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創立的禪宗:既是正統的佛教派別,也是典型的中國智慧

2022-01-25 富春之道

禪宗是中國對於印度佛教最具創造性解釋後的獨特產物。它融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適應了中國人獨特的生存、思考和言說方式。因此,禪宗既是正統的佛教派別,也是典型的中國的智慧。
在道家和儒家之後,中國歷史又產生了以慧能的《壇經》為代表的偉大的禪宗智慧。
但漢地為何在原始儒家和道家之後接受了佛教?這是因為中國人對於一種不同於儒道思想的新的智慧充滿了興趣。智慧是關於人及其生活世界的認識,是關於存在的真理的言說。對於生活世界,雖然人們有多種描述和分類,但一般可以分成自然、社會和心靈三個方面。儘管儒道思想對於這三個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但它們仍有自己的重點。眾所周知,原始儒家的主題是社會,原始道家的主題是自然。這也就是說,心靈在原始儒家和道家思想中並沒有主題化。但人是一個有心靈的存在者。人們除了對於自然和社會把握之外,還渴求對於心靈自身的深入探求。心靈的本性是什麼?它是如何作用人的存在及其世界的?這是需要人們追問的問題。正好印度佛教本身就是一種心靈的宗教,它已經提供了關於心靈的系統的思考。自傳入中國之後,它就廣被人們所接納。
佛教在漢代就已經引入了中國。先是小乘佛教,後是大乘佛教。但大乘成為了中國千年佛教思想的主體。為什麼中國思想主要接受的不是小乘,而是大乘?這一直是一個饒有興味的問題。
一般認為,漢地本身就具有大乘氣象。所謂小乘之人只是追求自身解脫,達到羅漢果位。而大乘之人卻能自覺覺人,願意普度眾生,達到菩薩境界。這種大乘思想的確在中國的儒道思想中已經得到了充分表達。如儒家的仁愛天下,道家的泛愛眾物等等。因此,從儒道思想出發,中國人很容易接受大乘佛教思想,宣傳菩薩精神。
當然,大乘佛教在漢地的傳播經歷了一個過程。首先是空宗的介紹,然後才是有宗的弘揚。不管是空宗,還是有宗,中國人的佛教實踐主要是採取了兩種途徑。
其一是讀經。它是對於印度佛教經典的翻譯、理解和闡釋。當然,中國對於印度思想的把握不可避免地先行具有一種解釋學的先見,用中國已有的語詞和思想去理解印度佛學。在對於佛經的閱讀過程中,人們不乏對於佛教基本教義進行各種不同的解釋,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派別。其二是禪定。一般認為,沒有禪定,便沒有覺悟可言。因此,禪定不僅是獲得智慧的必要手段,而且是開啟智慧的唯一途徑。
禪宗作為佛教的一個派別,當然承認和接受了印度佛教的基本教義。這個教義的核心就是般若智慧的心色如一和空有不二。禪宗不僅認為自身是大乘佛教的一個宗派,而且還將自己的源頭直接追溯到佛祖釋迦牟尼那裡。「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為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乃囑摩訶迦葉。」
這也許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但這表明禪宗並非不是佛教,而是一個正宗的佛教派別,與佛祖的正統的思想一脈相承。佛祖在佛教的開端處就主張以心傳心,惟論明心見性。而禪宗作為佛教後來歷史上的一個派別,不過是將佛祖已有的思想發揚光大了。禪宗突顯了心的本性力量,故稱為佛心宗或者心宗。
但禪宗有別於一般的印度佛教。與印度佛教的基本教義相比,禪宗去掉了其神秘性和思辯性,成為了一種生活世界的智慧。不僅如此,禪宗也不同於一般中國的佛教。唯識宗主要深入細緻地論述了人的意識如何產生和迷誤,同時人又如何轉識成智。天台宗倡導圓頓止觀去體悟事物的即空即假即中,亦即圓融三諦。華嚴宗則顯示了覺悟者已經證悟的如來藏清淨體。
與它們不同,禪宗突顯的是個體的心靈在瞬間中直接了悟自身的本性。此外,唯識等宗雖然是中國的佛教,但還具有濃鬱的印度色彩。與之迥異,禪宗是中國對於印度佛教最具創造性解釋後的獨特產物。它融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適應了中國人獨特的生存、思考和言說方式。因此,禪宗既是正統的佛教派別,也是典型的中國的智慧。
也正是如此,禪宗彌補了中國精神結構中的缺失,豐富了心靈的維度。在禪宗產生之後,中國思想的主幹就是儒道禪三家。於是,不再是儒道互補,而是儒道禪互補。這才有人們所說的據於儒、依於道和逃於禪的存在方式。一個人可以同時兼修儒道禪三種,也可以只是專修其中之一。禪宗顯然開闢了一個新的精神空間。人們不僅能夠生存於世間之內,而且可以既在世間之內,又超出世間之外。其神奇之處在於,人能夠即世間而超世間,以出世來入世。
