意境,講究寄情與物,注重個人主觀情感的抒發。

中國的畫家尤其是文人畫家的內心世界往往有著無盡的孤獨,這種

孤獨不是現實的孤獨,而是一種超然的「孤獨」,獨於天地精神往來的高潔心性,則包蘊於這種孤獨之中。由於孤獨所以內心世界一片靜寒,因為靜寒,則驅除了塵世的一切喧囂,將其帶入幽遠澄清的空靈境界。表現在中國畫上則會因寒而幽,因幽而靜,因靜而空。這恰恰就是一種回歸自然。寧靜淡泊的心靈關照。這就是現代中國畫家苦苦追尋的境界,禪的境界。

(1)方立天《中國佛學的心論》

(2)皮朝綱著. 《禪宗美學.》

(3)鈴木大拙 《禪的諸問題》、

(4)陳綬祥《隋唐繪畫史》人民美術出版社。

(5)徐書城《宋代繪畫史》人民美術出版社。

(6)《文人畫之價值》陳師曾 載於1921年《繪畫雜誌》2期

(7)黃賓虹《古畫微》 1925年 上海商務印書館

(8)《明清中國畫大師研究叢書----沈周》阮榮春 吉林美術出版社

(9)《明清中國畫大師研究叢書---八大山人》胡光華 吉林美術出版社

(10)潘天壽 《佛教與中國繪畫》1947年

參考文獻:

