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好震撼,證悟原來是這樣的!開悟之人,會有什麼特徵?

2020-12-14 慧光雲聚

都說世相迷離,我們常常在如煙世海中丟失了自己,而凡塵繚繞的煙火又總是嗆得你我不敢自由呼吸。千帆過盡,回首當年,那份參禪悟道的純淨夢想早已漸行漸遠,如今歲月留下的,只是滿目荒涼。紅塵陌上,獨自行走,綠蘿拂過衣襟,青雲打溼諾言。山和水可以兩兩相忘,日與月可以毫無瓜葛。那時候,只一個人的浮世清歡,一個人的細水長流,閒庭信步笑看花開花落,寵辱不驚冷觀雲捲雲舒。喝的都是茶,來的都是客,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證悟」。

光從外表上看,無法判斷一個人是否是證悟者。比如有些修行人,外面行為也特別莊重,似乎內心非常成熟,人人對他讚不絕口,但他內在的貪心、嗔心、噁心非常可怕,表面上根本看不出來。而一些內心與佛法完全融為一體的大修行人,從表面上看完全沒有成熟,甚至瘋瘋癲癲,就像濟公和尚一樣。其實包括慧能大師,直至開悟時也不認識字,仍是個在家人,外面好像沒有成熟,但內在的證悟已臻究竟。從歷史上看,這樣的成就者也非常非常多,心跟諸佛菩薩的境界無二無別,可是外表的形象卻非常不如法。聊開悟也許太高深了,但即使此生沒有開悟的機緣,我們至少也應該從內心中對佛法生起信心。

現在很多人都不願意長期聞思,但卻想很快開悟,他們覺得六祖大師不識字都能開悟,我的根機也不錯,我也不需要聞思。這種想法大錯特錯,你既沒有強烈的信心,也沒有深厚的善根,怎能奢望像六祖那樣很快開悟呢?連加減乘除都不會,怎麼可能馬上當數學家呢?所以我們應該學普通人,一定要系統、次第、完整地學習佛教的法義。總之,在許多問題上,大家要有辨別的智慧。現在有些人學佛已經很多年了,連一些最基本的道理還不懂,有的人把修行看得太簡單了,覺得開悟和解脫是很容易的事,而有的人則認為修行太難了,像自己這樣的凡夫根本沒有解脫的希望。諸如此類的幼稚想法都是不懂佛法的表現。

證悟時是怎樣的呢?證悟時,剎那間妄念俱滅。般若智慧一起來,瞬間就證悟了,證悟了以後,妄念全部會消失。但是這個地方說的妄念全部消失的意思是指這些執著全部會消失。實際上證悟了以後,有念頭和沒有念頭都是一樣,有念頭不是障礙,無念頭也不是更好。沒有證悟的時候,我們會希望自己少一點點念頭,不要有太多的念頭,希望心平靜一點。但是證悟了以後,平靜不平靜以及有沒有雜念都是一回事,雜念也沒有什麼壞處,平靜也沒有什麼更好的,都是一回事,所以這個時候都是平等的,都是一樣的。

所以,「剎那間妄念俱滅」不要理解為這個時候所有的念頭全部消失了,然後非常平靜,我們平時講的四禪八定就是這樣子。那這裡面的「妄念」是什麼呢,這個「妄」字它本身就是執著,這時候的執著全部消失了。念頭有沒有消失呢?不一定,也許有念頭,但是那個時候的念頭根本就不會影響你的修行和證悟。現在我們的念頭特別有影響,有了念頭以後,根本就靜不下來。但是證悟以後的念頭,不但不會有影響,反而念頭越多,越讓我們感覺到念頭的本質。

比如說一個人有身體同時還有生命,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人的身體,看不到生命是什麼樣子。如果念頭是一個人或者是一個動物的話,念頭它也有身體、也有生命。念頭的身體就是情緒,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憤怒、欲望等等;它的生命就是智慧,每一個念頭的生命就是智慧。證悟了以後,每一個念頭出來的時候,你接觸到的不是它的身體,而是它生命的部分,所以這個時候念頭越多越好。阿底峽尊者也說過:「你如果一天產生了一百個念頭,那你就是遇到了一百尊法身佛。」所以這個時候,有念頭、沒念頭都無所謂了。

