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誅仙誤讀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何意?道德經才是正解

2021-01-11 阿昊談古今

看過《誅仙》朋友們可能知道:小說中有一句十分霸氣的語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很多的誅仙迷們,可能都不清楚這句話的意思,或者被書中的解釋給誤導了。

更甚者,有的朋友連「芻」字都不認識,談什麼理解整句話的含義呢?閒暇之餘,就來談下這句話,別被《誅仙》給騙了,《道德經》才是正解!

首先,「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是出自於《道德經》。那麼,它原始的意思,是不是《誅仙》裡寫的那樣呢?

來看一下《誅仙》中是如何引用的,這句話用在了很多地方,大都跟張小凡有牽扯。原著中這樣描述:

「張小凡在黑暗中,撲在地上一動不動,心仿佛也停止了跳動,在黑暗裡,靜靜等待著命運的宣判。天地不仁,也許萬物皆為芻狗罷了......」

誤入魔道,自我放棄,甘心墜入無邊黑暗。這句話,是這意思嗎?

若是按照《誅仙》,也就是蕭鼎的意思,很明顯就是這樣的:

「上天沒有慈悲之心,人類在上天的眼裡,不過草芥狗畜,根本不值一提。」

而在書中的主角張小凡也是這樣,那麼的不起眼,和名字一樣平凡。甚至,一開始因為一個所謂的「噬血珠」,導致了全村人被害。上天不會可憐他們,更沒人可憐他。

這句話其實真的被誤讀了。

在原出處《道德經》中,它可不是這麼一個意思。《道德經》是春秋時期,道教始祖老子的作品,它主要描述的也是關於道教思想的作品。那麼道教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就是「道和德」兩個字。不僅修外行,更是修內心。

而《道德經》第五章的原文著述如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這裡的含義,很明顯是與《誅仙》表達的是不同的意思。

這裡的「仁」與「芻狗」,指的是:

世界萬物沒有貴賤之分,大家眾生平等。上蒼眼裡,大家都是一樣的人。只不過,比起上蒼,卻是草木,芻狗一樣罷了。但是,上蒼就像聖人一樣,不會幹預常人的一舉一動,一切命運都由自己來掌控。

要是再往深了說,就會上升到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問題了。

說到底,道家思想,無為而治,並不是指消極悲觀。而是一種,萬事皆靠自己的態度。不靠上蒼,只靠自己。畢竟,人存活於世,哪能事事靠他人?要鍛鍊自己,成為一個自強的人。

再者,「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不出意外,很多小說迷,都覺得後面的話很有深意,或者是所謂的「霸氣」一點。但其實,真正有深意的在前半部分,就在「仁」這一字上。而它的真正含義,也正如《道德經》中說的那樣,是「包容萬物」的仁心。

而這句話,也被知名寫作家三毛分析過,於《親愛的三毛》中,作出了這樣的闡釋:

「天地的化育,及於萬物,自然也及於芻狗,它雖然在人眼中視為至賤,也是萬物中的一物。一體同視,一般化育。天地以無心為心,不刻意有仁,正是仁的至高處。所以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雖然說,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思想,但是,有些觀點卻是不能跑偏。就像這句話,明明是正義的方向,但是《誅仙》中卻成了淪為魔道的衡量尺度,這自然是不合適的。

「天地不仁」,是上蒼公平對待,大家都一樣,並不是上天不仁義。所以,不否定《誅仙》的精彩,卻也不能胡亂的闡釋一個不正確的言語。「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平等的,包容的對待萬事萬物,才能成為所謂的強者。

老子《道德經》的利害之處,是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重新梳理自己的思維方式,提升自己人生的領導力,任何一個認真對待生活的人都應該讀一讀道德經,「一以貫之」,做自己的領導者。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世界文化名著總銷量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道德經》。

在中國,《論語》比《道德經》影響大;在國外,《道德經》比《論語》影響大;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各國經典名著中,《道德經》是被翻譯成最多種語言、發行量最大的傳世經典。

白巖松說,一生中影響他的有四本書,而其中的《道德經》他自己稱之為生命之書。

老子著作《道德經》,完全出於對自己感官和直覺的深度體驗。他對一系列難題,建立了豐富的反應模型,是我們對環境做出創造性反映和有效應對的豐富導航圖。

司馬談(西漢史學家司馬遷之父)在《論六家要旨》中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魯迅先生曾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五千言精簡洗鍊,意蘊豐富,深藏哲理與妙趣。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字字珠璣、句句精闢,任何一句都可作為至理格言和座右銘。

老子充滿智慧,語言風趣,是中國最早的哲學家。這個版本的《道德經》也是如此,這是翻譯得最接近原版意思的道德經了,因為文言文實在是晦澀難懂!

文字妙趣橫生,裡面還有讓人哈哈大笑的故事,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乏味。

豐富的彩圖,家長讀的時候,孩子也可以看,讓孩子接受國學文化的薰陶。

恰逢新年大促,一整套收藏版的道德經只需要59元,也就是兩包煙錢,卻能讓你學到人生的大智慧!

