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真正的福德怎麼修?

2020-12-13 老傑說道

老傑談《金剛經》第6期:真正的福德怎麼修?

金剛經

《金剛經》妙行無住分有一段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否。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思維上下。虛空可思量否。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

修福德、福報,就需要修布施。布施分為財布施、法布施和無畏布施。

財布施,就是金錢、物質方面的施捨,比如施捨給窮人一頓飯、一些錢,到寺廟裡捐錢、隨喜功德等等。還有一些布施是施捨自己的勞動,義務勞動等,這也屬於財布施。

法布施,就是給別人講佛法、傳法。在生活中,如果你自己懂一些知識,並把它教給那些不懂而向你請教的人,自己不求回報,這種也叫「法布施」。

無畏布施,指的是在他人有急難、困苦的時候,運用自己的內外財、知識智慧和言語等,撫慰人心,使人身心安穩,脫離恐懼。

梁武帝是南北朝時期梁朝的建立者,是一位位高權重的皇帝,也是虔誠的佛教徒。梁武帝在位時,在全國各地興建寺廟,供養僧眾,大力宣傳佛教思想。

禪宗初祖達摩祖師來到中國時,梁武帝見了十分高興,想到自己在國內興建寺廟、供養僧眾,便問達摩祖師,做這些事自己有多大功德。達摩祖師卻回答他說:「並無功德。」

為什麼並無功德呢?《金剛經》中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如果一個人行於布施,但是總是執著於自己所做的功德,這就是貪心,一有貪心,功德就沒有了。

退而求其次,雖然沒有功德,但是有福德,就像黃念祖老居士所說:「因為他(梁武帝)覺得我做了這麼多好事,修了這麼多廟,度了這麼多出家人,是個大功德。因為他有這一念之後,所以達摩就直指你沒功德,這都是福德。」

雖然有福德,但是這個福德也是有量的。而《金剛經》中所講的「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這裡的福德是無量的。

修無量的福德需要「無住相布施」。無住相布施就要做到「三輪體空」。

什麼是「三輪體空」呢?用一個實例來說明就好明白了。例如,我把一頂帽子送給別人了。內,不見給帽子的「我」;外,不見接受我帽子的人;中,不見帽子。但是我確實給他了。他正缺帽子,我給他了。他得到好處,可是我一毫也沒有給他帽子給他好處的想法,這叫「三輪體空」,就是要離開外、內、中一切相。

反過來說,在布施之後,行布施者的心中,存著我是誰?你是誰?我是大富翁,你是乞丐,太貧窮了,所以我才布施一碗飯給你;或因為你是一個大和尚,大法師,有名氣,所以我才供養你。如果心中有這「三輪」之相,就是有相三輪,三輪不空。

三輪不空,雖然也有福德,但是福德很小很小。正如花盆裡種了大果樹的種子,這株果樹是有限制的,是長不大的,也是一定沒有果實收成的。

所以說,真正的福德是無量的。要修真正的福德,就要修布施,而且要修「無住相布施」。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做了好事,不能總想著回報,如果總想著回報就是有貪念了,就「住相」了。

