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被稱為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2020-12-21 漢上人家

其實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說,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傳承,不管哪一種文化,需要的都是傳承。如果不能傳承,那麼這種文化就不復存在,所以說傳承很重要。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這些文化也都需要傳承,像是民族服裝,舞蹈,風俗習慣,這些都是民族特色文化。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體現。但是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最原始的主體思想,自然形成得到什麼時候也改變不了的那就是活著。只有活著才能產生活動,才能有生活,只有生活才能產生文化。活著就離不開吃喝拉薩,只有滿足了人類活著這個基本條件才能形成文化。這就是廣義的人類的文化思想!

而中國文化經典的核心思想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博大精深,簡單概括的的話就是「五倫五常」。

一、五倫:古代漢族的五種人倫關係和言行準則。即古人所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人倫關係。用忠、孝、悌、忍、善為「五倫」關係準則。孟子認為: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故應忠;父子之間有尊卑之序,故應孝,兄弟手足之間乃骨肉至親,故應悌;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故應忍;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故應善;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倫理關係的道理和行為

二、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指「人」作為社會中的獨立個體,為了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應該擁有的五種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1、仁,即二人。古人發現:在面對同一件事時,經常會出現截然不同的意見和觀點,這是因為人們常常以自身的經驗和利益來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但這樣的做法雖然不能算錯,但也有不足。故古人提出了「仁」的觀念,也就是如今所謂的換位思考。「仁」不僅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標準。以仁為核心形成的古代人文情懷,經過現代改造,可以轉化為現代人文精神。

2、義,與仁並用為道德的代表:「仁至義盡」。義成為一種人生觀、價值觀,如「義不容辭」,「義無反顧」,「見義勇為」,「大義凜然」,「大義滅親」,「義正辭嚴」等;義是人生的責任和奉獻,如義診、義演、義賣、義務等,至今仍是中國人崇高道德的表現。

3、禮,與仁互為表裡,仁是禮的內在精神,重禮是「禮儀之邦」的重要傳統美德。「明禮」從廣義說,就是講文明;從狹義說,作為待人接物的表現,謂「禮節」、「禮儀」;作為個體修養涵養,謂「禮貌」;用於處理與他人的關係,謂「禮讓」。這些已經成為一個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一種表徵和直觀展現。「禮之用,和為貴」,其價值取向為「和諧」。繼承發揚禮,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4、智,從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學智慧,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結合和統一起來,這是我們今天仍要發揚的。

5、信,乃人言,是說人要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任,這是做人的根本,是興業之道、治世之道。守信用、講信義是中華民族公認的價值標準和基本美德。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日和月,代表著天道。日月為「明」,主張光明磊落。日月為「易」,易就是變。易經是中國文化之源,儒和道同源。佛教傳入中國以後,也被中國傳統文化所改造。所以儒釋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

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是祖宗崇拜,沒有過多的宗教信仰。祖宗不僅給我們留下精神和物質財富,還可以庇護子孫,是我們的保護神。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講究實際是中國文化思想的核心。天塌可以補,地陷可以填 ,見神殺神,見祖殺祖無情地開闢前進的道路。外儒內法是中國文化主要的表現形式。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要犯我,我必犯人。

總之,文化有時代的特徵,當今社會,誰佔領了科技高峰,誰就是強者。文化的內容十分龐雜,五彩繽紛,文化是為人的生存和發展服務的,外表豐富多彩的,脫去偽裝,本質卻很簡單。

