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是什麼?要如何修?

2020-12-13 重樓逾陀

各位菩薩:

阿彌陀佛!

這一篇我們要探討的題目是:禪宗是什麼?要如何修?

禪宗是中國佛教極為特殊的一個宗派,是由達摩祖師自古印度東來中土所傳,內涵就是參禪,要明心見性。因為禪宗以「禪」為名,於是就有不少人誤以為禪宗就是修四禪八定,錯把禪定定境—離念靈知—的證得,說為明心見性。然而〈禪定與靜慮之異同〉,我們說禪宗的禪就是「靜慮」,是在不緣外境的靜心境界中,專精地去思惟如何是實相?也就是去尋覓自身本有的第八識如來藏,這個萬法的實相,而不是四禪八定的世間禪定。

這一集我們要進一步加以說明,首先來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那及智慧,是經教中 佛陀開示菩薩們,應修習的菩薩六度、六波羅蜜多。而這六度本來就有著先後的次第關係存在。像 玄奘菩薩翻譯的《解深密經》,將禪那翻譯為靜慮,其中有一段經文記載了 觀自在菩薩曾向 佛陀請問:

「是何因緣?世尊要以這樣的次第,來宣說這六種波羅蜜多呢?」釋迦世尊答覆 觀自在菩薩說:「能為後後引發依故,謂諸菩薩:若於身財無所顧悋,便能受持清淨禁戒;為護禁戒,便修忍辱;修忍辱已,能發精進;發精進已,能辦靜慮;具靜慮已,便能獲得出世間慧;是故我說,波羅蜜多如是次第。」

就是說菩薩如果能踐行內財、外財等種種布施,對於自己的色身及財物,就能無所眷顧、無所吝惜,然後就能受持清淨禁戒。受戒之後許多不如法、不如理的身口意行都應調整改善,那就必須修忍辱行,來調伏自己的貪慾、瞋恚、憍慢等煩惱性障。能修忍辱行以後,就能發起勇猛精進的道心。有了精進向道之心,就能不攀緣外境,成辦在靜心境界中,專精思慮的靜慮功夫。具備了一切時、一切處寂靜思慮的功夫以後,待因緣成熟便能一念相應,觸證中道實相心第八識如來藏,生起了根本無分別智,就是獲得了一分般若的出世間智慧。

釋迦世尊已經明白說:第六度的般若是出世間智慧,當然就不是指不出三界世間中,色界、無色界境界的四禪八定的世間禪定;而是依於親證本來就不屬於三界五陰六塵之法,卻為三界五陰六塵萬法所依的根本因的法界實相心——如來藏生起的法界實相智慧,那才能夠說是般若。也就是說,由於親證如來藏,而能夠體驗祂的真實如如的萬法實相體性,就使得般若智慧發起,也使得三縛結斷除,得以成就一分出世間的解脫功德,就是一分般若波羅蜜多的實證。而在這段《解深密經》的經文中:

世尊已經強調菩薩六度的六波羅蜜多,就必定得依著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那、智慧的次第來修習。

也就是說,修習第五度禪那的目的,正是為了獲得第六度般若中道實相的出世間智慧;這當然不是以修證四禪八定、次第禪觀為修證內涵的外道凡夫們所能獲致。

因為就如前面說明,他們所證的四禪八定境界,是不離色界、無色界的世間境界,本來就與中道實相的出世間智慧無涉。想要以四禪八定,來獲得出世間般若智慧,根本是緣木求魚。由此也可證明:將菩薩六度的第五度禪那波羅蜜多的修習內涵,限縮為四禪八定是有過失的。而禪宗既然是要參禪、要參究,當然就存在一個要究明的對象,就是有一個開悟的標的,這個開悟的標的,也正是般若智慧所依的中道實相心第八識如來藏。那麼禪宗的禪,也就必定不是生滅的世間境界——四禪八定。

我們不妨舉《五燈會元》中的一則禪宗公案來加以證實。石霜楚圓禪師的弟子九峰道虔禪師,曾經是石霜禪師的侍者。後來石霜禪師舍壽,寺院中的僧眾都請首座繼任住持;九峰禪師卻向僧眾們提出,必須首座有真正得到石霜先師佛法的意旨,才可以繼任住持。首座聽了就問他,石霜先師有什麼法意?九峰回答:「石霜先師曾開示:

『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一念萬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廟、香爐去,一條白練去。』

