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說起開悟,這是一個大家都比較關注的話題,到底什麼是開悟呢?每個人都各抒己見,對其看法不一致,有人說,開悟之後,腦海裡閃過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淡然」二字,也有人說,開悟就是一個「空」字,還有人說,開悟就是「天人合一」四個字。
其實,他們都說的沒有錯,都算是開悟,尤其是最後一點,天人合一的境界,在筆者認為,這是儒釋道三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或許各位朋友看到這裡,就心生疑惑,天人合一到底指的是什麼呢?其實這個很簡單,就是和天地融為了一體,就有點像《風雲》裡面的無名達到了人劍合一的境界。
我想我這樣闡述這個概念,大家會覺得很難,事實上做到「天人合一」還算是比較簡單的。
打個比方,就好比你冬天會穿棉衣,這就是天人合一,可如果你冬天穿短袖,這就是天人不合一,其實說白了,天人合一就是老子見的「無為」二字,做到順其自然、不違背也不幹涉自然即可。
不過,這幾個字說起來容易,要真正做到還是比較難的。不可說,各位自行體會。
好,咱們言歸正傳,在筆者認為,所謂開悟,無非是做到了以下四點。
1、心情愉悅,世界變美好
唉……筆者感到困惑,這個東西該怎麼說呢?好吧,那隨便說一說,各位可以直接拉到底部,中途看看這四個標題,然後看最後幾段文字就夠了。
心情愉悅是開悟之後的首要表現,如果你問我這個世界上有沒有包治百病的藥,我只能說「開心」便是任何病痛、壞事的剋星。
站在人的角度來說,開心會大大地增強人的抵抗力,延年益壽,為什麼有些原本得了癌症的病人,連現代醫學都無法醫治了,卻在不經意間痊癒了,不過是心情愉悅罷了,人也好起來了,世界也是美好的。
想一想,開悟之前的人,其心情肯定是不太好的,不信你可以去問一問佛家的創始人,如果開悟之後,這點表現都沒有的話,那開悟還有什麼用?開悟幹嘛?閒得沒事才這麼做的嗎?
2、凡事看得淡然、不再執著
沒有開悟的人,和開悟的人,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個喜歡較真,一個則看得淡然,就像那句形容男子漢大丈夫的話,拿得起也放得下。
心若放下,風輕雲淡;若放不下,苦的不僅是當下。
我想你們也知道,一個人過於執著,肯定會煩惱不斷,因為這個世界並不是圍繞著你來轉的,就像你們常說的那句話,生活處處是坎坷。
據唐·李白《行路難》:「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單單只是讀了這句話,我們就可以感受到其中的恢弘之氣,如此豁達,為什麼李白面對困難都能夠做到這樣瀟灑呢?無非是凡事看得比較淡然罷了。
或許,看到這裡有人會問了,講開悟關李白什麼事啊。實際上,是有關係,李白生活在蜀中,當時那個地方,道士很多,李白在那個地方一邊求仙問道,一邊學習,而這樣的生活也過得蠻久了,像李白這樣聰明的人,我想,他在出去求官之前,就已經開悟了,要不然也寫不出這麼浪漫、闊達的詩。
3、看事情看得比較透徹,不再雲裡霧裡
之所以你總是希望開悟,無非是處處感到非常的困惑,而開悟之後,就猶如大夢初醒,豁然開朗,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師稱之為大師,你向其請教任何問題,大師都能夠行雲流水地回答你,無非是他看事情看得透徹,知道事情原委,其表現,其深層,其本質什麼。
當然,在這裡筆者不得不提一點,大師他們也不是萬能的,他們只能對你生活上的困惑進行講解,懂得不過是人生哲學而已,如果你們問他們數學、物理,他們恐怕不能回答,會對你說:
「孩子啊,你去問你們老師吧。」
那麼也就是說,要想凡事看得更透徹,它需要不斷的學習,不斷地擴大認知,改變思維,因此,我個人比較佩服的還是那些科學家、物理學家,因為他們不但人生看得透徹,而且各方面也都比較懂。
4、內心平靜如水,做事專注,心無旁騖,一切都是那麼簡單
開悟還有最後的一點表現就是,內心平靜如水,波瀾不驚,而且做事專注,心無旁騖。
如果你問我平靜有什麼用,我只能告訴你,它可以讓一切事物都會變得簡單、可愛。
為什麼?
因為,當你平靜的時候,你的大腦就是清醒的,不會迷迷糊糊,跟沒睡醒似的,這時候,你本人就會非常專注,思路也會非常清晰,不管是看事情也好,做事情也罷,都會是非常簡單。
最後,筆者來簡單的總結一下,其實,你們也不必糾結我說的對不對,你們先問一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什麼要開悟?我來替你回答,開悟無非是為了生活更加的美好,規避各種各樣的煩惱,而做到這四點,不就已經達到了要求嗎?
釋迦牟尼菩提樹下
想一想,當年釋迦牟尼為何會選擇出家?為非是看到人世間的痛苦罷了,或是生老病死,或是悲歡離合,或是戰爭不斷。
所以,當你某一刻不為這些事物困惑,便是開悟。
其實吧,開悟的表現是什麼?你不用從自己身上去找,因為你自身本就困惑,找到的機率非但不大,相反會讓你更加困惑,你可以從已經開悟的人身上去找,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你可以通過觀察一些大師身上所散發出來的特點,來從中找出開悟後的表現是怎麼樣的。
就好比南懷瑾先生,你是不是從中看到一股淡然、祥和之氣,不管是任何事情,都處之泰然?似乎都只是玩一玩而已,而且你感覺他特別的親切?這就是開悟後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