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經典:《維摩經》淨土思想的核心是什麼?

2020-12-09 重樓逾陀

甲、前言

《維摩經》,為大乘佛教屬於般若中觀系統的經典。經中的主角維摩居士為一位大乘在家菩薩,智慧神通無礙。他為了啟發偏狹的佛弟子,令他們悟入無礙的大乘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於是以種種方便善巧,來對破弟子們的偏執。在這部經文內,他借著示現染疾而教導前來探病的各方大眾,再引文殊師利菩薩及佛陀眾弟子前來探病,從他與文殊菩薩的對話來發揮深遠的義理。整篇經文極富戲劇性,哲學與文學修辭的意境皆非常高遠。自古以來受到中國佛教界,以至藝術界、文學界等歡迎,影響中國各方面均甚大。本經甚至被外國學者喻之為「大乘佛教文獻寶冠之珠」,可見本經在佛學界地位是非常崇高的。

但是,本經主角維摩居士出場之前,經文的第一品卻是討論著大乘的一個當時非常流行的觀念,這便是「淨土思想」。自古至今,「維摩淨土」被認為是唯心淨土,與繼而出現的大乘淨土三經之西方極樂世界、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的藥師淨土、東方阿閦佛淨土、及後來的兜率天彌勒淨土所顯示的淨土境界都不同。但這可說是完全誤解了維摩經內所說的淨土的意義。

其實,《維摩經》第一品「佛國品」內所討論的淨土思想,可說是整部經典的核心思想所在。其所展示的內容可說是大乘佛教菩薩真正實踐精神之所在,亦可說這一品的經文是從般若中觀的角度來討論菩薩淨土行的內容,因此是很值得我們去深入探討學習的。

乙、《維摩經》之經題與譯本

《維摩經》全名《維摩詰所說經》,此經題乃是在經中所說出。在本經〈囑累品〉中,阿難請問佛陀關於此經的名字。佛言:「阿難!是經名為《維摩詰所說》,亦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如是受持!」本經為何稱為「維摩詰所說」呢?「維摩詰」是一個人名,義譯作「淨名」,唐朝玄奘法師則翻譯為「無垢稱」。經中說他是與釋迦佛同期的人物,示現為富有的在家居士。此經內容主要由維摩居士所說,所以釋迦佛稱此經名字為《維摩詰所說經》。

本經在中國漢文與藏文合共有八個譯本,現存則有三個漢文譯本與一個藏文譯本,但在古今中外皆是流行由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的譯本。現將這八個譯本列舉如下:

丙、《維摩經》之成立背景

《維摩經》內所說到的故事據宗教傳說是釋迦牟尼在世時發生的,即約在西元前五、六世紀之間。但這僅是文學虛構想像的內容,在印度大乘佛教本身的傳說中,佛陀在世時已曾開示大乘佛法,可惜弟子無法了解,因而佛陀為他們教授小乘法,次第才演說大乘佛法;另一傳說是佛滅後,大迦葉領眾在王舍城外七葉窟結集經典,而許多大菩薩亦在阿難尊者的協助下,在窟外另一處地方進行結集大乘經典。但從歷史角度來說,這些傳說是毫無根據的,亦沒有任何確實資料來說明大乘經典是在佛在世時候已經出現。因此我們唯有依學者的考據意見:大乘經典是要到釋迦牟尼去世後五百年,才開始流行於世間。

《維摩經》在歷史上的成立年代大概是大乘佛教初起時期,一方面它很早便傳來中國,另一方面就它所展示的般若思想與對淨土的討論,表示出這部經典是在大乘佛教初期,緊貼著《般若經》及《淨土經》流行之後的大乘經典。結集時期大約在西元一世紀,結集地點當在印度東部的毗舍離城一帶,這裡相信亦是印度大乘佛教及般若系經典的發源地。

丁、〈佛國品〉之淨土意義

《維摩經》的淨土思想主要表現在第一品的經文內,淨土在本經譯為「佛國」,有時則稱作「佛土」、「菩薩佛土」等名稱,其意義都是說由佛所開化的清淨國土之意。在〈佛國品〉的經文中,一開始最先展現出毗耶離庵羅樹園的菩薩海會。長者子寶積與五百長者子將各自的七寶蓋獻於佛陀,佛陀以威神力將諸寶蓋合成一蓋,並現出三千大千世界於其中。長者子寶積向佛請問菩薩淨土之行,而引起佛陀對建立佛國的討論。本經對於佛國的討論與其他淨土經典有著明顯不同。其他的淨土經典往往著重於淨土之殊勝,和往生淨土之方法。但本經則從菩薩如何開創建立自己的淨土來作出發點,顯示出菩薩的修行途徑,可說是將淨土法門化為大乘菩薩行的經典。

一、哪裡是菩薩佛土?

