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解道德經29——為什麼會求而不得?如何破?

2020-12-13 小索之啟明星

你在生活中,可有遇到求而不得的人或事?

為什麼我們會求而不得?

來,我們來看下老子怎麼說的: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因為,想要獲取天下而刻意為之,我看他沒辦法達到目的。

為什麼這樣做得不到?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神:無形無跡,古人將自然之力人格化,為神。例如:水神、火神、天神。代表無法掌控、無法駕馭、超越人力的存在。

器:有形有跡的存在,人可控,可執。

天下神器表達就是,天下看似有形有跡,可控可執,但實際它不是一般的器,是神器,不是憑人一己之力可以掌握。

故天下不是你憑一己做為,就可以獲得,不是憑你一己之力就可以掌控的。刻意而為的必然失敗,用力去掌控的一定會失去。

好,你說天下本身有自己的意志和力量,不是我能掌控的,可是,我想要怎麼辦?

老子說: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故無失。

無為:在前面第二篇章《初解道德經2——聖人之道》裡我已經解釋過,無為不是什麼也不做。

是說聖人本來如此,本身就是天人合一的狀態。他們如果作為君主或者領導,對待百姓或者下屬,就像天地對待萬物一樣:「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以成人之心而成己。

所以,沒有失敗可言,也不會失去天下。

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聖人這樣做反而萬物自歸了呢?

這裡更深的道理是什麼呢?

夫物或行或隨;或覷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這一段有點爭議,通行版、蘇轍、還有一些網友認為,這一段表達的是人或萬物秉性不同。

比如說,你現在作為一個公司小領導,手下幾十人。你就會發現每個人秉性、天賦、能力各有不同。要收服這幾十人,就已經是非常難得,你越是想控制他們,越是容易遭到反彈。

那天下何其大,人何其多,哪裡是你刻意做什麼,就能得到所有人歸順的,哪裡是你憑一己之力可以掌控的!

所以,你不要想著去掌控他們,反而,應該認識到,他們與你本來一體。你不需要去求,去掌控,不要想著讓他們給你賺錢,給你創造利益。

恰恰反過來,你要去成就他們,你要去解決他們的問題。你要去幫助他們賺錢,讓他們興旺起來,發展起來。如此,他們自然就歸順於你。

這樣解釋也可以,得出的意思也並不偏差多少。

不過,我認為南懷瑾老師在《老子他說》裡的對這一段解釋更為恰當。

南老說:

這是老子講宇宙的法則,宇宙的物理,只有一個共同的法則,就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拿「行」來說,你向前進,當前進的力量達於極點時,就是後退。或歔、或吹」,「歔」是把氣吸進來,「吹」是把氣呼出去。所以,呼吸也是相對的。「或強、或贏」,一個人的身體,是一個物理的東西,強壯到極點之後,一定會變弱。「或挫、或隳」,「挫」是很尖銳的東西,越是尖銳的東西,毀損得也就越快。這幾個原則——行、隨、歔、吹、強、贏、挫、隳,是說明宇宙間一切事物,隨時都在相對的變化。

這裡需要再說一個爭議的地方「或載或隳」在南老這個版本裡變成了「或挫或隳」,在帛書甲乙本裡是「或培或隳」。

隳有兩個讀音,讀huī,是指毀壞城牆或山頭;讀duò ,古通「惰」,懶惰的意思。

我還是和以前一樣,不糾結字眼。反正,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這裡寫的是正反相應的兩種情況。

至於,具體是什麼,不用糾結,這樣的例子,不僅老子在此書中,舉了一大堆。就是,我們自己也能舉一大堆。

關鍵,是我們要把握老子舉的這些例子背後在表達的意思。

為什麼我認同南老的解釋,也認為老子這裡是在闡述道,闡述宇宙至理呢?

因為這一段話的意思,同前面第二章的內容幾乎一模一樣。只是換了個表達次序。

在第二章中,老子是先講道,再說聖人會怎麼做。而這裡,正好反過來,先說聖人怎麼做,再解釋其中道理,然後,最後再強調一番。

來,我們來回顧一下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對吧,老子始終都在說有無相生,萬物相反相成,相生相剋,本來一體,為什麼一定要分割開來,對著幹呢?

