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慧不修福,善緣難具足,下一句是什麼?

2020-12-26 華夏歷史新知

在《金剛經》第一部分(《法會因由分第一》——《能淨業障分第十六》)中,佛陀以般若正觀之思辨模式透視現象世界萬有以及化法、化處、化主等名言概念,皆因緣所生,虛幻不實,因而得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結論(即非××)。一個人若能「於相離相」,妄執的心便能得到降伏。正如《六祖壇經》雲,「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則法體清淨。」

在《金剛經》第二部分(《究竟無我分第十七》——《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中,在「外離一切相」的基礎之上,從心入手,破除世人對「能得」「所得」的執著心。如同對一個學生來說,通過努力學習,獲得了好的成績,自然會生起我能得到好成績的「能得」與「所得」之心。同樣,菩薩在修道的過程中自然會得法、證果、度眾,並能召感好的果報。

然而,若有人因此而認為菩薩的「能得」為實有,心便會住於「能得」的執著中,成為修道的障礙。無論是「能得」,還是「所得」,皆隨因緣而變化,並無一個固定不變的「能得」「所得」(即非××),因而說能而不能,不能而能;得而不得,不得而得,能、所不住,於念離念,內心便不會受身外之物的汙染。外界的現象與名相、內心的能得與所得被破除後(非有),有些弟子執著於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福德、無佛、無法等說空的名相為真實不虛的妙理,墮入斷滅空。

針對這種不正確的知見,佛陀在《金剛經》第三部分(《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以「無所住而生其心」破除弟子們的迷執,破邪即是顯正,樹立正知正見:「離相」並非「斷滅」,否定萬物的存在以及名相的功能,而是如實了知世間一切現象的緣起存在(非空);不執著於能得、所得,並非否定能得、所得,而是於相「不取」「不住」,悟入離於空、有二邊的中道實相(是名××),這才是認識世間一切現象的正確知見,「無住生心」,以便更好地幫助苦難眾生。福慧雙修,是《金剛經》的心要,對當今世人仍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人生的幸福,事業的成功,都離不開福慧雙修。現實生活中有不少懷才不遇的人,聰明能乾,但為人過於精明而不肯吃虧,修慧不修福,善緣難具足,做起事來往往無人相助,障礙重重。修福的方法很多,及時施出一個微笑、一種關懷,或助他人一臂之力,都是修福的範疇。而在眾多修福中,以布施財物最直接、最具有代表性。所以《金剛經》常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來形容福德之大,

「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經典之門》書影 華夏出版社

一個人若能用一顆無私、真誠、隨喜的心廣結善緣,做對社會大眾有利之事,利益無量眾生,自然可獲得無限的善果,無論你做何事,都有人相助,無論你走到哪裡,也都有人照應。這一切都是自己種善因而得來的福德果報。《佛說阿彌陀佛經》中也把修福德看成是往生極樂國土的必要條件,「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從另一方面講,修福不修慧,福中也造罪。生活中有一些含著金湯匙出世的人,生來福報就很大,但因從小嬌生慣養、不思上進,恣意縱情地揮霍祖上掙來的家業。這些人遲早都會使自己陷入困境,落得個敗家子的名聲。這都是有福無慧的惡果正因為如此,佛陀在《金剛經》中特別強調智慧的重要性,「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接著《金剛經》以如下偈頌對佛陀的智慧作總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首偈語告訴我們,人生如夢,苦樂如泡影,成敗如朝露,榮華富貴如浮雲,名利如鏡花水月,宇宙間萬事萬物瞬息變幻,無時無刻不在變化。

一個人若能領悟到一切萬法的本質皆緣生緣滅,看透自我、苦樂、名利、美色等世間萬物之心便會生起,這樣就能逐漸明白凡事不必過於執著,應以隨緣的心態做事:順境時珍惜眼前所有,以良好的機緣去成就事業,活出幸福的人生;逆境時,則坦然地去面對、承受、化解人生中的各種困苦,笑對人生,活得輕鬆、自在。如此,無論順逆境,一個人都能坦然面對世間的悲歡離合、炎涼冷熱,超越成敗、榮辱和得失,甚至是生死。

「福德」與「智慧」猶如鳥之雙翼、車之雙輪,缺一不可。外修福以利他,內修慧以自利,福慧雙修,方能修得「萬德莊嚴、智慧如海」的圓滿佛果。同樣,日常生活中,只要我們福慧雙修,以此來莊嚴我們的人生,事業必有所成,人生必有坦途。