自漢代佛教傳入中國以來,禪定作為佛教的戒定慧三學之一已經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小乘和大乘的各種禪定法門均被研究和實踐。但禪宗的真正的準備階段是從南朝的達摩東來。作為禪宗的初祖,他突顯了禪定在佛教修行中的特別作用。不過,真正意義的禪宗是由唐朝的慧能創立的。正是他將禪作為禪定之禪變為了智慧之禪。禪由此不再是解脫的法門,而是存在的智慧。
其後唐宋的禪宗發展為五家七宗,主要有臨濟和曹洞等。雖然它們在思想上也有所創新,但主要是在接引學人方面建立了自己的門庭施設。同時,禪宗還相繼出現了文字禪、默照禪、看話禪,其法門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多樣。最值得重視的是,一方面,禪宗不僅吸收了儒道的思想,而且也包容了其他的佛教派別,由此出現了禪淨雙修、禪淨密合一。另一方面,禪滲透到人的整個生活世界和精神領域,影響到人的方方面面。
但就整個禪宗歷史而言,其根本性的智慧主要凝聚在慧能的《壇經》之中。《壇經》在歷史上有眾多版本。但其中最早的版本為敦煌本,最流傳的版本為宗寶本。宗寶本顯然不是慧能一人的言說,而是禪宗歷史上眾多智者的言說。可以說,宗寶本《壇經》是禪宗歷史集體智慧的結晶。此外,它在解釋學上具有最廣泛的接受史和效果史。
慧能的禪宗既不倡導片面的讀經,也不主張單一的禪定。因此,禪宗之禪不是禪定之禪,而是智慧之禪。在這樣的意義上,禪宗是中國佛教史和思想史上的一次偉大的創新。但創新並不意味著絕對地拋棄過去,不如說,它是對於過去的回歸。但回歸不是對於過去的簡單的重複,而是對於過去的轉化和創新。對于慧能而言,那個過去的傳統既包括了印度佛教的空宗和有宗,也包括了中國的儒道思想。
禪宗首先直接繼承了如來藏系的佛性思想。有宗主張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不僅對於那些善人,而且對於那些惡人,佛性都是永遠長存的。佛性是人的不生不滅的內在本性。據此,任何人都有覺悟成佛的可能性。這種佛性論為禪宗成為一種大眾和平民佛教奠定了理論基礎。禪宗其次也採用了般若系的性空思想,也就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唯有緣起,才有性空;同時,唯有性空,才有緣起。空有不二,真空妙有。所謂真空,就是不空之空;所謂妙有,就是不有之有。
作為中國化的佛教,禪宗還運用了儒家的基本思想。儒家的心性理論可以直接通達禪宗的佛性論。儒家認為人人皆可成堯舜,禪宗主張人人皆可成佛。這兩者具有驚人的一致性。同時,儒家是關於人的現實世界的學說,它制定了各種道德倫理規範。這些也和禪宗的戒律有近似之處,能直接或間接地為禪宗的戒律所接受。在這樣的一種規範中,人一方面約束自己的心行,另一方面遵守人際關係的既定秩序。它們雖然是一個儒家的道德要求,但也能成為一個真正禪者的身心規範。
比起儒家而言,禪宗更具道家的色彩。人們甚至認為,禪宗就是道家化的佛教,是大眾化的老莊思想。這當然有多種原因。道家反抗世俗世界的桎梏,追求自由自在的人生,採用玄學化的思想和言說。這些都可以在禪宗身上找到或顯或隱的影子。
禪宗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宗教。一般的宗教都是有神論。它們或者是一神論,或者是多神論。如果說禪宗是宗教的話,那麼它不是有神的宗教,而是無神的宗教。禪宗也不是哲學。哲學是理性的科學,運用概念、判斷和推理來思考真理。而禪宗既非理性,也非反理性,而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禪宗也不是生活的藝術。藝術是技藝,生活的藝術也只是促進生活的工具和手段。而禪宗是大道,大道是關於生活的智慧。
禪宗只是親證的智慧。它直接證入諸法實相,亦即人與世界存在的真理。這個真理就是心色如一,空有不二。人既不執著於心,也不執著於色;既不執著於空,也不執著於有,由此解脫而得大自在,得大自由。

本文作者系武漢大學哲學教授,著有系列學術專著「國學五書」(《論國學》、《論老子》、《論孔子》、《論慧能》、《論儒道禪》,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與發行)。本文圖片來源網絡,標題為編者所加。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關注本號
也歡迎把此文章推薦給你的家人好友



END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相關焦點

  • 佛教禪宗文化之六祖慧能
