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識|禪究竟是什麼?

2020-12-23 騰訊網

一、禪是什麼?

「禪」究竟是什麼呢?事實上,「禪」是不著語言、不立文字的,能夠用語言文字來解說的,就不是禪。若真要說禪的話,我一站上臺就應該立即下臺的。因為「禪」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一經書寫或口說即成廢話。

然而我卻不得不說,因為禪門有個「以指標月」的譬喻:對於一個從來不知月亮為何物的人,在蒼茫的星空中,不知那一個叫作月亮,這時候就需要一個認識月亮的人,用手指著月亮說:「那就是月亮!」。

所以,語言、文字只是個標示工具,真正的「禪」是要靠自己去體會的。

如果說此刻我是手指,那麼,請問諸位:月亮在何處呢?

「無處不在。」(聽眾回答)

「該打!」(作者回答)

「第三十層樓。」(聽眾回答)

「這個答案也不對,因為動念即乖,開口就錯!」(作者回答)

二、禪學的基本概念

(一)「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楞伽經》

上一句話是說,佛所說的法是告訴我們,一切以心為根本,句句都是從清淨的心性中流露出來的;語言是虛假的,唯有心性才是真實不變的。

下句指出,欲達開悟見性的境界,應以「無門」為入門的方法,所謂「無門」是指沒有特定門路的意思;如同有些學校並沒有特定的大門,要走入校園內,四通八達,並不一定得要通過某個特殊的大門一樣。

宋代有一本慧海禪師編集的公案書就叫《無門關》,裡面記載的都是以無門為入門,因而開悟的故事,有興趣的人,可以去參閱。

(二)「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六祖壇經》

每一個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一條門路,但是首先要把握一個原則,即是:對內需胸無成見,不得執著,對外不能有任何的分別心。這種情形叫作「無念」。

無念並不是沒有念頭,而是這個「心」,內不受自我所束縛,外不被環境而動搖。以此為基準,就能夠找到一個修行的門路了。

(三)「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六祖壇經》

禪學與世間一般的學問不太一樣。一般的學問乃至哲學,是要靠自己的思考,以及知識經驗的累積而成。「禪」卻是要在放下內在及外在的一切知見之後,才能激出無漏的真實智慧,那即是開悟。

所以有人主張,最笨、最懶於做學問的人,應該來學禪,因為禪宗既不需要世智辯聰,同時也不要求博學強記。

但是相反的,也有人認為只有聰明利根的人,才夠資格問津禪學。因為有大智慧的人,可以隨時吸收,隨時放下,因而得以日新又新。這樣的人,才可能開悟。

(四)「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六祖壇經》

一般求道學法的人,總以為「道」或「法」是實有之物,因此,不斷向外尋求,不是向佛求,就是向師求。但是禪宗卻要人打破這種觀念上的牢籠,直指本心,禪宗認為心外別無一法。

(五)「離性別無佛」、「見性成佛」-《六祖壇經》

中國的禪宗特別重 視開悟見性,然而「自性」是什麼呢?六祖惠能大師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又說:「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指出佛與凡夫的 不同,只在前者悟,而後者迷罷了。如果能夠到達「無念、無憶、無著、內外不住,來去自由」的境界,即是「見性成佛」。

