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何為有禪?無聞聰禪師開悟的過程

2020-12-15 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無聞聰禪師

古人如是勤辛、如是久遠,方得相應。

01

我們看很多的大禪師,他們開悟的過程那是非常地歷盡千辛萬苦啊。這裡舉一位禪師,談他開悟的過程。無聞聰禪師,他在開悟之後開堂接眾,在一個普說裡面談自己的修行過程。他說自己叫山僧,「山僧初見獨翁和尚」。獨翁和尚就令他參一個話頭: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這三個都給它否定,那到底是什麼呢?那就要起疑情了,要參這個「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並且他跟六位禪和子打同參,相互幫助。

後來見到了淮西禪師。淮西禪師就教他提「無」字,參這個無字。參無字,好像參得也沒有什麼感覺,以後再到長蘆禪師那裡。這幾個禪和子結伴磨鍊。這都是要去到處參學的,沒有開悟的人是不能去住山的,不能去閉關的,開悟之後才有住山的本錢。那就是芒鞋踏破。

後來這位無聞聰禪師又遇到了淮上敬禪師。這位禪師就問:你六七年來參禪有什麼見地啊?他(無聞聰禪師)回答:每天只是心下無一物。淮上敬禪師喝斥他說:你這麼一個絡索,是什麼地方出來的啊?你說你心下無一物,這實際上是頭上安頭。你從什麼地方出「心下無一物」啊?無聞聰禪師回答不上來,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就不敢開口了。淮上敬禪師就跟他說,你定中做功夫還能不失,但在動處、鬧處就失了功夫了。

這一說就說到了無聞聰禪師的心裡去了。他心裡一驚:是啊,說到底畢竟怎麼明了生死這件大事呢,我該怎麼做呢?淮上敬禪師就說:你就參「要知端的意,北鬥面南看」。讓他換一個話頭去參。要知端的意,要知道己躬下的這個意,或者西來意,你就北鬥面南看。這也是讓人捉摸不透啊,北鬥應該從北面看,怎麼從南面看呢?說完了就走了。

02

這位無聞聰禪師被他一問,他真的就對這個話頭產生了疑情,於是便走不知道自己在走,坐不知道自己在坐。這五天、七天間,就不提原來「無」的話頭,就只是看「要知端的意,北鬥面南看」。古人禪和子他是整個的生命都在這裡,這要如貓捕鼠,如雞抱卵,這話頭不能打失的。古人常常有一個警語:「暫時不在,如同死人」。這個話頭暫時不在都像死人,都像行屍走肉。所以這些禪師都抱著話頭如同是本命元辰,參參參。

忽然他到了淨頭寮,在一個木頭上與大眾同坐,坐在那裡,他的疑情還是籠罩,好像自己全身心都是一個疑團。但是他能抓住這個話頭,就有一頓飯的時間,忽然感覺到內心豁亮起來。空亮輕清,情想破裂,就像剝皮一樣的一層一層剝落。眼前一切都不見,猶如虛空。這樣好半時才省悟過來,通身汗流,當下就悟到了「北鬥面南看」的意思。

這樣他就心生歡喜,所以就趕緊去見淮上敬禪師。一見到禪師,他便自然的有偈頌流露出來。雖然淮上敬禪師認可他已經有悟入了,但還不承認他的證悟,說:你還有向上一著沒有灑脫。你看無聞聰禪師悟到這個程度,已經很不容易了,但是還沒有透徹,這個時候還不能說他有禪。

後來他到香巖山中過夏,有很多蚊蟲咬他。咬他兩手,左手咬,右手咬。這時候他就思惟古人為法忘軀,我還怕一點蟲子幹嘛。於是身心放下,咬定牙關,捏緊拳頭,就讓蚊子咬。咬的過程當中,他又不能打蚊子,咬得這麼多那怎麼辦?他就咬緊牙關。又提起原來話頭——無。蚊子全身在咬,忍之又忍,他不管,就提這個話頭,不覺身心歸寂。這一下就好像一座屋子倒塌一樣,通體像虛空,無一物可當情。這樣他一坐從早上七點坐到下午三點才出定。這時候他朗然明白了:自知佛法不誤人,只是自己功夫不到。這時候可以說他大悟了。

大悟之後,他還是覺得雖然悟了,見解明白了,但還有歷劫微細的妄想沒有盡,這就叫「理要頓悟,事要漸修」了。開悟就等於見道,見道後他就要趕緊修道了。修道如救頭燃,他就到光州山習禪定六年,又到陸安山住了六年,又到光州山住三年。這樣他經過了十五年的煅煉,長養聖胎,才說「穎脫」了。這個時候才能稱為有禪了。

所以你看古人為了悟明己躬下事,達到有禪的水平是這樣地辛勤,這樣地久遠,才能夠相應哪。哪能像現代人說坐坐禪堂,念幾句話頭就叫有禪的?或者說自己都有點伶俐漢,看幾本語錄幾個公案好像依稀仿佛就開悟了,自以為自己就頓悟了。那你看看這些大禪師怎麼過來的,很不容易。所以蓮池大師說一個大徹大悟者他的福報要有「七朝天子福」,他的智慧要有「九代狀元才」,這樣加起來他才能夠大徹大悟。