一般人以為佛土是有國界空間位置的,但佛陀開宗明義說明,菩薩佛土不在於其空間,而是「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這即是說明菩薩所要建立的佛土便是以眾生為對象,眾生即是菩薩佛土,眾生為菩薩要建立其佛國的基礎。菩薩之所以名為菩薩,便是他需要化度眾生,令大眾覺悟,否則他便不能稱為菩薩。換言之,菩薩不能離開眾生而行菩薩道,不能離開眾生而稱為菩薩。佛土雖以「土」為名,但卻沒有時間空間之分別,菩薩佛土就是眾生,眾生就是菩薩佛土。若沒有眾生,菩薩便沒有修行對象,其佛土亦不能成立。眾生便好像大地,在地上建設宮室是隨意無礙,若在空中建樓閣便不能建成了。

二、如何修行菩薩佛土?

佛陀首先說明「眾生是菩薩佛土」之後,便進一步再說明如何修行淨土。菩薩要修行淨土,除了以眾生為對象之外,更要了解佛陀的精神。釋迦牟尼一生說法四十五年,其目的是希望弟子們得到解脫,解脫即是去除我們的種種執見、煩惱。故此,釋尊在這裡繼而說明「直心是菩薩佛土」。所謂「直心」,即是直向於解脫方向的心,即是無執取心。明白到釋尊的解脫精神的話,修行過程上便不能有所執著,若有執取,便不是直心了。明白到佛陀所說一切法,無非都是為了去除弟子的執見的話,便能本著這個精神,進而修大乘種種菩薩行之綱目了。

於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度、四無量心、四攝、三十七道品、十善等都是菩薩修行淨土的方法,而在的修行歷程上,自己不執著於此,亦教眾生不執著,如《金剛經》所說:「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如是布施,不住於相」,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等,皆不住於相,如此即是圓滿菩薩道,亦即是修行解脫道。依此而行,便能感化眾生,成就其佛國了。

三、心淨則佛土淨?

「直心」乃是修行的方向,從明白到一切皆不可執取,一切皆不可得之後,便要依此而不斷修習實踐做事,毫不間斷。如是由直心而發行,進而深心,即心不退轉,再進而意調伏、如說行、回向、方便、成就眾生,由成就眾生而明白到實無眾生可滅度者,於是佛土淨、說法淨、智慧淨、心淨、一切功德淨。最後佛陀歸結以「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這裡佛陀列出了修行的歷程,由直心發行而最終達於心淨,由內而外,再轉回內,指出菩薩修行實踐的次第方向,最後歸結於「心淨」,由心淨則佛土淨。其實這裡所指的心淨,即是「無所得心」之謂。《金剛經》云:「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若心有所住,即是有所得。菩薩於一切心皆無所住,不住過去、現在、未來,如《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無心可得,即是心淨。

菩薩既明白心不可得,於是眾生、佛土亦不可得,進而一切法皆不可得。《金剛經》云:「菩薩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由心不可得故土亦不可得,所以說「心淨則佛土淨」。

心與土可說是眾生的正報與依報,若心有所住,則見土自然有染有淨,於是有所喜惡,有所取捨,不能解脫。若心無所住,則染淨皆不取於相,當下便能成就解脫,但很多人未能明白這義理,於是舍利弗與螺髻梵王便相繼說明他們所見之土之不同。舍利弗所見之土為「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螺髻梵王所見之土則「如自在天宮」。其實二者所見皆為「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有穢有淨了。佛陀於是以神變展現莊嚴佛土,這正破除他們染淨之想,喻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際上三土皆假,三土皆不可得,皆無有常、無有定。如僧肇所註:「無定之土,乃曰真土」,無土可得,乃名之淨土。

戊、結論

從《維摩經》成立的年代和其內容來看,本經乃繼《般若經》而出現的初期大乘般若中觀系經典,本經之內容和《般若經》一樣地運用著蕩相遣執之方法,破斥當時所有的佛教偏執觀念,顯示出「一法不立」的道理。不過《般若經》多在於破斥觀念上的執著,而《維摩經》則進一步,從破執之中而指向於菩薩行的實踐。本經〈佛國品〉以討論菩薩佛土之行作開首,拉開全經之序幕,說明菩薩修行佛土之方向及次弟,最後歸結於「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之說。但這「心淨則佛土淨」並不是如學者所言的唯心主義,而是貫徹著《般若經》的精神,「清淨」即是「空」,「心淨」即無心可得,「佛土淨」即無佛土可得。心非實有,土亦無實性,明了心不可執,佛土不可得,方謂「心淨則佛土淨」之意。經中借舍利弗、螺髻梵王和佛陀各各所現佛土之不同,正是表現出佛土清淨之義。

本經強調菩薩行之重要,由菩薩直心開始,繼而發菩提心,起大悲心,入於生死,廣度眾生,其背後便是以修習菩薩淨土作推動力。因此可以說是本經將大乘菩薩思想,從透過《般若經》的蕩相遣執的手法,在破除弟子執著的當下,顯露出解脫的精神。大乘理想菩薩淨土的實踐,便是由此而建立起來的。至於經中的主角維摩居士,便正是表現著這個解脫精神的大乘菩薩了。

擴展閱讀:

佛教經典:《華嚴經》到底都講的什麼?

