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說,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傳承,不管哪一種文化,需要的都是傳承。如果不能傳承,那麼這種文化就不復存在,所以說傳承很重要。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這些文化也都需要傳承,像是民族服裝,舞蹈,風俗習慣,這些都是民族特色文化。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體現。但是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最原始的主體思想,自然形成得到什麼時候也改變不了的那就是活著。只有活著才能產生活動,才能有生活,只有生活才能產生文化。活著就離不開吃喝拉薩,只有滿足了人類活著這個基本條件才能形成文化。這就是廣義的人類的文化思想!
而中國文化經典的核心思想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博大精深,簡單概括的的話就是「五倫五常」。
一、五倫:古代漢族的五種人倫關係和言行準則。即古人所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人倫關係。用忠、孝、悌、忍、善為「五倫」關係準則。孟子認為: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故應忠;父子之間有尊卑之序,故應孝,兄弟手足之間乃骨肉至親,故應悌;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故應忍;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故應善;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倫理關係的道理和行為
二、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指「人」作為社會中的獨立個體,為了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應該擁有的五種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1、仁,即二人。古人發現:在面對同一件事時,經常會出現截然不同的意見和觀點,這是因為人們常常以自身的經驗和利益來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但這樣的做法雖然不能算錯,但也有不足。故古人提出了「仁」的觀念,也就是如今所謂的換位思考。「仁」不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標準。以仁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懷,經過現代改造,可以轉化為現代人文精神。
2、義,與仁並用為道德的代表:「仁至義盡」。義成為一種人生觀、價值觀,如「義不容辭」,「義無反顧」,「見義勇為」,「大義凜然」,「大義滅親」,「義正辭嚴」等;義是人生的責任和奉獻,如義診、義演、義賣、義務等,至今仍是中國人崇高道德的表現。
3、禮,與仁互為表裡,仁是禮的內在精神,重禮是「禮儀之邦」的重要傳統美德。「明禮」從廣義說,就是講文明;從狹義說,作為待人接物的表現,謂「禮節」、「禮儀」;作為個體修養涵養,謂「禮貌」;用於處理與他人的關係,謂「禮讓」。這些已經成為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一種表徵和直觀展現。「禮之用,和為貴」,其價值取向為「和諧」。繼承發揚禮,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4、智,從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學智慧,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結合和統一起來,這是我們今天仍要發揚的。
5、信,乃人言,是說人要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任,這是做人的根本,是興業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講信義是中華民族公認的價值標準和基本美德。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日和月,代表著天道。日月為「明」,主張光明磊落。日月為「易」,易就是變。易經是中國文化之源,儒和道同源。佛教傳入中國以後,也被中國傳統文化所改造。所以儒釋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
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是祖宗崇拜,沒有過多的宗教信仰。祖宗不僅給我們留下精神和物質財富,還可以庇護子孫,是我們的保護神。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講究實際是中國文化思想的核心。天塌可以補,地陷可以填 ,見神殺神,見祖殺祖無情地開闢前進的道路。外儒內法是中國文化主要的表現形式。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要犯我,我必犯人。
總之,文化有時代的特徵,當今社會,誰佔領了科技高峰,誰就是強者。文化的內容十分龐雜,五彩繽紛,文化是為人的生存和發展服務的,外表豐富多彩的,脫去偽裝,本質卻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