相關焦點

  •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開悟是每個學禪人夢寐以求,就是為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得什麼性,就是自己本有的佛性。禪宗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慧能祖師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悟道的過程,不是向外求索,而是認識內心,去尋找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
  • 禪宗的棒喝法:一位禪師開悟的精彩故事
    有時,一片正在飄落的樹葉,也會有同樣的效果。問:我想聽聽棒喝法的具體例子。答:不急,慢慢來。下面一起看看「夾山見船子」的公案吧。有個禪宗大師叫船子德誠,又名船子和尚。他與雲巖、道悟都是藥山禪師的弟子。為了找到合適的人傳法,他來到一處河邊撐船擺渡。
  • 《問禪》:若無明師印證,如何自知開悟?
    然若不開悟,遇師何能識?這一個「學」與「遇」、「悟」與「識」之間的悖論,在這一節中有詳盡的討論。上古禪德。祖祖相承師師密印。故可印證自心。近來末法澆漓。師承少遇。倘得悟心。誰為印證。禪客問:然而古代的那些開悟的祖師大德,都是祖祖之間相互傳承,有老師給予印證,所以才能確證自己已經開悟。像當今時代,屬於末法時期,法道澆漓,很少能夠遇到真正開悟的明師。
  • 百丈懷海禪師
    一喝三日聾有一天,馬祖大師把禪床的拂塵子豎在懷海禪師面前,懷海禪師看了一下說道:「正此用!離此用!」馬祖大師一聲不響又把拂塵子放回原處,並問懷海禪師說:「你以後開兩片皮,將何為人?」意為將來如何傳法。當懷海禪師說法完畢,大眾都準備離開時,禪師便承襲馬祖禪法──用喝、打、手勢,來應機啟發大眾開悟的方式──於是大聲吼一句:「是什麼呢?」眾人一驚,紛紛回過頭來,一瞬間離言絕慮,有些人就在懷海禪師獨特的「百丈下堂句」中開悟了。
  • 百丈禪師被徒弟黃檗禪師摑了一掌,不怒反喜:無師無徒,禪機開悟
    百丈禪師被徒弟黃檗禪師摑了一掌,不怒反喜:無師無徒,禪機開悟 | 文 青衫文齋禪宗主張頓悟,接引人時有一些外人非常不理解的方法來點醒世人,對弟子動不動就是「喝、罵、棒打」,其實,這並非真打。熟悉《景德傳燈錄》的人就知道,其中卷九記載了黃檗禪師開悟的事。黃檗希運禪師行腳雲遊京師,因受人啟發指示,前往江西洪州向百丈懷海禪師處拜師參學。一天,百丈禪師問黃檗禪師:「什麼處去來?」(你到哪裡去了現在才回來?)黃檗答道:「大雄山下採菌子來。」(我去大雄山下去採了菌子,這才回來。)百丈再問:「還見大蟲麼?」(你還見到大雄山的老虎了嗎?)
  • 聽印光大師談「禪」者與「淨土」者,各有其妙都可開悟、明心見性
    請聽印光大師談「禪」者與「淨土」者,各有其妙,都可以開悟,明心見性【印光大師開示】「禪」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門所謂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宗門語不說破,令人參而自得,故其言如此。「有禪」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徹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也。「有淨土」者,即真實發菩提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禪與淨土,唯約教約理。有禪有淨土,乃約機約修。教理則恆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減。機修須依教起行,行極證理,使其實有諸己也。二者文雖相似,實大不同。須細參詳,不可籠統。倘參禪未悟,或悟而未徹,皆不得名為有禪。
  • 何為開悟?其實有三個層次,真懂的人不多
    學佛的知道,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開悟。因為有開悟,才有解脫,佛陀當年在菩提樹下覺悟,事實上就是開悟,也是徹悟。換句話說,就佛教的修行而言,所謂的開悟,大致可分為三種,即大悟、小悟、徹悟。那麼,何為開悟呢?其實所謂的開悟,說的是證悟本心,知世間一切皆幻的本質,用《楞嚴經》的話說,就是「七處徵心八還辯見」,指的是修行者尋悟本心的脈絡,經曰:不你還誰?
  • 大安法師:受菩薩戒的好處
    第二個好處,比如你受了菩薩戒,說明你曾經有過暫時的發菩提心,就是你有跟大乘佛法成佛結上那個因緣。你的心態已經跟一般不發心的人不一樣了,你的生命的質量發生了變化。縱然你煩惱重,破了戒下地獄,但是你受菩薩戒的那種餘分還能發揮作用。發揮什麼作用?
  • 禪與身心靈健康(一)