供養地藏像有多重要,一則「地藏王護佑崔李系」故事,告訴你答案

誦讀「地藏經」這念經3條、5注意事項、10回向法,佛弟子不可不知

相關焦點

  • 慧遠大師的淨土思想
    慧遠大師的淨土思想是古印度淨土教在我國初始弘傳的理論結晶,是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化碰撞交融的產物;同時又與東晉時代苦難現實的催化
  • 試述說「菩薩淨土」的意義是什麼?
    試述說《維摩經》〈佛國品〉中「菩薩淨土」的意義一、前言中國佛教淨土思想的主流為求生西方淨土,強調以信願行為基礎,持念阿彌陀佛名號至一心不亂,臨終可得往生西方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待花開見佛悟無生,然後回返穢土度眾生。
  • 《金剛經》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其實,這是一個印度古代經常用的一個比喻,尤其是在佛教當中,是一種修辭手法。他把智慧也就是般若,當然不同於一般的智慧,這是非常高級的一種智慧。他把這種高級的智慧,非常高層面的智慧,比喻成為金剛。金剛是什麼?
  • 佛教:無論你學淨土宗還是其他法門,一定要懂得這部經的根本思想
    三選擇當中,最核心的是選擇本願。如果沒有本願,就沒有可讚嘆的內容;沒有本願也就沒有「留教」。所以「選擇本願」是三選擇裡面的核心。「選擇本願」是阿彌陀佛選擇的;「選擇讚嘆」和「選擇留教」是釋迦牟尼佛選擇的。因為有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阿彌陀佛的成佛,才會有釋迦牟尼佛相應的讚嘆、留教。所以歸根結底是來自阿彌陀佛。
  • 淺談《維摩經》的文學審美|王維別號王維摩,深受維摩經影響多深
    《維摩經》早於漢末時已傳入中國,是在中國流傳甚廣的大乘經典。經中哲理性的內容,通過通俗的對話、戲劇手法,敘事情節,以富文學性質的文字表現出來,顯得簡明、有趣、生動,令讀者容易接受。本文將與讀者分享此經的文學意趣,及與《維摩經》相關的文學作品。
  • 日本自由行,宇治平等院,極樂淨土思想的象徵
    導語:日本自由行,宇治平等院,極樂淨土思想的象徵大家好,我是本文旅行小編,每天為大家帶來最新旅遊資訊,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如果大家喜歡的話,請多多支持小編哦。那所謂的伽藍又是什麼呢?是指以寶塔、金堂為主的寺廟,建築群就稱為伽藍。好了回歸正題,在細訪千年古都之美這本書中也有提到,若是想要了解藤原賴通所建造的平等院,其最好的方式就是去接觸了解藤原賴通的父親藤原道長於現在京都市上京區所建造的法成寺九體阿彌陀堂,就可以看出來一些端倪。
  • 佛教:「念佛給錢」的淨土宗五祖——少康大師
    只要你念聲阿彌陀佛的佛號,我就給錢你,這種事聽起來太荒誕不經了,也不符合宗教精神,但是在淨土宗的歷史上,這種事卻是真實發生的。少康大師,是中國佛教淨土宗第五代祖師,俗姓周,唐縉雲仙都山人。他七歲就出家了。像承遠大師一樣,他開始也是廣學各宗。
  • 佛教十部必讀經典佛經
    《金剛經》是早期大乘佛教經典,屬於《大般若經》的第九會,是宣說般若空義的代表作之一。佛教經典。亦稱《小無量壽經》,簡稱《小經》。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合稱淨土三經。一般認為在1~2世紀印度貴霜王朝時期已流行於犍陀羅地區。
  • 十分鐘看完佛教思想發展史
    佛法核心得到系統演繹,即是「緣起無我」(核心、原理)之「中道」(原則)——「八正道」(行法)法;還有「四諦三轉十二行」(教法組織與勸勉)。(佛教經典是對於集體記憶傳承的再編輯。首度說法,作為標誌性事件,自然極重要;在大家的記憶裡,將佛法中的關鍵教義與這一事件聯結,可見這些法義在佛教中的重要性。)五位比丘先後悟入「實相」——佛教真理。
  • 佛教在漢唐間持續傳入我國
    漢代以前,佛教或與我國有所接觸,但都不成系統。(佛教以「住持」為準,故以三寶具足作為正式傳入的標誌。)治事動蕩,兵災連年,民不聊生,致使方技風行。我國自古(不晚於周)就有方士;如《史記秦始皇本紀》云:「方士欲煉以求奇藥。」他們以讖緯、祭祀、養身、鍊金、求仙等事為務,成為後世道教的核心內容。此時人們普遍擁有信仰需求,各種社會現實都為宗教流行鋪陳了客觀條件。
  • 佛教:《阿彌陀經》的核心內容,就是這四個字!