相關焦點

  • 佛教:已經開悟的人,身上會有4個特徵,你有嗎?
    開悟的狀態分為多種,如果你明白了生活中的一些小道理,就會有小的開悟,如果明白了一些大道理,就會有大的開悟,若是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諦,能夠明本心,見本性,那就是大徹大悟。學佛之人千萬多,開悟之人能有幾個?我們要想知道自己有沒有開悟,可以看一看自己身上有沒有這四個特徵,一般開悟的人,身上都會有這四大特徵,看看你有幾個?
  •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開悟是每個學禪人夢寐以求,就是為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得什麼性,就是自己本有的佛性。禪宗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慧能祖師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悟道的過程,不是向外求索,而是認識內心,去尋找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
  • 佛教:真正「開悟」過的人,往往有這3個特質,你有過嗎?
    理解這個法則然後看到自己的真心,就叫開悟。有時候我們可能只是學了點皮毛,卻誤以為自己開悟了;有可能我們已經悟到了佛理,卻沒有發現。但是這世間萬物都是有跡可循的,有什麼樣的情況發生都會有相應的徵兆。開悟過後,也會有各種不同的狀態。就如佛教中所說的:真正"開悟"過的人,往往有以下這3種狀態,快來看看你有過嗎?
  • 真正開悟的人,會有這三大特徵,看看你身邊有沒?
    這是那位同行半開玩笑說的話,但是卻也從表明,像高僧這種開悟的人,他們早已將人世喧譁放下了。那麼真正開悟的人,都有什麼特徵?特徵一:開悟的人,生命會由繁至簡。首先我們要明確的是開悟的人,並不會立馬成仙,或者立地成佛。所以他們在外表上,和普通人不會有多大區別。但在他們和一般人心境上,心境還是有很大區別。
  • 佛教:真正的「開悟」人通常有這三個特點,你有嗎?
    有時候我們可能只是學了一點皮毛,而卻錯誤地認為我們已經開悟;有可能我們已經實現了佛教,而卻還沒有發現他。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有痕跡,任何情況都會有相應的跡象。開悟後,會有不同的狀態。正如佛教所說:真正「開悟」的人,往往有以下三種狀態,來看看你有沒有?
  • 真正開悟成佛的人,往往有這些顯著特徵,看看你有嗎
    修佛修的是心,是指心靈的開悟,但是對於開悟許多人並不了解,畢竟學佛之人無數,開悟的能有幾個?修心如何才算是開悟?很多人在修行的過程中會陷入迷茫,就像船在狂風暴雨中沒有方向一樣,永遠也駛不到終點。修行是一個向佛的智慧慢慢靠近的過程,最終達到透徹萬物的智慧,從而開悟。因此開悟往簡單了說,就是打開智慧之門,悟出人生的道理。真正開悟成佛的人,往往有這些顯著特徵,看看你有嗎。
  • 佛教:真正開悟的人,身上都有這3大特質,看看你有嗎?
    佛教裡講究「覺悟」,一切眾生皆可通過修行而明心見性、覺悟成佛。那麼,開悟的人是什麼樣子的呢?怎樣判斷自己是否開悟了呢?開悟是不是就像佛菩薩的神通那樣無所不能呢?並不是。佛教從來不是談玄說妙、搞神通,佛陀也告誡後世弟子嚴禁以神通說法,因為這樣易使人走上邪路和迷信。「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覺」,佛法的照現離不開我們樸素的生活,在實際生活中去醒悟、實踐,才能真正受用。
  • 真正開悟的人,會有兩個「顯著」特徵,福報越來越多
    真正開悟的人,會有兩個「顯著」特徵,福報越來越多開悟的人,境界和格局非常人所能及,如同登上五嶽之巔,自然視野遼闊,能夠一覽眾山之小,而真正的開悟之人,往往會有兩個特徵。有一天,趙州禪師從佛堂路過,看見文遠和尚正在虔誠的拜佛,趙州禪師走過去,輕輕的用禪杖打了他一下,問,你在這裡幹什麼呢文遠和尚回答說,我在拜佛呀!你拜佛幹什麼?趙州禪師問。文遠和尚就一愣,是啊,我拜佛幹什麼?
  • 開悟後有什麼變化?
    一般沒有開悟的眾生,他們感知能力一般是受業氣支配的,其感知具有方向性、起滅性、局限性、虛幻性,藉由這種感知所獲得的感覺,佛家一般稱之為偏執覺、錯覺、或者幻覺。對於開悟者來說,由於業氣進入中脈融入中脈真空法性(而轉變成明空智慧氣),這時,他們的感知能力也會發生相應的突變,即會從原來的有生滅、有方向、有障礙的感知而轉變成為恆常的、遍察的、通徹無礙的感知。
  • 何為開悟?其實有三個層次,真懂的人不多
    學佛的知道,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開悟。因為有開悟,才有解脫,佛陀當年在菩提樹下覺悟,事實上就是開悟,也是徹悟。但對於後世的修行者來說,很少有人能夠像佛陀那樣,一步到位,即徹悟,也就是說,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能夠小悟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換句話說,就佛教的修行而言,所謂的開悟,大致可分為三種,即大悟、小悟、徹悟。那麼,何為開悟呢?
