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真正「開悟」過的人,往往有這3個特質,你有過嗎?

2020-12-09 巫小姐的信

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導語

現今時代,拜佛學佛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夠得道開悟的人卻寥寥無幾。我們常說的得道開悟,其實是兩個概念。得道是得道,開悟是開悟,得道開悟是分開的。所謂的道,即自然界的運行法則。若是我們的身、口、意三業,都能夠與該法則相應,沒有絲毫違背,就叫得道。理解這個法則然後看到自己的真心,就叫開悟。

有時候我們可能只是學了點皮毛,卻誤以為自己開悟了;有可能我們已經悟到了佛理,卻沒有發現。但是這世間萬物都是有跡可循的,有什麼樣的情況發生都會有相應的徵兆。開悟過後,也會有各種不同的狀態。就如佛教中所說的:真正"開悟"過的人,往往有以下這3種狀態,快來看看你有過嗎?

一、無我

無我也稱"非我、非身"。佛教認為,這世間的一花一木、一人一物,都沒有孤立世界而獨立存在的個體,即沒有一個固定的"自我"存在的。存在無我境界的人,心靈總是清淨的、能為他人著想的,所以他是無私奉獻的,是結合慈悲與智慧而為一體的。諸法無我,佛陀菩薩能夠秉承慈悲之心普度眾生,最直接的原因也是因為他們處於無我境界。

無我要求我們在做事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不是"我"能得到什麼,而是別人能獲得什麼。佛陀行事也是如此,佛陀總是為天下眾生著想。不必刻意去達到這種無我的境界,只要自己每天能為他人著想,每件事都能考慮到別人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利益,那我們漸漸也能達到無我的世界。真正開悟過的人,就能達到無我境界。

二、不怒

萬法無我,得成於忍。佛教中人不輕易動怒,因為他們懂得隱忍,小不忍則亂大謀。淨空法師說過:"嗔怒之心不可有",如果能達到不怒的境界,那也是開悟過的狀態。怒氣容易帶來禍害,因為人一旦動怒,就容易失去理智,做出失智之舉,從而違背佛法的意願。要想達到"不怒"的境界,也需要修行很長一段時間。

在自己心情好的時候不對他人動怒是容易的,但是在自己心情不好,別人又來招惹自己的時候,想要壓制內心的怒氣卻很難。佛教認為,敬畏因果可以幫助我們抑制怒火。當我們敬畏因果的時候,我們會敬畏發怒氣帶來的惡果,所以不去動怒,而是知曉佛理,用佛理撫慰自己的心靈,然後得以平靜。真正開悟過的人,就能做到"不怒"。

三、空性

空性即為佛性,佛教有言:性覺真空,性空真覺。這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變化之中,世間萬物不存在永恆,這就是佛教所謂的空性。有人固執一生,為了追求所謂的"永遠",比如永遠富貴、永遠第一,但忽略了物質是運動的這一事實,沒有永遠的什麼,只有暫時的什麼,對於發生的一切,我們都只能順其自然地去接受。

佛的意願就是讓我們看淡生死,超脫自然。這世上萬物皆空,不必執著於擁有一切外物,看淡了,一切就釋然了。佛教有很多關於空性的說法,但最一致的說法就是,世界並不存在永恆的東西,如果我們能跟著佛學的步伐,領悟佛學教導的世間真理,終有一天我們也能達到"空性"的境界。

