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開悟?其實有三個層次,真懂的人不多

2020-12-14 問過藍天

學佛的知道,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開悟。

因為有開悟,才有解脫,佛陀當年在菩提樹下覺悟,事實上就是開悟,也是徹悟。

但對於後世的修行者來說,很少有人能夠像佛陀那樣,一步到位,即徹悟,也就是說,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能夠小悟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換句話說,就佛教的修行而言,所謂的開悟,大致可分為三種,即大悟、小悟、徹悟。

那麼,何為開悟呢?

其實所謂的開悟,說的是證悟本心,知世間一切皆幻的本質,用《楞嚴經》的話說,就是「七處徵心八還辯見」,指的是修行者尋悟本心的脈絡,經曰:不你還誰?

而在禪宗之中,達摩祖也曾說:不識本心,學有何用?,於是六祖慧能在《壇經》中也說「心即佛」,這就是開悟。

因此,自從佛教創立以來,從古自今,各類經典中所記載的開悟,指的是人體中能做主的本心為根本。能發現並了知,接觸並能運用,不再隨外境所轉,這就叫開悟。

又由於每一個的根智深淺不同,就算是開悟了,其程度也有所差別,於是,開悟又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如阿難尊者證果的故事,他所證到的就是小 悟,即斷我見,把牽著我們的習氣斷開一條縫隙,解脫,自由感油然而生,這種解脫,不是講道理,也不是說邏輯,而是,真的內生解脫感,自由感,斷開枷鎖的舒適感出現,這也是南傳佛教講的阿羅漢初果,但這樣的果位,只是把牽扯斷開,並沒有關注到斷開枷鎖後,誰主誰次的問題。

正因為如此,佛陀才講獨覺,也說阿羅漢的開悟並不是究竟,因為不徹底,這就是小悟。

佛寺

而大悟這一說法,正如禪宗所說的:即心即佛。

也就是常說的明心見性,但仍不離六塵,

換句話說,能夠證到大悟的修行者,是可以清楚的覺悟到「真我」的存在,即自我意識獨立,一切外境,諸如身體,念頭等等都是客人,即非我。

這種了知到的客塵關係,真切的體驗到獨立意識升起,就好比夢中醒來,一切外境都是夢中產物,不再對於自己產生任何束縛,這個時候,整個人都會從恍惚的人生中醒來。不再渾渾噩噩地過日子,這是大悟,當然,能夠證到這樣的果位,也是宗師或祖師級的人物了。

佛像

第三種也是最高級的一種,就是徹悟,徹悟強調的是找到了根本,也就是說,能夠把兩個都做到(不落兩邊),進而獨立無依,覺覺相連成片,自淨其意,達到這個層次的就是徹悟。

當然這種境界可遇不可求,佛陀在菩提樹下的覺悟,就是徹悟,他徹悟的那一年才35歲,對於我們來說,太年輕了,因為對於絕大部分的人來說,就算修到80歲,也未必有達到小悟,就別說是徹悟了,甚至可以說,就算給你再活500年,也未必一定開悟。

因此,在佛教的修行當中,開悟是一個目標,但是絕大多數的修行者,一生的修行,不過是積攢資糧,不可能證到開悟這個層次,但如果你認為不求開悟就沒有必要修行,那你就錯了,因為修行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其實就是認識「苦」的過程,也唯有真切的認識到「苦」對於人生的束縛,才會生起解脫苦的信心與願力,沒有這一過程,當然是不可能開悟了。

佛寺

所以,對於任何人來說,修行是非常有必要的,儘管在這一生開悟的機會並不大,但是如何你不修行,開悟的機率就會等於0,不可實現。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無量壽經》《金剛經》《楞嚴經》《心經》《大悲心陀羅尼經》《阿彌陀經》《阿含經》《華嚴經》《大念處經》《密教發達志》《現觀莊嚴論》《瑜伽師地論》

