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學的三個果位,阿羅漢.菩薩.佛

2020-12-14 自由飛翔看破放下

佛陀當年住世,示現十九歲出家,三十一歲成道。經歷了十二年的求索.問道.苦行,從最初苦行林短暫的停留,到最後訪問阿羅藍仙人,這是當時古印度數論派的權威,依他的教法修行可達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這是六道輪迴裡天界的最高處,也是當時印度修行者智慧的最高峰。

當然也很了不起,至少在當時六道的情形古印度的修行者己瞭然於胸。但這些並不是佛陀所追求的解脫生死之法,所以在當時的全印度沒有一個證得佛法果位的人,儘管佛法最低的果位阿羅漢果的人都沒有,佛陀在當時沒有找到一個可以為師的人。

當佛陀在菩提樹下發下最堅固的金剛誓言,不覺悟絕不下此座。

夜睹明星,把十二年所學全部放下而豁然開朗,"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就是佛陀成佛的最初宣言,佛陀開悟後建立他的教學綱領,四十九年所有的講經說法,都依他最初證悟的宣言而展開。這也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下手處。

凡夫和佛最本質的區別,佛陀一開悟就告訴我們了。無非是佛放下了妄想分別執著,而凡夫沒有放下。正是這三大煩惱障礙我們覺悟成佛,才在六道輪迴裡頭出頭沒。苦不堪言,求出無期。

妄想分別執著,這是通俗說法。佛學名詞是: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見思煩惱就是執著,塵沙煩惱就是分別,無明煩惱就是妄想。

如果我們放下執著,突破見思煩惱之障,對世出世間法不執著,就超越六道。在佛教教學果位上就稱為阿羅漢,這是出世間法最低的學位。拿到這個學位,永遠不會退轉到六道去受苦。若進一步,對於世出世間法不分別,塵沙煩惱斷了就稱作菩薩,果位高於阿羅漢。

菩薩不分別不執著,比阿羅漢的境界更高,又斷了一層塵沙煩惱障,但是還未超越十法界的範圍。必須把妄想(無明煩惱)斷幾分,《華嚴經》講的四十一品無明只要斷一品,就超越十法界的範圍,入一真法界。剩下的那些微細妄想,大乘經講要三個阿僧祗劫才能斷盡。然後取得最高學位就是佛。

這與世間法教學次第沒有差別,世間法教學從幻兒園到小學到中學畢業,沒有學位。到大學畢業才有個學士學位,研究生畢業是碩士學位,博士畢業為博士學位。

那麼佛法的學位也有三個,阿羅漢.菩薩.佛。

這三個學位的取得,佛陀用了十二年的時間。在當時的古印度,在佛陀覺悟之前,一個證阿羅漢果的人都沒有。所以從凡夫證到阿羅漢果位也是相當不容易的,至少到現在證阿羅漢果位的人我還沒有福報與機緣見到聞到。

按照正常修學次第,要斷見思煩惱障,再斷塵沙煩惱障,最後斷無明煩惱,這三障哪一障都不容易斷。

從菩薩到佛斷除無明煩惱需經歷三大阿僧祗劫,時間是個天文數字。尤其相對於末法時期眾生的根性,凡夫習性更加浮躁頑劣剛強難化,按正常次第修行,障礙重重,難度可見一斑。

佛陀早己知道了末法時期眾生的根性,慈悲到極處,拋出一個淨土修行法門。借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四十八大願願力的加持,先留學到阿彌陀佛在十劫以前就為我們建好的"佛教大學」,只要到那裡,阿彌陀佛就加持你一個阿鞞跋致七地菩薩的果位。

到那裡,你的執著分別自然就沒有了。也就是你的塵沙煩惱見思煩惱自然就斷了。為什麼?因為你的身是金剛不壞之身,化身無量,壽命無量,你還執著你的身嗎?西方極樂世界黃金為地七寶具足,一真法界的修學環境。極樂世界的人相貌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一樣的無差別,受用平等如意具足,你還有分別執著的必要嗎?

