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當年住世,示現十九歲出家,三十一歲成道。經歷了十二年的求索.問道.苦行,從最初苦行林短暫的停留,到最後訪問阿羅藍仙人,這是當時古印度數論派的權威,依他的教法修行可達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這是六道輪迴裡天界的最高處,也是當時印度修行者智慧的最高峰。
當然也很了不起,至少在當時六道的情形古印度的修行者己瞭然於胸。但這些並不是佛陀所追求的解脫生死之法,所以在當時的全印度沒有一個證得佛法果位的人,儘管佛法最低的果位阿羅漢果的人都沒有,佛陀在當時沒有找到一個可以為師的人。
當佛陀在菩提樹下發下最堅固的金剛誓言,不覺悟絕不下此座。
夜睹明星,把十二年所學全部放下而豁然開朗,"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就是佛陀成佛的最初宣言,佛陀開悟後建立他的教學綱領,四十九年所有的講經說法,都依他最初證悟的宣言而展開。這也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下手處。
凡夫和佛最本質的區別,佛陀一開悟就告訴我們了。無非是佛放下了妄想分別執著,而凡夫沒有放下。正是這三大煩惱障礙我們覺悟成佛,才在六道輪迴裡頭出頭沒。苦不堪言,求出無期。
妄想分別執著,這是通俗說法。佛學名詞是: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見思煩惱就是執著,塵沙煩惱就是分別,無明煩惱就是妄想。
如果我們放下執著,突破見思煩惱之障,對世出世間法不執著,就超越六道。在佛教教學果位上就稱為阿羅漢,這是出世間法最低的學位。拿到這個學位,永遠不會退轉到六道去受苦。若進一步,對於世出世間法不分別,塵沙煩惱斷了就稱作菩薩,果位高於阿羅漢。
菩薩不分別不執著,比阿羅漢的境界更高,又斷了一層塵沙煩惱障,但是還未超越十法界的範圍。必須把妄想(無明煩惱)斷幾分,《華嚴經》講的四十一品無明只要斷一品,就超越十法界的範圍,入一真法界。剩下的那些微細妄想,大乘經講要三個阿僧祗劫才能斷盡。然後取得最高學位就是佛。
這與世間法教學次第沒有差別,世間法教學從幻兒園到小學到中學畢業,沒有學位。到大學畢業才有個學士學位,研究生畢業是碩士學位,博士畢業為博士學位。
那麼佛法的學位也有三個,阿羅漢.菩薩.佛。
這三個學位的取得,佛陀用了十二年的時間。在當時的古印度,在佛陀覺悟之前,一個證阿羅漢果的人都沒有。所以從凡夫證到阿羅漢果位也是相當不容易的,至少到現在證阿羅漢果位的人我還沒有福報與機緣見到聞到。
按照正常修學次第,要斷見思煩惱障,再斷塵沙煩惱障,最後斷無明煩惱,這三障哪一障都不容易斷。
從菩薩到佛斷除無明煩惱需經歷三大阿僧祗劫,時間是個天文數字。尤其相對於末法時期眾生的根性,凡夫習性更加浮躁頑劣剛強難化,按正常次第修行,障礙重重,難度可見一斑。
佛陀早己知道了末法時期眾生的根性,慈悲到極處,拋出一個淨土修行法門。借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四十八大願願力的加持,先留學到阿彌陀佛在十劫以前就為我們建好的"佛教大學」,只要到那裡,阿彌陀佛就加持你一個阿鞞跋致七地菩薩的果位。
到那裡,你的執著分別自然就沒有了。也就是你的塵沙煩惱見思煩惱自然就斷了。為什麼?因為你的身是金剛不壞之身,化身無量,壽命無量,你還執著你的身嗎?西方極樂世界黃金為地七寶具足,一真法界的修學環境。極樂世界的人相貌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是一樣的無差別,受用平等如意具足,你還有分別執著的必要嗎?
所以從佛教經典上來分析判斷,雖然你在此地修行,可能一項煩惱障都沒有突破,但到極樂世界至少見思障塵沙障不會現行。因為你是親見阿彌陀佛,親自聽他講經說法,與諸上善人聚會一會,與觀音勢至為同參道友,修學環境殊勝,法緣殊勝,修學成就自然殊勝。
《無量壽經》雲:"複次阿難,彼佛剎中一切菩薩禪定.智慧.神通.威德,無不圓滿。諸佛密藏,究竟明了,調伏諸根,身心柔軟,深入正慧,無復餘習。」
通過讀誦淨土經典,其實極樂世界就是一所法界最壯嚴最殊勝;教學環境教學設備師資最好;還最好考的佛教大學。
比如《無量壽經》對極樂世界講堂精舍的描述及菩薩修學的狀態,便可管中窺豹,略見一斑。
"又無量壽佛講堂精舍,樓觀欄楯,亦皆七寶自然化成。復有白珠摩尼以為交絡,明妙無比。諸菩薩眾,所居宮殿,亦復如是。中有在地講經誦經者;有在地受經聽經者;思道及坐禪者,各自念道.說道.行道,莫不歡喜。"
如果想更多的了解極樂世界的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請讀誦淨土三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
依淨土修學法門,你可以從凡夫地越過阿羅漢直接到七地菩薩的果位(屬於跳了一級),在佛法裡叫橫超三界。
學生是七地到等覺的菩薩,老師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人事環境不是老師就是學生,社會關係很簡單,同學關係,師生關係。這不是學校是什麼?最後"留學"的菩薩學業圓滿,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佛的最高學位。最後又回到十方世界講經說法從事佛陀的多元文化的教學事業。
按照佛法教學修行的次第,有一條易行道,那就是凡夫.菩薩.佛。這個易行道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相信淨土法門,相信有一個極樂世界,相信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並發願今天一定去那兒留學,落實淨業三福,信願行三資糧具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板樂世界這所佛教大學的大門一直向你敞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