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傑談《金剛經》第6期:真正的福德怎麼修?
《金剛經》妙行無住分有一段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否。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思維上下。虛空可思量否。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
修福德、福報,就需要修布施。布施分為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
財布施,就是金錢、物質方面的施捨,比如施捨給窮人一頓飯、一些錢,到寺廟裡捐錢、隨喜功德等等。還有一些布施是施捨自己的勞動,義務勞動等,這也屬於財布施。
法布施,就是給別人講佛法、傳法。在生活中,如果你自己懂一些知識,並把它教給那些不懂而向你請教的人,自己不求回報,這種也叫「法布施」。
無畏布施,指的是在他人有急難、困苦的時候,運用自己的內外財、知識智慧和言語等,撫慰人心,使人身心安穩,脫離恐懼。
梁武帝是南北朝時期梁朝的建立者,是一位位高權重的皇帝,也是虔誠的佛教徒。梁武帝在位時,在全國各地興建寺廟,供養僧眾,大力宣傳佛教思想。
禪宗初祖達摩祖師來到中國時,梁武帝見了十分高興,想到自己在國內興建寺廟、供養僧眾,便問達摩祖師,做這些事自己有多大功德。達摩祖師卻回答他說:「並無功德。」
為什麼並無功德呢?《金剛經》中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如果一個人行於布施,但是總是執著於自己所做的功德,這就是貪心,一有貪心,功德就沒有了。
退而求其次,雖然沒有功德,但是有福德,就像黃念祖老居士所說:「因為他(梁武帝)覺得我做了這麼多好事,修了這麼多廟,度了這麼多出家人,是個大功德。因為他有這一念之後,所以達摩就直指你沒功德,這都是福德。」
雖然有福德,但是這個福德也是有量的。而《金剛經》中所講的「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這裡的福德是無量的。
修無量的福德需要「無住相布施」。無住相布施就要做到「三輪體空」。
什麼是「三輪體空」呢?用一個實例來說明就好明白了。例如,我把一頂帽子送給別人了。內,不見給帽子的「我」;外,不見接受我帽子的人;中,不見帽子。但是我確實給他了。他正缺帽子,我給他了。他得到好處,可是我一毫也沒有給他帽子給他好處的想法,這叫「三輪體空」,就是要離開外、內、中一切相。
反過來說,在布施之後,行布施者的心中,存著我是誰?你是誰?我是大富翁,你是乞丐,太貧窮了,所以我才布施一碗飯給你;或因為你是一個大和尚,大法師,有名氣,所以我才供養你。如果心中有這「三輪」之相,就是有相三輪,三輪不空。
三輪不空,雖然也有福德,但是福德很小很小。正如花盆裡種了大果樹的種子,這株果樹是有限制的,是長不大的,也是一定沒有果實收成的。
所以說,真正的福德是無量的。要修真正的福德,就要修布施,而且要修「無住相布施」。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做了好事,不能總想著回報,如果總想著回報就是有貪念了,就「住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