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功德和福德這兩大修行資糧,究竟有什麼區別?

2020-12-23 紅塵若鏡

01《紅塵說禪》系列第304篇

功德和福德這兩個名詞大家應該都經常聽說,但是非常遺憾的是,許多師兄可能都把它們搞混了,這裡面尤其是功德。

比如我經常聽到有師兄對我說,今天做了什麼好事,增加了多少功德云云,其實這是不對的——做好事並不會有功德,只能說是有福德

對此不要說大家了,就算當年的梁武帝都沒有弄明白,這位君主可以說是歷史上對佛教最狂熱和虔誠的人,在他一生中不知道蓋了多少廟,供養了多少僧眾,甚至不惜自己出家再讓大臣們花重金把他贖回來,好變相為寺廟布施,「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佛法盛世就是他一手創建的。

所以梁武帝自認為功德無量,當達摩祖師從印度千裡迢迢趕來,在廣州登岸我國之後,也曾經和他會面過,交談中梁武帝就得意洋洋的把自己對佛教所作的巨大貢獻列舉了一番,然後問道:「我這樣功德一定很大吧?」

但是達摩祖師這樣的高僧自然不會為了取悅對方而說一些虛偽的話甚至妄語,他也不怕梁武帝不高興,直接很誠實的告知對方——您這樣做毫無功德。

梁武帝一聽頓時很不高興,兩人草草交談了幾句後他就下了逐客令了,達摩祖師也看出兩人之間無緣,這才「一葦渡江」去了嵩山少林寺,後來有人提醒武帝達摩祖師乃是真正悟道的高僧,他這才追悔莫及,可惜派人去追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其實這裡面一方面確實是因為梁武帝和達摩祖師無緣——和一般以弘揚佛法,續佛慧命的高僧不同,達摩祖師只是因為印度佛法式微,而我們中國有大乘龍象之氣這才來這裡找人傳授禪宗衣缽的,他要找的只是上上根器之人,而並不追求數量。

而另一方面梁武帝雖然做了很多弘法的善業,堪稱佛教大護法,但是自己卻沒有修持奉行,所以始終沒有得到智慧,當然,自然也沒有功德。

那麼福德和功德這兩「德」究竟有什麼差別呢?我們就來仔細介紹,簡單來說——這兩者一個修的是慧,而另一個修的是福,雖然都很重要,乃是二足尊的兩面,但獲得方式完全不同

02功德——目標求智慧,只有自己修行才能獲得,而且很容易失去

我們先來談談功德,這個大家一定聽了太多次了,也明白這是學佛最重要的東西。

如果把學佛比作一場長途旅行的話,那麼功德就是最大的資糧,可以說一日都離不開,否則根本寸步難行。

那麼具體什麼是功德呢?其實就是求般若智慧的種種方式,只要對找回自己的真如本性有幫助的一切方式,都是在積攢功德

比如說淨土宗的念佛,密咒的念咒,其目的都是為了定心,這是功德;比如說天台宗的「止息」和「觀想」是為了去除妄想,也是功德;律宗的持戒可以減少「貪嗔痴」等毒害,也是功德;至於禪宗那就更不用說了,明心見性,立地成佛,宗旨就是以慧劍破一切虛妄。

像是禪宗六祖惠能對此更是做出了精妙的總結——功德在法身中,見性是功,平等是德

法身是什麼呢?其實就是三身佛之一的法身佛,是智慧的象徵,能夠見到自己的真如本性是功,沒有分別心的平等對待一切人就是德。

所以要想得功德,做多少好事都沒用,靠人幫助也沒用,必須要自己腳踏實地的一點一滴去修行,無論哪種方式都可以,一定要讓自己變得更好,更清淨,更平和

但是功德非常難積累,想要讓它沒有卻很容易,比如佛法有一句話叫做——一念嗔心起,火燒功德林,意思就是說一旦失去理智和平常心開始發怒,然後之前積累的功德就都沒了,就像是被一把火燒個乾淨一樣。