那要我們怎麼做呢?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甚:異常安樂

奢:奢者侈靡放縱之意

泰:極,窮奢極欲

我推測,老子這樣寫有點批判當時統治者的意思。表達,之所以不能得天下,甚至失天下,就是因為統治者私心太重,生活過於安逸、驕奢。所以,真正得道的聖人應該內心清淨、不偏不倚、平和自然。

對我們來說,就是保持自己內心清淨,不要私心太重,貪圖享樂,貪圖名利,貪圖地位。

越是求,越是不得,反而,你放下貪求之心,去服務於百姓,解決他人實實在在的問題,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來,我們還是以一個領導或者公司CEO來說,他們怎麼做能讓員工與自己一條心?

是嚴格KPI考核嗎?

是無形的加班要求嗎?

是公平的獎懲措施嗎?

是高工資,高待遇,高福利嗎?

都不是,我說不是,不是說這些做法沒有用,而是說,這些都不再重點上。

其實,不在於你具體用了什麼手段,而在於,你以什麼心在做這個事。

你是為了壓榨員工,讓員工給你產出更多的價值。還是為了成就他們和他們一起創造更多的財富。

聖人無為,不是什麼也不做,也不是不做哪些事。他們做的事,可能和普通人是一模一樣的,但是他們發心是不一樣的。

你看一件事可能看不出差別,但是,你如果,把時間拉長來看。慢慢的你就會看到差別!

就如同做善事同樣是跳河救人,有人是順心而為,他自己甚至都沒思考就已經跳下河去救人了。

有的人可能猶豫一下,出於道德或者責任跳下去救人。

有的可能時時都想有這樣做好人的機會。

做的事情還是一樣的,但是,發心是不一樣的。

所以,我認為聖人一般的領導,就是鼓勵你追逐夢想,並給你提供資源的人。而在公司裡,可能是給你一個願景和使命和你一起去完成的人。

不要以為,我這樣說,就認為我在倡導公司應該做的跟學校一樣,領導要做的跟老師一樣。

恰恰相反,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我理解,公司恰恰是不講感情的地方。

領導不是刻意去成就誰,天助自助者,他成就的恰恰是那些自己本身為了公司願景而拼搏的人。

所以,最後員工成功了,很多時候,也不會覺得領導為他做了什麼,他會覺得是自己努力打拼來的。領導也不會覺得自己該被感謝,因為,他沒有刻意成就誰的心。

這就是聖人治天下的方式。

好了,最後我說下,在老子眼中, 取天下的具體做法是什麼?

這個答案在第五十七章,內容如下: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具體意思,大家可以關注我,後面寫到這一章時,我會做詳細解讀。

其實,道只有一個,含義和這一篇是一樣的。

我們需要記住的是,不要想著去得到某個人,或者掌控這個世界,得不到的,掌控的也必然會失去。

我們與他人與這個世界,本來一體。不要去掌控誰,或者去駕馭誰,如果想要對方的親近,那就去了解他、接受他、成就他、愛他。

若他是蝴蝶,你就去做花朵;若他是雄鷹,你就去做天空;若他是種子,你就去做土壤;於一個人如此,於一群人也如此;

你成就他人,他人成就你!

好了,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哦!

