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大器晚成嗎?
我認為,這世界上沒有大器晚成,只有大器免成。
一味的努力並不能成大器,只有順應本性的發展,行事自然,方能成大器!
為何這樣說?
我們來看下「大器晚成」出處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開篇,老子根據人聽聞道後不同的態度,將人劃分為三等:上士、中士、下士。
這段話的意思很明白,我就不翻譯了。我們來看生活中的實例,來思考一下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
有沒有人勸告過你要一心向善?因為,行善能積德,好人有好報。
你對這種言論是什麼態度?
其實,對於這個言論,人們的態度就可以分成三等。
上士就是那些真正聽懂了之後,一生向善,積福積德之人。
中士就是那些沒有完全明白,但也照著做的人。他們往往行善一段時間以後,一遇到被人辜負的事情,就開始懷疑這條言論到底說的對不對。
他們會說:好人也不一定有好報啊,你看我對誰那樣好,結果怎麼樣了?
他們總分不清到底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也總是對此將信將疑。
下士就是聽到這個說法,就開始發笑的人。他們會說:人善被人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那些壞事做盡的人,不也照樣活的好好的。
這裡,這個言論並不等同於道,但是,人之所以能被劃分成三等,便是如此的。
我再說個例子:讀書改變命運!
你同意嗎?
上士就是那些聽懂了,並知道如何做的人。
他們是真的相信讀書能改變命運,而且,明了該如何讀書,為何讀書能改變命運,到底改了什麼?
上士對道的理解,就如同那些真正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人是一樣的。
他們具備三個特點:
1.明白這句話的真義。
2.知道該如何做。
3.堅定的相信。
缺一而不能稱為上士。
中士就是在上士的這三個特點上,全部打折,折掉50%。
這些人往往,一會兒認真的讀書,一會兒又去做生意了,一會兒又去老老實實上班了。反正,怎麼樣能讓他們的命運更快的變好,他們就去做什麼。
他們也是認真做的,但是,就是總做不對。很容易讀書讀成不知變通的書呆子。空讀一肚子的書,但是用不出來。甚至可能腦海裡充斥著各家相衝的思想言論,不知道該信哪一家才好。
如此,對於讀書改變命運,也就將信將疑。
下士,就不用說了。那是根本沒聽懂的人,或者說根本沒聽的人。他們往往有自己堅信的一套辦法,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管,你說什麼,只要跟我是不一樣的,就是錯的。
對他們來說,讀書就是燒錢的事,有啥用,還會把人讀傻。有那錢還不如去做生意,去買田種地。
注意:這裡並非說這樣的活法就不對,這些下士就一定會活的不好。沒有,他們也有他們自己的道理。
「讀書改變命運」和「經商改變命運」沒什麼區別。這裡只是做為一個例子,來讓大家明白,不同人對道的態度,以及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這個和西方人相信上帝的存在,而對我們來說就不一定相信,是一樣的。
這樣情況之所以出現,還是在於我們對於「道」的理解。真正明白了道,知道如何做的人,自然會堅定的相信。
而如果你沒有真正明了,那就若存若亡了。
好,說明白了不同人對道不同的態度,說清楚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再來看下古人得道的表現:
故建言有之:
「建言」:南老在《老子他說》中將此翻譯為「格言」。我認為這個翻譯最為恰當明白。
翻譯過來就是:所以有格言說:
明道若昧
道無形無跡,什麼也沒有,沒辦法法具體說明。
這就好比,道是北京。你是一個清楚知道北京在哪的人。
然後,廣東人來找你問道,你告訴他從廣東途徑那些城市能到北京。
四川人來找你問道,你告訴他從四川途徑哪些城市能到北京。
北京人也跑來找你,你告訴他,哪也不用去,你就原地坐下就是了。
然後,旁觀的人就說,你胡說吧,怎麼都是向你問道,你怎麼說的全不一樣呢?
就是這樣的,不管誰問道,誰講道,沒有具體的邊界,你說不清楚。即使有了邊界,你說清楚了,說的也不是道本身,而只是指向道的一條路而已。
同樣的,在《初解道德經15——得道的人到底是怎樣的?真的深不可測嗎?》這一章裡,我有描述過得道之人的樣子。其實,真正得道的人,也沒有很明確的樣子。因為,他們本身就不追求表現自己,沒有一個很鮮明的形象讓你描述。
這就是明道若昧,本身十分明白清楚,但你去看卻反而看不清。
進道若退,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為道之人,後其身而身先。
假設,人是一座圖書館,修學就是往裡面不斷的存書。你可以清晰看到這個人的學識在不斷精進。
修道就是不斷把書中的知識提取出來,當得到這本書的真義後,這本書就像養料一樣,直接容到圖書館中。然後,圖書館變大。
書一本一本化成養料滋養圖書館,然後圖書館越來越大。所以,這個人的水平,看著就好像一直在倒退。
在公司上,這就有如同美團和高德。你可以看到美團每天在不斷發展,做大做強。高德這類地圖App好像一直在虧錢。但是,假如世界上沒有高德這一類導航軟體,你們覺得美團會怎樣?