相關焦點

  • 如何在解脫之道上修足福慧
    因此,修福實際上就是修種善因、結善緣的過程。那麼,何為善因善緣呢?簡單的說,勤修十善業就是在種善因,包括:1、不殺生,2、不偷盜,3、不邪淫,4、不飲酒,5、不妄語,6、不兩舌,7、不惡口,8、不綺語,9、不貪,10、不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結善緣。平時要多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勤加修習則可成就人天之福、解脫的資糧。
  • 四種福相,一定要修
    相貌本溫純,如果內心變得惡毒,時日久之便會修得兇惡醜相;相貌本兇惡,如果內心變得慈悲,便會修得富貴相。慈悲的心腸行為,好的面容相貌,一定會給你帶來具足的福報運氣。而這四種福相一定會給你不一樣的心貌,不一樣的人生。端莊厚道端嚴正直是一種為人的氣質,莊重的人不會惹的違緣,無論其行為得人信服,言語沉穩動人。
  • 本煥老和尚:發菩提心 培福修慧
    他經常在這裡給大家講經說法,宏揚佛法,使得很多的人都來相信佛法,修學佛法,行持佛法,培福修慧,這是很難得的。剛才講到佛法不可思議,就因為有了淨慧法師在這裡說法,在這裡宏揚佛法,你們大家才有機會聞法。聞了法以後就要修、就要學。我們學習佛法最主要的是要行。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談經 三百餘會,主要還是行。千經萬論說來說去也是要行。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本來自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
  • 精進過節|修福和沒有修福是有天壤之別
    > 福報大的人,身體健康、經濟非常好,面相莊嚴,六根圓滿具足。福報不夠的人,一出生,沒錢、殘廢、聾啞、智障;生意怎麼做怎麼賠錢;所交的朋友沒有一個是好朋友的,都是酒肉朋友,這個就是有修福跟沒有修福的人,是天壤之別的。千萬不要說:我只有念佛。這個福是很重要的。為什麼福很重要?
  • 企業要不要修善緣
    前些日子我在做年終回顧的時候,以及職場福利課的時候,都會強調,修善緣,結善果。作為個人,做一些幫助別人的事情,不只是一種道德選擇,其實也是一種價值投資,有耐心,肯堅持,時間會給予你超出想像的回報。我知道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誇大其詞,如果你非要說今天做了一件好事,明天就得到回報。或者偶爾幫助了一個人,就盯死了他必須給你超出預期的回報,那確實多半都要失望透頂。
  • 什麼叫做善緣,什麼是七聖財?
    這表示過去剛開始結緣的時候,兩人很好,以為是善緣,其實這叫有染之緣,這個「好」若是依附於眾生的貪、嗔、痴,就不是善緣,因為能初善者,中未必善、後也未必善,要初善、中善、後善,善始善終,才是真正的廣結善緣。 有師兄經常會問,周圍的親戚朋友,我要不要去救度?不救、不度有違菩薩願力,但是要度化他們,很可能會招惹煩惱。
  • 佛教:有這兩種「福相」的人,命好福厚,一定要修出來
    那麼哪兩種相貌是好的呢,我們能修出來嗎?怎麼修呢?這兩種「福相」就是:莊嚴相和慈悲相。莊嚴相和慈悲相一般都用在佛菩薩身上,但有些修行人經過今生和累世的修行,也能修成莊嚴相和慈悲相。我們知道佛陀開悟後也具有莊嚴相,據說佛陀在世時,有時不用開口說法,只是盤腿一坐,就把聽眾的眾人震懾住了。佛菩薩的莊嚴相併不是與生俱來的,也是在累世的修行中得到的。
  • 別人請客,吃的也是自己的福報,因緣果報,絲毫不差
    虛雲老和尚說,修慧必須明理,修福莫如惜福。我們生活中所擁有的一切都是自己的福報,哪怕是一粒米,一滴水,只要是自己浪費的,都是在浪費自己的福報,所以不可隨意浪費,要珍惜自己生活中所擁有的一切。佛教講,因果通三世,今生有福之人,定是前生修的善業,感召今生享受福報。所以命中有福要惜福,命中妹福要修福, 能一面修福,一面惜福,自己的福報就會不斷上升。修福和惜福都體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現在社會,朋友之間相互請客的現象比較多,尤其是生意人,或者在公司是高管職位,都會有很多人請客吃飯。
  • 「結善緣,修善果」:你的運勢怎麼樣,看這四點就行了
    我一直覺得,我們的老祖先的「結善緣,修善果」,其實和西方的心理學,那是一樣的,有著同樣的哲學基礎。所以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人的運勢咋樣。要想有好的運勢,你得做到以下幾點。《道德經》裡面認為,「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江河湖海之所以成為百河之王,因為他們能經常走在最底下的位置。那些沒有虔誠心態的人,其運勢也無法起來,因為一直高高在上,無法吸引別人聚攏在他身邊,自然以後難成大事。
  • 福相都是修出來的,看看這3種人,包括你嗎?
