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世相迷離,我們常常在如煙世海中丟失了自己,而凡塵繚繞的煙火又總是嗆得你我不敢自由呼吸。千帆過盡,回首當年,那份參禪悟道的純淨夢想早已漸行漸遠,如今歲月留下的,只是滿目荒涼。紅塵陌上,獨自行走,綠蘿拂過衣襟,青雲打溼諾言。山和水可以兩兩相忘,日與月可以毫無瓜葛。那時候,只一個人的浮世清歡,一個人的細水長流,閒庭信步笑看花開花落,寵辱不驚冷觀雲捲雲舒。喝的都是茶,來的都是客,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證悟」。
光從外表上看,無法判斷一個人是否是證悟者。比如有些修行人,外面行為也特別莊重,似乎內心非常成熟,人人對他讚不絕口,但他內在的貪心、嗔心、噁心非常可怕,表面上根本看不出來。而一些內心與佛法完全融為一體的大修行人,從表面上看完全沒有成熟,甚至瘋瘋癲癲,就像濟公和尚一樣。其實包括慧能大師,直至開悟時也不認識字,仍是個在家人,外面好像沒有成熟,但內在的證悟已臻究竟。從歷史上看,這樣的成就者也非常非常多,心跟諸佛菩薩的境界無二無別,可是外表的形象卻非常不如法。聊開悟也許太高深了,但即使此生沒有開悟的機緣,我們至少也應該從內心中對佛法生起信心。
現在很多人都不願意長期聞思,但卻想很快開悟,他們覺得六祖大師不識字都能開悟,我的根機也不錯,我也不需要聞思。這種想法大錯特錯,你既沒有強烈的信心,也沒有深厚的善根,怎能奢望像六祖那樣很快開悟呢?連加減乘除都不會,怎麼可能馬上當數學家呢?所以我們應該學普通人,一定要系統、次第、完整地學習佛教的法義。總之,在許多問題上,大家要有辨別的智慧。現在有些人學佛已經很多年了,連一些最基本的道理還不懂,有的人把修行看得太簡單了,覺得開悟和解脫是很容易的事,而有的人則認為修行太難了,像自己這樣的凡夫根本沒有解脫的希望。諸如此類的幼稚想法都是不懂佛法的表現。
證悟時是怎樣的呢?證悟時,剎那間妄念俱滅。般若智慧一起來,瞬間就證悟了,證悟了以後,妄念全部會消失。但是這個地方說的妄念全部消失的意思是指這些執著全部會消失。實際上證悟了以後,有念頭和沒有念頭都是一樣,有念頭不是障礙,無念頭也不是更好。沒有證悟的時候,我們會希望自己少一點點念頭,不要有太多的念頭,希望心平靜一點。但是證悟了以後,平靜不平靜以及有沒有雜念都是一回事,雜念也沒有什麼壞處,平靜也沒有什麼更好的,都是一回事,所以這個時候都是平等的,都是一樣的。
所以,「剎那間妄念俱滅」不要理解為這個時候所有的念頭全部消失了,然後非常平靜,我們平時講的四禪八定就是這樣子。那這裡面的「妄念」是什麼呢,這個「妄」字它本身就是執著,這時候的執著全部消失了。念頭有沒有消失呢?不一定,也許有念頭,但是那個時候的念頭根本就不會影響你的修行和證悟。現在我們的念頭特別有影響,有了念頭以後,根本就靜不下來。但是證悟以後的念頭,不但不會有影響,反而念頭越多,越讓我們感覺到念頭的本質。
比如說一個人有身體同時還有生命,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人的身體,看不到生命是什麼樣子。如果念頭是一個人或者是一個動物的話,念頭它也有身體、也有生命。念頭的身體就是情緒,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憤怒、欲望等等;它的生命就是智慧,每一個念頭的生命就是智慧。證悟了以後,每一個念頭出來的時候,你接觸到的不是它的身體,而是它生命的部分,所以這個時候念頭越多越好。阿底峽尊者也說過:「你如果一天產生了一百個念頭,那你就是遇到了一百尊法身佛。」所以這個時候,有念頭、沒念頭都無所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