03福德——可以獲得福報,但無法解脫和消罪

說完功德,我們再來聊聊福德,這個相對容易理解——就是做好事,尤其是弘揚佛法,更是積攢福德最好的方式,也被稱為種福田。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真正的出家人都是放棄自己的一切,為所有眾生來修福的,大家不要覺得布施僧人一碗飯,一杯水,一件衣服是在施捨,其實你得到的福報遠比你捨出去的大無數倍。

就像是曾經有一個人,在災荒的年代中供養了一位闢支佛一碗粗糲的飯,而自己卻忍飢挨餓,所以得到的福報是未來的幾十次投胎都在大富大貴人家,錢怎麼都用不完,因為他很虔誠,並不求任何回報,完全是以「三輪體空」的方式在行布施。

而我們最上面說的梁武帝,全心全意的弘揚佛法,修建寺廟,就相當於是積攢了無窮無盡的福德,未來也會有無量福報,只不過遺憾的是他始終沒有得到佛家的般若智慧,最多也只是天人福報,連色界天都上不去,更不要說跳出三界外了。

所以達摩祖師的「法眼」才看不上他,但這絕對不代表福德不重要,如今絕大部分眾生冷漠自私,最欠缺的就是這個。

六祖對此也有開示——迷人修福不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 擬將修福欲滅罪 後世得福罪還在,這等於告訴大家,千萬不要把修福德當做是修行,這個並不能消災免罪,所以你後面福報自然有,但是罪業也仍然在,唯有修行得功德才能真正解脫。

04紅塵說禪

以上就是「功德」和「福德」的區別,簡單來說就是功德更加偏重於自我的修行,得到的回報是智慧,而且只能靠自己,就算佛菩薩也不能幫你;而福德則是偏重於利益眾生,行善做好事,這個可以分享也可以互相幫助,得到的回報是福報,比如健康,富貴,漂亮,長壽,小人遠離種種都是。

那可能有師兄問了,有沒有什麼事情是既能修功德又能修福德呢?別說,這個還真有,那就是法布施,因為你要為人說法,首先自己要有智慧,要修行,還要掌握文字般若等等,不然別人怎麼看得懂聽得懂呢?這就是功德。

其次你為眾生說法,等於是幫助大家解除煩惱偏執和妄想,這當然是做好事,利益眾生,而且還是最高級別的好事,當然也是在修福德。

所以布施才被稱為佛法中最重要的法門,有著一法攝萬法的妙用,也就是華嚴經中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要想修行有效果,絕對離不開布施,這點還望各位師兄一定要牢牢記住。

——學佛乃智者所為,紅塵如夢幻泡影,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願三惡道日減一生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相關焦點

