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導語
現今時代,拜佛學佛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夠得道開悟的人卻寥寥無幾。我們常說的得道開悟,其實是兩個概念。得道是得道,開悟是開悟,得道開悟是分開的。所謂的道,即自然界的運行法則。若是我們的身、口、意三業,都能夠與該法則相應,沒有絲毫違背,就叫得道。理解這個法則然後看到自己的真心,就叫開悟。
有時候我們可能只是學了點皮毛,卻誤以為自己開悟了;有可能我們已經悟到了佛理,卻沒有發現。但是這世間萬物都是有跡可循的,有什麼樣的情況發生都會有相應的徵兆。開悟過後,也會有各種不同的狀態。就如佛教中所說的:真正"開悟"過的人,往往有以下這3種狀態,快來看看你有過嗎?
一、無我
無我也稱"非我、非身"。佛教認為,這世間的一花一木、一人一物,都沒有孤立世界而獨立存在的個體,即沒有一個固定的"自我"存在的。存在無我境界的人,心靈總是清淨的、能為他人著想的,所以他是無私奉獻的,是結合慈悲與智慧而為一體的。諸法無我,佛陀菩薩能夠秉承慈悲之心普度眾生,最直接的原因也是因為他們處於無我境界。
無我要求我們在做事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不是"我"能得到什麼,而是別人能獲得什麼。佛陀行事也是如此,佛陀總是為天下眾生著想。不必刻意去達到這種無我的境界,只要自己每天能為他人著想,每件事都能考慮到別人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利益,那我們漸漸也能達到無我的世界。真正開悟過的人,就能達到無我境界。
二、不怒
萬法無我,得成於忍。佛教中人不輕易動怒,因為他們懂得隱忍,小不忍則亂大謀。淨空法師說過:"嗔怒之心不可有",如果能達到不怒的境界,那也是開悟過的狀態。怒氣容易帶來禍害,因為人一旦動怒,就容易失去理智,做出失智之舉,從而違背佛法的意願。要想達到"不怒"的境界,也需要修行很長一段時間。
在自己心情好的時候不對他人動怒是容易的,但是在自己心情不好,別人又來招惹自己的時候,想要壓制內心的怒氣卻很難。佛教認為,敬畏因果可以幫助我們抑制怒火。當我們敬畏因果的時候,我們會敬畏發怒氣帶來的惡果,所以不去動怒,而是知曉佛理,用佛理撫慰自己的心靈,然後得以平靜。真正開悟過的人,就能做到"不怒"。
三、空性
空性即為佛性,佛教有言:性覺真空,性空真覺。這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變化之中,世間萬物不存在永恆,這就是佛教所謂的空性。有人固執一生,為了追求所謂的"永遠",比如永遠富貴、永遠第一,但忽略了物質是運動的這一事實,沒有永遠的什麼,只有暫時的什麼,對於發生的一切,我們都只能順其自然地去接受。
佛的意願就是讓我們看淡生死,超脫自然。這世上萬物皆空,不必執著於擁有一切外物,看淡了,一切就釋然了。佛教有很多關於空性的說法,但最一致的說法就是,世界並不存在永恆的東西,如果我們能跟著佛學的步伐,領悟佛學教導的世間真理,終有一天我們也能達到"空性"的境界。
以上就是真正"開悟"過的人會有的三種狀態,若有疑問,可留言評論,感恩您的閱讀,祝您人生吉祥、福慧圓滿。阿彌陀佛。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