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誠如此言,一切爭論可以休矣!

2020-12-23 我心無礙即菩提

《法寶壇經》第68講

朋友們!善信們!各位菩薩大德們!南無阿彌陀佛!大家吉祥如意!今天我們接著學《壇經》。

一切佛教法門的修學皆應以修心為要。不拘禪宗淨土,乃至於無量的法門統統皆應以修心為要!明心見性的是我們的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也是我們的心。《觀無量壽經》有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祖經中所言,洩盡「天機」矣。

西方極樂世界誠然實有,但此極殊勝世界亦只有是我們的「心」方可去的,而不是你這個娑婆世界的「色身」去。所以,佛教八萬四千法門修行或有多途,但卻無不以修心為要!

偉大的達摩祖師有偈頌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很多大德都把達摩祖師這首偈頌解釋為祖師西來傳法,救度我東方華夏迷而不覺的無量有情,然後法傳五代後,即二祖慧可大師,三祖僧璨大師,四祖道信大師,五祖弘忍大師及至六祖慧能大師,禪法流布大興。

或是還有一種說法,即六祖慧能大師以後,禪宗內又分臨濟、曹洞、溈仰、雲門、法眼五宗。

但竊以為以上二種皆不是初祖達摩大師偈頌的本意。

我們佛法的修行是一個系統工程!在我們偉大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住世時,大眾可以親隨佛學,試問那時哪裡有什麼所謂的佛教宗派?

大家去翻看經論就會發現,本師釋迦牟尼佛宣講任何一部教法時,佛的親弟子幾乎都在。所以佛所傳法是面向所有親弟子的。

而在佛住世之時,佛陀身邊的親弟子也是可以接受並修學佛所傳的所有教法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眾生的根性越來越差,智慧越來越小,福報越來越少,我們就只能一門深入了。所以就有了所謂的佛教宗派。

而最最可悲和痛心的則是這些佛教宗派卻經常互相攻訐,贊己毀他。此等相狀才是我們佛教最大的悲哀!

在此呼籲,真佛弟子真的不要繼續狹隘偏激下去了!

達摩祖師秉佛門心印,不遠萬裡西來東土傳法,斷然不是只為興盛一個禪宗而已!而是為了讓我東方華夏無量有情同悟佛心,明心見性,乃至於究竟成佛!所以才會講出「結果自然成」之偈語。

試問哪個佛門弟子最終成就的時候能不生淨土?不論我們是皈投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還是其他無量佛的淨土,我們終歸是要有一個淨土的!就算是我們明天直接就究竟成佛了,你也必須得有一個你的淨土。不然那就絕不是究竟的成就!

試問哪個佛門弟子最終成就的時候能不明心見性呢?不論是禪宗也好,還是密宗也好,還是淨土也好,你不可能說你已經成就了,但你卻還沒有覺悟。你也不能說你還沒有明心見性。如果真那樣說的話就是笑話了!

禪宗成就者沒有得生淨土?那他還能去哪啊?密宗成就了於本尊無二無別沒有得生淨土?那他還能去哪啊?淨土宗的上品上生的往生聖眾沒有明心見性?那還叫做不退菩薩嗎?仔細思來,這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記住!真正的成就者必然是萬法通達,與佛無二無別方是究竟!

我近來幾篇文章旨在闡明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對念佛法門的有關開示,本意初心也是讓大眾同沾法益,廣學多聞。但不料評論裡卻眾說紛紜,各執一詞!甚至有人說禪宗和淨土宗是對立的!對此等言論我著實聽看不懂,我也著實難以苟同!

拜託諸君好好去了解一下,歷史上有多少禪淨雙修或是淨密雙修或其他雙修的成就者啊?(男女雙修的不論!)怎麼時至今日就「水火不容」了?怪哉!

莫吵!莫鬧!平心靜氣想想,何時佛傳的法就不能相融了呢?

我深信!達摩祖師西來傳法就是願讓所有的眾生都能夠見性成佛!不得見性的眾生能成佛嗎?

我深信!釋迦牟尼佛宣講極樂淨土就是願讓所有的眾生都能夠得生淨土!不生淨土的眾生能成就嗎?

唉!諸宗爭競,何苦如斯呢?