所以從佛教經典上來分析判斷,雖然你在此地修行,可能一項煩惱障都沒有突破,但到極樂世界至少見思障塵沙障不會現行。因為你是親見阿彌陀佛,親自聽他講經說法,與諸上善人聚會一會,與觀音勢至為同參道友,修學環境殊勝,法緣殊勝,修學成就自然殊勝。

《無量壽經》雲:"複次阿難,彼佛剎中一切菩薩禪定.智慧.神通.威德,無不圓滿。諸佛密藏,究竟明了,調伏諸根,身心柔軟,深入正慧,無復餘習。」

通過讀誦淨土經典,其實極樂世界就是一所法界最壯嚴最殊勝;教學環境教學設備師資最好;還最好考的佛教大學。

比如《無量壽經》對極樂世界講堂精舍的描述及菩薩修學的狀態,便可管中窺豹,略見一斑。

"又無量壽佛講堂精舍,樓觀欄楯,亦皆七寶自然化成。復有白珠摩尼以為交絡,明妙無比。諸菩薩眾,所居宮殿,亦復如是。中有在地講經誦經者;有在地受經聽經者;思道及坐禪者,各自念道.說道.行道,莫不歡喜。"

如果想更多的了解極樂世界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請讀誦淨土三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

依淨土修學法門,你可以從凡夫地越過阿羅漢直接到七地菩薩的果位(屬於跳了一級),在佛法裡叫橫超三界。

學生是七地到等覺的菩薩,老師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人事環境不是老師就是學生,社會關係很簡單,同學關係,師生關係。這不是學校是什麼?最後"留學"的菩薩學業圓滿,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的最高學位。最後又回到十方世界講經說法從事佛陀的多元文化的教學事業。

按照佛法教學修行的次第,有一條易行道,那就是凡夫.菩薩.佛。這個易行道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相信淨土法門,相信有一個極樂世界,相信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並發願今天一定去那兒留學,落實淨業三福,信願行三資糧具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板樂世界這所佛教大學的大門一直向你敞開!

