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所說的出世間聖人,是指哪些聖人?

2020-12-14 老傑說道

佛法所說的出世間聖人,分為解脫道和佛菩提道兩方面。解脫道的聲聞四果人應算是聖人,然而這是指解脫道而言,若就佛菩提道而言,則不是如此。

聲聞的果位分為四種,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初果又名須陀洹果,二果又名斯陀含,三國又名阿那含,四國則名阿羅漢。這四種果都是聲聞、緣覺二乘的聖人,也就是解脫道上的聖人。

二乘聲聞、緣覺的四種聖人,在大乘佛菩提道而言,並不是聖人,反而是愚人,因為即使聲聞阿羅漢都不曾證得大乘菩薩第一義諦之法界實相心,愚而不知此實相之境界,所以不名為聖人。

聲聞阿羅漢都不知菩薩智慧的境界,何況初、二、三果人又怎麼可能了知呢?由此可知,聲聞阿羅漢並不了知《金剛經》的境界,於《金剛經》的法義及智慧的境界全然不知。因此,《金剛經》的境界對聲聞阿羅漢而言,是不可思議的深妙境界。

大乘菩薩的般若智慧,並不是聲聞阿羅漢的智慧所及,所以說聲聞阿羅漢是愚人。雖然如此,佛弟子千萬不可起輕慢心,因為聲聞阿羅漢或即使只是初果人,對凡夫眾生而言都已經是聖人,所以不應心生輕慢。就多數眾生而言,要證得聲聞初果已非易事,更何況阿羅漢的解脫果位?

若就大乘別教而言,有三賢位的賢人,也有初地以上的聖人。三賢位的菩薩是指已證得法界實相如來心而明心者,能於親證後安住不退轉,如此名為第七住,是七住位菩薩。

若明心又見性者,則為十住菩薩。從七住位開始,至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都是屬於三賢位菩薩。

若是進入初地,便是別教的聖人,從初地以上乃至佛地果位,都是佛法別教中的聖人。自古以來,地上菩薩來人間度眾生似乎不多,即使有,地上菩薩在人間弘法,眾生也多是難以相信,可是有善根福德的人還是會相信,只是極少數而已。

由此可知,眾生真的福薄、難度,這大概就是地上菩薩多不願來人間說法度眾生的原因吧。個人相信有地上菩薩在人間弘法,不知道佛弟子是否也相信?

大乘菩薩第一義諦地智慧的修證極為困難,必須無量劫中,在無量佛所種諸善根,才有可能,又不只是如此,還要福德、因緣俱足,並且要與善知識親近、修學,最後才能在因緣成熟之後,由善知識相助,才有機緣悟入。

悟入法界實相如來藏心之後,就初步具有般若總相智,但這仍是要能夠安住不退轉,才算是真正具有此總相智,這就是大乘菩薩極重要的修證。

無為法的智慧修證,只有大乘別教的菩薩才有。在菩薩證得法界實相如來藏心不退轉後,便能獲得般若總相智,以此總相智為基礎而繼續進修別相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等增上慧學。

如此從七住位菩薩開始,向上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乃至無上正等正覺的佛地果位,都是無為法的智慧修證,而其中卻有種種差別。

自明心不退轉後,七住位開始,向上的每一修正都是極為不容易,每一個階位的修證,都可能要百千萬劫的勤苦修學。

悟有深淺,並不是每一個明心的人智慧都是一樣,其中的深淺差別極大。除了見性的境界之外,每一個證悟者的智慧,都是圍繞在真如上而有不同智慧的修證。譬如別相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深淺差別極大。無論是般若總相智、別相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都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相關焦點

