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和修學淨土宗有什麼關係?

2020-12-13 老傑說道

《金剛經》和淨土經典、淨土宗的修學有什麼關係?答案是:「不但有關係,而且關係極為密切。」

同修們都知道,淨土宗三經是大乘經典,《金剛經》更是大乘了義經典。修學淨土宗的人不要只是持名念佛,應該在持念阿彌陀佛名號中,努力修學大乘菩薩第一義諦之法,乃至證得法界實相心,具有般若智慧,這樣才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最大保證。

金剛經

讀誦、修學《金剛經》對於往生絕對有幫助,對於願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宗同修,不但能夠往生,而且是高品位往生。除非年紀大了,沒有時間、體力再去作種種修行,那就一心持名念佛就好。如果身體還硬朗健康,就應該努力修學大乘第一義諦之法。

有部分淨土宗的修學者公開主張:「捨棄聖道門,歸於淨土門。」如果是這樣主張,那就如同捨棄大乘菩薩第一義諦之法,也好像要人捨棄修學《金剛經》。這樣的主張只會障礙自己往生,也會障礙他人往生,絕對不符合淨土宗三經法義,於人於己都沒有利益。

念佛堂

修學淨土宗的學人應該要「不舍聖道,歸於淨土」,譬如不舍《金剛經》的修習,歸於淨土,這樣才是往生西方的最大保證,而且品位必高。

一切經典都說,不謗大乘,相信因果,即使淨土宗經典也是這樣。上品三種生確實不曾提到持名念佛,中品三種生也不曾說要持名念佛,和持念阿彌陀佛名號並沒有直接關係。

品位的高低和持名的深淺沒有直接關係,反而和大乘正法之聖道有密切關係,這在淨土三經已經有詳細的宣說。

老實念佛

淨土宗同修們一定要詳細了解淨土三經的教導,依止淨土三經的正確法義來修學,這樣才是最好的依靠。

《金剛經》是宣說法界實相第一義諦的大乘經典,地位無比重要,而且流通極為普遍。《金剛經》不但是志求開悟,欲求親證法界實相的佛弟子必修經典,也是一切淨土宗修學者不可捨棄的經典。

能夠相信、相應《金剛經》是何等不容易,要在無量劫中於無量佛所種諸善根,才能在今生今世能夠相應,努力修學都來不及,怎麼可以捨棄呢?

有部分淨土法門的弘傳者主張「捨棄聖道門」,完全是由於對經典法義的誤解,不能通達三乘教理。這不能怪佛弟子,完全是因為大乘第一義諦之法太深太難入,所以對大乘經典教理有誤解也是正常的。

儘管如此,大乘深妙法還是要弘揚傳播。在努力修學之餘,如果有不懂的地方,應該虛心請教善知識,善知識有其智慧、方便,可以解除我們的疑惑。但是千萬要除掉傲慢心,不可帶有傲慢心。

經典上一再教示:「要一心恭敬求。」因為善知識的智慧修正也是百千萬劫,甚至無量劫苦修而來,如果我們帶有傲慢心,那人家無量劫付出多少血淚修行而來的智慧,他會願意傳授嗎?

大乘佛法,本是禪中有淨,淨中有禪,禪淨本是一家。《金剛經》也是這樣,有禪也有淨。修學《金剛經》不但將獲得禪的智慧,也可歸於自心淨土,轉依自心淨土而修學一切佛道。

又更可以歸於西方極樂淨土,在西方極樂淨土,利用那裡的優良環境,再歸於自心淨土,繼續跟隨阿彌陀佛、二大菩薩以及一切菩薩摩訶薩修學。

「不舍聖道,歸於淨土」,可以歸於自心淨土,更可歸於西方極樂淨土。《金剛經》的修學,可以讓我們既得「歸於自心淨土」,也可「歸於西方淨土」,所以要「不舍聖道,歸於淨土」。

