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知道,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開悟。
因為有開悟,才有解脫,佛陀當年在菩提樹下覺悟,事實上就是開悟,也是徹悟。
但對於後世的修行者來說,很少有人能夠像佛陀那樣,一步到位,即徹悟,也就是說,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能夠小悟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換句話說,就佛教的修行而言,所謂的開悟,大致可分為三種,即大悟、小悟、徹悟。
那麼,何為開悟呢?
其實所謂的開悟,說的是證悟本心,知世間一切皆幻的本質,用《楞嚴經》的話說,就是「七處徵心八還辯見」,指的是修行者尋悟本心的脈絡,經曰:不你還誰?
而在禪宗之中,達摩祖也曾說:不識本心,學有何用?,於是六祖慧能在《壇經》中也說「心即佛」,這就是開悟。
因此,自從佛教創立以來,從古自今,各類經典中所記載的開悟,指的是人體中能做主的本心為根本。能發現並了知,接觸並能運用,不再隨外境所轉,這就叫開悟。
又由於每一個的根智深淺不同,就算是開悟了,其程度也有所差別,於是,開悟又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如阿難尊者證果的故事,他所證到的就是小 悟,即斷我見,把牽著我們的習氣斷開一條縫隙,解脫,自由感油然而生,這種解脫,不是講道理,也不是說邏輯,而是,真的內生解脫感,自由感,斷開枷鎖的舒適感出現,這也是南傳佛教講的阿羅漢初果,但這樣的果位,只是把牽扯斷開,並沒有關注到斷開枷鎖後,誰主誰次的問題。
正因為如此,佛陀才講獨覺,也說阿羅漢的開悟並不是究竟,因為不徹底,這就是小悟。

而大悟這一說法,正如禪宗所說的:即心即佛。
也就是常說的明心見性,但仍不離六塵,
換句話說,能夠證到大悟的修行者,是可以清楚的覺悟到「真我」的存在,即自我意識獨立,一切外境,諸如身體,念頭等等都是客人,即非我。
這種了知到的客塵關係,真切的體驗到獨立意識升起,就好比夢中醒來,一切外境都是夢中產物,不再對於自己產生任何束縛,這個時候,整個人都會從恍惚的人生中醒來。不再渾渾噩噩地過日子,這是大悟,當然,能夠證到這樣的果位,也是宗師或祖師級的人物了。

第三種也是最高級的一種,就是徹悟,徹悟強調的是找到了根本,也就是說,能夠把兩個都做到(不落兩邊),進而獨立無依,覺覺相連成片,自淨其意,達到這個層次的就是徹悟。
當然這種境界可遇不可求,佛陀在菩提樹下的覺悟,就是徹悟,他徹悟的那一年才35歲,對於我們來說,太年輕了,因為對於絕大部分的人來說,就算修到80歲,也未必有達到小悟,就別說是徹悟了,甚至可以說,就算給你再活500年,也未必一定開悟。

因此,在佛教的修行當中,開悟是一個目標,但是絕大多數的修行者,一生的修行,不過是積攢資糧,不可能證到開悟這個層次,但如果你認為不求開悟就沒有必要修行,那你就錯了,因為修行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其實就是認識「苦」的過程,也唯有真切的認識到「苦」對於人生的束縛,才會生起解脫苦的信心與願力,沒有這一過程,當然是不可能開悟了。

所以,對於任何人來說,修行是非常有必要的,儘管在這一生開悟的機會並不大,但是如何你不修行,開悟的機率就會等於0,不可實現。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無量壽經》《金剛經》《楞嚴經》《心經》《大悲心陀羅尼經》《阿彌陀經》《阿含經》《華嚴經》《大念處經》《密教發達志》《現觀莊嚴論》《瑜伽師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