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的「開悟」到底是怎麼回事?開悟就是得道嗎?

2020-12-14 悅讀國學

我們知道:禪宗自達摩祖師傳入中國之後,就成為地地道道的本土文化。實際上禪宗和正統的佛學文化,也就是釋迦摩尼佛的教化,還是有不小的差距的。

《金剛經》裡面,佛對須菩提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金剛經)出。

而其實整部金剛經,就是講了兩方面:一個是離相,一個就是修行,二者缺一不可。

《六祖壇經》記載,六祖慧能聽五祖弘忍講解金剛經,當慧能大師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瞬間開悟。

實際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講的就是離相、破執,也就是說,不滯留在任何一種狀態,也不去分析辨別任何事物和現象,但是這只是在心性上提高了一個層次,在修行上遠遠不夠。

因為金剛經裡面,不只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還有一句,也非常非常的關鍵,那就是「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這個布施,就是一種修行,是佛所講的「六度」之一。六度就是六種到達覺悟彼岸的智慧,也是六種修行方法,而布施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種修行。

上面我們說到,金剛經全篇,主要講的就是兩點,一個是離相,一個是布施,慧能大師開悟之後宣講佛法,強調在心性上了悟自性,但是在修行上,很少著重去講。

也就是說,禪宗南派,也就是慧能這一派,主要提倡的就是破執離相,一旦破除我執,去除分別心,就可以明心見性,也就算開悟了。

但是呢,開悟是開悟了,修行功夫顯然不夠;而神秀這一派,也就是北禪宗,主張次地修行,但是離相的功夫顯然欠缺。

真正的修行,應該把禪宗南北兩派結合起來,就完整了。這也是《金剛經》全篇的主旨。

有一個禪宗公案,講的是禪師開悟前,每天挑水砍柴煮飯。開悟之後,依舊是挑水砍柴煮飯,別人很不解,就問禪師:您不是開悟了嗎?可您的生活看起來也沒什麼兩樣啊,開悟和不開悟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禪師就回答說,我開悟之前和開悟之後呢,也的的確確是有所不同,開悟之前,挑水的時候,我會想著砍柴,砍柴的時候,我會想著煮飯,而 開悟之後呢?挑水的時候就只想著挑水,砍柴的時候就只想著砍柴,煮飯的時候就想著煮飯。

由此可見,禪宗的開悟和大乘佛教的成佛完完全全不是一回事,開悟是明心見性,雖然見到自性,卻無法常駐,而成佛是涅槃,永斷無明,超越生死。

其實禪宗的開悟,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意義並不大,或者說,遠遠沒有一些自媒體描述的那麼玄乎。

我再來講一個禪宗公案。

馬祖禪師和百丈禪師都是禪宗的兩位大德高僧。

有一次,百丈禪師隨馬祖禪師外出,忽然看見天上飛過一群野鴨,等野鴨飛過之後,馬祖就問百丈,野鴨呢?

百丈說,飛走了呀!

這時候,馬祖禪師就用力的去捏百丈的鼻子,百丈哪兒受得了,馬上就蹦起來,唉呀,太疼了!

馬祖禪師就對百丈說,不是飛走了嗎?既然飛走了,怎麼還能疼呢?

就這一句,百丈開悟了。

你看看,就這麼簡單,那麼百丈是因何而開悟的呢?這裡面禪機何在?

這一個禪宗公案,歷來眾說紛紜,但是很多人,完全沒有理解馬祖所表達的究竟是什麼——

你(百丈)說飛走了,當你有一個「飛走了」的想法的時候呢,你的心念已經飛走了,飛走的是什麼呢?是你的真心,真實的你已經走了,不在這裡了,被捏鼻子的這個形體呀,並不一定是真正的你。

金剛經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記住,是所有相,不是局部,當你局限於某一個部分的時候,你就著相而妄想,包括執著於我相。

莊子說:萬物一馬,就是說我們看到一個奔跑的馬,實際上呢,它由無數個組成部分,比如馬毛,馬尾,馬蹄,馬耳,馬眼,任何單獨的一部分都不是這匹馬。

世間的萬物就如同這馬的各個組成部分,這是一個整體,而我們卻往往執著於某一個部分,而忽視了整體。

實際上,萬物一體,並無分別,也許,飛走的野鴨才是「我」,被捏的只是「百丈」

「我」既然飛走了,「百丈」疼不疼與我何幹?「我」也好,百丈也好,無非名相,皆屬虛妄,既是虛妄,何需執著?