相關焦點

  • 大安法師:何為有禪?無聞聰禪師開悟的過程
    這三個都給它否定,那到底是什麼呢?那就要起疑情了,要參這個「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並且他跟六位禪和子打同參,相互幫助。後來見到了淮西禪師。淮西禪師就教他提「無」字,參這個無字。參無字,好像參得也沒有什麼感覺,以後再到長蘆禪師那裡。這幾個禪和子結伴磨鍊。這都是要去到處參學的,沒有開悟的人是不能去住山的,不能去閉關的,開悟之後才有住山的本錢。那就是芒鞋踏破。
  • 普通人離真正開悟到底有多遠
    一般說的某某人已開悟,從修行上來說是阿羅漢的級別。那麼阿羅漢跟我們普通人有什麼區別?開悟(證得羅漢果)難度有多大?羅漢和普通人的核心區別:①阿羅漢出六道,不在六道裡輪迴。②見思煩惱則斷,意思就是沒有一點煩惱,也沒有分別之心。③五通通神,六通羅漢,具備六大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盡通)。
  • 《心經》中的三個經典名句,讀得越多,開悟越快!
    能讀懂它的人,都不簡單。有人甚至說,只有開了悟的人,才能真正理解此經。話雖如此,但是不同的人,都對《心經》有各自的見解。我們一般所說的開悟,是指讀懂了某一句經典,對它的深奧義理,產生了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這種感覺,與普通的情緒有所不同。並且,伴隨而來的,還有對事物的各種見解。這些見解,在以前從來就沒有過相關認識,甚至沒有過相關學習。
  • 佛教:真正的「開悟」人通常有這三個特點,你有嗎?
    介紹在的時代,有很多人崇拜和學習佛教,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得到教化。我們常說啟蒙其實是兩個概念。啟蒙就是啟蒙,啟蒙就是啟蒙,啟蒙是分開的。所謂道是自然法則。如果我們的身、口、心都能符合這一規律,而沒有違反,那就是道。明白法律,看到自己的心,叫做覺悟。
  • 修行人開悟的前兆
    若真修道人,必經磨難,不魔不成佛,真正發心修行的人,在真心觸動的一刻即震動三界,一定會有千磨萬難在等著你;就像唐僧,自踏上取經路那一刻起,「吃了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的傳言即已遍滿三界,你歷劫累生的冤親債主、一切心魔、一切有緣都在路上等著你了。
  • 什麼才算是「開悟」?真正開悟的人,往往都有這3個特徵
    開悟是什麼樣子?現在有很多描述,但是絕大部分都是錯的,因為大多數描寫開悟的人都沒有開悟,只是用大腦理解,哪怕描述的都一樣,也是錯的。同樣的,本篇文章也是錯的。也許這就是開悟的狀態,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否不開悟的人,每一時刻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對同一事情的解釋也在變化;如果是開悟的人,那麼他對世界的解釋就是始終如一的?
  • 真正開悟的人,究竟有多厲害?不可思議!
    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這就是開悟的狀態,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真正開悟的人,從不談開悟。相反,那些整天為了尋求某種特殊能量而去修行或者開悟的人,它們追求「永生」、想要「斷輪迴」、其實都是執念,這種人永遠也不能真正開悟。
  • 佛教:已經開悟的人,身上會有4個特徵,你有嗎?
    我們學習佛法的目的,其實也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智慧,讓自己能夠有所開悟,開悟並不是明心見性,而是開智悟理,當你的智慧開啟時,突然明白了某些道理,這就是開悟了。開悟的狀態分為多種,如果你明白了生活中的一些小道理,就會有小的開悟,如果明白了一些大道理,就會有大的開悟,若是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諦,能夠明本心,見本性,那就是大徹大悟。學佛之人千萬多,開悟之人能有幾個?我們要想知道自己有沒有開悟,可以看一看自己身上有沒有這四個特徵,一般開悟的人,身上都會有這四大特徵,看看你有幾個?
  • 人格結構的三個層次:自我、本我、高我
    在座各位,如果你看完這本書以後,你們每個人都可以像周老師一樣,變成一個明心見性,開悟覺醒的人。這是終極了沒有了,這是終極了。周老師看了那麼多書,我從來沒有見過比這本書定價高的,沒有了,知道這本書叫什麼名字嗎?這本書叫《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課》,這本書只講三個字。這叫潛意識。
  • 開悟、明德你知道多少?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你能做到幾條?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一些人,十分的明理,他們看問題有與眾不同的見解,會做一些利益大眾的事情,情商高於一般人許多,他們開悟了嗎?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常人悟道有沒有方法?據我所知,的確有人不經點撥能直接開悟,比如禪宗的六祖慧能,禪宗六祖慧能不識字,但卻能悟出著名的《菩提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你不能不服啊。但多數開悟之人是需要老師指點的,如孔子就是經老子點撥後開悟的,現如今,具備慧根的人,如果有幸經老師指點,會少走很多彎路,在有生之年開悟明理。