讓我們一起更好的認識這個世界,認識我們自己!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中「挫其銳,解其紛」,對工作、生活指導意義太大了!
    老子《道德經》傳入德國已有四百年之久,據德國電視臺的一項調查結果,德國人心目中「最知名的中國人」是老子。老子的《道德經》在德國像神一樣的存在,你只要進入到德國的每個人的家中,只要走到書架前,你會發現每個德國人家裡基本上就藏有一本《道德經》。
  • 初解道德經35——道,淡而無味,卻用之無窮!
    先說一個問題,相信看過《道德經》的朋友都知道,大道無形無跡,淡而無味。但是掌握大道的人卻是非常厲害的。那道之用到底在哪?神奇在什麼地方呢?我沒找到答案,你們可以找找!但這也只是說了字面的意思,我現在思考的是到底如何才是執大象?讀了這麼多下來,老子經常提到「不爭」、「無為」也說了「有無相生」的道理和變化。但,凡我們看到的,這些具體的做法都非道本身,而是道的顯現。
  • 初解道德經41——老子說的到底是大器晚成,還是大器免成?
    上士就是那些聽懂了,並知道如何做的人。他們是真的相信讀書能改變命運,而且,明了該如何讀書,為何讀書能改變命運,到底改了什麼?上士對道的理解,就如同那些真正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人是一樣的。他們具備三個特點:1.明白這句話的真義。2.知道該如何做。3.堅定的相信。缺一而不能稱為上士。
  • 《道德經》的現代價值和世界影響!
    成仁赴義都是行道;凡非迫於勢而又求心之所安而為之,或不得已而為之,或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事,無論其直接的目的是仁是義,或是孝是忠,而間接的目標總是行道。」「不道之道,各家所欲言而不能盡的道,國人對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萬事萬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歸的道才是中國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動力。」(金嶽霖:《論道》)
  • 道德經翻譯天下第二解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世人無解 量道系列
    接上一章「天地不自生,故能長生」,把生育觀延伸到凡人世界裡,從兩面性看問題,「不生」為大不孝,「生」有無數煩惱,但不生只有一個煩惱;「沒有」必定求「有」,有之後才知道「無」的重要性,倘若一直不曾擁有,意識中除了期待擁有,別無他念。這一塊可以結合第四章:「無為與大為」來理解德經翻譯第四章 ,於一般人而言大為之後才有無為,不歷經「大為」,只能算「不為」。
  • 《遇見自己〈道德經〉的學與思》
    遇見自己 《道德經》的學與思 一、為什麼推薦大家讀道德經? 《道德經》是萬經之王,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性經典之一。該書文字之簡約,寓意之錘鍊,古今中外無出其右者。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五 人能得清淨 天地悉皆歸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五 章大 成 若 缺 , 其 用 不 弊 。大 盈 若 衝 , 其 用 不 窮 。大 直 若 屈 , 大 巧 若 拙 , 大 辯 若 訥 。道德經除了可以用易經解之外,並無他法。皆是因為道德經所言是先天易。只是人要回這個先天易,需得修也。所以,道德經其實也可以講修身的法門步驟。但因為此牽連甚多,所以只可大略言之。人明道悟道只是第一步,還要修道。不修如何體道證道,如何功德圓滿。所以修是必須的。
  • 道德經第42章:為什麼和氣能生財?為什麼強梁者不得好死?
    我們知道,道德經第40章是老子對全書前半部分內容做的一個總結,在第41章中,老子對道的運行規律、也就是「反者道之動」進行了展開論述,並在最後提出了只有道,才能輔助萬物並成就萬物的觀點,所以接下來的第42章,老子就對道生萬物展開論述,並提出了一個中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和。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四 世人都說神仙好 唯有功名忘不了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四 章名 與 身 孰 親 。 身 與 貨 孰 多 。 得 與 亡 孰 病 。甚 愛 必 大 費 ﹔ 多 藏 必 厚 亡 。故 知 足 不 辱 , 知 止 不 殆 , 可 以 長 久 。