那麼這樣一來呢,百丈那原本堅如磐石的「我執」瞬間被破除,破除我執,實際上就是破除第七識末那識,這個境界,就是禪宗的「開悟」。

只要離開這個執著的自我,就可以明心見性,當然一般人做不到,比如說,「我」的利益,「我」的感受,都非常的根深蒂固,如果「我」的所有被別人奪走了,那根本就是痛不欲生啊,這個執念真正是極其難以破除的。

而在禪宗的歷史上,那些開悟者往往沒有費勁,有時候一句話,甚至摔個跟頭,都可以一下子就「開悟」。比如,六祖慧能大師就是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瞬間開悟,而柴陵鬱禪師就是摔了一跤而開悟。

開悟雖然可以直指人心,但是想要見性成佛,並不是一兩句話,一兩件事就可以達成,歸根結底,還要做在「事兒」上具體磨練修行。

總結一下,禪宗尤其是南禪的所謂「開悟」,其實就是破執、離相,只能算得上「悟道」,和真正的「得道」並不是一回事。

相關焦點

  • 所謂「開悟」是什麼意思,是得道嗎?兩者相同嗎?
    場面話不多說了,什麼是「開悟」呢?能發現自己還有「良心」這麼個東西就算得上是「開悟」了。這話聽著挺奇怪,怎麼著自己還不能夠知道自己有沒有「良心」,這打哪說起呢?人人有顆心是不假,但能不能知道這是「良」的還是「不良」的就得看這個人有沒有那個「悟性」了。
  • 開悟、明德你知道多少?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你能做到幾條?
    當我們原本的心性被遮住那麼,說了半天,開悟到底是個什麼東東呢?能開悟是人人具備的能力,但最終能不能開悟就不一定了。悟道那開悟真的那麼玄乎嗎?有衡量開悟與否的標準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一些人,十分的明理,他們看問題有與眾不同的見解,會做一些利益大眾的事情,情商高於一般人許多,他們開悟了嗎?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常人悟道有沒有方法?
  • 禪宗的棒喝法:一位禪師開悟的精彩故事
    問:棒喝法,一定要使用木棒或者喝聲嗎?答:那倒不是。棒喝法其實就是放下法與直示法的結合,這就是棒喝法之所以施效的根本原理。只要懂了這個原理,不需要使用棒與喝。有時,一片正在飄落的樹葉,也會有同樣的效果。
  • 虛雲大師經過苦行、遊歷參訪,終於開悟得道:開悟後是什麼狀態?
    老傑談《百年虛雲》第5期:虛雲大師經過苦行、遊歷參訪,終於開悟得道:開悟後是什麼狀態?談到這裡,不少人會好奇,一個人開悟以後究竟是什麼狀態的呢?這就是本期我們重點研究的內容。南懷瑾先生曾經說:「歷史上很多祖師,就是在這意識之流突然被完全截斷的時候,爆發出開悟的。
  • 不學佛經也能打坐開悟嗎?
    原創 上果下空禪師學員問:師父好,請問不學佛經也能打坐開悟嗎?上果下空禪師:這個問題其實提的挺好的!密宗講次第,說必須修行能夠達到 有這個福報了,才可以走到禪宗這一塊兒,否則的話是不可以的,那麼這福報是什麼呀?這福報就是說 你有這個福報你才能夠接觸到禪宗這一塊兒;你沒有福報,你是接觸不到禪宗這一塊兒的,那雖然你一開始你沒有念經文和咒語,可是你現在接觸到了,對不對?
  • 開悟?很難?做到這4點,就是開悟
    引言:說起開悟,這是一個大家都比較關注的話題,到底什麼是開悟呢?每個人都各抒己見,對其看法不一致,有人說,開悟之後,腦海裡閃過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淡然」二字,也有人說,開悟就是一個「空」字,還有人說,開悟就是「天人合一」四個字。
  • 佛教「看公案」和「參話頭」現時可以開悟嗎?我看夠嗆!
    禪宗公案是禪師為了啟迪學人開悟時例舉的古代佛門祖師聖賢的事跡,甚至有一些公案是佛陀於弟子的之間的傳法事跡,因為能講說公案的禪師自己已經明心開悟,修為了得,所以大眾中或許就有人能夠聞法開悟。但是我們自己「看公案」就有幾個很艱難的地方不好通過。
  • 開悟後有什麼變化?
    修行者一旦開悟,就等於即身證得菩薩的初果,同時在知見上與佛比肩平齊,所以,開悟也就是即心成佛。那麼,怎麼樣才算是開悟呢?開悟,並不是一個抽象的形容詞,而是包括感知、思想、以及心身狀態的變化在內的一個具體證境,它有著與它相應的多種形態的量的體現。
  • 真正開悟的人,會有兩個「顯著」特徵,福報越來越多
    真正開悟的人,會有兩個「顯著」特徵,福報越來越多開悟的人,境界和格局非常人所能及,如同登上五嶽之巔,自然視野遼闊,能夠一覽眾山之小,而真正的開悟之人,往往會有兩個特徵。01心中無事,無事勝佛趙州禪師是一位著名得道高僧,也是六組慧能嫡傳的禪宗大師,趙州禪師有一個弟子,叫做文遠和尚,文遠每天都會在院子裡打坐參禪
  • 佛教:真正「開悟」過的人,往往有這3個特質,你有過嗎?
    導語現今時代,拜佛學佛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夠得道開悟的人卻寥寥無幾。我們常說的得道開悟,其實是兩個概念。得道是得道,開悟是開悟,得道開悟是分開的。所謂的道,即自然界的運行法則。若是我們的身、口、意三業,都能夠與該法則相應,沒有絲毫違背,就叫得道。
