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所說的出世間聖人,分為解脫道和佛菩提道兩方面。解脫道的聲聞四果人應算是聖人,然而這是指解脫道而言,若就佛菩提道而言,則不是如此。
聲聞的果位分為四種,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初果又名須陀洹果,二果又名斯陀含,三國又名阿那含,四國則名阿羅漢。這四種果都是聲聞、緣覺二乘的聖人,也就是解脫道上的聖人。
二乘聲聞、緣覺的四種聖人,在大乘佛菩提道而言,並不是聖人,反而是愚人,因為即使聲聞阿羅漢都不曾證得大乘菩薩第一義諦之法界實相心,愚而不知此實相之境界,所以不名為聖人。
聲聞阿羅漢都不知菩薩智慧的境界,何況初、二、三果人又怎麼可能了知呢?由此可知,聲聞阿羅漢並不了知《金剛經》的境界,於《金剛經》的法義及智慧的境界全然不知。因此,《金剛經》的境界對聲聞阿羅漢而言,是不可思議的深妙境界。
大乘菩薩的般若智慧,並不是聲聞阿羅漢的智慧所及,所以說聲聞阿羅漢是愚人。雖然如此,佛弟子千萬不可起輕慢心,因為聲聞阿羅漢或即使只是初果人,對凡夫眾生而言都已經是聖人,所以不應心生輕慢。就多數眾生而言,要證得聲聞初果已非易事,更何況阿羅漢的解脫果位?
若就大乘別教而言,有三賢位的賢人,也有初地以上的聖人。三賢位的菩薩是指已證得法界實相如來心而明心者,能於親證後安住不退轉,如此名為第七住,是七住位菩薩。
若明心又見性者,則為十住菩薩。從七住位開始,至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都是屬於三賢位菩薩。
若是進入初地,便是別教的聖人,從初地以上乃至佛地果位,都是佛法別教中的聖人。自古以來,地上菩薩來人間度眾生似乎不多,即使有,地上菩薩在人間弘法,眾生也多是難以相信,可是有善根福德的人還是會相信,只是極少數而已。
由此可知,眾生真的福薄、難度,這大概就是地上菩薩多不願來人間說法度眾生的原因吧。個人相信有地上菩薩在人間弘法,不知道佛弟子是否也相信?
大乘菩薩第一義諦地智慧的修證極為困難,必須無量劫中,在無量佛所種諸善根,才有可能,又不只是如此,還要福德、因緣俱足,並且要與善知識親近、修學,最後才能在因緣成熟之後,由善知識相助,才有機緣悟入。
悟入法界實相如來藏心之後,就初步具有般若總相智,但這仍是要能夠安住不退轉,才算是真正具有此總相智,這就是大乘菩薩極重要的修證。
無為法的智慧修證,只有大乘別教的菩薩才有。在菩薩證得法界實相如來藏心不退轉後,便能獲得般若總相智,以此總相智為基礎而繼續進修別相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等增上慧學。
如此從七住位菩薩開始,向上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乃至無上正等正覺的佛地果位,都是無為法的智慧修證,而其中卻有種種差別。
自明心不退轉後,七住位開始,向上的每一修正都是極為不容易,每一個階位的修證,都可能要百千萬劫的勤苦修學。
悟有深淺,並不是每一個明心的人智慧都是一樣,其中的深淺差別極大。除了見性的境界之外,每一個證悟者的智慧,都是圍繞在真如上而有不同智慧的修證。譬如別相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深淺差別極大。無論是般若總相智、別相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都以無為法而有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