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2021-02-13 南尊精讀

05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從《老子》第一章「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到「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都以似異實同,體同用異的表達,說明道體的會同和作用的差別,由個人身心體會大道和立身處事的體同用異的層次。

到了本章,又特別提出一則驚世駭俗的名言讜論,致使後世眾說紛紛,各抒己見。甚至,因此確認老子為陰謀家的鼻祖,或者指老子鄙夷儒家,薄視仁義,將人文的一切道德觀念,視為知識的偽裝。見仁見智,各執一端。

誰是異端,誰是正見,本來便是各個思想上主觀的認定,也無足為怪。但老子在文言字句上,確是直截了當地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文從字順,難道這不是尖刻諷刺的語意嗎?

其實,並非如此,未必盡然。

為了說明其中的道理,必須先對本文中兩個名辭的內涵作個交代。一是「芻狗」,一是「仁」。「芻狗」,是草扎的狗,當然不是真的狗。說句老實話,我們的先民吃狗肉是很通常的事,直到現在,廣東的同胞們還喜歡吃狗肉,並不為怪,那是先民習俗的遺風。

古人所謂家有六畜以備撰食,狗便是六畜中之一。因此,上古的祭祀,用狗肉作祭品,是很普遍的事。大約到了商、周以後,在祭祀中,才漸漸免除了狗肉這項祭品。

但在某些祀典中,仍然須用草扎一個象形的狗,替代殺一頭真的活狗,這就是「芻狗」的來源。芻狗還未登上祭壇之前,仍是受人珍惜照顧,看得很重要。等到祭典完成,用過了的芻狗,就視同廢物,任意拋棄,不值一顧了。

這正如流傳到現在的民俗祭神,有時簡化一點,不殺活豬,便用米粉做一個豬頭來拜拜,拜過以後,也就可以隨便任人當副食,而不像供在祭壇上那麼神聖不可侵犯了。

「仁」字,在《老子》這章的本文中,當然是代表了周秦時代諸子百家所標榜的仁義的「仁」,換言之,也就是愛護人或萬物的仁慈、仁愛等愛心的表相。

當在春秋戰國之際,諸侯紛爭,攫掠一般平民的生命財產、子女玉帛,割地稱雄,殘民以逞,原屬常事。因此,知識分子的讀書人,奔走呼籲,號召仁義,揭示上古聖君賢相,要人如何體認天心仁愛,如何以仁心仁術來治天下,才能使天下太平。

不但儒者如此,其他諸子百家,大概也都不外以仁義為宣傳,以仁義為號召。無論是哪一種高明的學說,或哪一種超然的思想,用之既久,就會產生相反的弊病,變為只有空殼的口號,並無真正的實義了。

例如佛說「平等」,但經過幾千年來的印度,階級懸殊,仍然極不平等。同樣地,我們先民教導了幾千年的仁義,但很可惜的,又能有幾多人的作為,幾多時的歷史,真正合於仁義之道!又如耶穌,大聲疾呼要「博愛」,但在西方兩千年來的文化,又有哪個時代真正出現對世界人類的博愛!

此正是老子嘆息「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的來由。

如果我們了解了這些反面的道理,便可知道老子所提出正面的哲學。

天地生萬物,本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有。生了萬物是很自然的事,死殺萬物,也是很自然的事。天地既不以生出萬物為作好事,同時也不以死殺萬物為作壞事。

天地既生了長養萬類的萬物,同時,也生了看來似乎相反的毒殺萬類的萬物。生長了補藥,也生長了毒藥。補品不一定是補,因補可以致死。毒物也不一定是毒,以毒攻毒,可以活命。

天地並不一定厚待於人類而輕薄了萬物,只是人類予智自雄,自認為天地是為了人們而生長萬物人,自稱為萬物之靈。其實,人們隨時隨地,都在傷害殘殺萬物。假如萬物有靈,一定會說人是萬物的最大毒害。

其實,天地無心而平等生發萬物,萬物亦無法自主而還歸於天地。所以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是說天地並沒有自己立定一個仁愛萬物的主觀的天心而生萬物。只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有,自然而歸於還滅。

假如從天地的立場,視萬物與人類平等,都是自然的,偶然的,暫時存在,終歸還滅的「芻狗」而已。生而稱「有」,滅而稱「無」,平等齊觀,何嘗有分別,有偏愛呢?

只是人有人心,以人心自我的私識,認為天地有好生之德,因此發出天心仁愛的讚譽。如果天地有知,豈不大笑我輩痴兒痴女的痴言痴語嗎?