  • 佛教:開悟是一種感覺嗎?這個誤區,不可不知,也許你走錯路了!
    禪,不是學問,是智慧,喝的都是茶,來的都是客,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證悟」。證悟是一種感覺嗎?禪,不是學問,是智慧,如果我們用智慧去感受心的本性,有一天感覺自己真正證悟了,那麼這個階段還是在意識的範疇之內,還沒有超越意識。因為我們是用意識當中的智慧部分,但是這個智慧就存在於意識當中,所以它是變化無常的,而真正的智慧不可能是無常的。
  • 開悟、明德你知道多少?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你能做到幾條?
    意思是說:世間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具備佛性,都可以通過修行成佛,只是眾人被貪婪心、怨恨心、不明理之心所蒙蔽,所以才不能夠成佛。可又想,那是佛祖,有幾個人能修到佛祖的境界和能力呢?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一些人,十分的明理,他們看問題有與眾不同的見解,會做一些利益大眾的事情,情商高於一般人許多,他們開悟了嗎?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常人悟道有沒有方法?
  • 什麼才算是「開悟」?真正開悟的人,往往都有這3個特徵
    開悟是什麼樣子?現在有很多描述,但是絕大部分都是錯的,因為大多數描寫開悟的人都沒有開悟,只是用大腦理解,哪怕描述的都一樣,也是錯的。同樣的,本篇文章也是錯的。開悟是什麼樣子,要聽那些開悟的人說,哪怕他們說的都不一樣,也是對的。區別就在於,兩個人都在給你講如何學會遊泳,不會遊泳的人就算背誦了一本遊泳教材,他講的也是錯的;會遊泳的人,即使從來沒有上過學,他說的也是對的。許多人通過各種方式苦苦追求開悟的境界。
  • 佛教:開悟後是什麼樣子?
    「開悟」這個詞,一般人聽起來會感覺很神秘,是不是開悟後就可以飛起來了?是不是開悟後就和電視劇裡的「濟公」一樣,有各種神通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其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玄乎,開悟之後,你還是你,我還是我,跟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
  • 虛雲大師經過苦行、遊歷參訪,終於開悟得道:開悟後是什麼狀態?
    為報答父母養育之恩,虛雲大師從普陀山起香,三步一拜,朝禮五臺山。一路上山高路遠,寒暑變化,甚至被人取笑,被迫從別人褲襠底下鑽過去。大師曾經在路上身患疾病,險些喪命,多虧文吉菩薩相救才脫離生命危險。談到這裡,不少人會好奇,一個人開悟以後究竟是什麼狀態的呢?這就是本期我們重點研究的內容。
  • 開悟的人,描述境界,為何像是說神話?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開悟,從生死輪轉之中解脫,但關於開悟的境界,描述起來,總有點像是說神話,類似於神仙得道,從此食氣不死的傳說。可按理來說,開悟,本該是心靈的醒覺,不是什麼神通奇異,為何會給人這樣的感覺?開悟為何像是說神話?
  • 所謂「開悟」是什麼意思,是得道嗎?兩者相同嗎?
    場面話不多說了,什麼是「開悟」呢?能發現自己還有「良心」這麼個東西就算得上是「開悟」了。這話聽著挺奇怪,怎麼著自己還不能夠知道自己有沒有「良心」,這打哪說起呢?人人有顆心是不假,但能不能知道這是「良」的還是「不良」的就得看這個人有沒有那個「悟性」了。
  • 大安法師:何為有禪?無聞聰禪師開悟的過程
    這三個都給它否定,那到底是什麼呢?那就要起疑情了,要參這個「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並且他跟六位禪和子打同參,相互幫助。後來見到了淮西禪師。淮西禪師就教他提「無」字,參這個無字。參無字,好像參得也沒有什麼感覺,以後再到長蘆禪師那裡。這幾個禪和子結伴磨鍊。這都是要去到處參學的,沒有開悟的人是不能去住山的,不能去閉關的,開悟之後才有住山的本錢。那就是芒鞋踏破。
  • 宗薩仁波切演講開示:禪定、智慧、證悟,值得收藏
    對我們某些人來說,輕輕一擊是喜樂之源;另有一些人認為,皮鞭和鐵鏈才是快樂的來源,你去荷蘭就會見識到〈笑聲〉。然後你想,這些人怎麼會認為皮鞭和鐵鏈是快樂的來源呢?可是對某些人而言,它們是快樂之源。所以,「正常」是非常相對的。我認為正常的並不見得你也會認為正常,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對正常有個定論。
  • 佛教:六道輪迴中,天人轉世為人,都有什麼特徵?
    孰是孰非,不在本文討論之列。但隨著時間推移,道教也逐漸默認了六道一說,當然還有些人是排斥這一說打的。不過在道教很多高師的論述中,也多次出現了「六道」一詞。總之無論佛教還是道教,都承認人死不是結束,而是新一輪輪迴的開始,至於下一站去哪,由你宿世今生的善惡多少決定。咱們今天就專門討論一下前世是天人,這一世又投胎做了人的,這類人究竟都有什麼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