    在佛教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劇烈碰撞之下,一個嶄新又更具有使用兼職的宗派產生,這就是禪宗。這起源於菩提達摩(禪宗初祖)將禪學傳播到了中國。留有偈云: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成自然。到六祖慧能把禪學發揚光大,變成一代宗派。禪宗誕生了,並更加符合中國人的修行和現狀。在家修行也能成就佛道,這樣佛法就走向了大眾。更由於禪宗的思辨和獨特的美學闡述,使其受到上流社會的文人墨客的青睞。比如,蘇東坡就非常的喜歡禪宗。寫過諸多禪詩,名句有,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 慧能認為「無念」是禪宗最基本修行法門
    但智者之所以能夠覺悟,是因為佛已經將無上菩提智慧說了出來。《法華經》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一大事,慧能認為不是其它什麼事物,而就是佛的知見,也就是佛的無上智慧。關於佛的知見,一般都分為開、示、悟、入四個方面,也就是開啟、顯示、證悟和契入。慧能認為,所謂佛的知見的開、示、悟、入不是外在於人的自性的,而是內在於人的自性的。
  • 尋覓禪宗的足跡——從初祖達摩到六祖慧能
    《禪的行囊》的作者是一個叫比爾波特的美國人,他大學畢業就來到了中國,他對中國的了解比大量的中國知識分子還要多。在2006年的時候,他突然決定把禪宗在中國發源的從初祖達摩到六祖慧能的足跡走一遍,包括所有他們出現過的地方,他們弘法過的地方,他們最後這個埋骨的地方。
  • 南懷瑾:禪宗佛法在達摩祖師之前,就已在中國本土流行
    佛教源自印度,所以很多人將中國本土禪宗佛法的開創歸於來自印度佛教的達摩祖師。其實,這不過是人們的刻板印象與認知錯誤。現代佛學大師南懷瑾指出,其實禪宗佛法在達摩祖師到來之前已在中國本土流行。很多人對此表示質疑,畢竟相關的資料描述都顯示,達摩祖師為禪宗佛法的開山鼻祖,畢竟面壁九年以及一葦渡江的典故耳熟能詳。看似鐵證如山的證據其實經不起推敲,從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禪宗佛法與中國玄學極其類似的論述結構以及領悟禪宗佛法的法門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在達摩祖師布道之前,禪宗佛法早已在中國傳開了。
  • 中國佛家的兩大流派:禪宗、密宗
    佛教雖發源於西方,但早在千年前便已經流傳於我國,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中國佛家的兩大流派:禪宗、密宗。01禪宗在很多的佛教宗派裡,禪宗肯定最引人注目,也是最富含中國特色的這個宗派,淡化佛經對於解脫的意義,不但反對枯燥的誦經,而且反對盲目的坐禪
  •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的10大經典名言,句句直達人心,了悟人生!
    惠能(638年-713年),俗姓盧氏,是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佛教高僧之一,為禪宗第六祖,世稱禪宗六祖。他幼年而孤,成年後以打柴為生,某天因聽人誦《金剛經》而有所領悟,於是一心向佛。經人指引,拜在黃梅憑墓山禪宗五祖弘忍大師門下,因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深受弘忍的器重,並將佛法衣缽傳授與他。此後幾經曲折,隱遁數年,惠能終於創立了南宗,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對禪宗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來成了中國禪宗的主流。關於六祖慧能的言論,在《壇經》中有詳細的記載,逍遙子為大家整理了幾句,我們不妨一起學習一下。
  • 從弘一大師的論書名言,引申來看佛教、禪宗對中國書法的影響
    在中國佛教中,不同的宗派在修習佛法上的差別比較大,對佛法的理解也各有不同。這八大宗派中與書法聯繫最為緊密的當屬禪宗。禪宗是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佛教宗派,菩提達摩的禪法發展到隋唐時期的五祖弘忍之後,才形成了禪宗。中國禪宗和傳統的印度佛教禪宗相比,有著明顯的不同。
  • 禪宗公案,是風動還是幡動?禪宗六祖慧能,一語點醒夢中人!
    禪宗公案,風動還是幡?悟性高的人,都會這樣回答!學佛不僅僅是念佛行善,拜佛持戒,學佛還需要我們去悟才行,禪宗有個很有趣的公案,你的回答,就決定了你,在學佛的過程中,到底悟到了多少?一日,六祖慧能來到廣州法性寺,忽聽見一僧道:風吹幡動,又聽另一僧說:幡動而知風吹。
  • 禪宗的「開悟」到底是怎麼回事?開悟就是得道嗎?
