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句話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說的是天地無所謂仁慈,對待萬物就像對待稻草扎的牲畜一樣。
那天地到底是怎麼樣對待萬物的呢?具體的做法是什麼?
在第34章,老子做了詳細描述: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汜sì:這個字,通行版的註解是,同泛,廣泛或泛濫的意思。
在《說文》裡面的註解是,水別復入水也。從水,巳聲。也就是由幹流分出又匯合到幹流的水。
我依舊是老習慣,不糾結文字。不論是泛,還是汜,表達的都是大道像水一樣,流遍天下,無處不在的意思。
翻譯過來就是:
大道廣博無跡,左右上下無所不到。
其實,天地的存在也是如此,我認為老子所說的天地。不單純指我們肉眼所見的天地,更指承載我們自身生長、發展的一切外在環境。
那天地具體對待萬物的方式是怎麼呢?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恃shì:依賴,仗著。恃,賴也。——《說文》
有:有什麼呢?有功,這裡是說道成就萬物,卻不自以為有功。
常無欲:通行版註解很奇怪,這樣寫的
「一本無此二字,認為此乃衍文。」
不清楚這裡寫的「一本」到底指哪個版本的《道德經》。
結合第一篇中,老子寫的
常無欲,以觀其妙
我認為這三個字是表達,道一直是「無」的狀態,所以,可稱它為小。
這段話用白話來說就是:
萬物依賴道生長,它從不推辭拒絕。它成就了萬物,也不自認為有任何功勞。
它養育萬物,但又不主宰它們,常常是無的狀態,所以,可稱它為小。
萬物都歸附於它,它依然不主宰它們,所以,可稱它為大
也正因為它從不自認為自己偉大,所以,才成就了它的偉大!
其實,不論是道對待萬物的做法,還是天地對待萬物做法,是一樣的,而且在《道德經》中不止在此處有提到。
在第二章中,老子說: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在第十章中,老子又寫道: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在第五十一章中,老子再次通篇講述道與萬物之間關係: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總結來說:
天地對待萬物的態度就是兩個字:平等
具體做法:無條件供養,任其自由發展,不做任何幹涉。
然後,沒了。就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