    這部經的核心內容只有四個字:「阿彌陀佛!」奉持這部經的宗門,稱之為淨土宗。我們知道,每個人做事,都有一個想法作為支撐。這些想法,都是一個一個的「心」。比如有的是求心,有的是貪心,有的是善心,有的是慈悲心。一個修行的人,就要將那些不好的心去掉,顯露出一個人善心、慈悲心。所以佛教中有這麼一句很經典的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被稱為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傳承,不管哪一種文化,需要的都是傳承。如果不能傳承,那麼這種文化就不復存在,所以說傳承很重要。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這些文化也都需要傳承,像是民族服裝,舞蹈,風俗習慣,這些都是民族特色文化。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體現。
  • 第五屆佛教義學研討會圓滿閉幕
    本次會議的主題是「佛陀經教中的聖道」,是繼「何謂佛教義學」、「印順法師佛學思想研討會」、「契理與契機——太虛大師圓寂紀念研討會」、「佛教中的佛陀觀」等議題後佛教義學研討會討論的第五個主題。佛教義學與佛教學術性質不同,是基於佛教本位之學問,也就是佛教聖道之學。「佛陀經教中的聖道」主題旨在從佛陀經教中理解何為佛陀聖道。
  • 佛教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誠如此言,一切爭論可以休矣!
    一切佛教法門的修學皆應以修心為要。不拘禪宗淨土,乃至於無量的法門統統皆應以修心為要!明心見性的是我們的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也是我們的心。《觀無量壽經》有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祖經中所言,洩盡「天機」矣。
  • 【佛經開示】佛教十部必讀經典佛經
    《金剛經》是早期大乘佛教經典,屬於《大般若經》的第九會,是宣說般若空義的代表作之一。佛教經典。亦稱《小無量壽經》,簡稱《小經》。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合稱淨土三經。佛教經典。全稱《佛說無量壽經》。淨土三經之一。
  • 龔鵬程|佛教太陽神
    佛法雖本無此說,然在大乘普應眾機的過程中,太陽崇拜的思想,也就方便的含攝到阿彌陀中」。印順法師在臺灣地位崇高,但這一種論斷,卻被批判是對佛祖的大不敬,引起了信眾的反感,乃至焚燒了他的《淨土新論》。可是此說在學界其實漸成共識,日本淨土系龍谷大學教授瓜生津隆雄即說:「關於阿彌陀佛的思想由來,或以為這和古代波斯人的禮讚光明思想有關,……阿彌陀佛是從神話中發達而來的看法幾已一致。由神話發達的阿彌陀佛故事,其形式和本生譚(即前生事跡)亦是多種多樣的。」
  • 佛法的核心,別忘了《金剛經》中的三個字,參透了福報無量!
    佛教文化傳入我國將近兩千年,但與傳統的中國本土文化的融合,以及歷史言語上的差異,就有著某些偏見或錯誤理解。那麼,作為學佛者,對於佛法的核心,別忘了《金剛經》中的三個字,參透了福報無量!作為大般若經典的《金剛經》,受到了無數佛學者的推崇,當然還包括《心經》等。不僅僅是學佛者,還有甚多的國內外國學大師、科學界等等人的學習研究。
  • 在藏傳佛教中,一處補生彌勒佛坐像有什麼特殊含義{一}
    但在藏傳佛教中,源於佛像繪製經的彌勒形象,卻有著更深刻的哲學含義……彌勒(梵文Maitreya,藏文Jampa)意為「慈心」,故亦稱為「慈氏」。按照大乘佛教觀點來看,彌勒其實於無量劫以前早已成佛,但現在住在兜率天內院淨土中,待將來時機成熟的時候,即應眾生之因緣而在未來人間,龍華樹下示現如同釋迦牟尼佛那樣的成佛事跡。
  • 《維摩經》的大義
    《維摩經》的大義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元音老人參學。
  • 佛教中「般若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禪宗為什麼敢呵佛斥祖?
    除了禪宗,書裡還包含其它佛教文化知識以及城市發展歷史、中國詩人和佛教之間的相互影響、佛教寺院的生存現狀以及發展歷程等知識,作者語氣文字是亦莊亦諧的風格,讀來興趣盎然,不會因為禪宗經義、規章的講解而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