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讀禪宗的禪言,能靜心,修性

2020-12-21 大夫覺成

多讀禪宗的禪言,能靜心,修性。

南禪宗六祖惠能:「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才是代表了禪宗言下頓悟的「頓」與「悟」的境界。

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北禪宗神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南禪宗惠能。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向何處求佛!——《壇經》第52節惠能。

每當自己處於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就會在心裡默念: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此循環往復的配合押韻多重複幾次,往往負面情緒就會得到平息,消失無蹤。在這個過程中要配合呼吸的節奏,讓自己的呼吸更加的深沉悠長。多讀禪宗的禪言,能靜心,修性。

歡迎點讚、留言、關注、評論、轉發。覺成隨筆。

相關焦點

  • 禪宗是什麼?要如何修?
    這一篇我們要探討的題目是:禪宗是什麼?要如何修?禪宗是中國佛教極為特殊的一個宗派,是由達摩祖師自古印度東來中土所傳,內涵就是參禪,要明心見性。因為禪宗以「禪」為名,於是就有不少人誤以為禪宗就是修四禪八定,錯把禪定定境—離念靈知—的證得,說為明心見性。
  • 佛教中「般若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禪宗為什麼敢呵佛斥祖?
    除了禪宗,書裡還包含其它佛教文化知識以及城市發展歷史、中國詩人和佛教之間的相互影響、佛教寺院的生存現狀以及發展歷程等知識,作者語氣文字是亦莊亦諧的風格,讀來興趣盎然,不會因為禪宗經義、規章的講解而枯燥。
  • 日本禪宗的本土文化特色畢業論文
    日本禪宗的本土文化特色畢業論文禪宗本是印度佛教思想與中國哲學思想相結合的產物.它將嚴密並且富有推理的佛教教義變化為靠個人直觀把握的邏輯.禪宗主張「自立本願」,具有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本心,見性成佛等簡單易行的特點.傳統佛教講究「念佛讀經」,而禪宗更講求實踐,除了坐禪修習外,還講求「作務」,包括砍柴,打水,掃地,種田等,
  • 老子:靜有千益,唯靜萬德,一生無災無難的人,都把靜心修到極致
    所謂「萬般劫難在前,唯靜心有千益。」那些能一輩子無災無難的人,都是把「靜心」修到極致的人。 他們的內心缺乏了靜,而多了急躁,所以他們最後的結果,終究是碰釘子而已。 所謂「心躁則亂」便是這個道理。就好比一個學生讀書寫字,倘若他一秒也靜不下來,那麼他還讀什麼書,寫什麼字呢? 我們讀人生這本大書,道理也是一樣的。你懷著急躁的心去讀,你會發現這本「大書」越讀越不順,甚至會有點讀不下去的感覺。
  • 禪宗心印法門淺述及與淨土法門的對照分析
    鄙人長久修行,覺得自己對所修禪宗心印法門的一些粗淺認知,可以幫助一些修行人增加對禪宗心印法門的了解,特別是對正在尋覓修行的人會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可讓他們少一些摸索,少走一些彎路。也希望淨土的修行人,閱讀之後能夠有容乃大,不要總是說」附佛外道「,邪師邪徒之類的。
  • 歷代禪宗祖師傳法偈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傳法偈:  非法亦非心,無心亦無法。  說是心法時,是法非心法。  四祖優波鞠多尊者傳法偈:  心自本來心,本心非有法。  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法偈:  性上本無生,為對求人說。  於法既無得,何懷決不決。  二十祖闍夜多尊者傳法偈:  言不合無生,同於法界性。  若能如是解,通達事理竟。
  • 南哲思享|李承貴:禪宗與朱熹理學的離合——以朱熹對禪宗的理解為...
    佛氏則只認那能視、能聽、能言、能思、能動底,便是性。」朱熹認為,在「心」與「理」之間,「心」是主觀性存在,「理」是客觀性存在,所以「心」可以認識、把握「理」,但不能代替「理」。「性」是「理」故非主觀性,是「作用」或「現象」的根據。因此,「作用見性」意味著「知覺運動」是「理」,意味著「知覺運動」與「所以知覺運動」混淆為一,即將現象與現象的根據混為一談。其三,「作用見性」即「無情為性」。
  • 佛教禪宗文化之六祖慧能
    禪宗誕生了,並更加符合中國人的修行和現狀。在家修行也能成就佛道,這樣佛法就走向了大眾。更由於禪宗的思辨和獨特的美學闡述,使其受到上流社會的文人墨客的青睞。比如,蘇東坡就非常的喜歡禪宗。寫過諸多禪詩,名句有,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等等。
  • 佛教禪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