中國繪畫斷代史叢書 《《隋唐繪畫史》《宋代繪畫史》〈〈元代繪畫史〉〉

《明清中國畫大師研究叢書----沈周》

《明清中國畫大師研究叢書---八大山人》

《中西藝術體驗與詮釋》

《吳門畫派》《新安畫派》《湖州竹派》

《近現代中國畫大師談藝錄》

相關焦點

  • 繪畫中的禪——論中國畫的禪美
    受禪宗思想的影響,他的詩歌充滿了禪意,後人稱他「詩佛」,王維山水畫也深受禪宗思想的影響。在山水畫中,王維可以說是劃時代的畫家,他開創了墨山水,他摒棄了以往山水畫中浮華的精神,只用水墨渲染,將以線描為主的山水畫提升為水墨畫。王維提議「審象於靜心,成形於縴手」。可以說,這正是禪宗美學所要求的。
  • 淺析《易經》的美學思想
    通過對《易經》中的美學思想、審美觀念、審美意蘊等的詮釋, 說明《易經》在美學的精神風貌、藝術境界和詩文書畫等藝術創作中居於關鍵地位,《易經》的美學思想對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甚至對創造美的人生仍有歷久彌新的意義和價值。關鍵詞:《易經》 審美想像   審美意蘊   審美觀念愛美是全人類共有的天性,無論古今中外,凡人皆有愛美之心。
  • 從「大和繪」到「水墨漢畫」——禪宗思想對日本繪畫和社會的影響
    宋-董源《夏景溪口待渡圖》禪宗是漢族特色的中國本土宗教,在禪宗思想形成過程中受道家老莊玄學的影響很大,老莊哲學主張得意忘形,尚虛無和任性逍遙的人生態度。在禪宗「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思想滲透到日本繪畫創作中後,滿構圖的形式逐漸江河日下,日本繪畫在禪宗的美學指引之下,開始注重畫面的留白和疏密相用,導入了對「空」的覺知與生命的頓悟。曾我蛇足是周文的學生。他的《山水圖》右邊山巒疊翠、茅屋掩映;左扇大幅留白,水天一色、雲氣氤氳,一葉輕舟躍然湖面,逸筆草草襯出悠遠空間。
  • 美術研究|淺析中國畫對陶瓷繪畫的影響!
    ,人文因素十分強烈,而中國畫的流派與技法均可在陶瓷繪畫中展現。二者不僅是傳統藝術的重要代表,而且均源自生活,尤其是在生活中互相發展和交融,遵循的美學思維與表現的精神意境相同。特別是情境交融的藝術效果產生的意境是自然生成的,從而使藝術的美感得到極大展示,成為創作和鑑賞藝術的重要標準之一。因而不管是中國畫還是陶瓷繪畫,均為心靈和靜物的結晶。
  • 淺析中西方園林藝術風格及其美學思想
    2、中國園林造園的美學思想  中國古典園林是滋生在中國文化肥田沃土之中,深受繪畫、詩詞和文學的影響。由於詩人、畫家的直接參與和經營,中國園林從一開始便帶有詩情畫意的濃厚感情色彩。中國畫,尤其是山水畫對中國園林的影響最為直接和深刻。可以說中國園林一直是循著繪畫的脈絡發展起來的,並遵循著「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原則。
  • 中國畫構圖學的基本原理
    深深的根植於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歷經幾千年不斷地革新變化,形成了融匯著整個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素養,哲學觀念,審美意識,美學思想和思維方式的完整的藝術體系。她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中國作風與中國氣魄。而她在歷史悠久的發展過程中留下的無數曠世傑作,反應者繪畫技巧的首要因素——構圖的發展與變遷。
  • 日本小眾景點推薦:京都勝林寺,來自中國的禪宗美學
    在這大大小小寺院中,有這麼一間小寺十分雅致幽趣。勝林寺是京都一千五百座的佛教寺廟之一。它不是國寶,也不是重要文化財,而是日本寺廟的一個縮影。勝林寺是臨濟宗修道院的一個典型特徵。這是東福寺的一座小寺廟。它由高嶽第205代靈歌於1550年建立。它被稱為「東福寺的昆沙門天」,因為它致力於保護佛教和北部被困沙門氏菌的美麗地圖。
  • 淺析提升高中美術課堂中國畫教學實效性的方法
    我國傳統美術藝術中,中國畫是典型代表,已經在世界的美術領域內形成體系,重點體現出我國古人對於社會、自然、宗教、道德、藝術等方面的認知。中國畫所運用的工具為毛筆、水彩、墨、宣紙。中國畫家以獨特構思,創造岀屬於中華傳統魅力的美術作品。
  • 淺析對中國畫筆墨的認識
    清人龔賢講,「墨中見筆法始靈,筆法中有墨氣,則筆法始活,筆墨非二事。」筆是中國畫的筋骨,墨是中國畫的血肉,兩者是密不可分的,筆與墨的關係表現為筆為主,而墨隨筆出,在作畫時,沒有純粹的有筆無墨,也沒有純粹的有墨無筆,一般來說:時而以筆為主,時而以墨為主,沒有法定的規律,是學養和內心世界的一種自然流露,論氣韻先看筆墨,舍筆墨無以看氣韻。