相關焦點

  • 真正的福德如何修得?《金剛經》中的這五個字,就是答案
    《金剛經》作為佛門經典,素來享有「經中之王」的美譽,其中蘊藏著無數淵博的大智慧、大學問,備受信眾推崇,也時常給人一種不讀「此經誤終身」的切身感受。假期閒來無事,我重溫了一遍《金剛經》,其中有這麼一段經文讓我印象深刻,即: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否?
  • 《金剛經》中所講的「福德」,與人們常說的「功德」有什麼不同?
    金剛經一個人如果不住相布施,他所獲得的福德就很大,大得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說到」福德「,人們往往會想起另一個名詞——功德。平時生活中,好像聽到人們說」功德「比說」福德「的時候多。」福德「與」功德「有什麼不同呢?這就是老傑談《金剛經》第5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內容:《金剛經》中所講的「福德」,與人們常說的「功德」有什麼不同?
  • 佛教:了解一下,修學《金剛經》的十八種功德利益!
    因為學佛的根性不同,佛所講的修學含義亦不一樣。但無論有何不同,學佛誦經這事皆不能斷。在《金剛經》中云:「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那麼誦讀經典的功德有多大,了解一下,誦讀《金剛經》的十八種功德利益!一、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一切人愛護和恭敬的功德利益。
  • 《金剛經》:受持四句偈,為他人說,所得的福德最大
    佛陀在《金剛經》第十一品(無為福勝分)裡說:「為他人演說《金剛經》,那怕只是受持四句偈等,所得的福德都勝過以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的福德。」佛教說一日月照四天下,覆六欲天、初禪天,為一「小世界」。
  • 揭開《金剛經》裡隱藏的福德和功德
    假如有人能夠全盤接受遵循《金剛經》裡的觀點,常常讀誦經文,還能廣泛的傳播。如來的佛眼是能看到,知道這個人,能成就無邊無際,您想不到的功德。像他這樣的人,就是肩負了佛陀的無上正等正覺的人。這句經文裡的「功德」,在玄奘法師和笈多法師翻譯的版本裡,還是和前面一樣譯作「福」,玄奘是這樣翻譯的:「如是有情一切成就無量福聚」,所以,我們在以前引用的陳義孝先生編的《佛學常見詞彙》裡,關於功德和福德的區別。
  • 《金剛經》注釋完整版
    金剛經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金剛經 第二十品 離色離相分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 《金剛經》,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金剛經》所宣說的即是無相法身的因果,具足一切佛法,是成就圓滿佛果的圓滿之因,因此,受、持此經的全部經文,或一章、一段經文,乃至能完整包含無相法身因果法義的一個偈頌、一句話,能夠為他人解說,自然有無量的福德,必然能因此成就佛果。相比較之下,以遍滿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寶布施佛陀,也只能獲得有漏的人天福報,自然遠遠不及受、持此經並為他人解說的福德。
  • 《金剛經》常識:每天念幾遍金剛經
    每天念金剛經的遍數並沒有嚴格說明,只要大家有時間就可以多多的去念這部經文。當念誦的金剛經遍數越多,自己對這部經文就會越熟悉,對它也會越了解,並且從中獲得的好處也會非常多。但念誦金剛經有什麼好處呢?下面我們來一起了解了解吧!
  • 清涼學堂丨不可不讀的佛經:《金剛經》
    據說,六祖慧能出家之前,就是聽到有人誦讀《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若有所悟而決定出家求道。後來到湖北黃梅見五祖弘忍,聽五祖講《金剛經》,再聽到這句話而豁然大悟。 《金剛經》受到漢傳佛教長久普遍的重視,是一部深入中國,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的一部經典。今天,我們做簡短介紹,看看《金剛經》到底說了些什麼。
  • 《金剛經》和修學淨土宗有什麼關係?