  • 福德和功德,何來分別心
    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師又曰:「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在北傳佛教中,福德與功德有別。但在上座部佛教巴利裡面,福德和功德是一個詞。福德和功德,何來分別心。
  • 什麼是功德?什麼是福德?
    那功德和福德有什麼區別呢?今天為大家簡單分享一下。一、功德德者得也,修行有所得,故曰功德。修行有功,身心清淨就是德;滅除內心的愚痴是功,智慧現前就是德。也就是說,功是修因,德是果報,你有真實的修行,才有真實的果報。
  • 福德、智慧資糧不具備就想成道?沒有那麼簡單
    「若依此旨,信受弘持」,這是最後的宗旨。成佛是大智慧的成就、大智慧的解脫,即所謂大般若成就。永明壽禪師說,《宗鏡錄》的宗鏡,以禪宗為主,如鏡一般照一切世間、出世間的東西,包括各宗各派法門。「如快舸隨流,無諸阻滯;又遇便風之勢,更加櫓棹之功」,就象快船順流而下,不但順風,沒有阻礙,又碰到划船技術好。
  • 佛教:陰德,陽德,功德,福德——這四德的區別和聯繫
    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修行卍各位師兄都知道我們學佛最終求的就是涅槃,也就是解脫,或者說是成佛,那麼成佛的標準到底是什麼呢?六祖惠能大師曾這樣開示——皈依佛,覺而不迷,兩足尊也,這兩足就是「福德」和「智慧」雙雙具足。
  • 海濤法師:什麼是累積福德,智慧資糧最快?
    HAITAOFASHI海濤法師慈悲開示:【什麼是累積福德,智慧資糧最快?】為了幫助所有眾生趕快離苦得樂,我們要累積福德資糧、智慧資糧。什麼是累積福德,智慧資糧最快?就是一個正確圓滿的菩提心,菩提心所緣所有的眾生都是母親,一定要讓他們離苦。為什麼母親不能離苦呢?因為他不知道他有佛性。
  • 佛教,「法布施」的功德究竟有多大?
    學佛要積累福德,有了福德的資糧,才能在修行的路上得到利益,把福德轉為功德就具足了獲得智慧的條件。佛法講有為及無為,世間法完全是有所作為,稱有為法,有為則有人天的福報,或三惡道的罪報。法身無為,無為則無相,不墮諸道。
  • 「轉經輪」的4大功德利益,淨除一切宿業障礙,累積無邊福慧資糧
    「轉動經輪」則是一種修行佛法、宣揚佛法的方式。因此,「轉經輪」也蘊含了「#法輪常轉」這一層意義。轉經輪是十方諸佛菩薩事業的顯現。為了利益眾生,諸佛菩薩化現於轉經輪中,淨除我們一切的惡業障礙。依藏傳佛教傳統,諸佛菩薩的真言、各種經典,都可以裝髒做成轉經輪。但最為普遍盛行的,還是裡面裝髒有觀音菩薩六字大明咒「唵瑪尼貝美吽」的轉經輪。
  • 佛教的功德無處不在
    師父說;什麼是佛教?一法萬相,每個人的立場、認識、境界不同,自然每個人的對佛教的見解也一樣不同,任何人的認識當然也就沒有對錯。本人也是學識淺薄,初入佛門,全當自己寫一些妄想分別做個分享,望大德們見諒。三:堅信玄妙的得到,只要信仰佛教,一定能得到修行的境界,得到佛菩薩的果地,可以有六大神通,天上地下自由進出,心裡想什麼就能心想事成。四:堅信有個比皇宮更好的地方能去,那裡黃金比泥土多,房子都是七寶建造,吃不做飯,穿不縫衣。沒有一切苦,只有一切福,享無世福報。
  • 《金剛經》中所講的「福德」,與人們常說的「功德」有什麼不同?
    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布施修行應該不住相,心中不留一切現象,若留一點也不是學佛的境界。其福德不可思量。說到」福德「,人們往往會想起另一個名詞——功德。平時生活中,好像聽到人們說」功德「比說」福德「的時候多。」福德「與」功德「有什麼不同呢?這就是老傑談《金剛經》第5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內容:《金剛經》中所講的「福德」,與人們常說的「功德」有什麼不同?
  • 學佛:懂得止語,就是培養自己的福德與功德
    我輩學佛之人說話要有威儀。要說符合實際、有道理、有意義的話。最好在沒有明心見性之前,不要輕易的去評論別人的功過,很多人以為隨便的談論幾句別人的是非沒什麼大事,要知因果報應絲毫不差。所以修行人要懂得適當的「止語!」
  • 每一個學佛人都應該明了,功德和福德的區別