明白了這個原理,便可了知真正有道的聖人,心如天地,明比日月,一切的所做所為,自視為理所當為,義所當為的事,便自然而然地做了。

並不一定因為我要仁愛於世人,或我要愛護於你,才肯去做。如果聖人有此存心,即有偏私,即有自我,已非大公。

再進一層來講,一個有道的聖人,生當天下大亂的時代,他真要為了救世而救人,既然有所作為,就不免保存了一面,而有所傷害到另一面了。

殘殺天下而為我,決不可為。而殺一以儆百,亦等於殺百以存一的同是殺心,亦義所不忍為。那麼,聖人而要救世,就只有自殺以救天下嗎?自殺既不能救天下,天下亦非殘殺可救得了!所以佛說願度盡眾生,方自成佛。

但以眾生界不可盡故,吾願亦永無窮盡。耶穌被釘上了十字架,只有祈禱說:「我為世人贖罪!」其實,罪在人心,誰也不能為誰贖罪,除非天下人能自懺罪悔過。

因此,老子對於當時現世的人們,自稱為聖人之徒,號召以仁義救世者,認為他們徒託空言,都無實義。

甚至假借仁義為名,用以自逞一己私慾之輩,更是自欺欺人,大不應該,他希望人們真能效法天地自然而然的法則而存心用世,不必標榜高深而務求平實,才說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名言,藉以警世。

但老子說歸說,無奈周、秦以後的英雄帝王們,便真的以百姓為「芻狗」,達成一己的私慾。

一旦身居王位之後,天下臣庶皆稱譽之為「聖明天子」,或直接譽為「當今聖人」,

不知「聖」從何來?「明」從何起?

恐怕老子重生,也只有緘口結舌,再也不敢另加五千言,重寫續本《道德經》了。

05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為了重申「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以及後面的「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等的一貫涵義,且讓我們引用《莊子·外篇》的《胠篋》(qūqiè)篇中所說的話,便可了解老子當時所以菲薄聖人譏刺仁義,都是為了世間多假借聖人的虛名,以及偽裝仁義的招牌。

猶如近代和現代人,任意假託自由和民主為號召,實際是為了達成私慾的藉口,醉心於獨裁者如此,西式民主的真實內容,又何嘗不如此?舉世滔滔,無可奈何。

如莊子所說:故蹠之徒問於蹠曰:盜亦有道乎?

蹠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事先推測估計他的財富儲蓄),聖也。

入先(在行動的時候,必身先士卒),勇也。

出後(得手的時候,先要掩護同伴撤走,自己最後退卻),義也。

知可否(能判斷可不可以行動),智也。

分均(平均分配所得的利益),仁也。

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有也。

由是觀之,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蹠不得聖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在《天運》篇中又提到:「仁義,先王之蘧廬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處,靚而多責。」

從表面看來,老子和莊子這種思想言論,好像是一種反派的哲學,尤其為狹隘觀念的宗教徒,並非大宗教家或教主,甚至,為走入儒家岔路的頑固派,或明知故犯,敢用而不肯說的事功派所深惡痛絕,認為是「不經之談」。

其實,這正是「天理」「良心」的公平哲學。公道自在人心,只是一般說不出所以然,或是不忍心說得太透徹,說穿了,反黨乏味。司馬遷著《史記》,便用比較含蓄的論調來反映道家與老莊這類思想。

到了元、明之間,民俗文學的小說家們,卻在小說的著作裡,表達了很多這方面的思想。說得痛快淋漓而有韻味的,如明末的賈鳧西所作的《木皮散客鼓兒詞》。他生在家破國亡的時代,秉著一腔忠義之憂,便藉此道理而大發天地的牢騷,如說:

忠臣孝子是冤家,

殺人放火享榮華。

太倉裡的老鼠吃的撐撐飽。

老牛耕地使死倒把皮來剝。

河裡的遊魚犯下甚麼罪?

刮淨鮮鱗還嫌刺扎!

那老虎前生修下幾般福?

生嚼人肉不怕塞牙!

野雞兔子不敢惹禍,

剁成肉醬還加上蔥花!

古劍殺人還稱至寶!

墊腳的草鞋丟在山窪!

殺妻的吳起倒掛上元帥印!

頂燈的裴謹捱些嘴吧!

活吃人的盜蹠得了好死!

顏淵短命是為的甚麼?

莫不是玉皇爺受了張三的哄?