    《金剛經》和淨土經典、淨土宗的修學有什麼關係?答案是:「不但有關係,而且關係極為密切。」同修們都知道,淨土宗三經是大乘經典,《金剛經》更是大乘了義經典。金剛經讀誦、修學《金剛經》對於往生絕對有幫助,對於願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宗同修,不但能夠往生,而且是高品位往生。
  • 修慧不修福,善緣難具足,下一句是什麼?
    外界的現象與名相、內心的能得與所得被破除後(非有),有些弟子執著於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福德、無佛、無法等說空的名相為真實不虛的妙理,墮入斷滅空。福慧雙修,是《金剛經》的心要,對當今世人仍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人生的幸福,事業的成功,都離不開福慧雙修。現實生活中有不少懷才不遇的人,聰明能乾,但為人過於精明而不肯吃虧,修慧不修福,善緣難具足,做起事來往往無人相助,障礙重重。修福的方法很多,及時施出一個微笑、一種關懷,或助他人一臂之力,都是修福的範疇。而在眾多修福中,以布施財物最直接、最具有代表性。
  • 六祖壇經|修持《金剛經》
    修行禪宗的法門,可以參照的根本經典就是《金剛經》,當然在惠能之後,也有《六祖壇經》可以參照修行。如果能夠相信、理解、接受、奉持《金剛經》,就可以直見本性。但《金剛經》太過於奧妙,是最上乘的佛法,持誦可以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不能具說。這部經是為有大智慧和最具慧根的人講說的,而只有小慧根和小智慧的人聽聞了,很難相信。佛法本身沒有高下,智慧和慧根有不同,也是因為作為常人的累世因緣不同的結果,不管是什麼樣的人,本性是沒有差別的。所以各自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法門修行就可以了。
  • 唐代用《金剛經》回向供養鬼神的故事
    值得後輩修學一讀。   殿中侍御史錢方義,故華州刺史禮部尚書徽之子。寶曆初,獨居常樂第。夜如廁,童僕無從者。忽見蓬頭青衣者,長數尺,來逼。方義初懼,欲走,又以鬼神之來,走亦何益,乃強謂曰:「君非郭登耶?」  曰:「然。」  曰:「與君殊路,何必相見。常聞人若見君,莫不致死,豈方義命當死而見耶?將以君故相害耶?
  • 我讀誦十年《金剛經》之後悟得了什麼
    我舉自己讀《金剛經》的例子。我平反之後,再次回到中國佛學院教書,開始讀《金剛經》,那個時候我讀起來,跟我以前所學的、聽的、講的完全不一樣,好像很生疏。 以前慈舟老法師、倓虛老法師也講過,但是回憶他們講過的話,感覺自己不甚理解,反而從那個時候開始讀《金剛經》從不間斷。十年之後,所有的問題自己突然有了解答,這是怎麼來的呢?
  • 誦持《金剛經》的這個好處,你必須要知道!
    佛告訴須菩提說,若有修五戒十善的善男信女,能夠受持讀誦此《金剛經》,如果還被別人輕視作賤,這是由於前世做下了罪業,應該現世遭受惡報。因為現世被人輕視作賤,那麼前世的罪業就抵消了,並且因為這個原因,就可修成至高無上,大徹大悟的智慧。《金剛經》的這個「功能」是別的經典不具備的。
  • 《金剛經 》蔣勳誦讀
    金剛經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 金剛經:讓你在浮躁的年代裡,持一顆沉靜的心
    所以還要把洗潔精也衝乾淨,把水也晾乾,然後才能算一個真正乾淨的碗。 同樣我們當通達了某個法的真正意趣之後,不可以對這個法太執著,該舍的時候就要捨棄掉。 然而, 如果我們還沒有真正通達的時候, 是不是可以隨便捨棄這個法的。
  • 《金剛經》裡隱藏的智慧實相:色與空,無與有,以及無所住心
    在這裡,佛強調不能於各種相中陷入空見,即虛無主義,然而什麼才是真正的色、空、法之實相呢?把佛教經典《金剛經》讀懂就能搞清楚這些問題。1,無所住心菩薩行者(即修行佛道者)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謂無所住就是無差別相分別心,有差別相分別心就有我、人、壽者相之一己著見。
  • 金剛經原文及譯文
    我寂滅後,過五百年將有修持佛法成正果的,對我 剛才說的道理能理解,他們會認為此理真實可信。應當知道,這些人不是從一個佛、兩個佛、三四五個佛那兒來培植自己的善性的,而是從無數個佛那兒來修行種善 根,他們聞說我剛才所講的道理,將在一念之間產生空靈潔淨的信念來。須菩提,我全都能知能見,這些眾生能修得不可估量的福德。」「為什麼呢?」
  • 佛教經典|《金剛經》蔣勳誦讀
    金剛經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