以上就是真正"開悟"過的人會有的三種狀態,若有疑問,可留言評論,感恩您的閱讀,祝您人生吉祥、福慧圓滿。阿彌陀佛。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佛教:真正開悟的人,身上都有這3大特質,看看你有嗎?
    佛教裡講究「覺悟」,一切眾生皆可通過修行而明心見性、覺悟成佛。那麼,開悟的人是什麼樣子的呢?怎樣判斷自己是否開悟了呢?開悟是不是就像佛菩薩的神通那樣無所不能呢?並不是。佛教從來不是談玄說妙、搞神通,佛陀也告誡後世弟子嚴禁以神通說法,因為這樣易使人走上邪路和迷信。「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覺」,佛法的照現離不開我們樸素的生活,在實際生活中去醒悟、實踐,才能真正受用。
  • 佛教:真正的「開悟」人通常有這三個特點,你有嗎?
    介紹在的時代,有很多人崇拜和學習佛教,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得到教化。我們常說啟蒙其實是兩個概念。啟蒙就是啟蒙,啟蒙就是啟蒙,啟蒙是分開的。所謂道是自然法則。如果我們的身、口、心都能符合這一規律,而沒有違反,那就是道。明白法律,看到自己的心,叫做覺悟。
  • 真正開悟成佛的人,往往有這些顯著特徵,看看你有嗎
    隨著佛學在全世界的推廣,如今學佛的人可以說是越來越多,學佛的人越多,產生的問題也就越多。尤其在如今信奉科學的年代,學佛之人最疑惑的就是佛和菩薩真的存在嗎?存在的話又身處何方呢?修佛修的是心,是指心靈的開悟,但是對於開悟許多人並不了解,畢竟學佛之人無數,開悟的能有幾個?修心如何才算是開悟?很多人在修行的過程中會陷入迷茫,就像船在狂風暴雨中沒有方向一樣,永遠也駛不到終點。
  • 什麼才算是「開悟」?真正開悟的人,往往都有這3個特徵
    開悟是什麼樣子?現在有很多描述,但是絕大部分都是錯的,因為大多數描寫開悟的人都沒有開悟,只是用大腦理解,哪怕描述的都一樣,也是錯的。同樣的,本篇文章也是錯的。開悟是什麼樣子,要聽那些開悟的人說,哪怕他們說的都不一樣,也是對的。區別就在於,兩個人都在給你講如何學會遊泳,不會遊泳的人就算背誦了一本遊泳教材,他講的也是錯的;會遊泳的人,即使從來沒有上過學,他說的也是對的。許多人通過各種方式苦苦追求開悟的境界。
  • 真正開悟的人,會有這三大特徵,看看你身邊有沒?
    如果他依然對你笑,那就是個高僧;如果不動聲色,那就是個很厲害的和尚;如果拂袖而去,說明水平也還行;如果跟你對罵,那估計是個普通角色;如果一幫和尚出來打你,那你就趕緊跑吧!這是那位同行半開玩笑說的話,但是卻也從表明,像高僧這種開悟的人,他們早已將人世喧譁放下了。那麼真正開悟的人,都有什麼特徵?特徵一:開悟的人,生命會由繁至簡。
  • 佛說:這三種人慧根最高,很容易開悟,看看有你嗎?
    「慧根」兩個字出自佛教,佛教認為,一個人如果能通達真理,就可以稱為「慧」。慧也可以理解為智慧,智慧越高的人慧根越高,慧根越高,越容易開悟。智慧具有照破一切、生出善法之能力,可成就一切功德,以至成道,故稱慧根。
  • 佛教:已經開悟的人,身上會有4個特徵,你有嗎?
    我們學習佛法的目的,其實也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智慧,讓自己能夠有所開悟,開悟並不是明心見性,而是開智悟理,當你的智慧開啟時,突然明白了某些道理,這就是開悟了。開悟的狀態分為多種,如果你明白了生活中的一些小道理,就會有小的開悟,如果明白了一些大道理,就會有大的開悟,若是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諦,能夠明本心,見本性,那就是大徹大悟。學佛之人千萬多,開悟之人能有幾個?我們要想知道自己有沒有開悟,可以看一看自己身上有沒有這四個特徵,一般開悟的人,身上都會有這四大特徵,看看你有幾個?
  • 佛教:「陰德」厚重之人,身上往往有這3個特質,看看你有幾個?
    常言道"行善不留名",即不宣揚自己所做的善事、功德等,以至於受援者不知道是誰幫助了自己,自己幫助了自己,又不"放心",以為這不過是盡了自己的本分,天經地義的事,不會覺得這是什麼功德,更不會因為做了這件"善事",就期待得到某種好處。這種「陰功」真值得讚嘆,它的福德是不會計較的。那些"陰德"深厚的人,往往會出現以下三種表現,看你有多少個?
  • 佛教:有這3種面相的人,往往命好福深,看看有你嗎?
    佛教裡說,一個人最好的相貌是修成菩薩相,不是讓你整天面對佛菩薩像,而是時刻讓自己的心與佛菩薩相近,以實際行動踐行菩薩道,如佛菩薩般心善慈悲、平和寧靜,與人為善、包容大度,自然而然就成就了莊嚴之相。福報是修來的,心有多善良、多清淨,福氣就有多深。有這3種面相的人,往往命好福深,看看有你嗎?
  • 真正開悟的人,究竟有多厲害?不可思議!