相關焦點

  • 專訪:「我喜歡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訪卡達文化中心研究部...
    新華社多哈3月8日電 訪:「我喜歡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訪卡達文化中心研究部主任阿勒穆迪哈克新華社記者楊元勇「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我喜歡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特別是獨具東方特色的中國哲學理論卡達文化中心研究部主任、該國首位藝術哲學女博士納迪婭·阿勒穆迪哈克日前在多哈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阿勒穆迪哈克在阿拉伯文化和西方哲學理論方面頗有建樹,對中國文化也情有獨鍾。她介紹,自己曾到訪不少中國城市,與中國文化界特別是哲學方面的學者專家進行過有益探討。作為一名畫家,阿勒穆迪哈克的作品在阿拉伯國家廣受歡迎。
  •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是指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各種價值中起主導作用的價值。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有兩層含義: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即儒,道,佛的核心價值。二是儒家,道家和佛教核心價值觀形成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構成1,儒家文化的核心價值可以概括為自我完善的道德。儒家學者重視使命和責任。儒家世俗道德的基礎是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關係。
  • 中國傳統文化,你理解多少?什麼叫「五常」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徵和民族特徵,又具有時代特徵。它不僅記錄了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發生、演化的歷史,而且作為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風俗習慣,滲透在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制約著今日之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思想方式。
  • 文化自信,來自思想的深邃
    摘要:堅定「四個自信」,核心在於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重要內涵就體現為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先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然植根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上。今天,我們強調文化自信,其中重要的內容就是要掌握中國傳統文化中民族的信仰和信念,弄通生命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基因,以及明曉實現偉大理想和目標所要依憑的道術智慧。每個人的文化自信,需要經歷思想文化的深刻洗禮,擁有思想理論的成熟,以及實踐對比和閱歷體認後的理性確認。文化不自信的根源,就在於心中沒有思想根基和文化底蘊。藉由思想的深刻,閱歷的通透,我們才會有真正的文化自信。
  • 《漢字中國》首發 詮釋本土哲學思想與文化基因
    圖為《漢字中國》叢書第一輯。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供圖中新網濟南11月22日電 (孫宏瑗)「以傳統漢字為標誌的觀念是中國哲學與文化的『結晶體』,漢字博大精深,每一個漢字都蘊含著中國歷史生命與文化生命的獨創性價值。」
  • 析「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關鍵詞,品博大精深的中國優秀文化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裡面蘊藏著世世代代、祖祖輩輩薪火相傳的人生智慧和處世經驗。從諸子百家到詩詞歌賦,從帝王之學到市井俚語,都無不閃耀著睿智的光芒。但是不可否認,由於歷史的局限和種種主客觀原因,也難免泥沙俱下,魚龍混雜。
  • 騎士精神:歐洲代表的精神文化,核心思想與今日世界文化相牽連
    到了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發展迅速,他們對騎士階級的精神思想做了補充,這個時候的騎士精神更加完善。後來歐洲經濟發展、政治統一、文化傳播速度加快,使得騎士精神文化思想逐漸成為一種社會大眾的精神信仰。國家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基督教文化思想的影響,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基督教會才是中世紀歐洲的權利核心。到了十二世紀,騎士精神不再局限於騎士階層,騎士精神的意義轉變為人生的整體規範。由於基督教的思想精神開始強調對人性的正確把握,所以對騎士精神做了進一步的補充說明。就包括保護老弱婦孺、為公義而戰、熱愛家園、防衛教會等要求。
  • 論中華傳統思想文化與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辯證唯物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很多哲學大家認為中國哲學沒有認識論,其實《莊子.齊物論》即是中國的認識論,即與物相齊,人的言論要歸結到物,即物質決定意識。《齊物論》關於認識的段落,也是其核心段落:「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讓文化自信之光指引青年幹部成長
    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從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等文學到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求大同等思想,無數文化瑰寶熠熠生輝,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一是加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自我認同。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上,中國共產黨不僅是清醒的認知者,而且是卓越的踐行者。
  • 從《菊與刀》說起:談中國學者的日本文化妄想症
    進一步,也無法對中國人引以為傲、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做出正確的反思。筆者並不否認,歷史地來看,日本文化當然曾經受到過中國文化的廣泛影響,這的確是一個無可辯駁的事實。從曾經的遣唐使,到今天日語中依然大量使用的漢字、和服以及具有中國風格的建築,都說明日本文化有著深深的中國文化烙印。毫無疑問,語言、建築、服飾的確是一種文化傳承。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讓文化自信之光指引青年幹部成長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觀點鮮明,態度堅決,既傳遞出文化理念,又明確了文化強國建設的指導思想。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從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等文學到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求大同等思想,無數文化瑰寶熠熠生輝,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一是加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自我認同。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上,中國共產黨不僅是清醒的認知者,而且是卓越的踐行者。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美學思想的基本評價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服飾所體現出來以善為美的思想,將服飾的社會作用推到了第一位,也使得服飾在社會生活中獲得了很高的地位。滿清服飾注意服飾社會效果的思想,也奠定了中國古代根據人們的身份地位、環境、場合選擇服飾的傳統。
  • 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 以「思利及人」高度概括企業文化思想
    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 以「思利及人」高度概括企業文化思想 來源:榕城網時間:2020-12-17 15:55:04 熟悉無限極的人對「思利及人」一詞肯定會很熟悉,這是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的老闆李惠森先生常說的一句話,也是無限極(中國)有限公司的企業核心價值觀。
  • 什麼是麻將文化?
    這裡,把有關麻將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羅列出來,供大家認知,研討。有的為個人提出的觀念。1、于光遠(原世界麻將組織主席)老先生的麻將文化觀倡導健康、科學的麻將文化。2、盛琦老先生的麻將文化觀麻將學是專門研究麻將運動發生和發展的客觀規律,反應參與麻將運動的人、事、物活動的基本特點和一般規律的科學,是體育民俗學領域中的一門分支學科。麻將是麻將運動。麻將是民族文化遺產。
  • 「中國穩健前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從13個方面系統總結和深刻闡述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緊緊圍繞「堅持和鞏固什麼」 「完善和發展什麼」,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舉措,提出了把新時代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的根本要求,是我們堅定「四個自信」的基本依據。
  • 傳統文化節日:中國的中元節,有哪些文化習俗
    在新疆幾十年,我感覺人們對各種節日較為淡薄,特別是對中國傳統節日,除了較大的傳統節日外,一些延續幾千年的歷史傳統節日,當地幾乎都不會舉辦什麼活動,我想後世對文化傳承這個概念還是很模糊,需要學校和當地文化部門,還是要重視和加強中國各種傳統節日的學習和宣傳。
  • 高考作文輔導98: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久彌新
    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異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中國哲學,完備而深刻的道德倫理等,共同組成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基於材料的內容和文章的立意,考生可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援引事例,自由選材,只要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感想即可。(3)文體的選擇是自由的。可以寫成議論文,也可寫成記敘文,但就思維的深度來說,寫成議論文比較好。
  • 中國文化以「文人」為核心,為什麼日本學習中國後多產「武士」?
    日本的文化主體是輸入的中國文化和經由中國輸入的、帶有中國味的印度文化。但是,日本有選擇地將其「日本化」。來源於中國、印度文化而產生的是「文」,而日本文化下卻產生的「武」? 中國文化以「仁愛」為核心,日本文化多以「忠」為核心。
  • 弘揚傳統文化不等於復古!封建糟粕不能與優秀傳統文化混為一談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孕育了經久不衰的文化,傳統文化是中國歷經世世代代古人智慧的精髓,這些文化博大精深,影響深遠,優秀的文化不僅促進著我國的發展,給中華大地創造了很多物質精神財富,更是為世界文明進步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
    核心價值觀是文化建設中最內在、最核心的部分。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體現到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全過程。 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繫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