相關焦點

  • 佛教:了解一下,修學《金剛經》的十八種功德利益!
    因為學佛的根性不同,佛所講的修學含義亦不一樣。但無論有何不同,學佛誦經這事皆不能斷。在《金剛經》中云:「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那麼誦讀經典的功德有多大,了解一下,誦讀《金剛經》的十八種功德利益!一、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一切人愛護和恭敬的功德利益。
  • 金剛經常識:念金剛經能生淨土嗎
    念誦金剛經是可以幫助我們往生淨土的,因為在誦讀金剛經的同時,我們的身體和心靈都是會得到淨化,也會通過經文中的指引找到去往彼岸的方法,這樣我們就是可以去往淨土。1、 延壽:凡是希望長生延壽者,此經具足無量功德無量福德,能增福延壽。
  • 佛教:無論你學淨土宗還是其他法門,一定要懂得這部經的根本思想
    「選擇本願」是阿彌陀佛選擇的;「選擇讚嘆」和「選擇留教」是釋迦牟尼佛選擇的。因為有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阿彌陀佛的成佛,才會有釋迦牟尼佛相應的讚嘆、留教。所以歸根結底是來自阿彌陀佛。同時釋迦牟尼佛的讚嘆、留教也跟阿彌陀佛的願力有關。如果沒有阿彌陀佛的第十七願,釋迦牟尼佛可讚嘆也可不讚嘆。
  • 金剛經釋疑:抄寫金剛經感應有什麼
    金剛經的影響力很大,經常抄寫金剛經可以讓我們獲得智慧,可以讓我們修到功德的。而且堅持抄寫金剛經也會感受到抄寫金剛經的感應。下面用一則事例來說明。五年前,母親隨我在蘇州。就跟我提:幫我買本經書,教我念念經,也好修一個來世。
  • 淨土法門實修之要徑
    若具真信、切願、實行,依經教所言「若一日」至「七日」即能有所成就,臨終必定往生淨域。故於八萬四千法中,淨土法門稱「易行道」,乃「頓超」而「橫出三界」,為簡易而圓頓之大法。因此之故,淨土法門在中國佛教中流傳廣、度化眾,唐宋以後,淨土宗成為中國佛教影響最大,攝受最廣的一個宗派。
  • 持誦金剛經的功德感應
    不用焦慮,對其根本而治,可專一持誦《金剛經》法門,自會去禍得福。按:今生的平窮或者富貴,是取決於宿世今生的善惡業力。文章裡的那位同修,先貧而後富,自有他自身的因果在裡面。那位同修能一心持誦《金剛經》,達五年之久。5年時間日日不間斷專注受持此殊勝般若經典,也是一個消業障和增福慧的累積過程。
  • 金剛經常識:天眼看心經與金剛經
    心經和金剛經是眾生都能修的經文,而天眼看心經與金剛經只是更全面的了解了這些經文。有很多人認為天眼看這兩部經文,與普通人看這兩部經文是有不同的。其實天眼只是看透了心經和金剛經所講的內容,也看透了事物的本身。
  • 六祖壇經|修持《金剛經》
    但《金剛經》太過於奧妙,是最上乘的佛法,持誦可以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不能具說。這部經是為有大智慧和最具慧根的人講說的,而只有小慧根和小智慧的人聽聞了,很難相信。佛法本身沒有高下,智慧和慧根有不同,也是因為作為常人的累世因緣不同的結果,不管是什麼樣的人,本性是沒有差別的。所以各自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法門修行就可以了。
  • 淨土宗問答 有的人很容易卡到陰,很困擾,不知有何方法消除或改善?
    指體質較陰性,陽氣不足的人,容易被陰魂、陰靈等陰氣所阻,而發生身體上、心智上的障礙。也就是被「陰」卡住了,相當於中邪、撞鬼之類)的人,一般都是體質上的問題。但是,他如果有正知正見,就不會卡到陰了。古人說:「魔由心生,妖從人興;正心誠意,百邪不侵」。
  • 佛教:「念佛給錢」的淨土宗五祖——少康大師
    只要你念聲阿彌陀佛的佛號,我就給錢你,這種事聽起來太荒誕不經了,也不符合宗教精神,但是在淨土宗的歷史上,這種事卻是真實發生的。少康大師,是中國佛教淨土宗第五代祖師,俗姓周,唐縉雲仙都山人。他七歲就出家了。像承遠大師一樣,他開始也是廣學各宗。
  • 佛教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誠如此言,一切爭論可以休矣!
    今天我們接著學《壇經》。一切佛教法門的修學皆應以修心為要。不拘禪宗淨土,乃至於無量的法門統統皆應以修心為要!明心見性的是我們的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也是我們的心。《觀無量壽經》有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祖經中所言,洩盡「天機」矣。
  • 智者大師的「五時八教」其實就是我們修學佛法的導圖
