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與芻狗

2021-02-13 福慧俱足

從《老子》第一章「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到「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都以似異實同,體同用異的表達,說明道體的會同和作用的差別,由個人身心體會大道和立身處事的體同用異的層次。到了本章,又特別提出一則驚世駭俗的名言讜論,致使後世眾說紛紛,各抒所見。甚至,因此確認老子為陰謀家的鼻祖,或者指老子鄙夷儒家,薄視仁義,將人文的一切道德觀念,視為知識的偽裝。見仁見智,各執一端。誰是異端,誰是正見,本來便是各個思想上主觀的認定,也無足為怪。但老子在文言字句上,確是直截了當地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文從字順,難道這不是尖刻諷刺的語意嗎?其實,並非如此,未必盡然。

為了說明其中的道理,必須先對本文中兩個名詞的內涵作個交代。一是「芻狗」,一是「仁」。「芻狗」,是草扎的狗,當然不是真的狗。說句老實話,我們的先民吃狗肉是很通常的事,直到現在,廣東的同胞們還喜歡吃狗肉,並不為怪,那是先民習俗的遺風。古人所謂家有六畜以備饌食,狗便是六畜中之一。因此,上古的祭祀,用狗肉作祭品,是很普遍的事。大約到了商、周以後,在祭祀中,才漸漸免除了狗肉這項祭品。但在某些祀典中,仍然須用草扎一個象形的狗,替代殺一頭真的活狗,這就是「芻狗」的來源。芻狗還未登上祭壇之前,仍是受人珍惜照顧,看得很重要。等到祭典完成,用過了的芻狗,就視同廢物,任意拋棄,不值一顧了。這正如流傳到現在的民俗祭神,有時簡化一點,不殺活豬,便用米粉做一個豬頭來拜拜,拜過以後,也就可以隨便任人當副食,而不像供在祭壇上那麼神聖不可侵犯了。「仁」字,在《老子》這章的本文中,當然是代表了周秦時代諸子百家所標榜的仁義的「仁」,換言之,也就是愛護人或萬物的仁慈、仁愛等愛心的表相。

當在春秋戰國之際,諸侯紛爭,攫掠一般平民的生命財產、子女玉帛,割地稱雄,殘民以逞,原屬常事。因此,知識分子的讀書人,奔走呼籲,號召仁義,揭示上古聖君賢相,要人如何體認天心仁愛,如何以仁心仁術來治天下,才能使天下太平。不但儒者如此,其他諸子百家,大概也都不外以仁義為宣傳,以仁義為號召。無論是哪一種高明的學說,或哪一種超然的思想,用之既久,就會產生相反的弊病,變為只有空殼的口號,並無真正的實義了。例如佛說「平等」,但經過幾千年來的印度,階級懸殊,仍然極不平等。同樣地,我們先民教導了幾千年的仁義,但很可惜的,又能有幾多人的作為,幾多時的歷史,真正合於仁義之道!又如耶穌,大聲疾呼要「博愛」,但在西方兩千年來的文化,又有哪個時代真正出現對世界人類的博愛!此正是老子嘆息「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的來由。

如果我們了解了這些反面的道理,便可知道老子所提出的正面的哲學。天地生萬物,本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有。生了萬物是很自然的事,死殺萬物,也是很自然的事。天地既不以生出萬物為做好事,同時也不以死殺萬物為做壞事。天地既生了長養萬類的萬物,同時,也生了看來似乎相反的毒殺萬類的萬物。生長了補藥,也生長了毒藥。補品不一定是補,因補可以致死。毒物也不一定是毒,以毒攻毒,可以活命。天地並不一定厚待於人類而輕薄了萬物,只是人類予智自雄,自認為天地是為了人們而生長萬物,人自稱為萬物之靈。其實,人們隨時隨地,都在傷害殘殺萬物。假如萬物有靈,一定會說人是萬物的最大毒害。其實,天地無心而平等生發萬物,萬物亦無法自主而還歸於天地。所以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是說天地並沒有自己立定一個仁愛萬物的主觀的天心而生萬物。只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有,自然而歸於還滅。假如從天地的立場,視萬物與人類平等,都是自然的,偶然的,暫時存在,終歸還滅的「芻狗」而已。生而稱「有」,滅而稱「無」,平等齊觀,何嘗有分別,有偏愛呢?只是人有人心,以人心自我的私識,認為天地有好生之德,因此發出天心仁愛的讚譽。如果天地有知,豈不大笑我輩痴兒痴女的痴言痴語嗎?