黑洞洞的本帳簿哪裡去查?

好興致來時頑鐵黃金色!

氣殺人運去銅鐘聲也差!

世間事風裡孤燈草頭露!

縱有那幾串銅錢你慢赭沙!

05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老子為了說明天理的公平,與真正聖人的無主而任負化育,便直接指出天地間萬事萬物的生滅變化,既不是誰所主宰,也不是天地的有心製作。萬物的造化生滅,都是乘虛而來,還虛而去。暫時偶然存在的一剎那,只是有無相生的動態而已。

因為有剎那綿延絕續常有的動,於是誤認為動態即是存在,而不承認返有還無的靜態也是存在的另一表相。所以他說:「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橐龠」,是舊式農業社會用作鼓吹通氣的工具,俗話叫做風箱。也就是《淮南子》本經所說的:「鼓橐吹捶,以銷鋼鐵」的冶鍊金屬的工具之一。

「橐」,是指它的外形的箱櫝。

「龠」,是指它內在的往來活動的管片。

但在舊式的農業社會裡,用布縫成兩頭通,中間空,用來裝置雜物的布袋,也叫做「橐」。至於「橐」,是三面密縫,一面通口的布袋。「龠」,便是後世的七孔笛。

總之,「橐龠」,是老子用通俗習慣使用的東西,來說明這個物質世間的一切活動,只是氣分的變化,動而用之便有,靜而藏之,就好像停留在止息狀態。

其實,這個天地的萬物,都在永遠不息的動態中循環旋轉,並無真正的靜止。所謂靜止,也只是相似止息而偶無動態感覺的情景而已。

因此,同樣的原理,不同表達的《周易·繫辭傳》裡便說:「吉兇悔吝,生乎動者也。」萬事萬物,動必有咎。在動的作為裡,所謂好的成分的吉,只佔四分之一。不好的兇,和僅次於兇的不好——悔、吝,便佔四分之三。

然而天地與萬物,畢竟都在動態中生生不已地活著。活像是動,動是活力的表現。因此,愈動而愈生生不已。生生不已和永遠活動互為因果,互為生活。

既然了解到天地之間氣分的變化往來,變動不息,生生不已,有無相生,動靜互為宗主。那麼,就可進而了解到一切人事的作為、思想、言語,都同此例。是非,善惡,禍福,主觀與客觀,都是不能肯定的確有一絕對性的標準。

如果一定要理論上爭辯到有一個絕對的道理,這個絕對也只是在文字上,人為的,暫時裁定為窮盡之處而已。

其實,在動態中,愈動而愈出,永無有窮盡的一點。猶如數理在開發中,也永無盡止。同樣地,人世間的是非紛爭,也是愈動而愈有各種不同方面的發展,並無一個絕對的標準。

「才有是非,紛然失心。」只有中心虛靈常住,不落在有無、虛實的任何一面,自然可以不致屈曲一邊,了了常明,洞然燭照。這便是「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關鍵。

但也有認為老子這兩句話,是明哲保身、與世無爭的教條,所謂「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尤其是後世修煉神仙丹道學派的道家們,認為說話是最傷元氣的行為,而且是促使短命,造成不好運氣的最大原因。

所謂「數窮」便是氣數欠佳、運氣坎坷的表示。因此修道之士,便有「開口神氣散,意動火工寒」的嚴厲訓誡了。這種說法,是否絕對合理,姑且引用古體文的「其然乎,其不然乎」兩句話來做結論,由大家自去思考取決了。

如果轉進一層,了解到「橐龠」與風箱的作用,那麼,便可明白老子所說的「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話,並不完全是教人不可開口說話。只是說所當說的,說過便休,不立涯岸。不可多說,不可不說。便是言滿天下無口過,才是守中的道理,才與後文老子所說「善言無瑕囗」的意旨相符。

否則,老子又何須多言自著五千文呢!譬如風箱,在當用的時候,便鼓動成風,助人成事。如不得其時,不需要的時候,便悠然止息,緘默無事。倘使如「灌夫罵座,禰衡擊鼓」,說來無補於事,那便有違「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明訓了。