    學佛的人常把功德混淆成福德,把福德認知為功德。不過功德也好,福德也罷,他們的共同點都是要有德。功德和福德的區別是很大的,對於每一個學佛人,都需要明了。(一)功德可以超越三界,福德仍然要受輪迴有個詞語叫功德圓滿,而功德圓滿了就成佛了。所以擁有功德,必然具備佛心,佛性才可能擁有功德。有功德並且圓滿後就可以超越三界,不再六道中輪迴。福德是因為人行善,所以在三善道享福,享受的是人間天人福報。
  • 分享佛教最秘密最靈驗、威猛迅速的大黑天財神法——滿願求財富
    終於有一天他們領悟,財富不是人的究竟,不能徹底解決人的煩惱。他們在擁有大量財富的同時,從修有到修無,就是對自己擁有的東西,不再計較,不再執著,看破這一點,就能擁有世界上更大的財富,這財富就是:大自在。這是有關大黑天的傳說之一。
  • 《瑜伽師地論》(四沙門果)修果(9): 薄塵行者(3)資糧已具
    二、二、二、三、二、一、福德資糧福德資糧者:謂由此故,於今獲得隨順資具,豐饒財寶;遇真福田,為善知識;離諸障礙,能勤修行。由於這個人有福德的原因,所以「於今獲得隨順」的資糧。修學聖道也需要有些資糧的,他現在也沒有去生產,也能獲得隨順聖道的資具。
  • 禮拜35佛的功德利益
    宗喀巴大師的上師及其它許多碩學、證量高的傳承祖師也是這樣,做了許多禮拜而在菩提道中開展心性,獲得很高的證量與成就。  三十五佛禮懺法是非常具威力又很重要的淨罪法。如果你不想受苦,就要禮敬三十五佛來淨障。如果你沒有空間可以禮拜,至少可以合掌念誦三十五佛的名號,萬一你有什麼疾病或缺陷,沒有辦法合掌,至少可以用嘴巴念。你一開始念三十五佛的名號,光是念就有非常大的利益。
  • 禪宗公案3則,福德與功德!
    我們可想而知,他這一定是非常用功的;他一面採菜,還一面參禪,還在用功辦道,所以不知不覺中就入定了。參禪公案三:《六祖壇經》裡,有一段提到達摩祖師去見梁武帝時,梁武帝對他說:「我一個皇帝造這麼多的寺廟,供養這麼多的僧人,那我的功德大不大?」這個達摩祖師就跟他說:「你全無功德啊!」
  • 三十五佛懺悔文不可思議之功德
    如果你沒有空間可以禮拜,至少可以合掌念誦三十五佛的名號,萬一你有什麼疾病或缺陷,沒有辦法合掌,至少可以用嘴巴念。你一開始念三十五佛的名號,光是念就有非常大的利益。如果你希望修行上有所證悟、有所成就的話,一定要禮敬三十五佛。就算你不追求很高的成就,只是不想要受苦而已,禮敬三十五佛也非常重要。如果我們希求安樂,不想遭逢困境,修三十五佛法門十分重要。
  • 揭開《金剛經》裡隱藏的福德和功德
    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假如有人能夠全盤接受遵循《金剛經》裡的觀點,常常讀誦經文,還能廣泛的傳播。如來的佛眼是能看到,知道這個人,能成就無邊無際,您想不到的功德。
  • 什麼是藏傳佛教、大禮拜功德千倍秘訣?
    大家都知道,藏傳佛教裡面,五體投地的大禮拜,是加行的功課之一。什麼是加行啊?加行就是修正式的佛法內容之前,一些幫我們打基礎的功課。藏傳打基礎一般是皈依、供曼達、磕大頭和修百字明四加行。有的還有六加行,有的有十加行。每個加行最基礎的最少數量是111111。加行完成之後,你去修持任何本尊法,任何正行,就不用太擔心不容易成就了。
  • 佛像貼金,什麼部位,有什麼功德,都是有講究的
    但是,佛像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佛陀成道開悟後第八年,思欲報答其母——摩耶夫人生育之恩,因而上升至忉利天,趺坐於善法堂之金石上。摩耶夫人出兩道乳潤世尊的口唇,以示親子之緣,佛為其母說法。當時,有兩位國王因想念佛陀,快要想出病來了,這兩位國王就是優填王和波斯匿王。優填王召集全國的塑刻巧匠,要他們塑造佛陀的肖像。巧匠們說:「巧工難作佛妙相,只能模擬十分之一。佛之相好光明是無法表達的。」
  • 你能修行,是多生多世修來的
    就像做生意一樣,你很努力地去幫助別人,把產品搞得好好的,質量搞得好好的,那生意會越來越好,錢會越賺越多,這就是要嚴於律己。然後你把自己的道德管得好好的,別人一定看得起你。從佛法界講,你今天打坐也好,念經、許願、放生也好,磕頭、拜佛也好,都要認真嚴厲,對自己要嚴格,因為你是在修福德的資糧,你的智慧資糧雖然還沒有,但是必須先要有福德的資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