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疾病,皆得健康。祈願一切眾生,無有貧窮,皆得富足。祈願一切眾生,無有煩惱,皆得菩提。祈願一切眾生,得遇佛法,皆得成就。

南無阿彌陀佛!

本文原創 感恩關注 願與有緣 共成佛道

相關焦點

  • 他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的念佛功夫是最好的丨禪淨雙修(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 開示於  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永明延壽禪師說過:「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有禪就是參禪,有淨土就是習念佛。既參禪又念佛、既念佛又參禪,這叫禪淨雙修。禪不礙淨、淨不礙禪,禪也就是淨、淨也就是禪,因為參禪就是參實相佛,就念實相佛。
  • 聽印光大師談「禪」者與「淨土」者,各有其妙都可開悟、明心見性
    請聽印光大師談「禪」者與「淨土」者,各有其妙,都可以開悟,明心見性【印光大師開示】「禪」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門所謂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宗門語不說破,令人參而自得,故其言如此。「淨土」者,即信願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也。「有禪」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徹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也。「有淨土」者,即真實發菩提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禪與淨土,唯約教約理。有禪有淨土,乃約機約修。教理則恆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減。機修須依教起行,行極證理,使其實有諸己也。二者文雖相似,實大不同。
  • 佛教經典:《維摩經》淨土思想的核心是什麼?
    《維摩經》在歷史上的成立年代大概是大乘佛教初起時期,一方面它很早便傳來中國,另一方面就它所展示的般若思想與對淨土的討論,表示出這部經典是在大乘佛教初期,緊貼著《般若經》及《淨土經》流行之後的大乘經典。結集時期大約在西元一世紀,結集地點當在印度東部的毗舍離城一帶,這裡相信亦是印度大乘佛教及般若系經典的發源地。
  • 看日本佛教學者如何說禪
    而禪的本質,在於抵達和把握世界的存在,即所謂「真實在」:「禪給予我們看透世界的眼睛。禪的範圍遍及三千大千世界的宇宙,而且要超越它。」為此,大拙從學術上廓清了幾個世紀以來氤氳於「禪」的概念之上的重重雲霾,極大縮短了我們與之「連結」的距離,譬如談禪宗與東西方宗教的異同、與審美的關係,等等。禪宗最初舶來中國時,是作為佛教的附著物。
  • 《金剛經》和修學淨土宗有什麼關係?
    一切經典都說,不謗大乘,相信因果,即使淨土宗經典也是這樣。上品三種生確實不曾提到持名念佛,中品三種生也不曾說要持名念佛,和持念阿彌陀佛名號並沒有直接關係。品位的高低和持名的深淺沒有直接關係,反而和大乘正法之聖道有密切關係,這在淨土三經已經有詳細的宣說。
  • 京都的夜晚有一種榻榻米的稻香叫做禪
    周杰倫《忍者》歌詞中有提到「京都的夜晚有一種榻榻米的稻香叫做禪」禪,是一種基於「靜」的行為,源於人類本能,經過古代先民開發,形成各種系統的修行方法,並存在於各種教派。人生中的煩惱都是自己找的,當心靈變得博大,空靈無物,猶如倒空了煩惱的杯子,便能恬淡安靜。
  • 慧遠大師的淨土思想
    慧遠大師的淨土思想是古印度淨土教在我國初始弘傳的理論結晶,是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化碰撞交融的產物;同時又與東晉時代苦難現實的催化
  • 佛教的「四果」不等於「四禪」,千萬不能混為一談