    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這就是開悟的狀態,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真正開悟的人,從不談開悟。相反,那些整天為了尋求某種特殊能量而去修行或者開悟的人,它們追求「永生」、想要「斷輪迴」、其實都是執念,這種人永遠也不能真正開悟。
  • 佛教:這3種人有「佛性」,往往一直有好運,你有嗎?
    一般與佛有緣的人,也就是有佛性的人,他們更能得到佛陀的救度,而且更能在最終時離苦得樂,而且還能脫離我們所說的輪迴之苦。如果一個人有佛性,那麼她往往會比普通人更有著好運氣,那究竟是哪三種人天生有佛性,而且這種人會一直有好運氣,可以看一下你有嗎?
  • 修性無有過佛教,修命無有過道家
    心理上有一個問題, 身體上就有對應的問題, 心靜不下來、散亂、煩躁、悲觀等一切情志問題, 應先調理身體健康, 身體真正健康的人, 即使聽聞身受困事, 也不起煩惱, 因為煩惱必氣結, 而真正健康的人經脈暢通, 不起結障, 煩惱憂愁無法侵入他的內心, 他只是淡淡的了知有這麼一回事"如是如是", 佛教所言心能轉物, 不為外境轉心, 即是在身體絕對健康的境界上做到的。
  • 心理學:真正人緣好的人,身上都具有這三個特質,你有嗎?
    我們每個人都在社會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如果想要在日常的工作學習中順利,減少障礙,就要學會如何與別人相處,拉近彼此的距離,這樣的話生活可能變得容易,不會太辛苦。其實,如果你想讓別人喜歡你,首先自己要做的很好,往往而言,心理學曾發現,身上有這三種特質的人,人緣會越來越好。
  • 佛教:命好的人,身上往往有這五大特質,你都有嗎?
    古人有一則精妙的比喻,叫做「人生如戲」,亂鬨鬨你方唱罷我登場。但是,在無常變化之中,我們又常希望自己是命好福深之人,最好人生能夠一馬平川,不要有絲毫的禍患和災難。但命運就像曲線,高低起伏,人在旅途,也隨之或喜或悲。然而,佛經早就告訴世人,所謂命運,實際就是因果和業力。種善因得善果,諸事順遂,趨吉避兇;種惡因得惡果,往往感召諸事不順,人生多災厄。
  • 人到中年,你有沒有過這種開悟的感覺?
    中年,強撐著高大的身軀,只為了身邊人的安定。中年,奔走於風雨,只為了明天的豔陽藍天。中年是厚實的,青春的花開之後迎來累累果實,中年又是寂寞的,淡定的笑容背後多少堅守和自律。 是的,寂寞不是中年的專利,卻讓中年人生更有魅力。中年寂寞,總是在那一瞬之間。你看到過中年人獨自流淚嗎?那是因為寂寞在剎那間爆發,奔湧而出。
  • 身上具備這「兩種特質」的人,是真正的富貴命,你有嗎?
    一個人身上若具備這兩種「特質」,大富大貴是早晚的事。用這些特質對自己也做一個基本的判斷和對照,以便為自己的未來也可以發展得越來越好。心地善良,為人厚道。人善人欺天不欺,真正富貴的人,一定是有一顆善良的心。
  • 禪宗的「開悟」到底是怎麼回事?開悟就是得道嗎?
    有一個禪宗公案,講的是禪師開悟前,每天挑水砍柴煮飯。開悟之後,依舊是挑水砍柴煮飯,別人很不解,就問禪師:您不是開悟了嗎?可您的生活看起來也沒什麼兩樣啊,開悟和不開悟到底有什麼不同呢?馬祖禪師就對百丈說,不是飛走了嗎?既然飛走了,怎麼還能疼呢?就這一句,百丈開悟了。你看看,就這麼簡單,那麼百丈是因何而開悟的呢?這裡面禪機何在?
  • 佛教:好震撼,證悟原來是這樣的!開悟之人,會有什麼特徵?
    都說世相迷離,我們常常在如煙世海中丟失了自己,而凡塵繚繞的煙火又總是嗆得你我不敢自由呼吸。千帆過盡,回首當年,那份參禪悟道的純淨夢想早已漸行漸遠,如今歲月留下的,只是滿目荒涼。紅塵陌上,獨自行走,綠蘿拂過衣襟,青雲打溼諾言。山和水可以兩兩相忘,日與月可以毫無瓜葛。
  • 開悟後有什麼變化?
    其內容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個是心輪脈結開散,第二個是業氣進入中脈。關於開悟中的氣脈變化,一般佛教顯宗經典在介紹這一證量時,大多都只有「心開」二字,其內容極為簡單和隱晦。對此,禪宗的《六祖壇經》及其它有關祖師的著作中都有大致相同的描述,譬如:「內外明徹」,「洞然明白」,「心鏡明、鑑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以及「銀碗盛雪、明月藏鷺」、「鷺鷥立雪」之類的比喻等。與此相仿,在佛教密宗與淨土宗中,對於開悟也各有「得見明體」與「心地開明」之說。因此,在真正的開悟者法眼中,一切事物仿佛全部是透明的。
  • 何為開悟?其實有三個層次,真懂的人不多
    其實所謂的開悟,說的是證悟本心,知世間一切皆幻的本質,用《楞嚴經》的話說,就是「七處徵心八還辯見」,指的是修行者尋悟本心的脈絡,經曰:不你還誰?而在禪宗之中,達摩祖也曾說:不識本心,學有何用?,於是六祖慧能在《壇經》中也說「心即佛」,這就是開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