相關焦點

  • 佛教供奉的對象:阿羅漢果位、四大羅漢與十六羅漢
    佛教具有非常龐大的體系,供奉的對象也很多,包括菩薩、羅漢、護法天神等。在中國境地,不同時期流行供奉的對象也有所變化。而且,這些供奉對象有的經過藝術加工,演變為中國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有的沾染中國文化,轉變為中外結合友好紐帶。話不多說,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佛教供奉的對象:阿羅漢果位、四大羅漢與十六羅漢。
  • 佛弟子與如來、菩薩、阿羅漢、外道的關係
    同樣的道理我們今天發菩提心之後,要行菩薩道,也會承受無量的磨難,經受種種苦惱,方能像過去諸佛一樣走到涅槃城。因此,我們現在的色身就是我們成就佛道的工具,這個「身」和過去恆河砂諸佛如來、未來無量十方如來的「身」一摸一樣「。總之,我們要珍惜自己來之不易的「色身」,依止三寶學修佛法。
  • 佛、菩薩、羅漢、天神
    佛教諸神有著龐大的體系,在五臺山的寺院中常見的有佛、菩薩、羅漢、天神。佛是佛陀的簡稱,意為覺者,是佛教修行的最好境界。覺有三層含義,自覺、覺他和覺行圓滿。羅漢和天神卻最後兩項,菩薩缺最後一項,只有佛才是三項俱全。
  • 佛法:阿羅漢,菩薩,佛在智慧上的差別有多大
    佛最後的形象是自行,化他,覺行圓滿。但就自行來說,自行就是自我充實,自我修行,達到內聖的境界,內聖的境界是得到一切智的成就,這個成就阿羅漢就可以通達,但阿羅漢只是自了漢,無法化他,沒有利益有情眾生的心意。
  • 《楞嚴經》雲:「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洩佛密因,輕言未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真正的意思是什麼?
    菩薩還有一種無隱慈,就是他會把他的所知全部告訴人家。譬如說,如果修學佛法應該要斷我見,應該怎樣修解脫道、怎樣最後解脫,那解脫的關鍵也須要有無餘涅槃的本際,要有阿賴耶識。告訴眾生所有應該學的東西,他都鋪陳出來,完全沒有隱瞞,這也是菩薩的無隱慈;也就是說,菩薩在度化眾生的時候,他不會像世間人那樣子故意留一手,菩薩不這樣子,菩薩都很直心清淨,想要把正確的佛法教導給眾生。可是當菩薩行無隱慈的時候,直心清淨而行時,有時候眾生也不領情,乃至因為這樣子產生毀謗。
  • 佛法所說的出世間聖人,是指哪些聖人?
    佛法所說的出世間聖人,分為解脫道和佛菩提道兩方面。解脫道的聲聞四果人應算是聖人,然而這是指解脫道而言,若就佛菩提道而言,則不是如此。聲聞的果位分為四種,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聲聞阿羅漢都不知菩薩智慧的境界,何況初、二、三果人又怎麼可能了知呢?由此可知,聲聞阿羅漢並不了知《金剛經》的境界,於《金剛經》的法義及智慧的境界全然不知。因此,《金剛經》的境界對聲聞阿羅漢而言,是不可思議的深妙境界。大乘菩薩的般若智慧,並不是聲聞阿羅漢的智慧所及,所以說聲聞阿羅漢是愚人。
  • 阿羅漢和圓教菩薩有何不同?
    「阿羅漢」,是梵語音譯而來,含有三義: 一者,應供。因為修了苦、集、滅、道四聖諦,而成就了阿羅漢的果位。他是應自己的這種修行而證果,是不是叫「應供」?因果報應。也有解釋為他應該得到人天的供養。佛把我們的肉團身說成是什麼?是地、水、火、風「四大毒蛇」啊!是劫奪我們法身慧命的強盜土匪。阿羅漢開了宿命通以後,觀察到自己無量的生生世世在六道輪轉受苦、每一個細胞都在流血流淚,因此而感到無比恐懼。其根本原因就是把這個肉團當成了我。因為把它當成了我,所以才貪吃、貪玩、貪樂;因為貪吃、貪玩、貪樂,所以才生生世世都在受苦。貪吃、貪玩、貪樂,你必然會傷害到其他眾生;傷害了其他眾生,你必然要還債。
  • 《小乘》《大乘》《大乘密宗》修行的成就果位
    所謂的解脫,就是指脫離輪迴的大苦海,獲得阿羅漢,菩薩,圓滿成佛的任何一種成就果位,因為這些修行獲得解脫的成就者們,都已經能夠自在地超越六道輪迴的束縛,再也不必被動地真實遭受一切痛苦煩惱的困擾。如果修持遠道因相乘,根據《十地經》《入中論》等等經論所述,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此第經歷五道,菩薩十地(初地菩薩~二地菩薩……十地菩薩),實修世俗諦菩提心與勝義諦菩提心,以六波羅蜜圓滿福慧二資糧。
  • 為什麼有人會誤以為「阿羅漢就是佛」?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首先祝福大家:心想事成,福慧增長!今我們要來探討一個題目:有人問到佛跟阿羅漢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會有人有這個問題出來?因為少部分的學術界人士,他們認為阿羅漢就是佛,這樣對嗎?如果以聲聞的修行果位來講,是從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當他證得四果,也就是在聲聞人的最高果位時,他就是阿羅漢。
  • 佛法的大乘與小乘到底有什麼區別?遠不止渡人渡己這麼簡單!