明白了這個原理,便可了知真正有道的聖人,心如天地,明比日月,一切的所作所為,自視為理所當為,義所當為的事,便自然而然地做了。並不一定因為我要仁愛於世人,或我要愛護於你,才肯去做。如果聖人有此存心,即有偏私,即有自我,已非大公。再進一層來講,一個有道的聖人,生當天下大亂的時代,他真要為了救世而救人,既然有所作為,就不免保存了一面,而有所傷害到另一面了。殘殺天下而為我,決不可為。而殺一以儆百,亦等於殺百以存一的同是殺心,亦義所不忍為。那麼,聖人而要救世,就只有自殺以救天下嗎?自殺既不能救天下,天下亦非殘殺可救得了!所以佛說願度盡眾生,方自成佛。但以眾生界不可盡故,吾願亦永無窮盡。耶穌被釘上了十字架,只有祈禱說:「我為世人贖罪!」其實,罪在人心,誰也不能為誰贖罪,除非天下人能自懺罪悔過。因此,老子對於當時現世的人們,自稱為聖人之徒,號召以仁義救世者,認為他們徒託空言,都無實義。甚至假借仁義為名,用以自逞一己私慾之輩,更是自欺欺人,大不應該,他希望人們真能效法天地自然而然的法則而存心用世,不必標榜高深而務求平實,才說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名言,藉以警世。但老子說歸說,無奈周、秦以後的英雄帝王們,便真的以百姓為「芻狗」,達成一己的私慾。一旦身居王位之後,天下臣庶皆稱譽之為「聖明天子」,或直接譽為「當今聖人」,不知「聖」從何來?「明」從何起?恐怕老子重生,也只有緘口結舌,再也不敢另加五千言,重寫續本《道德經》了。