    當今社會,雖然物質已不再匱乏,但精神世界的日漸荒蕪已經令一代又一代人失去固有的理性,隨之而來的是種種的求不得苦。  2010年5月9日的母親節是一個殊勝吉祥的日子,為了感恩天下的母親,在廣州祈福酒店,六祖寺方丈釋大願法師作了一次題為「禪與身心靈健康」的精彩演講,來自各地的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共同探討禪的智慧。
  • 馬祖道一禪師: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
    因為道一禪師俗姓「馬」,所以尊稱他為「馬祖」。馬祖的相貌非常奇特,根據《景德傳燈錄》裡的記載,提到他的相貌時說:「牛行虎視,引舌過鼻,足下有二輪文」,就是形容他走起路來好像牛一般又壯又穩;看人時虎視眈眈,眼睛會懾人;伸出舌頭能碰到鼻尖。傳說佛陀的舌頭伸出來也可以碰到鼻尖,這是生生世世不說謊話、不造口業,才能有這樣的舌相。
  • 四祖傳道,「懶和尚」開宗,鳥巢禪師點樂天——特殊的牛頭禪
    懶融頓時就回答不出來了,這時候道信看到山林非常僻靜,周圍還有虎狼活動的蹤跡,就故意裝出畏懼的樣子,懶融就問道:「猶有這個在?」這意思就是質疑道信法師既然這麼高的修為,早該「無憂亦無怖」才是,為何還怕虎狼呢?
  • 東林寺大安法師,往生的必要條件
    大安法師講淨土信眾:請問法師,念佛法門必須要修當前一念才能往生嗎?大安法師:念佛法門的往生條件是信願持名,主要要靠信願來感通佛力。我們用具足信願來莊嚴當下能念佛的這一念,就能夠成就往生。所以在功夫上要有一個由熟變生、由生變熟的過程,把原來五欲六塵的熟念轉變為生疏,遠離它、摒棄他。把念佛這一生疏的念慢慢通過我們每天念幾千幾萬佛號的功夫把它變熟。變熟就是在我們阿賴耶識裡面薰習一個功能種子,薰習到一定程度他就可以達到不念自念。所以這個念頭的修行確實是非常重要的。
  • 大安法師開示念佛法門要知他力即自力
    大安法師簡介大安法師俗名魏磊,出生於1959年3月12日,江西南昌人,現在是淨宗祖庭——江西廬山東林寺方丈、住持、《淨土》雜誌主編、淨宗研究生班導師。 大安法師宿具善根福德因緣,早年現身於大學執教之際,即深信正法,鑽研淨土;以解導行,由行升解,解行精進,感應道交。 法師深探教海,專篤淨土宗。
  • 天狂有雨,人狂有禍!
    [詳細]2020年 1月16日 09:06靈隱寺齋菜素食評論(2)聖嚴法師:五種層次的布施培福聖嚴法師:五種層次的布施培福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迦葉,……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為益、不為損。是為正入佛道。』 ——《維摩經.弟子品第三》 普施眾生是『福』行,不為益損是『慧』行。
  • 大安法師講解在家居士怎麼定課
    大安法師講淨土信眾:法師您好,那麼多經典的利益都很好,我們除了念阿彌陀佛之外,是否要選一部經典來讀呢?我們該選哪一部?目前我在日誦《佛說阿彌陀經》,是否足夠?大安法師:讀誦經典呢,你在淨土五經選一部有緣的經典讀誦都可以。目前你在讀誦《佛說阿彌陀經》就很好。是不是足夠?足夠了。在家居士還是單純一點為好。誦《佛說阿彌陀經》一遍,念往生咒三遍,再念一下贊佛偈,就開始念佛,念完佛做回向,做三皈依,就是定課。早、晚定課都一樣,然後再配合拜佛。
  • 佛教知識|禪究竟是什麼?
    事實上,「禪」是不著語言、不立文字的,能夠用語言文字來解說的,就不是禪。若真要說禪的話,我一站上臺就應該立即下臺的。因為「禪」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一經書寫或口說即成廢話。 然而我卻不得不說,因為禪門有個「以指標月」的譬喻:對於一個從來不知月亮為何物的人,在蒼茫的星空中,不知那一個叫作月亮,這時候就需要一個認識月亮的人,用手指著月亮說:「那就是月亮!」。
  • 「唐宋禪風今猶在」我的禪學機緣!
    「死後從何而去?」「現世如何安身立命?」等問題的摸索。最早是對基督教的溫馨感到興趣,自己會去買《聖經》、《荒漠甘泉》等書來看,藉以安慰枯萎的心靈;也接觸過基督教的朋友,並上過教堂做禮拜、唱詩歌;渴望平安喜樂,希冀放下無形的枷鎖,放下心頭千斤勞苦重擔。後來,接觸到杜松柏老師所著的《禪與詩》,同樣被禪師的「禪苑花錦」所吸引。
  • 揚州講壇精粹丨依空法師:禪與現代人的生活
    禪能淨化煩惱。有人說「請幫我解脫」,難道是有人綁了你嗎?那些都是虛妄不存在。人要認識自我,降服妄心。如果對某種事物有偏見成見,再好的東西都會聽不進去。對於苦樂,要有超然的態度。有禪師養了盆蘭花,因為徒弟不小心照料,打破花瓶,最後花死了。徒弟問禪師:您不生氣嗎?禪師說:我養蘭花是為了生氣嗎?依此說,假如你的兒女不乖,你生兒女是為了生氣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