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解道德經34——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具體的做法是什麼?

2020-12-21 小索之啟明星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句話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說的是天地無所謂仁慈,對待萬物就像對待稻草扎的牲畜一樣。

那天地到底是怎麼樣對待萬物的呢?具體的做法是什麼?

在第34章,老子做了詳細描述: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汜sì:這個字,通行版的註解是,同泛,廣泛或泛濫的意思。

在《說文》裡面的註解是,水別復入水也。從水,巳聲。也就是由幹流分出又匯合到幹流的水。

我依舊是老習慣,不糾結文字。不論是泛,還是汜,表達的都是大道像水一樣,流遍天下,無處不在的意思。

翻譯過來就是:

大道廣博無跡,左右上下無所不到。

其實,天地的存在也是如此,我認為老子所說的天地。不單純指我們肉眼所見的天地,更指承載我們自身生長、發展的一切外在環境。

那天地具體對待萬物的方式是怎麼呢?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恃shì:依賴,仗著。恃,賴也。——《說文》

有:有什麼呢?有功,這裡是說道成就萬物,卻不自以為有功。

常無欲:通行版註解很奇怪,這樣寫的

「一本無此二字,認為此乃衍文。」

不清楚這裡寫的「一本」到底指哪個版本的《道德經》。

結合第一篇中,老子寫的

常無欲,以觀其妙

我認為這三個字是表達,道一直是「無」的狀態,所以,可稱它為小。

這段話用白話來說就是:

萬物依賴道生長,它從不推辭拒絕。它成就了萬物,也不自認為有任何功勞。

它養育萬物,但又不主宰它們,常常是無的狀態,所以,可稱它為小。

萬物都歸附於它,它依然不主宰它們,所以,可稱它為大

也正因為它從不自認為自己偉大,所以,才成就了它的偉大!

其實,不論是道對待萬物的做法,還是天地對待萬物做法,是一樣的,而且在《道德經》中不止在此處有提到。

在第二章中,老子說: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在第十章中,老子又寫道: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在第五十一章中,老子再次通篇講述道與萬物之間關係: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總結來說:

天地對待萬物的態度就是兩個字:平等

具體做法:無條件供養,任其自由發展,不做任何幹涉。

然後,沒了。就這麼簡單!