  •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開悟是每個學禪人夢寐以求,就是為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得什麼性,就是自己本有的佛性。禪宗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慧能祖師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悟道的過程,不是向外求索,而是認識內心,去尋找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
  • 開悟?很難?做到這4點,就是開悟
    引言:說起開悟,這是一個大家都比較關注的話題,到底什麼是開悟呢?每個人都各抒己見,對其看法不一致,有人說,開悟之後,腦海裡閃過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淡然」二字,也有人說,開悟就是一個「空」字,還有人說,開悟就是「天人合一」四個字。
  • 真正開悟的人,會有這三大特徵,看看你身邊有沒?
    如果他依然對你笑,那就是個高僧;如果不動聲色,那就是個很厲害的和尚;如果拂袖而去,說明水平也還行;如果跟你對罵,那估計是個普通角色;如果一幫和尚出來打你,那你就趕緊跑吧!這是那位同行半開玩笑說的話,但是卻也從表明,像高僧這種開悟的人,他們早已將人世喧譁放下了。那麼真正開悟的人,都有什麼特徵?特徵一:開悟的人,生命會由繁至簡。
  • 開悟的人,就是點燃自己生命的人
    不悟道而去修行,一生被妄想所縛,結果是「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悟道之後修行,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是鷹擊長空、魚翔潛底、萬類霜天競自由!開悟的人心不離身,身心合一,身在哪裡心就在哪裡,他的心定在生命的本真上,「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也只有身心合一的人,才能做到不為物喜不為己悲,寵辱不驚,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悲觀,「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
  • 禪宗的「開悟」到底是怎麼回事?開悟就是得道嗎?
    實際上禪宗和正統的佛學文化,也就是釋迦摩尼佛的教化,還是有不小的差距的。《金剛經》裡面,佛對須菩提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金剛經)出。而其實整部金剛經,就是講了兩方面:一個是離相,一個就是修行,二者缺一不可。
  • 佛教:「開悟」後容貌會變化?不要再愚痴了!
    佛偈有言:「有心無相,相逐心生;有相無心,相隨心滅。」只不過,佛門中的相,並非指人的相貌,而是《金剛經》中所說的諸相非相。然而,佛像端莊的相貌,總會讓我們不自覺地產生遐想。那就是「開悟」後,人的容貌會發生變化,畢竟佛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開悟後的人,必然也會與常人有些不同。
  • 《心經》中的四大經典佛句,要反覆讀,越讀越開悟!
    有人說,《心經》是開悟之人才能讀懂的一部佛經。也有人說,讀佛經,要像念佛那樣不間斷地讀,就能開悟。無論哪種說法,都說明了一個問題:大家都很喜歡《心經》,也喜歡讀《心經》。之所以如此喜歡《心經》,除了誦讀此經,能讓人獲得無量福報之外,還能讓人的心,得到一定程度的清淨。佛教中講究慧根,如果你具備慧根,甚至因為誦讀此經而開悟!想要開悟,說容易也容易,說困難也困難。只要一個人的心,真正念誦《心經》而得清淨,那麼你就是真正的有所得。而《心經》中的這四大經典佛句,只要多讀,就會越快開悟!
  • 晚熟的人,是人生三個層次的善良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並且是被劣人催熟的,後來雖然開竅了,但他仍然善良與赤誠,不斷尋找同類,最後變成最孤獨的一個。這是莫言《晚熟的人》裡面的一段話,很多人以為這是一句話,其實這是三句話,折射的是善良的三個層次。第一句:「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並且是被劣人催熟的」。
  • 其實有五個步驟,真懂的人不多
    有幾個步驟?其實綜合佛教經典的說法,真要斷掉「淫慾」至少需要有以下五個步驟,即:一、首先得先懂得或知曉「淫慾」的真相與危害 ,原始佛教提出的四聖諦,即: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所以,第一步就是知苦。二、發願離苦,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強烈的願力或斷除之心,是很難做到真正的斷除的,因為有大多的人放任自由或隨波逐,到頭來是不可能成功的。當然,發願是有前提的,即各種起因,但無論如何,發願是必不可少,因為沒有強大的願力,遇到一點困難就會產生退卻之心,前功盡棄,因此,如果發願斷除「淫慾」的話,其實是應該先問自己,是不是真的想戒?為什麼要戒?
  • 佛教:真正「開悟」過的人,往往有這3個特質,你有過嗎?
    導語現今時代,拜佛學佛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夠得道開悟的人卻寥寥無幾。我們常說的得道開悟,其實是兩個概念。得道是得道,開悟是開悟,得道開悟是分開的。所謂的道,即自然界的運行法則。若是我們的身、口、意三業,都能夠與該法則相應,沒有絲毫違背,就叫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