其餘的就不問了,你且說說一條白練去,所要顯示的法意是什麼呢?」首座就回答說:

「這一條白練去,只不過要說明『色邊色』,也就是出離色身而去的境界。」

九峰聽了就說:「原來你還沒會得石霜先師佛法的意旨所在。」那首座一聽九峰道虔禪師這麼說,就回他:「你是認為我不會石霜先師佛法意旨,所以不肯我繼任住持?那只要拿香來點著,在香燒盡煙斷之時,如果我不能出離色身,那我就真的不會石霜先師的法意。」於是就將香點著,結果香未燒盡、煙未斷,首座就已在坐定之中,舍報脫離色身而去了。然而此時九峰禪師還是上前拊著首座的背說:

「坐脫立亡即不無,先師意未夢見在。」

意思是說,首座確實是有坐脫立亡的深厚禪定功夫,但是石霜楚圓禪師的佛法意旨,這首座卻連作夢都沒夢見過。坐脫立亡至少必須具有四禪息脈具斷,也就是能讓呼吸心跳都停止的功夫,可見這首座禪定修證極高。可是九峰道虔禪師,為什麼卻說他還是不會石霜楚圓禪師的佛法意旨呢?正是因為石霜禪師的佛法意旨,在於實證中道實相的真如心如來藏生起的般若出世間智慧,而不是四禪八定的世間禪定。

這也說明了禪宗參禪是要以參究的方法,徹見心性的本源,悟明真心、眼見佛性,因此也稱為佛心宗,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禪宗所要參究徹見的,正是眾生各個本具、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的實相心如來藏。證得如來藏時,就是佛菩提的真見道,就是經中說的覺,就是證菩提、證真如;這時是真見道,算是真的進入內門修學佛法。

以後就是相見道位的修學,直到通達了以後才能入地。可是證得真如以後,還要眼見佛性,那可是個特大號的瓶頸,這個瓶頸比明心的瓶頸更難通過,因為它很堅固,也很細小,想要通過這個瓶頸條件要很多,而且這個佛性是要憑眼見;所以大慧宗杲禪師講眼見佛性時說:菩薩眼見佛性,須是眼見始得;也就是說,所謂眼見佛性,須是菩薩種性的人才能看得見,而且得要以父母所生眼,親眼看見才算數,並不是找到了如來藏,看到了如來藏有使人成佛的自性,就算是見性了。

因為眼見佛性以後,是要在山河大地上,可以看見自己的佛性;而明心以後,卻無法在山河大地上,看見自己的如來藏。

因此,禪宗實證有三關之別:

第一個破初參證真如,親證如來藏;

第二個破重關,眼見佛性;

第三個破牢關。這樣全部都成就了,一般而言,是可以使人成為慧解脫阿羅漢,一定會具足發起初禪,但是智慧卻絕對不是阿羅漢所能想像。所以真正懂得禪宗的人,都不會小看禪宗的開悟明心,因為這是入道的基礎。不管哪一個宗派,只要真的在大乘佛法中入道了,都是跟禪宗的破初參相應;因為大乘法的入道,就是發起般若的中道實相智慧,最主要的是要實證,要證真如。

而真如是以如來藏為體來說,偏偏如來藏的實證不能靠思惟,禪宗祖師所謂: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正是這個意思。而如來藏的所在,佛陀又在經中告誡弟子們「不可明說」,因為知道眾生不會在聽聞時就信受,那就要讓眾生自己去參禪、去體究;眾生若是自己參究出來就會信受,因為凡是自己參究出來的,一定會有智慧伴隨著產生出來,就會信受而不退轉。

因此達摩祖師所傳的,就是這個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禪法。而這個般若的開悟,是參禪時一念相應突然找到的,不是靠思惟來整理才漸漸顯露出來。

譬如一顆芒果,它的香味,它的甜味、酸味,假使沒有親手拿在手上,送進口裡來吃,任憑別人怎麼樣解說,自己怎麼樣揣摩想像,終究無法真正了解;

眾生聽了很多,芒果大概多大、什麼形狀、什麼顏色、味道是如何?他聽了很多,可是他從來不知道哪個是芒果的味道?一大堆的水果,他都要每一種去拿來嘗嘗看,終於找到並且親自品嘗了,那就不必再假借種種言說,因為他已經瞭然於心了。