  • 《道德經》:人類所有的煩惱,都因為處理不好3種關係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人人都有自己的煩惱事。人為什麼會煩惱,人類煩惱的根源是什麼?從人際關係的角度來講,人類所有的煩惱都因為處理不好3種關係。道家經典《道德經》對這3種關係做了精闢的論述。《道德經》道德觀從是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等3種道德關係的角度展開論述的。
  • 正月初四,寶藏遊戲,全家樂起來【學習中國文化必讀的一本書《尚書》】【《典籍裡的中國》第一集:《尚書》】【《道德經妙解》1-64】
    (上)【道德經妙解】第四集 道為天地萬物之總源頭(下)【道德經妙解】第五集 道的特性 超越二元對立(上)【道德經妙解】第六集 道的特性 超越二元對立(下)【道德經妙解】第七集 長治久安之道【道德經妙解】第八集 道為萬物之源 【道德經妙解】第九集 道無我無私 天長地久(上)【道德經妙解】第十集 道無我無私
  • 道德經才是正解
    閒暇之餘,就來談下這句話,別被《誅仙》給騙了,《道德經》才是正解!首先,「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是出自於《道德經》。那麼,它原始的意思,是不是《誅仙》裡寫的那樣呢?來看一下《誅仙》中是如何引用的,這句話用在了很多地方,大都跟張小凡有牽扯。原著中這樣描述:「張小凡在黑暗中,撲在地上一動不動,心仿佛也停止了跳動,在黑暗裡,靜靜等待著命運的宣判。
  • 為什麼你的人際關係差,被排擠?答案或在《道德經》裡面
    實際上,強勢的人與別人爭奪利益的心理都強,與人相處常常想佔上風,所以越是強勢,跟別人矛盾會越多。柔和處事的人和別人爭奪利益的心理少,和別人的矛盾也會減少。參加工作,是來掙錢的,不是鬥嘴生氣的。老子用3句話,教給了我們如何處理人際關係雖然成書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但是人性的發展極其緩慢,所以《道德經》時至今日仍然對我們的人生極具指導意義。
  • 太上老君內外日用經——附道門秘解
    赫然還丹,日月光顧,星辰透明,雲中見路。  [注]還丹其成,赫然分明,亦如木中有火,火雖不露其色,如青中帶赤氣。服之一千日,化肉質,換骨通靈,安身定魂,反老成少,感天神助之,通神明。不得輒妄匯露,卻如未得道之日,可以成道矣。雖未滿陰功之間,縣城得度世不死矣。
  • 老子:世界不是「無主之城」,《道德經》告訴你誰才是宇宙的主宰
    老子的《道德經》中,將宇宙稱為天地,將宇宙萬物稱為天地萬物。道就是萬物之母,它優先在天地存在,並且還生出了天地萬物。因此,老子會在道德經的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 《道德經正義》六:《道德經》教給你「守中」的法門
    字解穀神是空谷的真神。玄是真空。牝是妙有。綿綿是微妙不絕的意思。章解虛空中真神不死,是為真空妙有。真空妙有的門戶,是為天地的根源。人要返本還源,必得綿綿然像有所存。存而不存。其作用也不勤忙。用而不用。為什麼呢?「中」字左邊為玄,動而為陽,為天地的始;右邊為牝,動而為陰,為萬物的母。「中」字兩邊又像兩扇門,中間一豎像門的樞紐。樞紐發動生出玄牝,玄牝生出天地。既判為天地,這個門便閉而不開了。人為道的全體,也是如此。必得通開此門,陰陽才能往來消息。陰陽會聚,合為一體,「中」字這一豎便仍能充塞天地,並超出天地之外。通開此門的功夫,是無為而有為,有為而無為。
  • 初解道德經34——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具體的做法是什麼?
    不清楚這裡寫的「一本」到底指哪個版本的《道德經》。結合第一篇中,老子寫的常無欲,以觀其妙我認為這三個字是表達,道一直是「無」的狀態,所以,可稱它為小。其實,不論是道對待萬物的做法,還是天地對待萬物做法,是一樣的,而且在《道德經》中不止在此處有提到。在第二章中,老子說: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承認自己的不足沒有那麼難,我就是讀不懂《道德經》
    如果問為什麼「無心」,原因很簡單沒看懂。後來看完《周易》後又想努力地去看看,還是不行,也許是因為沒看懂的緣故,我總覺得《道德經》說的東西對我來說有點縹緲,看完那20多章後沒有什麼大收穫。總之對我而言《道德經》這部書,我的努力與回報不成正比,這是我目前放棄它的原因,也是為什麼要記錄下來的原因。
  • 歷史上對道德經解讀有見解的都有誰?
    對道德經的解讀,打個比方,道德經是一間密室,每一章,又都是上了鎖的藏寶箱。
  • 真正想要修道的人,你就要懂得《道德經》中的這句話,受益匪淺!
    後來我告訴他們,在許多修道的古書中,《道德經》就是一部讓人如何修道的經典。有人雖然知道,但是直言「看不懂」。也有的乾脆就不懂得,為什麼《道德經》是一部修道的書。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除了「無為」能與修道沾點邊之外,裡面的很多內容,都是如何為人處世,如何讓人修煉自身的智慧,用以平息外在的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