相關焦點

  • 被誅仙誤讀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何意?道德經才是正解
    看過《誅仙》朋友們可能知道:小說中有一句十分霸氣的語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很多的誅仙迷們,可能都不清楚這句話的意思,或者被書中的解釋給誤導了。更甚者,有的朋友連「芻」字都不認識,談什麼理解整句話的含義呢?閒暇之餘,就來談下這句話,別被《誅仙》給騙了,《道德經》才是正解!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你們理解錯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德經》 偶爾在人們遇到一些不平之事時,都會在自己「以牙還牙」後給自己找一個理由:天地不仁都「以萬物為芻狗」,我為何要忍讓? 相信很多沒有真正理解過《道德經》的人,可能都會把這句話誤解為這個意思。 要是老夫子在天有靈——老子是個無神論者——可能會很傷心吧。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絕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籥(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道德經》第五章乍一看,讓人嚇一跳,天地不仁,聖人也不仁,而且還像對待芻狗一樣?老子這句話似乎很無情,很冷酷,哪裡符合我們心目中那個仁慈、平和的老子形象呢?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該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本是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原文,而且在這句話的後面還有一句,那就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兩大傳播途徑在這裡按照這兩條不同的傳播途徑,大概可以把受眾分為兩撥人,其中一波是古代傳統文化和思想的愛好者,他們喜歡研究各種古時候的典籍,如《道德經》、《論語》、《莊子》之類。而這句話又正好出自於《道德經》之中,所以自然就會有所了解。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誰是異端,誰是正見,本來便是各個思想上主觀的認定,也無足為怪。但老子在文言字句上,確是直截了當地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文從字順,難道這不是尖刻諷刺的語意嗎?其實,並非如此,未必盡然。為了說明其中的道理,必須先對本文中兩個名辭的內涵作個交代。一是「芻狗」,一是「仁」。「芻狗」,是草扎的狗,當然不是真的狗。
  • 別再把草狗比作人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或被篡改過!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在道家的哲學體系中天地之間的萬物都有自己的「道」,說「道」可能不好理解,我們可以把它稱為「規律」。什麼是「無為」?「無為」就是天地之道——像天地一樣不以自己的意願去改變事物的發展,讓世間萬物自然存在,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又說「道法自然」。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道德經》第五章原文: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是在對統治者說話,不是教育芸芸眾生
    而老子的天命觀則是非人格化的,即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簡單說,儒家認為天地有「情」,於是這個「情」被儒家解釋為仁和禮;道家認為天地無「情」,於是在這個基礎上推演出無為而治。
  • 道德經 | 第五章:聖人與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tuó yuè)歟?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蠹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因此,老子對於當時現世的人們,自稱為聖人之徒,號召以仁義救世者,認為他們徒託空言,都無實義。甚至假借仁義為名,用以自逞一己私慾之輩,更是自欺欺人,大不應該,他希望人們真能效法天地自然而然的法則而存心用世,不必標榜高深而務求平實,才說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名言,藉以警世。但老子說歸說,無奈周、秦以後的英雄帝王們,便真的以百姓為「芻狗」,達成一己的私慾。
  • 【國學】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 細說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讓萬物自行發展「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意即天地沒有任何偏愛,把萬物當成芻狗,讓它們自行榮枯。「不仁」的「不」就是「大」,代表無以復加、超越相對的個別情況,「天地不仁」,就是天地大仁,意謂天完全沒有偏愛,一視同仁,讓萬物自行榮枯。
  •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①;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憑什麼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恰是大仁大慈!
    《道德真經》歷經千年,已經被各代先賢大德注釋過,不但在世人的眼裡為修身治國之典範,對於道教徒來講也是修行必讀之真言,其中蘊含的道理包羅萬象。僅對於《道德經》中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兩句內容給大家講講我讀完道德經的感悟。
  • 道德經 | 第五章:聖人與芻狗(上)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tuó yuè)歟?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蠹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真;有恩有為。則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則不足以備載矣。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好人一定有好報嗎?
    祖師爺的《道德經》裡,有這麼一段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大家普遍理解為,老天爺是不仁義的,把天地的生靈,當做「牲畜」一般看待。但實際可不是如此。他的本意是,老天爺對待世間萬物一視同仁,而聖人呢,也不會因為,你的道德好壞,品性好壞,而區別對待。
  • 初解道德經29——為什麼會求而不得?如何破?
    無為:在前面第二篇章《初解道德經2——聖人之道》裡我已經解釋過,無為不是什麼也不做。是說聖人本來如此,本身就是天人合一的狀態。他們如果作為君主或者領導,對待百姓或者下屬,就像天地對待萬物一樣:「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以成人之心而成己。
  • 道德經 | 第五章:正言若反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tuó yuè)歟?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蠹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一章老子以天地喻道。
  • 《道德經》第五章:怎樣神不知鬼不覺地管理好自己的下屬?
    道家雖然強調以柔克剛,無為而無不為,但並不是不與其它各派學說有任何爭論。《道德經》第五章,其實就是道家學派與儒家學派爭論的集中體現。儒家主張仁,所以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克制自己的私慾,用禮節管理自己的行徑,並以此作為和他人交往的標準,這就是仁。又有人問孔子,孔子又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道德經:何為天道?其實就是「四大天規」!悟透了趨福避禍
    道德經:何為天道?其實就是「四大天規」!悟透了趨福避禍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好與興趣是學習的內在驅動力,《道德經》是一首思想與內涵極其豐富的「哲學詩.《道德經》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老子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主要論述「道」與「德」之義。因其內容覆蓋範圍較廣、文本內涵較為深奧,所以有著萬經之王的美稱,在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多個領域影響深遠。
  • 聖人與芻狗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到「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都以似異實同,體同用異的表達,說明道體的會同和作用的差別,由個人身心體會大道和立身處事的體同用異的層次。到了本章,又特別提出一則驚世駭俗的名言讜論,致使後世眾說紛紛,各抒所見。甚至,因此確認老子為陰謀家的鼻祖,或者指老子鄙夷儒家,薄視仁義,將人文的一切道德觀念,視為知識的偽裝。見仁見智,各執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