  • 淺析日本美學 視界君
    本期將會向大家充分介紹日式美學的三大要素以及對應的設計案例,闡述日本的傳統美學是什麼,以及如何在人們的作品中呈現出來。這一切的設計與設計理念都和美學哲學思想分不開。了解日本美學,離不開三個關鍵詞 「幽玄」、「物哀」、「侘寂」。現在,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物哀、幽玄、侘寂。
  • 京都古寺禪韻,禪宗美學下的日本園林!
    禪宗美學對日本園林的影響非常深刻,無論是舟遊、回遊的動觀園林,還是枯山水、茶庭等坐觀庭園,都或多或少地營造了枯與寂的意境。而將禪宗美學的各種理念發揮到極致的,當屬枯山水和茶庭。京都1500多座寺院,座座皆有禪意古韻,而在古寺禪韻的營造上最為有名的,肯定是以下6座。
  • 中國畫中的「起承轉合」
    陳雲鵬作品「起承轉合」就是行筆的技術概括。「起」在文章中是「比興的手法」而在中國畫中是第一筆的落筆之處,是行筆時要掌握的力道和要行筆是設定的節奏。中國畫的意境深遠性,畫面的劇情起伏,就如一首繞梁三日的歌,要有著無比美妙的旋律以及歌詞。而產生這等因素「起」很重要。
  • 淺析中國油畫本土化的審美理念
    就中國畫而言,無論是工筆畫或意筆畫都以意象理論作為支撐作品的靈魂。意象理論的產生核心是什麼,是由於經歷了我國古代歷史獨特的文化背景,數千年的農耕文化所沉澱的人文思想,並受到儒、釋、道三家學說的薰陶和影響。我國的傳統文化對人格獨立、精神自由的信仰尤為尊崇,因此,傳統美學的產生主要來源於對我國自熱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深刻理解。
  • 什麼是侘寂美學?
    有人認為,侘寂是東方美學的最高境界。通俗點來講,就是說,看似破舊,卻是美學的最高境界。侘寂美學的哲學觀受到道家以及禪宗的激發,而心靈狀態則源自於唐宋時期詩詞與水墨畫裡蒼涼、極簡的氛圍。而「寂」日語音為"sabi"指的是「孤寂」,「凋零」的意思。
  • 禪宗對中國山水畫的影響
    所以,和禪宗以南禪的「頓悟」為正宗一樣,受禪宗影響的山水畫以南派為正宗。錢鍾書在他的《中國詩與中國畫》中寫道:「在中國文藝批評的傳統裡,相當於南宗畫風的詩不是詩中高品或正宗,而相當於神韻派詩風的畫卻是畫中高品或正宗。」一語中的,頗懷高見。
  • 從弘一大師的論書名言,引申來看佛教、禪宗對中國書法的影響
    而中國禪宗思想則更接近於哲學思想,不講究修身而注重修心。認為修行是通過各種方式都可以進行的,勞動和實踐可以修行,生活中的行走立臥也是修行。可以說,中國禪宗所追求的是一種極聰慧極高深的境界。它的很多禪義觀點都充滿了哲學智慧。中國禪宗相對於傳統佛教的一個重大變革,就是簡化了外在的宗教儀規,更注重強調內在的大徹大悟。
  • 美術研究|淺析繪畫材料變革在中國畫創新發展中的推動作用!
    [內容摘要]在藝術發展演變的過程中,繪畫材料的變革具有重要作用。繪畫材料是繪畫創作的物質基礎;繪畫材料的變革推動中國畫的不斷發展。[關鍵詞]材料變革促進中國畫創新在繪畫活動中,畫家必須使用某些材料來繪畫。
  • 黃正賢之淺談禪宗文化元素在玉雕創作中的運用
    禪宗文化,是在中國佛教的分支流派禪宗思想的基礎上派生演變出來的一種中華民族傳統的獨特的傳統文化。禪宗文化,種類齊全,可以概括為禮樂、畫畫、道德倫理、詩詞歌賦、書法寫字、茶藝之道、武打、文章、素食(食齋)、藝術、慈悲為懷之道和樂善好施、耕作、孝道(禪孝)等若干種類。
  • 淺談徐悲鴻:怎樣評價其素描寫生觀引入中國畫教育?
    徐悲鴻的素描寫生理念在中國畫教育中的體現,實際上是圍繞其所認為的中國畫出現的弊病而產生的。從徐悲鴻對中國畫所出現的弊病總結來看,總體而言是中國畫所出現的對「外師造化」理念的漠視現象的回應,或者說是對症下藥。從表象來看,徐悲鴻是借西方畫院教育模式對中國畫教育進行改良,但從本質上來看,卻是通過引進素描寫生這一西方美術教育範式來引起中國畫家對「外師造化」理念的重新審視與重視。
  • 關於「禪宗」的歷史發展,其思想的逐漸成熟,你知道多少呢
    這本書中有一段很精彩,主角「丁元英」在五臺山和智玄大師「論道」。丁元英作了一首偈子: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經。 一悲一喜一枯榮, 哪個前生註定?袈裟本無清淨,紅塵不染性空。幽幽古剎千年鍾,都是痴人說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