禪宗的參禪也是一樣,一定要自己真參實究,加上有正確的禪法知見,就這樣子突然間找到了,而且有智慧確認是正確的,是沒有錯誤的,這時就稱為開悟明心實證般若。所以般若的難悟難證,原因就在這裡,因為般若的見道,是一念相應而悟入的,不是經由思惟而漸漸增加出來的。有人依憑學術觀點來理解佛法,就批評禪宗那個法都沒有一個次第,一悟就說那就是了,然後禪宗的禪師就這樣印證,不像南傳佛法次第禪觀,可以循序而進。禪宗沒有方法、沒有次第,那要怎麼學?都是由著禪師們自己說的,這有什麼標準呢?然後他就斷定,禪宗這都叫作自由心證。這些話從表面上聽起來是很有道理,可是從般若的實證來說,可就沒道理了。為什麼呢?因為大乘法的見道,其實也是有次第的,你得要依照禪師教導的方法去作功夫,並且依禪師的教導,把參禪的知見建立起來;這些都完成了,你才有可能一念相應,而突然找到如來藏,這不是方法與次第嗎?

只是那些公案裡面,都只敘述開悟時一念相應的那一小段,前面幾年甚至幾十年的辛苦修學,與作功夫的內容都不談。那不懂禪法、不懂公案所要顯示實證的真實意涵的那些學術研究者,就會像這樣妄加批評。然而以佛教正覺並印證明心的同修來說,非得要先作無相念佛功夫不可,憶佛淨念相繼了,然後再教導作看話頭的功夫;也不斷地教導參禪以前應有的般若智慧等知見。所以正覺的開悟法門也是有次第,只是在尋找如來藏心,而突然找到時,那是沒有次第的,就這麼剎那間找到了,當時也就通了般若了,《心經》就看得懂了。

然而很多人在佛法上面修得不好,學禪、參禪都悟錯了,原因就在於未能如《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經文中 世尊開示:

「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

因為善知識沒有告訴他,明心時應該要明什麼心?善知識都沒有說過你明白真心時,真心究竟是哪個心呢?就是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善知識從來沒有這麼說過,所以大家一天到晚參禪,說要明心、要明心,可是都找不到一個方向。有人錯把色陰當作如來藏、有人錯把識陰當作如來藏、有人錯把受想行陰當作如來藏,然後就自以為開悟了。總之,什麼樣的錯悟都有,說之不盡。但始終離不開五陰,都往妄心的方向一直鑽進去,從妄心的方向直鑽的時候,鑽到最後無可轉身,那就像老鼠入了牛角,再也迴轉不過來,法身慧命就活不過來了。

如來藏就是真如,具有真實如如的體性;而五陰卻是生滅法,生滅的五陰怎麼會是實相心如來藏?另外五陰的存在,尤其是識陰意識,必定是在世間六塵境界中了了分別著六塵諸法;而自心如來不在六塵中分別,於六塵諸法恆是如如不動,不起任何分別執著。

二者可謂:

「毫釐有差,天地懸隔」

這禪宗祖師常常這樣講。

如果有人說:

「開悟就是把自己的意識覺知心弄成離念,沒有執著、無分別,那就變成真如,就是開悟了。」

這樣說就變成能證與所證是同一個,那就不對了。因為說證真如,是由意識心去證的,是由覺知心去證的;如來藏自己不會證真如,如來藏的真如性是讓意識來證的,不是要自己來證自己的真如;如來藏也不會反觀自己的真如性,無分別的是另一個心,是如來藏;而我們覺知心、離念靈知心永遠是分別心。參禪就是要以有分別的覺知心、離念靈知心去找到無分別的實相心如來藏,這是參禪首要具備的知見,否則方向一定錯誤,想要實證猶如緣木求魚。

最後我們總結來說:禪宗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直接透過參禪去親證般若。般若就是智慧,是實證法界本源的智慧,想要親證般若最直接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參禪,在靜慮中參究。而參禪證悟的標的只有一個,就是第八識如來藏,無二亦無三。所以所證非如來藏妙心,那就不是親證般若,就不是禪宗的明心,就不是開悟般若禪的人。