    有福報的人,相識遍天下,相知也遍天下。所以因果是很重要的,只要跟大家結好因,廣結善緣,就會有好果。正所謂:「一切眾生相,皆從心地生。」佛說:福有福相,業有業報。不同的人心,便產生了眾生的相貌,所以說生活中,有福報的人,往往會有福相。福相都是修出來的,慈施為兆,不貪不怨,自會充滿歡樂和清福。人有3種福相,都是修出來的,看看你有嗎?能修得這3種福相的人,一定會有好福氣。
  • 廣結善緣要以智慧為先導
    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人,應當以七聖財的具足與否,作為核心來檢查。也就是說,這一個善知識是否具足了七聖財?具足了信財、戒財、慚財、愧財、聞財、舍財、慧財,具足這七個聖財,這樣來與這些善知識廣結善緣;而不是重於表相的大名聲、大道場,依這個表相來決定是善淨或染惡。所以,佛弟子選擇善知識,要依善知識開示的內容,這個善知識開示的內容是符合聖教、符合正理的。
  • 黃財神及簡短修法
    此咒猶如寶瓶、如意寶、如意樹,隨所願求,無不遂意,獲福甚多,是痛苦無依眾生之解脫皈依處。非但持誦,僅只視咒,即不生病。持誦此咒,無有愁苦憂惱,衣食財寶具足,多聞聰慧,無病長壽。 三、故事 黃財神又名黃布祿金剛,是藏傳佛教各大教派普遍供養的五姓財神之一,為北方司財眾部之首,掌諸寶庫,為眾財神之首。
  • 佛法修學的三個果位,阿羅漢.菩薩.佛
    所以從凡夫證到阿羅漢果位也是相當不容易的,至少到現在證阿羅漢果位的人我還沒有福報與機緣見到聞到。按照正常修學次第,要斷見思煩惱障,再斷塵沙煩惱障,最後斷無明煩惱,這三障哪一障都不容易斷。從菩薩到佛斷除無明煩惱需經歷三大阿僧祗劫,時間是個天文數字。
  • 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法身大士所修的無量無邊功德,在這一句名號裡頭...
    一句阿彌陀佛 是最吉祥的祝福 圓滿具足一切功德【匯集】心得分享 1-3期線上網絡微信群學習班【道德講堂 七天課程】轉載分享 功德無量明明講,五逆十惡臨命終時能夠懺除業障,能夠懺悔、能夠認錯,能懺悔,後不再造,發願念佛求生淨土,阿彌陀佛都來接引
  • 人世間的善緣,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這表示過去剛開始結緣的時候,兩人很好,以為是善緣,其實這叫有染之緣,這個「好」若是依附於眾生的貪、嗔、痴,就不是善緣,因為能初善者,中未必善、後也未必善,要初善、中善、後善,善始善終,才是真正的廣結善緣。有師兄經常會問,周圍的親戚朋友,我要不要去救度?不救、不度有違菩薩願力,但是要度化他們,很可能會招惹煩惱。
  • 從持咒也著魔被附體,談系統完整修法的重要性
    念誦十多億本尊心咒也可能變為厲鬼或邪魔據慈誠羅珠堪布的《慧燈之光》載:在沒有菩提心的情況下,即使念誦了十多億的本尊心咒,如果發心和修法不正確,來世就可能會立即變成厲鬼或邪魔之類具備神力的眾生。就像學霸,不需要什麼課後輔導就可以一馬當先,而其他人則需要特別輔導。有些人他前世積累的福報比較大,一福壓百禍,今生不會遇到多少魔障和違緣,他直接修寂靜尊就足以成就。但是有些人不一樣,一修行,就會出現很多障礙和非人魔障,或者什麼當地的精怪來挑釁,不修的話,就會出現障礙。
  • 憤世嫉俗的憤青,都是有慧無福導致的
    修行要修福修慧,有福沒慧,這個福報也用的無聊。就像有些人很有錢,不知道怎麼用,富二代一下子來了很多錢,他自己都不知怎麼用。只能隨便花、亂花,造地獄業。那福報不夠,智慧多,就是窮書生。窮的背後就是酸。這就是沒有福報的原因。沒有福報,又多了智慧,也是苦。沒福報,你講的話沒有力量,沒人聽,雖然是真理,卻沒人聽。因為沒有福報。這時,就會導致這類人,第一個是狂妄。都覺得自己對,別人錯。就是狂妄,有些修禪宗的,很容易變成這類毛病。一般來講,修禪宗而沒有福報的,都不是真禪宗,都叫口頭禪,不管出家在家,都不是真禪。
  • 讀誦《地藏經》得福得慧,消災免難
    佛陀在經中讚揚了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宏大誓願。 祈願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罪業懺除 祈願眾生得福得慧,消災免難
  • 修淨宗念佛法門,清淨心是根本
    我們同學,特別是發心學講經說法的同學,你們要發大心,要發作佛的心,十法界我們走佛的道路,不走其他的道路,你才會有成就,你才能真正續佛慧命,廣度眾生。如果這裡面夾雜自私自利,不但不能廣度眾生,不能續佛慧命,怕的是自己免不了墮落,免不了三途果報,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 實修攝要(下) | 理饒朗巴
    最後當行具量回向,其後下坐。如若不能長時精勤堅持等引,僅為空口徒說之見,貌似行住轉道之修,極難解脫心之相續。1.2 後得者覺性稍緊無散之中,行往坐臥說話做事,悉皆覺性自之妙力,當以無執自解之法,離諸欣厭無所取捨以為道用。2.行者分二:八法等味之密行;善惡取捨依經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