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生活中,可有遇到求而不得的人或事?
為什麼我們會求而不得?
來,我們來看下老子怎麼說的: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因為,想要獲取天下而刻意為之,我看他沒辦法達到目的。
為什麼這樣做得不到?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神:無形無跡,古人將自然之力人格化,為神。例如:水神、火神、天神。代表無法掌控、無法駕馭、超越人力的存在。
器:有形有跡的存在,人可控,可執。
天下神器表達就是,天下看似有形有跡,可控可執,但實際它不是一般的器,是神器,不是憑人一己之力可以掌握。
故天下不是你憑一己做為,就可以獲得,不是憑你一己之力就可以掌控的。刻意而為的必然失敗,用力去掌控的一定會失去。
好,你說天下本身有自己的意志和力量,不是我能掌控的,可是,我想要怎麼辦?
老子說: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故無失。
無為:在前面第二篇章《初解道德經2——聖人之道》裡我已經解釋過,無為不是什麼也不做。
是說聖人本來如此,本身就是天人合一的狀態。他們如果作為君主或者領導,對待百姓或者下屬,就像天地對待萬物一樣:「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是以成人之心而成己。
所以,沒有失敗可言,也不會失去天下。
為什麼會這樣呢?為什麼聖人這樣做反而萬物自歸了呢?
這裡更深的道理是什麼呢?
夫物或行或隨;或覷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這一段有點爭議,通行版、蘇轍、還有一些網友認為,這一段表達的是人或萬物秉性不同。
比如說,你現在作為一個公司小領導,手下幾十人。你就會發現每個人秉性、天賦、能力各有不同。要收服這幾十人,就已經是非常難得,你越是想控制他們,越是容易遭到反彈。
那天下何其大,人何其多,哪裡是你刻意做什麼,就能得到所有人歸順的,哪裡是你憑一己之力可以掌控的!
所以,你不要想著去掌控他們,反而,應該認識到,他們與你本來一體。你不需要去求,去掌控,不要想著讓他們給你賺錢,給你創造利益。
恰恰反過來,你要去成就他們,你要去解決他們的問題。你要去幫助他們賺錢,讓他們興旺起來,發展起來。如此,他們自然就歸順於你。
這樣解釋也可以,得出的意思也並不偏差多少。
不過,我認為南懷瑾老師在《老子他說》裡的對這一段解釋更為恰當。
南老說:
這是老子講宇宙的法則,宇宙的物理,只有一個共同的法則,就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拿「行」來說,你向前進,當前進的力量達於極點時,就是後退。或歔、或吹」,「歔」是把氣吸進來,「吹」是把氣呼出去。所以,呼吸也是相對的。「或強、或贏」,一個人的身體,是一個物理的東西,強壯到極點之後,一定會變弱。「或挫、或隳」,「挫」是很尖銳的東西,越是尖銳的東西,毀損得也就越快。這幾個原則——行、隨、歔、吹、強、贏、挫、隳,是說明宇宙間一切事物,隨時都在相對的變化。
這裡需要再說一個爭議的地方「或載或隳」在南老這個版本裡變成了「或挫或隳」,在帛書甲乙本裡是「或培或隳」。
隳有兩個讀音,讀huī,是指毀壞城牆或山頭;讀duò ,古通「惰」,懶惰的意思。
我還是和以前一樣,不糾結字眼。反正,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這裡寫的是正反相應的兩種情況。
至於,具體是什麼,不用糾結,這樣的例子,不僅老子在此書中,舉了一大堆。就是,我們自己也能舉一大堆。
關鍵,是我們要把握老子舉的這些例子背後在表達的意思。
為什麼我認同南老的解釋,也認為老子這裡是在闡述道,闡述宇宙至理呢?
因為這一段話的意思,同前面第二章的內容幾乎一模一樣。只是換了個表達次序。
在第二章中,老子是先講道,再說聖人會怎麼做。而這裡,正好反過來,先說聖人怎麼做,再解釋其中道理,然後,最後再強調一番。
來,我們來回顧一下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對吧,老子始終都在說有無相生,萬物相反相成,相生相剋,本來一體,為什麼一定要分割開來,對著幹呢?
那要我們怎麼做呢?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甚:異常安樂
奢:奢者侈靡放縱之意
泰:極,窮奢極欲
我推測,老子這樣寫有點批判當時統治者的意思。表達,之所以不能得天下,甚至失天下,就是因為統治者私心太重,生活過於安逸、驕奢。所以,真正得道的聖人應該內心清淨、不偏不倚、平和自然。
對我們來說,就是保持自己內心清淨,不要私心太重,貪圖享樂,貪圖名利,貪圖地位。
越是求,越是不得,反而,你放下貪求之心,去服務於百姓,解決他人實實在在的問題,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來,我們還是以一個領導或者公司CEO來說,他們怎麼做能讓員工與自己一條心?
是嚴格KPI考核嗎?
是無形的加班要求嗎?
是公平的獎懲措施嗎?
是高工資,高待遇,高福利嗎?
都不是,我說不是,不是說這些做法沒有用,而是說,這些都不再重點上。
其實,不在於你具體用了什麼手段,而在於,你以什麼心在做這個事。
你是為了壓榨員工,讓員工給你產出更多的價值。還是為了成就他們和他們一起創造更多的財富。
聖人無為,不是什麼也不做,也不是不做哪些事。他們做的事,可能和普通人是一模一樣的,但是他們發心是不一樣的。
你看一件事可能看不出差別,但是,你如果,把時間拉長來看。慢慢的你就會看到差別!
就如同做善事同樣是跳河救人,有人是順心而為,他自己甚至都沒思考就已經跳下河去救人了。
有的人可能猶豫一下,出於道德或者責任跳下去救人。
有的可能時時都想有這樣做好人的機會。
做的事情還是一樣的,但是,發心是不一樣的。
所以,我認為聖人一般的領導,就是鼓勵你追逐夢想,並給你提供資源的人。而在公司裡,可能是給你一個願景和使命和你一起去完成的人。
不要以為,我這樣說,就認為我在倡導公司應該做的跟學校一樣,領導要做的跟老師一樣。
恰恰相反,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我理解,公司恰恰是不講感情的地方。
領導不是刻意去成就誰,天助自助者,他成就的恰恰是那些自己本身為了公司願景而拼搏的人。
所以,最後員工成功了,很多時候,也不會覺得領導為他做了什麼,他會覺得是自己努力打拼來的。領導也不會覺得自己該被感謝,因為,他沒有刻意成就誰的心。
這就是聖人治天下的方式。
好了,最後我說下,在老子眼中, 取天下的具體做法是什麼?
這個答案在第五十七章,內容如下: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具體意思,大家可以關注我,後面寫到這一章時,我會做詳細解讀。
其實,道只有一個,含義和這一篇是一樣的。
我們需要記住的是,不要想著去得到某個人,或者掌控這個世界,得不到的,掌控的也必然會失去。
我們與他人與這個世界,本來一體。不要去掌控誰,或者去駕馭誰,如果想要對方的親近,那就去了解他、接受他、成就他、愛他。
若他是蝴蝶,你就去做花朵;若他是雄鷹,你就去做天空;若他是種子,你就去做土壤;於一個人如此,於一群人也如此;
你成就他人,他人成就你!
好了,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哦!
讓我們一起更好的認識這個世界,認識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