  • 聖人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孔子所說的西方聖人是誰?
    在《列子》中,記敘了一篇關於誰是聖人的故事。話說,宋國的太宰見到孔子後,開口問道:「孔子你是聖人嗎?」孔子回答:「我哪敢當聖人,我不過是博學多識的人罷了。」於是太宰又問:「那三王是聖人嗎?」孔子回答:「三王是善於使用智力和勇力的人,至於是不是聖人,我不知道。」太宰又問:「五帝是聖人嗎?」孔子回答:「五帝是善於推行仁義的人,至於是不是聖人,我不知道。」太宰繼續問道:「三皇是聖人嗎?」孔子回答:「三皇是順應時勢的人,至於是不是聖人,我不知道。」宋國太宰驚駭萬分,說道:「那麼誰是聖人呢?」
  • 聖人是什麼樣的?
    有時我也好奇,聖人應該是個什麼樣的?人們對聖人的傳說很多很多,但是我不太信這些。比如有人說,聖人在大亍上過,你用屎盆子扣他,他不生氣,只會去河中洗一洗,什麼也不說,因為他把紅塵看破,還有人說一個女人偷情,懷孕了,大家追問孩子父親是誰,大姑娘騙大家說是聖人的,聖人從不辨解,把孩子養大,十幾年後女人後悔了,才說出實情,洗清了聖人的名聲。還有人說老鷹吃鴿子,聖人對鷹說,你不能吃他,鷹說不吃它我死了,聖人說我從我身上割半斤肉吧。鷹才放了鴿子。
  •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而蘇格拉底則強調,自然也好,人生也好,生命也好,它們都必須被理性嚴格地檢驗一下,必須被理性「過濾」一下以後,才能有條件地選擇我們應該接受哪些,應該拋棄哪些。       很巧合的,尼採和老子一樣對常人眼中所說的聖人持有很深的懷疑。尼採發現西方以前被人們百倍尊崇的那些聖人們並不很偉大,有很多所謂的聖人甚至很虛偽,這些聖人以常人還沒有察覺到的方式將這個世界帶入到了水深火熱之中。     老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是世間所能出現的最偉大的一句話!
  • 聖人與芻狗
    甚至,因此確認老子為陰謀家的鼻祖,或者指老子鄙夷儒家,薄視仁義,將人文的一切道德觀念,視為知識的偽裝。見仁見智,各執一端。誰是異端,誰是正見,本來便是各個思想上主觀的認定,也無足為怪。但老子在文言字句上,確是直截了當地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文從字順,難道這不是尖刻諷刺的語意嗎?其實,並非如此,未必盡然。
  • 色狼變聖人?男人的「 聖人模式 」是怎麼一回事?
    各位男性可有想過,為何會有「聖人模式」呢?這是個什麼樣的機制,是怕男人精盡人亡而本能的防禦嗎?搜尋網路上的文章和分享文,大部分男性都說在射後會進入一種無欲無求的境界,甚至有點憂鬱阿!究竟這神秘的聖人模式之成因到底是怎樣呢?破解關鍵點:聖人模式到底是怎麼出現的?
  • 印度神話中的七聖人(Saptarishi)
    在後吠陀經中,出現不同的列表,一些聖人被視作梵天的「心智所生子」(梵文:मनसपुत्र,manasputra),是至高無上的造物主的代表,其他是毀滅者溼婆和維護者吡溼奴的代表。由於這七個聖人也是原初八聖人之一,被視作婆羅門哥特拉的祖先,這些聖人的誕生被神話化了。
  •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夫禾稼、土木、禽獸、魚鱉,皆天之所生,豈吾之所有?然吾盜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寶,谷帛財貨,人之所聚,豈天之所與?若盜之而獲罪,孰怨哉?這個故事說,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齊國有個姓國的人,富可敵國、遠近聞名。宋國有個姓向的窮人,誠誠懇懇來到齊國,向姓國的請教致富捷徑。姓國的說,發財很容易啊,偷就好了。一年脫貧,二年小康,三年富裕,這樣堅持偷下去,就可以榮登各種富豪榜了。
  • 王陽明為何認為「滿街人是聖人」
    從某種意義上說,「萬傑曰聖」意味著這個世界上就沒有聖人,至少成聖是很渺茫的。這是漢儒的觀點。陽明的觀點與漢儒顯然不同,他贊成滿大街的人都是聖人。陽明先生認為每個人都有內在的尊嚴,所以有「一兩之聖人」說。他說,「所以為聖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聖人。猶一兩之金,比之萬鎰,分兩雖懸絕,而其到足色處,可以無愧。
  • 第五章:聖人與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聖人與芻狗從《老子》第一章「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 學佛就要拋開心中狹隘的思想,隨喜所有聖人的誕辰日