相關焦點

  • 細說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讓萬物自行發展「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意即天地沒有任何偏愛,把萬物當成芻狗,讓它們自行榮枯。「不仁」的「不」就是「大」,代表無以復加、超越相對的個別情況,「天地不仁」,就是天地大仁,意謂天完全沒有偏愛,一視同仁,讓萬物自行榮枯。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以萬物為芻(chú)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芻狗:用草扎的狗。橐龠(tuóyuè):風箱,一般用木質做成,中間是空的,拉動的時候就鼓出風來,助火燃燒用。數(shuò):屢次譯文:天地無所偏愛,將萬物像芻狗一樣平等看待;聖人沒有偏私,對百姓像芻狗一樣平等看待。天地就像一個大風箱,因其中間虛靜才能鼓出風,越拉動,鼓出的風越多。政令繁多會招致敗亡,不如保持虛靜才能恰如其分。
  • 【國學】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本是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原文,而且在這句話的後面還有一句,那就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兩大傳播途徑在這裡按照這兩條不同的傳播途徑,大概可以把受眾分為兩撥人,其中一波是古代傳統文化和思想的愛好者,他們喜歡研究各種古時候的典籍,如《道德經》、《論語》、《莊子》之類。而這句話又正好出自於《道德經》之中,所以自然就會有所了解。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你們理解錯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德經》 偶爾在人們遇到一些不平之事時,都會在自己「以牙還牙」後給自己找一個理由:天地不仁都「以萬物為芻狗」,我為何要忍讓? 相信很多沒有真正理解過《道德經》的人,可能都會把這句話誤解為這個意思。 要是老夫子在天有靈——老子是個無神論者——可能會很傷心吧。
  • 別再把草狗比作人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或被篡改過!
    #道德經#《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在道家的哲學體系中天地之間的萬物都有自己的「道」,說「道」可能不好理解,我們可以把它稱為「規律」。周天子,周穆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道無為、不仁,它對待世間萬物就像被人丟在一旁的芻狗一樣
  • 被誅仙誤讀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何意?道德經才是正解
    首先,「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是出自於《道德經》。那麼,它原始的意思,是不是《誅仙》裡寫的那樣呢?來看一下《誅仙》中是如何引用的,這句話用在了很多地方,大都跟張小凡有牽扯。原著中這樣描述:「張小凡在黑暗中,撲在地上一動不動,心仿佛也停止了跳動,在黑暗裡,靜靜等待著命運的宣判。天地不仁,也許萬物皆為芻狗罷了......」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是在對統治者說話,不是教育芸芸眾生
    而老子的天命觀則是非人格化的,即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簡單說,儒家認為天地有「情」,於是這個「情」被儒家解釋為仁和禮;道家認為天地無「情」,於是在這個基礎上推演出無為而治。
  •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①;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絕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道德經》第五章乍一看,讓人嚇一跳,天地不仁,聖人也不仁,而且還像對待芻狗一樣?老子這句話似乎很無情,很冷酷,哪裡符合我們心目中那個仁慈、平和的老子形象呢?
  • 憑什麼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恰是大仁大慈!
    《道德真經》歷經千年,已經被各代先賢大德注釋過,不但在世人的眼裡為修身治國之典範,對於道教徒來講也是修行必讀之真言,其中蘊含的道理包羅萬象。僅對於《道德經》中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兩句內容給大家講講我讀完道德經的感悟。
  • 初解道德經34——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具體的做法是什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說的是天地無所謂仁慈,對待萬物就像對待稻草扎的牲畜一樣。那天地到底是怎麼樣對待萬物的呢?具體的做法是什麼?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恃shì:依賴,仗著。恃,賴也。——《說文》有:有什麼呢?有功,這裡是說道成就萬物,卻不自以為有功。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好人一定有好報嗎?
    祖師爺的《道德經》裡,有這麼一段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大家普遍理解為,老天爺是不仁義的,把天地的生靈,當做「牲畜」一般看待。但實際可不是如此。他的本意是,老天爺對待世間萬物一視同仁,而聖人呢,也不會因為,你的道德好壞,品性好壞,而區別對待。
  • 聖人與芻狗
    誰是異端,誰是正見,本來便是各個思想上主觀的認定,也無足為怪。但老子在文言字句上,確是直截了當地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文從字順,難道這不是尖刻諷刺的語意嗎?其實,並非如此,未必盡然。為了說明其中的道理,必須先對本文中兩個名詞的內涵作個交代。一是「芻狗」,一是「仁」。「芻狗」,是草扎的狗,當然不是真的狗。
  • 第五章:聖人與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聖人與芻狗從《老子》第一章「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 道德經 | 第五章:聖人與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tuó yuè)歟?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蠹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受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
  • 道德經 | 第五章:聖人與芻狗(上)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tuó yuè)歟?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蠹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真;有恩有為。則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則不足以備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