    眾所周知,佛法有大乘與小乘之分,小乘重於度己,而大乘則重於普度眾生。在梵文中yana的意思便是乘,即「乘載,道路」。在佛教的歷史中,有個極其重要的轉折點——後期佛教的出現。他們以普度眾生為己任,想要引導所有人脫離苦海,達到彼岸修得佛果,這便是大乘之意。後期佛教認為包括原始教派的其它佛教派都屬於小乘佛教,因為他們都以度己為目標,每日的修行以求自身能修得正果。當然,這一稱呼原始佛教並不承認,他們仍採用原來的名稱,直到今日依舊如此,這一點在緬甸,泰國等佛教中都有據可循。
  • 《楞嚴經素解》:二十五位菩薩紛紛登場,宣說自己的法門為第一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音聲為上。【解釋】爾時世尊,普告眾中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此時世尊普告法會中各位大菩薩,及各位已經證得漏盡大阿羅漢(漏盡就是無漏,六根如同六個城門,已經無物慾賊人從城門漏進來汙染本心了,稱之為無漏)。汝等菩薩及阿羅漢,生我法中,得成無學。吾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 如何判斷他人是否真的達到覺悟狀態,以及他們說的是真的佛法嗎?
    現在有非常多的人,滿口的佛法,甚至用佛法去開設了一些心靈的課程,這些人也說自己是覺悟的。 我們站在一個初學佛的角度來說, 怎麼去判斷這些人是否真的已經是達到覺悟的狀態呢?他們說的是真的佛法嗎?師父答:佛在戒律裡面曾經明言,即便是自身已證得了阿羅漢,都不能對外宣說。 因為這當中可能會有誤會。
  • 金剛經第十一: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都是什麼意思
    小乘佛法的終極果位,就是四果羅漢——分別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不過在此之前,我們先總體介紹一下這個概念。我們經常聽到「阿羅漢」這個詞,其實這是個梵語發音,含有三種意思——殺賊,應供,無生。
  • 泰聖閣 佛牌法相等級分類你知道嗎?
    南傳佛教注重佛陀和證得阿羅漢果位,並無北傳佛教中的菩薩一說。也是源於此,中國善信如何供奉泰佛以及擺設佛壇一直眾說紛紜。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佛」,「佛」具足叫「佛陀耶」,中國人喜歡簡略,因此「陀耶」二字沒有譯成中文。「佛」若翻譯成中文,即「覺」,覺悟之意。
  • 佛教:了解一下,修學《金剛經》的十八種功德利益!
    二、故修學《金剛經》就會得到,積蓄無量陰德的功德利益。在誦讀《金剛經》之時,開篇就已寫有「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而這些比丘,無一不是已證阿羅漢果位的修行者。他們如何證的果位,皆是聽聞佛法。但佛去執著這些功德利益了嗎?
  • 佛前上供水果,這2點「禁忌」,一定要注意!
    許多善信也常常會選擇在初一、十五或者寺院舉行法會時做供養,以修功德。佛門裡供養方式比較多,常見的主要有供花、供果、供水、供燈、供香、供樂等等。但不論供養什麼,我們切不可帶有功利心,不要將其視為與佛菩薩的「交易」,妄想以此換取與佛菩薩的感應。佛菩薩不缺世人的供養,更不會以此區別對待眾生。我們做供養,一來是為表達自己的恭敬感恩之心,二來是培養自己的布施利他心。
  • 佛前上供水果,這4點「禁忌」,一定要小心!
    很多人質疑,佛前供養,難道佛菩薩會吃嗎?當然不會,我們不要迷信那些民間說法。佛菩薩不需要眾生的供養,一切供養行為都是為了圓滿供佛人的功德。佛菩薩福慧圓滿,無二無分別,不會因你供養得多而偏袒你,也不會因你沒有供養而開罪於你。功德大小不在形式,而在於是否用心。善良慈悲的人,哪怕不信佛,不做供養,也福德無量。
  • 佛法實相是不能以思維認識和分析方法來理解的智慧
    要使眾生證得佛智佛見,才出現於世。舍利弗,這就是諸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的緣故!」釋迦牟尼佛繼續對舍利弗說:「諸佛如來,他們只是教化眾生發菩薩心,行菩薩道。他們的所作所為,常常是為了這個大事因緣,也就是用佛智佛見,開示悟導眾生。舍利弗!佛僅僅以這唯一的佛乘,為眾生說法,不再有別的其他佛乘,譬如大乘、小乘等二乘的區分,又如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的區分。
  • 菩薩正行第9集 初發心菩薩應具備的條件及修學要點
    在上一次的節目當中,我們說明了,三品菩提心的抉擇,還有一部分沒有講完,今天我們先繼續,沒有講完的部分。  上次我們談到:即使是已經發心的人,他的三種菩提性,並不是絕對不變的。有的人他不一定是聲聞種性,也許只是運氣不好,他遇到了聲聞之師,所以才修學聲聞法;但是如果後來遇到了緣覺之師,他就可以進一步修學因緣法,乃至因為勤修一切善法,而不斷的增上,後來有機緣遇到了教大乘法的菩薩,那麼他就可以再增上,修學佛菩提。佛陀說:如果像這樣善於往上修進的人,我們就稱他是菩提心不退。而如果不努力修進的話,那麼就稱為有退。他可能由佛菩提退為緣覺菩提,乃至再退為聲聞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