至於參禪所需的靜慮功夫,就留待下一篇中。

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佛教中「般若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禪宗為什麼敢呵佛斥祖?
    除了禪宗,書裡還包含其它佛教文化知識以及城市發展歷史、中國詩人和佛教之間的相互影響、佛教寺院的生存現狀以及發展歷程等知識,作者語氣文字是亦莊亦諧的風格,讀來興趣盎然,不會因為禪宗經義、規章的講解而枯燥。
  • 禪宗的「禪定」和「四禪八定」到底是怎樣一對「小冤家」呢?來聽
    我們禪宗不是不提倡禪定,禪宗如果不禪定那就不叫禪宗了。但禪宗歷代祖師所倡導的禪定的確有別於其他佛教法門的禪定。不拘佛教也好,還是其他修學禪定的宗教也好,無外乎都是依循「四禪八定」而修學禪定的。佛教所修學的禪定次第和其他宗教所修學的禪定次第的不同之處在於什麼地方呢?那就是我們佛教最終要修到「滅盡定」才算究竟的禪定成就。
  • 禪宗二十八祖-達摩祖師的東渡之路!
    達摩祖師原是南天竺香至王第三子,出家為僧後師從般若多羅大師,精研大乘佛法,成為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般若多羅大師囑咐達摩:「我滅度67年之後,印度將有災難,彼時印度佛法會受到大破壞,你那時要去中國傳法。到了中國後,先在北方傳法,因為南方的人還不懂佛法。」於是達摩祖師在中國傳法之後,便成為中國的禪宗初祖。
  • 禪宗與山卡拉瑜伽
    有極少數人適合於山卡拉,他如果是一個精神傾向的人,比如說克裡希那穆提這樣的人,他實際上應該屬於山卡拉瑜伽的範圍,他是一個有強烈思考傾向的人,從小就這樣。如果你有強烈的禪宗秉性,你也適合山卡拉瑜伽。山卡拉瑜伽在中國的話,其實就是禪宗,參話頭。這類人,如果他無法參透自己的思想,他就過不了自己這一關。
  • 禪宗公案,是風動還是幡動?禪宗六祖慧能,一語點醒夢中人!
    禪宗公案,風動還是幡?悟性高的人,都會這樣回答!學佛不僅僅是念佛行善,拜佛持戒,學佛還需要我們去悟才行,禪宗有個很有趣的公案,你的回答,就決定了你,在學佛的過程中,到底悟到了多少?一日,六祖慧能來到廣州法性寺,忽聽見一僧道:風吹幡動,又聽另一僧說:幡動而知風吹。
  • (第三篇)探索漢傳佛教宗派,禪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如何神秘
    禪宗,是釋迦牟尼佛教的心法,與中國文化精神結合,形成中國佛教,融化古印度佛教哲學最精粹的宗派。在佛學中,「禪定」是大小乘共通行持修證的方法,「禪定」的原名為「禪那」,又有中文的翻譯為「靜慮」,後來取用「禪」的梵文原音,加上一個譯意的「定」字,便成為中國佛學慣用的「禪定」。
  • 禪宗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開悟,為了得到大智慧
    禪宗主張「悲智雙修」,要讓「悲」與「智」的精神貫穿整個修行過程的始終,要求參禪者既有「普度眾生」的精神,又要有救世救人的智慧。慧,就是智,就是智慧。例如,問:什麼是忠言?答:你娘醜陋。問:迷於幽谷,如何找出口?答:隨流去。問:高峻難上時如何?答:老僧自住峰頂。等等。須要特別指出的是,參撣不是做機智問答,在這些看似語言遊戲的公案、語錄中,蘊含著豐富的、深刻的哲學思想,這才是「禪」真正的大智慧。
  • 佛教禪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
    這正如有人指出:「禪宗之禪,其名雖取思維靜慮之義,而其體為涅槃之妙心,非謂色界所屬之禪」。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佛教禪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僧璨五十歲時,有個叫道信的小沙彌向僧璨尋求得到解脫的方法。僧璨沒有告訴他如何解脫,只是問他:「誰綁了你呢?」道信說:「沒有人幫我啊。」
  • 日本禪宗的本土文化特色畢業論文
    日本禪宗的本土文化特色畢業論文禪宗本是印度佛教思想與中國哲學思想相結合的產物.它將嚴密並且富有推理的佛教教義變化為靠個人直觀把握的邏輯.禪宗主張「自立本願」,具有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本心,見性成佛等簡單易行的特點.傳統佛教講究「念佛讀經」,而禪宗更講求實踐,除了坐禪修習外,還講求「作務」,包括砍柴,打水,掃地,種田等,
  • 多讀禪宗的禪言,能靜心,修性