    浴佛節聽上去似乎說的很有道理,但其實,佛誕也不是中國的節日,而是源自印度的節日。真正中國聖人孔子的誕辰有幾個人知道呢?香湯浴佛據《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王后摩耶夫人,在藍毗尼花園的無憂樹下,誕生了悉達多太子,太子周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發出「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宣言,隨即從空中直瀉下兩條銀漣似的淨水沐浴在太子的身上
  • 聖人與老鼠的故事
    於是他就回去,對手下說:「留兩個最好的金壺給他。」 國王的人來了,拿走了這個破爛的容器,把金壺放在那裡。幾天過後,這個聖人睜開眼睛,因為要進行晨浴等,他到處找容器——但都不在。他四處都找遍了還是找不到,只是看到了兩個金壺。它們不太方便,過於奢華、精美、沉重,但他還是決定就那麼用了,因為沒有別的可用的。 Life went on for a few days.
  • 聖人比仁者多的不是愛心,而是智慧
    智既指知識,又指智能。人怎能沒有知識又沒有智能呢?歷史上,儒家就代表這種有知識跟智能的人。而其知識與智能,主要從學習得來。智的問題很複雜,我們就先從儒家的性質講起:儒家認為,仁與聖是不同的。這不同在哪兒呢?仁者愛人,可是行仁只能「能近取譬」,由近處做起,先「修己以敬」,再「修己以安人」。
  • 同時在世的三大聖人: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到底發生了什麼?
    道教為什麼說老子化胡,就是因為佛教與老子的道德經同出一轍,有太多相似的道理。老子,孔子可以稱之為聖人,但是,如果把他倆與釋迦牟尼佛都稱之為聖人,是大錯特錯的事情,釋迦牟尼佛是校長,老子和孔子是教師,在婆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是唯一的肉身佛,現在修行再高,也只是大師或法師,釋迦牟尼佛是唯一悟透宇宙萬物的存在,在彌勒佛末成佛之前,是娑婆世界的唯一教主。
  • 2月4日聖人
    聖婦容貌不美,不為父王所喜,配奧爾蘭公爵為妻。公爵對她冷酷無情,聖婦逆來順受,一心敬愛上主。奧爾蘭公爵即王位,為路易十二世,他打算與故王的寡妻亞納結婚,藉口原來婚姻無效。聖婦早已視富貴如蔽履,坦然不以為意,反以無俗務牽累,可專心敬主。一五O一年,聖婦得其所告司鐸方濟各會士嘉俾厄爾神父幫助,倡辦女修院一座,取名為聖母領報會。聖婦經教會當局特準,誓發聖願,無須經過初學訓練。一年後,聖婦安逝於主。
  • 紫薇聖人最新消息:2019年紫薇聖人和紫薇聖女相遇
    紫薇聖人最新消息:2019年紫薇聖人和紫薇聖女相遇
  • 三果聖人還會造罪嗎
    問:善導大師《觀經疏·玄義分》第六和會門當中,也就是《聖教集》472頁說到「次責中輩三人者:諸師雲『中上是三果』者,然此等之人,三塗永絕,四趣不生,現在雖造罪業,必定不招來報」。而《第十八願善導釋》上人解釋說「聖人包括四法界,就是聲聞、緣覺、菩薩與佛,這四法界已經是超越三界六道輪迴,不再造罪造業,受苦受難,屬於超凡入聖」。
  • 薄伽梵:聖人會過時嗎?
    在一些人的眼裡總認為所謂的聖人只是在一時一地是成立的,認為聖人也會過時,如果聖人也會過時,那肯定不是聖人。佛陀的話不會過時嗎?作為虔誠的佛教徒而言,答案必須是不會過時。當然,一成不變的一定是真理,而不是包裹在真理外的隨順世間的那部分。什麼樣的人可以被稱為聖者?一定是無有煩惱的人,哪怕是度眾生這件事,佛陀也是廣度一切眾,而無眾生可度。
  • 為什麼說fate裡的卡蓮是聖人?因為她一直在做只有聖人才會做的事
    有很多人受到所謂的型月四大破鞋稱謂的影響,把卡蓮想成是一個汙穢不堪的風塵女子,在那些人眼裡,卡蓮自然和純潔無瑕的聖人是沾不上邊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如果拋開人物背景,只看在型月裡的所作所為的話,卡蓮的高潔和偉大,甚至還要超過貞德、瑪爾達等老牌聖女。
  • 聖人孔子:弟子是聖人,孫子是聖人,兒子為何是個「二世祖」?
    儒家思想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孔子是歷代公認的至聖先師,孔子座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出類拔萃者七十二人,合稱「孔門七十二賢」,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繼承和傳播者,而弟子中最出色的兩位顏回、曾參,更是都有聖人之稱。
  • 為什麼「當代無聖人」?
    經常有人會問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古代會有出現像孔子、老子這樣的聖人,而當代卻找不到一個聖人?難道人類科學在不斷發展,而思想卻始終沒有進步嗎?再或者有人問,以前會有很多大師出現,而現在卻沒有呢?總之就是「當代無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