《老子他說》

相關焦點

  • 第五章:聖人與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聖人與芻狗從《老子》第一章「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 道德經 | 第五章:聖人與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tuó yuè)歟?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蠹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如果聖人有此存心,即有偏私,即有自我,已非大公。再進一層來講,一個有道的聖人,生當天下大亂的時代,他真要為了救世而救人,既然有所作為,就不免保存了一面,而有所傷害到另一面了。殘殺天下而為我,決不可為。而殺一以儆百,亦等於殺百以存一的同是殺心,亦義所不忍為。那麼,聖人而要救世,就只有自殺以救天下嗎?自殺既不能救天下,天下亦非殘殺可救得了!所以佛說願度盡眾生,方自成佛。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以百姓為芻狗。芻狗:用草扎的狗。橐龠(tuóyuè):風箱,一般用木質做成,中間是空的,拉動的時候就鼓出風來,助火燃燒用。數(shuò):屢次譯文:天地無所偏愛,將萬物像芻狗一樣平等看待;聖人沒有偏私,對百姓像芻狗一樣平等看待。天地就像一個大風箱,因其中間虛靜才能鼓出風,越拉動,鼓出的風越多。政令繁多會招致敗亡,不如保持虛靜才能恰如其分。
  • 道德經 | 第五章:聖人與芻狗(上)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tuó yuè)歟?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蠹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聖人也是沒有仁受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①;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從《老子》第一章「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05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以及後面的「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等的一貫涵義,且讓我們引用《莊子·外篇》的《胠篋》(qūqiè)篇中所說的話,便可了解老子當時所以菲薄聖人譏刺仁義,都是為了世間多假借聖人的虛名,以及偽裝仁義的招牌。猶如近代和現代人,任意假託自由和民主為號召,實際是為了達成私慾的藉口,醉心於獨裁者如此,西式民主的真實內容,又何嘗不如此?
  • 細說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讓萬物自行發展「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意即天地沒有任何偏愛,把萬物當成芻狗,讓它們自行榮枯。「不仁」的「不」就是「大」,代表無以復加、超越相對的個別情況,「天地不仁」,就是天地大仁,意謂天完全沒有偏愛,一視同仁,讓萬物自行榮枯。
  • 別再把草狗比作人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或被篡改過!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在道家的哲學體系中天地之間的萬物都有自己的「道」,說「道」可能不好理解,我們可以把它稱為「規律」。後來文明進步了,人們不再焚化活狗為死者引路,而用草扎個草狗燒給死者,這草扎的狗被稱為芻狗。同樣在民間祭祀中活狗也被草狗取代。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
    如果基於這種方式,那麼後面的這一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是不是也可以這樣理解?聖人對天下沒有仁慈之心,所以把百姓當成螻蟻來對待,而他本人則一直高高在上,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放在心上。其實這樣的理解方式,相對於網絡玄幻小說中的世界背景而言,確實非常吻合,畢竟網絡小說都要遵循一個統一路線,打怪升級主角無敵。
  • 【國學】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絕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道德經》第五章乍一看,讓人嚇一跳,天地不仁,聖人也不仁,而且還像對待芻狗一樣?老子這句話似乎很無情,很冷酷,哪裡符合我們心目中那個仁慈、平和的老子形象呢?
  • 除了自己,沒有誰能靠得住,天地聖人都不行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無情無義,將萬物當作芻狗,任其自生自滅。聖人對待百姓也是如此,並不對誰特別好,也不對誰特別壞,任其自養自治。芻狗,草扎的狗,相當於今天農村葬禮用的紙人紙馬,喪事結束就扔掉。
  • 憑什麼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恰是大仁大慈!
    僅對於《道德經》中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兩句內容給大家講講我讀完道德經的感悟。相信大家第一次看到這兩句的時候,會跟我一樣很詫異,為什麼天地、聖人皆以萬物或者百姓為芻狗?我們認為祖師以及各位神明都是最慈悲的,如早晚功課經中諸真寶誥結尾時所寫「大聖大慈,大悲大願」。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是在對統治者說話,不是教育芸芸眾生
    而老子的天命觀則是非人格化的,即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簡單說,儒家認為天地有「情」,於是這個「情」被儒家解釋為仁和禮;道家認為天地無「情」,於是在這個基礎上推演出無為而治。
  • 真正的聖人有情還是無情?這涉及道家的最高境界
    聖人把自己放在眾人之後,遇事謙退無爭,反而後其身而身先,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故能以無私成其私。這一段就是太上忘情的起源。道家所以《道德經》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被誅仙誤讀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何意?道德經才是正解
    看過《誅仙》朋友們可能知道:小說中有一句十分霸氣的語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很多的誅仙迷們,可能都不清楚這句話的意思,或者被書中的解釋給誤導了。更甚者,有的朋友連「芻」字都不認識,談什麼理解整句話的含義呢?閒暇之餘,就來談下這句話,別被《誅仙》給騙了,《道德經》才是正解!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你們理解錯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德經》 在很多影視作品中,我們都經常會聽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樣的話。 乃至於在生活中,我們也會經常用到這句話。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好人一定有好報嗎?
    祖師爺的《道德經》裡,有這麼一段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他的本意是,老天爺對待世間萬物一視同仁,而聖人呢,也不會因為,你的道德好壞,品性好壞,而區別對待。說白了,祖師爺認為,無論是老天爺,還是大聖人,這個世界的主宰者,都是沒有感情的,一切事物都要遵循自然規律。所以,好人有好報,不過就是一種心理安慰。
  • 《道德經新譯》第七十六章:天地聖人 萬物同仁
    1、芻狗:用草紮成的狗,祈雨時用來作為祭祀品。這裡引申為「供奉」,好聽的話、精美的禮物等。2、橐龠:古代的風箱。
  • 封神七聖人實力法寶對比
    封神演義書中,女媧系「不仁」之道的表現者,天下人神、無論仙凡妖魔,皆視作芻狗之數,但犯吾尊嚴,一律滅殺不論。女媧全書中出手三次,擒金大升、擒袁洪、擒軒轅三妖,戰績中缺少與同等級人物對戰的參照,但出場還算有聖人的氣質與排場,因此勉強歸入七聖之數。  總點評:法力S+武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