    多讀禪宗的禪言,能靜心,修性。南禪宗六祖惠能:「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才是代表了禪宗言下頓悟的「頓」與「悟」的境界。在這個過程中要配合呼吸的節奏,讓自己的呼吸更加的深沉悠長。多讀禪宗的禪言,能靜心,修性。歡迎點讚、留言、關注、評論、轉發。覺成隨筆。
  • 南哲思享|李承貴:禪宗與朱熹理學的離合——以朱熹對禪宗的理解為...
    比如,「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云:『庭前柏樹子。』曰:『和尚莫將境示人?』師云:『我不將境示人。』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庭前柏樹子。』」在這個公案中,趙州啟發求學者眼前即是,以切斷他們另求佛法之念,亦即以超越「人」「境」相對等分解的覺性,領悟公案要旨,感受達摩真風。但朱熹似乎未能明其意。
  • 禪宗的經典語錄
    3)禪宗不但不立文字,而且無門為門,換言之,禪宗也是以無境界為境界,擺脫宗教形式主義,而著重禪法修證的真正精神,升華人生的意境,而進入純空靈無相而無不是相的境界。  4)人能夠真正做到了為學問而學問,就不尤人,就反問自己,為什麼我站不起來?為什麼我沒有達到這個目的?是自己修養、做法種種的問題。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內心裡並不蘊藏怨天尤人的念頭。
  • 假山如何真趣?禪宗因何得名?笑談獅子林古今往事
    元朝1341年,一位名叫天如的禪師來到蘇州講經傳禪,天如禪師的弟子在婁門邊的某處地方,見鬧市中古木參天,覺得這裡很適合修禪講道,於是便在此置屋,建起了一處禪林給天如禪師布道之用。來到蘇州之前,天如禪師曾在浙江天目山獅子崖修行二十餘載。
  • 藏傳佛教為什麼要雙修?雙修是什麼?參與過雙修的宗教人物自述
    大神的雙臂會摟著身前的一個女子,這位女子正是佛母,她也是赤身裸體的雙腿張開,盤坐在大神的腰上,這些壁畫中大神摟著女人,他們男女一對被稱作歡喜佛,女的被叫做佛母或者明妃,我們要見到的佛母叫朱巴·基米雅,她非常有學問精通梵文、藏文和英文還精通禪宗、密宗的佛教經典。說話間有人來招呼他們進來房內見到佛母,獻上哈達以後古子文問佛母您高壽?
  • 簡介中國禪宗始祖達摩祖師的一生
    但恐怕要讓這部分朋友失望了,雖然達摩祖師也留下過諸如「一葦渡江」,「百毒不侵」的傳說,也自稱活了一百五十歲,但這都和佛法沒有太多關係,而且也不是達摩祖師主要的貢獻——他最重要的身份不是武林高手,而是中國禪宗祖師。
  • 歷代禪宗祖師傳法偈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傳法偈:  非法亦非心,無心亦無法。  說是心法時,是法非心法。  四祖優波鞠多尊者傳法偈:  心自本來心,本心非有法。  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二十一祖婆修盤頭尊者偈:  泡幻同無礙,如何不了悟,  達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  二十二祖摩蝗羅尊者法偈:  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  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
  • 禪宗要典《信心銘》
  • 佛法:一句名言背後的境界,被日本宮本武藏和中國禪宗推崇備至
    ,而是隱藏著佛教禪宗所極力稱揚的無上甚深境界在內。那麼為什麼禪宗的前輩大德們為什麼要用佛來佛斬這句話來形容自己宗門所修的佛法境界呢?難道是對自己所信仰的佛祖還有什麼不滿,以至於有什麼仇什麼怨以至於要用如此殺氣騰騰的字眼呢?
  • 龔鵬程:禪宗史新研
    什麼要講這個呢?過去我們在談中西文化交流的時候,談得比較多的是佛教如何從印度中亞、西亞、中亞傳進中國。可是,我們沒有注意到自己的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發展起來以後非常興盛,加上當時漢文化傳播力量十分強勢,所以,本來是這些地區向我們輸入佛教的,反而變成了我們的佛教向他們這些地區輸出。這個現象值得我們做佛教研究的人好好思考。
  • 禪宗心印法門淺述及與淨土法門的對照分析
    鄙人長久修行,覺得自己對所修禪宗心印法門的一些粗淺認知,可以幫助一些修行人增加對禪宗心印法門的了解,特別是對正在尋覓修行的人會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可讓他們少一些摸索,少走一些彎路。也希望淨土的修行人,閱讀之後能夠有容乃大,不要總是說」附佛外道「,邪師邪徒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