    經常在一些論壇上看到有人把佛教的「四果」與四禪八定的「四禪」混為一談,實際上二者有一定的關聯,因為禪定的功夫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起觀,但絕對不能當成一個東西。從四禪八定來講,定有一個層次的問題,有的人心念比較散,無法制心一處太久,有的人就能夠長時間的專注在某個東西上,這就涉及到定力的問題了。但是光有定力,如果沒有法的幫助,我們內在的障礙或者煩惱習氣(佛教裡也稱為」結「),很有可能是被強行壓制住的。
  • 禪宗之禪和四禪八定之禪有無區別?
    出世間禪是二乘,出世間上上禪是菩薩乘和佛乘,世間禪是求福求定。禪定的技術化的修行,比如觀呼吸、觀白骨,這些技術化的四禪八定的修行和行善是不能割裂的。有的人沒有修禪定,但一直在修善法行善道,或者修四無量心,他最終也能升於禪天。定和慧的配合,定和慧的層次是不一樣的,種類也不一樣。經典的四禪八定是核心和基礎,也是佛教的宇宙觀和眾生的世界觀,包含三界六道二十五有。
  • 佛教:「念佛給錢」的淨土宗五祖——少康大師
    只要你念聲阿彌陀佛的佛號,我就給錢你,這種事聽起來太荒誕不經了,也不符合宗教精神,但是在淨土宗的歷史上,這種事卻是真實發生的。少康大師,是中國佛教淨土宗第五代祖師,俗姓周,唐縉雲仙都山人。他七歲就出家了。像承遠大師一樣,他開始也是廣學各宗。
  • (第三篇)探索漢傳佛教宗派,禪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如何神秘
    禪宗,是釋迦牟尼佛教的心法,與中國文化精神結合,形成中國佛教,融化古印度佛教哲學最精粹的宗派。在佛學中,「禪定」是大小乘共通行持修證的方法,「禪定」的原名為「禪那」,又有中文的翻譯為「靜慮」,後來取用「禪」的梵文原音,加上一個譯意的「定」字,便成為中國佛學慣用的「禪定」。
  • 佛說: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
    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心迷一切迷,心悟一切悟;心邪一切邪,心正一切正;心亂一切亂,心安一切安;一切為心造,無心自解脫。
  • 佛教:有情生老病死,無情成住壞空,這八個字已包含世間一切
    01《紅塵說禪》系列第280篇一些朋友——尤其是不懂佛學的朋友,對於佛教都頗有微詞,覺得根本沒有什麼佛菩薩,這都是虛幻的,最真實不過的還是在世間多賺錢而且這些朋友還會舉出一個「唯物主義」或者「科學」的牌子出來,雖然他們絕大部分對此也並不如何懂,但反正只要能夠反駁佛教就夠了。但是令人遺憾的是,許多學佛的師兄的智慧也不夠,雖然自己信佛但卻無法把道理清清楚楚的說出來——比如有些只會說信佛好,佛菩薩有求必應;或者有些說念佛好,將來可以去極樂世界等等。
  • 起心即妄,動念即乖,才有分別,已背本真
    禪詩人被淨土宗簡便的修行方式所吸引。詩人認為不如期望投生淨土,祈求來生的清淨。簡便易行的淨土宗法門,修行起來無需耗費太多的精力,非常適合晚年的詩人。眾生愚昧,我佛慈悲。禪禪是不立文字的,「一切言說,皆離性相」。
  • 佛教在漢唐間持續傳入我國
    這些經典對於後世漢傳佛教的發展方向奠定了堅實基礎。當時,印度佛教正值「大小兼暢」(從「逐漸形成文字的部派佛教及大乘啟蒙」逐步向「論典主導的大乘佛教」過度)。印度西北流行「說一切有部學」,以罽賓、犍陀羅為中心,影響遠及吐火羅、安息等地。安世高即受到薰習,所以傳承有部。
  • 藏傳佛教充滿象徵意義的法器、法樂、法舞
    相傳,四世班禪在一次夢中曾暢遊佛教理想王國——香格裡拉(淨土,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人們突然對此萬分青睞,以此名為世界許多最高檔飯店命名),他在這片淨土中,看到了一種舞蹈,非常傳神,於是就在扎什倫布寺創造了一種法舞程式。後來許多寺院都以這種程式去教授、訓練和演示新法舞。藏傳佛教的法舞,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已逐漸地程式化了。
  • 佛教十部必讀經典佛經
    希望大家有時間可以一一閱讀將受益匪淺!《楞嚴經》是佛教上的一部極重要的大經,可說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佛教經典。全稱《佛說無量壽經》。淨土三經之一。此經說無量壽佛(阿彌陀佛)的因地修行,果滿成佛,國土莊嚴,攝受十方念佛眾生往生彼國等事。此經前後有十二譯,存五譯、失七譯,會集、節略本四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