    我們知道:禪宗自達摩祖師傳入中國之後,就成為地地道道的本土文化。實際上禪宗和正統的佛學文化,也就是釋迦摩尼佛的教化,還是有不小的差距的。《金剛經》裡面,佛對須菩提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金剛經)出。
  • 孫悟空第一位師傅須菩提祖師,真實身份揭秘,原來是佛教禪宗大拿
    2.禪宗傳承的故事翻版須菩提祖師像悟空授業的時候,更是體現了吳承恩給須菩提老祖安排的佛教內核。「祖師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時分存心;倒背著手走入裡面,將中門關上者,教他從後門進步,秘處傳他道也。」這正是佛教禪宗五祖弘忍向六祖慧能傳道授業的故事翻版。禪宗六祖慧能聽聞弘忍大師精通《金剛經》,固特來黃梅憑墓山尋找弘忍法師求法,經過考察,弘忍法師認為慧能小夥踏實能幹,又有悟性,十分賞識。
  • 來自佛教的成語
    縱覽漢語成語,來自佛教的成語,其數量之大,令人嘆為觀止。如果在中國的詞彙裡,除掉與佛教有關的成語,漢語的詞彙可能會遜色許多。這些與佛教有關的成語是在群眾中廣泛流行通俗而定型的語句,是勞動人民結合了生活經驗創造出來的,簡練而形象化。佛教成語有以下幾種類型。第一種類型的成語來自佛教日常用語。佛教日常用語是佛教傳入中國後,佛教信徒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詞語。
  • 佛教中的菩提是什麼意思?
    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去,於是他要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禪意的詩),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這時神秀很想繼承衣缽,但又怕因為出於繼承衣缽的目的而去做這個畿子,違法了佛家的無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來,在院牆上寫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第三篇)探索漢傳佛教宗派,禪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如何神秘
    禪宗,是釋迦牟尼佛教的心法,與中國文化精神結合,形成中國佛教,融化古印度佛教哲學最精粹的宗派。在佛學中,「禪定」是大小乘共通行持修證的方法,「禪定」的原名為「禪那」,又有中文的翻譯為「靜慮」,後來取用「禪」的梵文原音,加上一個譯意的「定」字,便成為中國佛學慣用的「禪定」。
  • 六祖慧能與《金剛經》
    六祖慧能與《金剛經》大象《金剛經》是大乘佛教的著名經典,是600卷《般若經》的精華,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先由鳩摩羅什於公元402年(姚秦時期)譯成漢文而開始在中國流行,後來更是因為禪宗六祖慧能的因緣而在中國乃至全世界廣泛流傳。
  • 佛教中「般若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禪宗為什麼敢呵佛斥祖?
    一、本書是一本以追尋禪宗的發展為主的遊記散文作品。作者從北京出發,由北往南一路尋覓到香港,這個路線與禪宗從北往南的發展、壯大吻合,也是作者精心設計安排的行程。從書中可以看出,作者對中國地域的了解,中國文化的精通。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的偈子為何比神秀的要強?
    也正是這種想法局限了神秀的認知,他認為只有通過苦修,才能大徹大悟——這是歷來佛教修行的法門,但並非禪宗的要義。慧能的「佛性常清淨」,則是主觀地、內發地避免了俗世塵埃的沾染。通俗點講,這是經歷了人世間痛苦的人修行和唐三藏從小修行的區別。因為經歷了世俗的折磨,所以需要用力去遺忘,才能悟道。而唐三藏從小生長在寺廟中,從小接受佛理,根本就沒有俗世紅塵的沾染,自然是「何處惹塵埃」了。
  • 十月初五,中國禪宗初祖達摩聖誕
    ——佛教禪宗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傳法偈2020年11月19日,農曆十月初五,是中國禪宗第一代祖師達摩聖誕日。達摩祖師即菩提達摩,佛教禪宗的第二十八代祖師,中國禪宗的初祖。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與寶志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慧能大師,壇經,佛法,無相,論說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佛教中國化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吸收了「孝」的儒家倫理規範思想,將一家一戶的小「孝」闡發為普度眾生的大「孝」,以此獲得儒家思想的認可,可見其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中的重要性。
  • 本性法師:中國漢傳佛教國際化的經驗與教訓
    1、本土化(1)六祖慧能與佛教理論本土化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經歷了從修身到修心,從漸修到頓悟,從關注未來到關注當下等一系列的變革,其中最關鍵的即是禪宗六祖慧能對佛教理論的創新。慧能祖師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兼顧中華民族的個性,從而讓佛國與人間相近,使未來與當下相鄰,轉漸修至頓修之捷徑,化形式的質礙為無形的圓融,變肉體的執著為心靈的自由。
  • 禪宗六祖慧能10大經典名言,句句直指人心,了悟人生
    孔子在這裡也是有一番良苦用心的,也不完全是愚民思想。他說的道理肯定沒問題,大部分都是對的,但是到了操作層面,總感覺跟自己的內心隔著一層,因為他本身就沒給咱說透嘛。這一點,禪宗就做得非常好。禪宗講「成佛」,但是不是說讓人人都去當和尚。他這個「成佛」,拋開宗教的意義,也可以理解為讓自己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