免費結緣

相關焦點

  • 什麼是禪?禪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要參禪?
    林清玄認為忙使人心性浮動,心意不轉,缺少了覺受與觀照的能力,使得這種天生的覺照變得薄脆了,而禪者對生活專一的融入,對現代人因忙而喪失的感受生活的能力很有幫助,只有專一的有一種體驗才能體驗生命中的難得,得其益一剎那,才能得其益一天,才能得其益於一生,這才是人們參禪、修禪的真正意義。
  • 看日本佛教學者如何說禪
    《鈴木大拙說禪》[日] 鈴木大拙大拙說禪,並不是談禪宗史,而是談禪的性格——禪是什麼,禪不是什麼,禪的方法和路徑——禪如何看世界,如何思考,以及禪的目的和意義。常言道「知易行難」,可就禪而言,知本身就不易。因為說到底,禪是一種洞徹的智慧,能真正做到「知」,便相當程度上接近了禪的本質。
  • 簡述佛教的三明、六通、三種禪
    (二)神通,依禪定靜心,觀察思惟而知宿命等之通力。(三)依通,依藥、護符或咒等而得之通力。(四)報通,依業之果報而得之通力。(五)妖通,妖怪所具之通力。指能知自身一世二世,乃至百千萬世之宿命,亦能得知六道眾生之宿命。六、漏盡通:自能漏盡,復能遍知一切眾生漏盡不盡等,是曰漏盡。『漏』即三界之見思惑,謂斷盡見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解脫。【三種禪】三種禪定:1.世間禪:乃色界、無色界之禪定,有二:①根本味禪:有四禪、四無量、四空等三品,合稱十二門禪。
  • 佛教中的「入定」是什麼意思?
    禪、禪學本有廣狹二義,然非盡人皆知,故在使用上難免出現一些混亂,頗有「正名」的必要。 廣義的禪——禪定及其異名 從漢傳佛學的整體看,禪,首先是廣義的,乃「禪定」的略稱。 禪定一語,梵漢合璧,由梵語「禪那」的略稱「禪」與梵語「三昧」的義譯「定」結合而成。
  • 佛教中「般若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禪宗為什麼敢呵佛斥祖?
    除了禪宗,書裡還包含其它佛教文化知識以及城市發展歷史、中國詩人和佛教之間的相互影響、佛教寺院的生存現狀以及發展歷程等知識,作者語氣文字是亦莊亦諧的風格,讀來興趣盎然,不會因為禪宗經義、規章的講解而枯燥。
  • 佛教知識丨什麼是皈依?皈依是什麼意思?
    是以信仰佛教,固可稱為皈依,信仰其他的宗教,乃至是妖神鬼怪的信仰、崇拜、奉祀,都可稱為皈依了。不過,講到皈依的真義,凡是不究竟不著實不可靠的信賴與信仰,均不得稱為真皈依。比如有了大水災,人可攀上樹巔,爬上屋頂,走上小丘,但是水勢大了,風浪急了,水位漲了,樹會倒,屋會塌,小丘會淹沒。所以,在這樣的情況與環境下,如果附近有一座高山,大家是否應該登上高山呢?
  • 佛教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誠如此言,一切爭論可以休矣!
    所以,佛教八萬四千法門修行或有多途,但卻無不以修心為要!偉大的達摩祖師有偈頌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在我們偉大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住世時,大眾可以親隨佛學,試問那時哪裡有什麼所謂的佛教宗派?大家去翻看經論就會發現,本師釋迦牟尼佛宣講任何一部教法時,佛的親弟子幾乎都在。所以佛所傳法是面向所有親弟子的。而在佛住世之時,佛陀身邊的親弟子也是可以接受並修學佛所傳的所有教法的!
  • 「六度」-佛教六度是什麼
    六度(佛教解釋)趙樸初居士對「六度」的解釋(選自佛教常識問答):「度」梵語是「Pāramitā 波羅蜜多」,字義是「到彼岸」,即是從煩惱的此岸度到覺悟的彼岸。六度就是六個到彼岸的方法。自業他業,各領其受。魔障業障,二向緣由。隨緣消業,莫造新秧。
  • 佛教推崇怎樣的養生方法?
    收錄於話題 #小知識 從孔子的「三戒」裡我們能清晰地感受到,「戒」是防非止惡、保護自他的,這與佛教中「戒」的精神完全一致。所以,佛教的戒律也是一種養生。 而孔子提到的三個年齡段,更說明一個道理:養生,不是老年人的專利!不論少、壯、老,都有養生的必要。因為,養生不只是「養身」,更要「養心」。
  • 佛教的「四果」不等於「四禪」,千萬不能混為一談
    經常在一些論壇上看到有人把佛教的「四果」與四禪八定的「四禪」混為一談,實際上二者有一定的關聯,因為禪定的功夫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起觀,但絕對不能當成一個東西。四禪八定實際上並不是佛教獨有的,當年佛陀創立佛教,也不是憑空創立一些詞彙,如果那樣的話很難融入到當地的人文環境中。所以很多佛教的詞彙其實都是借用過來的,只有這樣大家才好交流和理解。四禪八定在佛陀那個年代是一種共法,其實不光是佛陀那個年代和地區,其實任何時代、任何地方都一樣。