  • 什麼才算是「開悟」?真正開悟的人,往往都有這3個特徵
    也許這就是開悟的狀態,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否不開悟的人,每一時刻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對同一事情的解釋也在變化;如果是開悟的人,那麼他對世界的解釋就是始終如一的?其實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開悟的人(指真正開悟的人)和不開悟的人重要區別在於:開悟的人不再相信自己的想法是真的,包括任何想法;而不開悟的人則相反,他們無意識中相信自己的任何想法是真的,簡直是「任何」。
  • 真正開悟的人,會有這三大特徵,看看你身邊有沒?
    有一次去寺廟,子曰便和同行者探討過一件事,即怎麼知道那裡的和尚,是不是高僧?其中一位同行者,說了一個答案,讓子曰印象深刻:你進門時,先大罵和尚一頓,看和尚會不會起嗔恨心。如果他依然對你笑,那就是個高僧;如果不動聲色,那就是個很厲害的和尚;如果拂袖而去,說明水平也還行;如果跟你對罵,那估計是個普通角色;如果一幫和尚出來打你,那你就趕緊跑吧!這是那位同行半開玩笑說的話,但是卻也從表明,像高僧這種開悟的人,他們早已將人世喧譁放下了。那麼真正開悟的人,都有什麼特徵?特徵一:開悟的人,生命會由繁至簡。
  • 開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開悟者現身說法是硬道理
    這個必須是過來人才有資格說的,否則就是誤人子弟一個人開悟以後,他就會領悟出一套理論,並且他做到了以下三點:人生沒有疑惑生命主動進化指導別人開悟宇宙是怎麼來的宇宙為什麼會存在宇宙為什麼是這樣子的人類為什麼會存在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 佛教:「開悟」後容貌會變化?不要再愚痴了!
    那就是「開悟」後,人的容貌會發生變化,畢竟佛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開悟後的人,必然也會與常人有些不同。第一,何為開悟?種種猜測,實際上在「開悟」與成佛之間劃上了等號,但二者之間相去甚遠。究竟何為開悟,禪宗有一本《宗鏡錄》,書中列出了十個標準,如果都能滿足,就算開悟了。
  • 開悟的境界,為什麼說出來,更像是神話?
    學佛的人都知道,所謂的修行,其目的就是為了開悟。而開悟之後,是什麼狀態呢?佛像關於這個問題,歷代以來,高僧大德們多有描述,最經典的就是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淨土,據說那裡純淨無染,只有歡樂,沒有悲傷痛苦,是學佛的人最終的歸宿。
  • 開悟的人,描述境界,為何像是說神話?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開悟,從生死輪轉之中解脫,但關於開悟的境界,描述起來,總有點像是說神話,類似於神仙得道,從此食氣不死的傳說。可按理來說,開悟,本該是心靈的醒覺,不是什麼神通奇異,為何會給人這樣的感覺?開悟為何像是說神話?
  • 開悟是什麼感覺?
    怎麼理解「道可道」? 那麼這個規律又怎麼理解呢? 「非常道」。 第三個「道」,是道理。 宇宙運行的規律, 他是不能用一般我們理解的道理來講清楚的。
  • 持咒可以開悟嗎?
    跟佛教的其它法門一樣,其目標都是為了開悟,解脫生死苦海的束縛。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持咒當然也可以開悟,這一點毋容置疑,如果不能開悟的話,歷代以來就不會有那麼多人持咒,更何況「咒言」的本身就是佛的真言與總持。
  • 開悟的人,就是點燃自己生命的人
    如來如去,不來不去——如來就是我們自己的本性!如來是生,如去是滅,不來不去就是不生不滅,如來如去是現象,不生不滅是本質。如來是什麼?如來就是道。道是修出來的嗎?道是本自具足、本來如是、自有永有、如如不動、獨立不改的,它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改變,只能被認識。正如黃檗禪師所說:「修六度萬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無始已來無次第佛」。
  •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開悟是每個學禪人夢寐以求,就是為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得什麼性,就是自己本有的佛性。禪宗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慧能祖師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悟道的過程,不是向外求索,而是認識內心,去尋找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