感興趣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得正版書籍了:

相關焦點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你們理解錯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德經》 偶爾在人們遇到一些不平之事時,都會在自己「以牙還牙」後給自己找一個理由:天地不仁都「以萬物為芻狗」,我為何要忍讓? 相信很多沒有真正理解過《道德經》的人,可能都會把這句話誤解為這個意思。 要是老夫子在天有靈——老子是個無神論者——可能會很傷心吧。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絕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道德經》第五章乍一看,讓人嚇一跳,天地不仁,聖人也不仁,而且還像對待芻狗一樣?老子這句話似乎很無情,很冷酷,哪裡符合我們心目中那個仁慈、平和的老子形象呢?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道德經》第五章原文: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本是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原文,而且在這句話的後面還有一句,那就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兩大傳播途徑在這裡按照這兩條不同的傳播途徑,大概可以把受眾分為兩撥人,其中一波是古代傳統文化和思想的愛好者,他們喜歡研究各種古時候的典籍,如《道德經》、《論語》、《莊子》之類。而這句話又正好出自於《道德經》之中,所以自然就會有所了解。
  • 初解道德經34——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具體的做法是什麼?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說的是天地無所謂仁慈,對待萬物就像對待稻草扎的牲畜一樣。那天地到底是怎麼樣對待萬物的呢?具體的做法是什麼?不清楚這裡寫的「一本」到底指哪個版本的《道德經》。結合第一篇中,老子寫的常無欲,以觀其妙我認為這三個字是表達,道一直是「無」的狀態,所以,可稱它為小。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誰是異端,誰是正見,本來便是各個思想上主觀的認定,也無足為怪。但老子在文言字句上,確是直截了當地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文從字順,難道這不是尖刻諷刺的語意嗎?其實,並非如此,未必盡然。為了說明其中的道理,必須先對本文中兩個名辭的內涵作個交代。一是「芻狗」,一是「仁」。「芻狗」,是草扎的狗,當然不是真的狗。
  • 別再把草狗比作人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或被篡改過!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在道家的哲學體系中天地之間的萬物都有自己的「道」,說「道」可能不好理解,我們可以把它稱為「規律」。「無為」就是天地之道——像天地一樣不以自己的意願去改變事物的發展,讓世間萬物自然存在,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又說「道法自然」。
  • 道德經 | 第五章:聖人與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tuó yuè)歟?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蠹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因此,老子對於當時現世的人們,自稱為聖人之徒,號召以仁義救世者,認為他們徒託空言,都無實義。甚至假借仁義為名,用以自逞一己私慾之輩,更是自欺欺人,大不應該,他希望人們真能效法天地自然而然的法則而存心用世,不必標榜高深而務求平實,才說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名言,藉以警世。但老子說歸說,無奈周、秦以後的英雄帝王們,便真的以百姓為「芻狗」,達成一己的私慾。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是在對統治者說話,不是教育芸芸眾生
    而老子的天命觀則是非人格化的,即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簡單說,儒家認為天地有「情」,於是這個「情」被儒家解釋為仁和禮;道家認為天地無「情」,於是在這個基礎上推演出無為而治。
  • 憑什麼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恰是大仁大慈!
    雖然看起來是「無情」的意思,但是實際上正因為「無情」才以至於「無私」、「無欲」,才能做到真正的一視同仁。《道德真經》歷經千年,已經被各代先賢大德注釋過,不但在世人的眼裡為修身治國之典範,對於道教徒來講也是修行必讀之真言,其中蘊含的道理包羅萬象。僅對於《道德經》中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細說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讓萬物自行發展「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意即天地沒有任何偏愛,把萬物當成芻狗,讓它們自行榮枯。「不仁」的「不」就是「大」,代表無以復加、超越相對的個別情況,「天地不仁」,就是天地大仁,意謂天完全沒有偏愛,一視同仁,讓萬物自行榮枯。
  • 【國學】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①;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道德經 | 第五章:聖人與芻狗(上)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tuó yuè)歟?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蠹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真;有恩有為。則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則不足以備載矣。
  • 道德經 | 第五章:正言若反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tuó yuè)歟?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蠹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一章老子以天地喻道。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好人一定有好報嗎?
    祖師爺的《道德經》裡,有這麼一段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大家普遍理解為,老天爺是不仁義的,把天地的生靈,當做「牲畜」一般看待。但實際可不是如此。他的本意是,老天爺對待世間萬物一視同仁,而聖人呢,也不會因為,你的道德好壞,品性好壞,而區別對待。
  • 聖人與芻狗
    誰是異端,誰是正見,本來便是各個思想上主觀的認定,也無足為怪。但老子在文言字句上,確是直截了當地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文從字順,難道這不是尖刻諷刺的語意嗎?其實,並非如此,未必盡然。為了說明其中的道理,必須先對本文中兩個名詞的內涵作個交代。一是「芻狗」,一是「仁」。「芻狗」,是草扎的狗,當然不是真的狗。
  • 若你身處逆境,請細品《道德經》中最經典的三句話,讀後豁然開朗
    《道德經》又名《老子》,作者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今屬河南省)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相傳,老子晚年騎青牛西去,並在出函谷關之前留下了五千言的著作,即《道德經》。《道德經》飽含辯證思想,建立起以「道」為核心的哲學思想體系,主張「清淨無為」,是一部優美的哲學史詩。今天我們來品讀其中最經典的三句話。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 第五章:聖人與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聖人與芻狗從《老子》第一章「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 解讀《聖經》和《道德經》:一個有仁愛,一個杜絕甚愛!
    作者:虯龍歧柏《道德經》的道是一種非人格神的道,故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龢乎。」 《聖經》的道是一種人格神的道,故不僅講真(道的行)而且講善(道的為)——救贖、聖靈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