  • 佛法知識丨什麼是般若?佛教中的般若是什麼意思?
    般若(佛教解釋)  般若(bō rě),梵語(Prajna)的音譯。意為「終極智慧」、「辨識智慧」。專指:如實認知一切事物和萬物本源的終極智慧,區別於一般的智慧。在古典瑜伽經典《瑜伽(合一)經》中有明確定義:辨識智慧是消除見者和所見結合併引向解脫之道的方法,通過合一各分支的實踐,不純逐漸減少,知識之光將照亮辨識能力。
  • 禪七札記
    「禪」是佛教「禪那」(梵語jana的音譯)的簡稱,意為「修心」、「靜慮」,指通過冥想打坐調養身心,形成最佳修持佛教的狀態。源而言之,禪並非佛教所獨有,乃是一種源於人類本能、經數千年前先民開發而形成的各種系統的修行方法,應用於多種宗教及非宗教的修行活動中,如佛教的四禪八定,道家的閉關,印度的瑜伽等。我國先秦時期就有關於此類修行的記載,但未有固定稱呼。直至佛教傳入後,漸以「禪」字統稱之。
  • 佛教四禪八定行門簡介
    釋迦牟尼所教授的佛法是教人們認識宇宙的真相,生命的真諦的各種方法,金剛經裡面說,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這段話所表達的意思是,我們現在所感知到的,看到的一切都是虛幻的假相,當你離開這些外在的表象,去領悟到一切事物真實的本性的時候,就領悟到了什麼是佛,什麼是佛法。因此,佛教認為,佛性人人本來具足,在聖不增,處凡不減,不從外來,不屬於修。
  • 是身為災,百一病惱,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
    禪作者簡介漢代佛教傳入中土後,在與中土文化的碰撞、融合中前行。佛教與中土士大夫的距離,越來越近。士大夫參禪成為了一種時尚,一種趨勢。士大夫與禪的結合也越來越緊密。士大夫或是結交名僧,或是遊覽佛寺,或是閱讀佛教典籍。士大夫與禪結緣的方式不同,但都逐步接近了佛禪。
  • 佛教「三界」和「二十八天」的關係
    三界,佛教指六道眾生輪迴所居住處。按照生命形式的不同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中的眾生不論形式如何,也不論壽命的長短,仍處於輪迴之中。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之類的俗語,來表示修行的終極目的。
  • 紅塵潛修,粗話四禪
    佛教瑜伽禪定,又叫禪修,入定,分為四禪:初禪念住,二禪息住,三禪脈住,四禪寂滅盡定。入定亦叫相應,即限制心理波動的方法,亦即道家修丹收視返聽,意守丹田,和清靜無為之功夫。此禪可引發各種功德。筆者體會周身毛孔隨呼吸開合之感,最明顯肚臍和兩掌心勞宮穴,故二禪內靜而生大喜,「如水澄靜,無有風波,星月諸山悉皆照見」或靜若止水,或出現魂遊八方,見諸種幻景。
  • 何謂"禪"
    何謂"禪" 【禪】 佛教"禪那"的簡稱,梵語的音譯。也有譯為"棄惡"或"功德叢林"者。其意譯為"思維修"或"靜慮"。是佛教的一種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師禪與佛祖禪的區別。靜即定,慮即慧,定慧均等之妙體曰"禪那"。也就是佛家一般講的參禪。虛靈寧靜,把外緣(外在事物)都摒(bing)棄掉,不受其影響;把神收回來,使精神返觀自身(非肉身)即是"禪"。 禪的本質是什麼禪的本質無非是要使人獲得心靈自由,從種種造作和心理防衛機制中解脫出來,去過有創造性和清心自在的生活。
  • 佛教:功德和福德這兩大修行資糧,究竟有什麼區別?
    比如我經常聽到有師兄對我說,今天做了什麼好事,增加了多少功德云云,其實這是不對的——做好事並不會有功德,只能說是有福德。對此不要說大家了,就算當年的梁武帝都沒有弄明白,這位君主可以說是歷史上對佛教最狂熱和虔誠的人,在他一生中不知道蓋了多少廟,供養了多少僧眾,甚至不惜自己出家再讓大臣們花重金把他贖回來,好變相為寺廟布施,「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佛法盛世就是他一手創建的。
  • 禪、茶、佛
    佛教崇尚飲茶,茶與佛教的關係源遠流長。傳統的佛制規定,過午不食,不飲酒、不食葷。僧侶午後不吃食物,但可以飲茶。
  • 知識|什麼是般若?佛教中的般若是什麼意思?
    在古典瑜伽經典《瑜伽(合一)經》中有明確定義:辨識智慧是消除見者和所見結合併引向解脫之道的方法,通過合一各分支的實踐,不純逐漸減少,知識之光將照亮辨識能力。合一的八個分支:外律、內律、調身、調息、制感、凝神、入神、合神。這個辨識智慧通過七重分支,到達最後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