    我們淨土宗的印光大師和我們天台宗的諦閒大師是非常要好的道友。印光大師自己就學習了很多天台宗的教理。這個從他親著的《念佛三昧摸象記》裡就可以看出端倪。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以及《童蒙止觀——六妙法門》我們都應該好好的學一下。其中的利益不可思議!
  • 下品下生深義——淨土宗之精華
    下品下生顯示淨土宗之精華。《觀經》在說三種法門:定善,散善,念佛。故善導大師《觀經疏》「要弘二門判」說:「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回斯二行,求願往生也。是三福無份,無善可回向,唯依靠念佛而得往生彌陀淨土。若論下品下生之機,有三缺一得。一、缺時:時已不及。二、缺法:定散二善修不起。三、缺力:即使能修定散二善,其善力亦不能滅其重罪。一得:唯有念佛,來得及,修得來,功德能夠消滅生死重罪,更能往生彌陀淨土。故善導大師說:「念佛三昧功能超絕,實非雜善得為比類。」
  • 《金剛經》:真正的福德怎麼修?
    老傑談《金剛經》第6期:真正的福德怎麼修?修福德、福報,就需要修布施。布施分為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財布施,就是金錢、物質方面的施捨,比如施捨給窮人一頓飯、一些錢,到寺廟裡捐錢、隨喜功德等等。還有一些布施是施捨自己的勞動,義務勞動等,這也屬於財布施。
  • 修學淨土法門,念阿彌陀佛時,發音不標準怎麼辦?
    淨土法門是非常殊勝的法門,可謂「三根普被,利鈍兼收」,適合各種根器的佛弟子修學。其他法門依靠自己的力量修行,要證得佛果非常困難。好像一個人身上背著一塊石頭(石頭代表累世以來的業障),這個人要遊過一條河,如果依靠自己的力量,可能遊到河中央的時候就沒力氣了,然後就沉下去了。尤其是末法時期,障礙困難更多。
  • 修學淨土要發什麼願?不能發什麼願?
    蕅益大師說得明白:「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只要有真信切願,臨終十念,甚至一念也能往生。反過來說,如果沒有信願,縱然把名號持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溼,也難往生。深信之後,便要發願。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裡說:「如此信已,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就欣求。」可見,我們相信了還不行,還要發願以求生淨土。
  • 聽說金剛經又火了?鳩摩羅什聳聳肩
    今天蹭個熱度,用金克木的一篇文章來聊聊包括《金剛經》在內的四部最流行的佛經,它們的譯者竟是同一個人——鳩摩羅什!更難得的是《阿彌陀經》《金剛經》《維摩詰所說經》到了唐代都有玄奘的新譯,可是奘譯未能取代什譯。一直流行下來的仍然是一千六百年前鳩摩羅什的譯本。
  • 慧遠大師的淨土思想
    以及慧遠大師個人修學背景相關。陶淵明與慧遠大師吟詠唱和,有「虎溪三笑」之美談。慧遠大師與蓮友們再三勸勉他加入蓮社,甚至特許他飲酒,「淵明攢眉而去」始終未曾加入。其原由癥結乃是,陶淵明不認同神識不滅、生死輪迴的理念。這種意向在他的詩歌中每每見到。諸如《輓歌辭》寫道:「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人死了和山川大地融為一體,有什麼神靈不滅,輪迴果報可言呢!《和劉柴桑》又云:「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 佛教:淨土宗的修行心法,只要記住淨空法師給的這十個字就夠了
    今天我就來介紹一下淨土宗在當代的一位高僧——淨空法師,他的老師是李炳南居士,而李居士的老師就是淨宗十三祖,民國四大高僧之一的印光老和尚,而印祖早已經故去多年,所以修淨土的師兄,真的不妨多看看淨空法師的文集或者視頻。
  • 《金剛經》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金剛經》這部經典非常的重要,《金剛經》就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或者是《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多經》的簡稱。一千多年來,大家都已經習慣了稱它為《金剛經》。《金剛經》地位到底有多麼高,它的重要性到底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