    這正如有人指出:「禪宗之禪,其名雖取思維靜慮之義,而其體為涅槃之妙心,非謂色界所屬之禪」。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佛教禪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僧璨五十歲時,有個叫道信的小沙彌向僧璨尋求得到解脫的方法。僧璨沒有告訴他如何解脫,只是問他:「誰綁了你呢?」道信說:「沒有人幫我啊。」
  • 讀行天下•三亞遊學∣三•八走進熱帶三亞——古典瑜伽靜心營
    他桃李遍布而行事低調,將所得悉數轉為善款回報貧窮落後的喜馬拉雅山區,前後共創建了30多所小學、中學、孤兒院及醫療所,尤其是在尼泊爾喜馬拉雅山區內、造橋開路、建學校、辨教育。每年6~8月古魯親自帶領世界各地學生回到喜馬拉雅山善行禪修,用不言之教成就學生修煉之旅。
  • 從弘一大師的論書名言,引申來看佛教、禪宗對中國書法的影響
    李叔同將此句經文作了一字改動,變成「是字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他說:「寫字也是要非思量分別,才可以寫得好,鑑賞藝術,也要離開思量分別,才能達到藝術的最上乘的境界。」不思量分別的意思就是:不要去分別,不要去思量。想練好書法要多練習,多讀碑帖,就自然可以寫得好,這個道理人們都懂。
  • 龔鵬程:禪宗史新研
    而且最特別的是《首楞嚴經》和《大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件都沒有。有人可能會問,這7件、9件、15件,看起來數量也挺多的嘛。但是各位想想看,剛剛跟各位介紹過的《八陽神咒經》,現在能看到的有將近200種呢,相比較起來,前面的幾種經就非常少了。另一些不被歷代大藏經所收的中土偽經,在回鶻文獻中卻極多,比如說《父母恩重經》。
  • 禪宗公案,是風動還是幡動?禪宗六祖慧能,一語點醒夢中人!
    禪宗公案,風動還是幡?悟性高的人,都會這樣回答!學佛不僅僅是念佛行善,拜佛持戒,學佛還需要我們去悟才行,禪宗有個很有趣的公案,你的回答,就決定了你,在學佛的過程中,到底悟到了多少?一日,六祖慧能來到廣州法性寺,忽聽見一僧道:風吹幡動,又聽另一僧說:幡動而知風吹。
  • 禪宗之禪和四禪八定之禪有無區別?
    有的人沒有修禪定,但一直在修善法行善道,或者修四無量心,他最終也能升於禪天。定和慧的配合,定和慧的層次是不一樣的,種類也不一樣。經典的四禪八定是核心和基礎,也是佛教的宇宙觀和眾生的世界觀,包含三界六道二十五有。天台宗裡講到二十五種三昧,可以在三界六道二十五類眾生裡面同時隨類化現,它叫佛眼,這是最早講到的王三昧,破三界二十五有之二十五種三昧,亦稱三昧之王。
  • 靜心,修一下浮躁的心(深度)
    你若平和,無人可恨,你若不究,無人能擾。世間萬物光怪陸離,色彩繽紛,迷惑人眼,人們追逐著起起落落的潮頭,心也跟著跌跌撞撞的顛簸,酸甜苦辣在其中,患得患失不肯放下,物質,金錢,名譽,地位,美色各種誘惑紛至沓來,很多人沉迷於吃喝玩樂,酒醉燈迷,熱衷於追尋人世浮華,紅塵人生。順境則泰然處之,逆境則怨天尤人,人生一片凌亂。
  • 禪宗的心印
    禪宗代代相傳的譜系,是順應非常看重宗法血統的中國人建立起來的一種攝受當機眾生的傳法方式,它的核心不是這個譜系能否在分別心的世界中得到證明,而是能否令當機眾生依此方便對禪宗生起信心。從這個意義上說,禪宗的傳法譜系是非常成功的,中國佛教宗派如此之多,但湧現人才最多的還是禪宗。
  • 畫中禪意——淺析中國畫中的禪宗美學思想
    禪宗反對捨棄現實感性生活和扭曲自性去尋求超越,強調「性淨自悟」強調「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要求在現實生活中發現超越意義,實現理想精神境界。禪宗所主張的直指人心,發明本心,發現真性,體現心靈的原本狀態,頓悟成就佛果,它精神實質就是通過自省而明心見性,使人掙脫現實的樊籠,從有限走向無限,實現人的內在的超越。
  • 禪宗二十八祖-達摩祖師的東渡之路!
    達摩祖師原是南天竺香至王第三子,出家為僧後師從般若多羅大師,精研大乘佛法,成為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般若多羅大師囑咐達摩:「我滅度67年之後,印度將有災難,彼時印度佛法會受到大破壞,你那時要去中國傳法。到了中國後,先在北方傳法,因為南方的人還不懂佛法。」於是達摩祖師在中國傳法之後,便成為中國的禪宗初祖。
  • 靜心等
    Music / 徐小鳳 - 靜心等你何必要說苦何必要說苦快向前走找尋你的生路歌曲簡介《靜心等》是由歌手張露原唱,收錄在專輯《蘋果花》中的一首歌曲。此次推薦的是來自徐小鳳演唱收錄在1984年《秋水伊人》的版本。
  • 禪宗的經典語錄
    3)禪宗不但不立文字,而且無門為門,換言之,禪宗也是以無境界為境界,擺脫宗教形式主義,而著重禪法修證的真正精神,升華人生的意境,而進入純空靈無相而無不是相的境界。  4)人能夠真正做到了為學問而學問,就不尤人,就反問自己,為什麼我站不起來?為什麼我沒有達到這個目的?是自己修養、做法種種的問題。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內心裡並不蘊藏怨天尤人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