我們很容易看到美團,看到阿里巴巴的發展,卻很少聽到高德的消息。那如果沒有高德地圖導航,你想一下,物流、快遞、外賣怎麼運轉?這就是進道若退。
夷道若纇。
夷:平坦。纇:不平坦,崎嶇。
你們說火車在鐵軌上跑更平坦,還是在平地上跑更平坦?
船在水上劃更平坦,還是在平地劃更平坦?
王弼說:大夷之道,因物之性,不執平以割物,其平不見,乃更反若纇土內也。真正符合道的平坦是依據事物的本性,不拿著統一的標準,去強迫萬物符合標準。真正的平是不容易被人看出來的,人們覺得它更像是不平的。
就是這樣的,對於火車,鐵軌才是真正的平坦,對於船舶,河道才是最好的選擇。這便是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上德無邊際,無具體形質,便若那空虛的山谷一般;
廣德無邊界,永遠也不滿,自然不足;
真正的「建德」就如同軌道之於火車,水之於船,高德之於美團,空氣之於我們。即使做了很厲害的事,也無聲無息,人們幾乎察覺不出來它的功德,做的好像偷偷摸摸的一般。
質真若渝。
渝:變汙。質樸而純真的好像是渾濁的一般。
你有沒有過遇到特別純真的人,對你掏心掏肺一片赤誠。
遇到這樣的人,你會不會懷疑她是裝的。會不會認為她有問題?
這就如同《聖經》上寫的:
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
真正遇到這樣的人,你會覺得那人質樸純真嗎?怕不是覺得這要麼是個精神病,要麼就是對我們有所圖吧!
這世上肯定有至真至善之人,也有偽裝的至善之人。關鍵是如何分辨呢?
可以從兩個方面看:
1.從極其細微處去觀察,偽裝的人在大事和重要人物前都是慎重的。但是,在面對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者他們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人面前,往往展現出本色。
而至真的人,本來如此,不論面對什麼樣的人或事,他們都還是自己本來的樣子。
2.從長遠來看,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時間會證明一切。
大方無隅;
隅:角落、牆角。最方整的東西卻沒有角。
大方,包括東南西北,無邊無際,哪裡有角。
大器晚成;
到我們的重點了,我來詳細說下為何是「大器免成」,而不是「大器晚成」。
第一,我們先從行文格調上來看。
這一段,放到現在,可以算是排比句了。
你看老子前面的用詞: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
然後,再看後面用詞: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基本都是採用的相反的詞。所以,此處「免」字比「晚」字更合適。
第二,從意思上來看,這裡連著的有四大,「大方」、「大器」、「大音」、「大象」。其實說的都不是人,而是道。表達的都是大道空虛無形,無邊無際,無聲無息。所以,我推斷此處為「大器免成」。
第三,在帛書版老子中,此處為「大器免成」。
第四,我們從詞意解釋上來看。
大器晚成:指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鍊,所以成就較晚。
大器免成:表達道不依靠任何外在力量而渾然自成。
如果,放在人身上,表達的是成大器者,不是人為而成的。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結果,就如同上士聞道,必勤而行之,而同於道者,道必樂得之。
簡單來說,就是你順應自身本性發展,行事自然,此本就合於道,故自然成大器,非刻意為之而成。
所以,我認為此處大器免成比大器晚成更好,更貼切。
這一點說完了,我們接著往下看。既然是聞道,那道是什麼樣的?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王弼:聽之不聞名曰希,不可得聞之音也。有聲則有分,有分則不宮而商矣。分則不能統眾,故有聲者非大音也。
大象和大音是一樣的,但凡有聲有形,那必有大有小。只有無聲無形,才無有大小邊界,方能稱為大音,大象。道亦如此,了無蹤跡,卻又確實存在,所以,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貸:施與、給予。
善:這裡仍然取擅長,擅於,精通,掌握的意思。
貸:本義借入或借出,引申為施予,給予。
善貸:是指道施予萬物以利,而又不傷其性,此為善貸。
且:而且,還,表示更進一層。
施予於道本身來說,是不斷付出。但是,卻讓道本身更進一步。
成:成就。這裡指道以成就萬物,來成就自身之意。
整句話老子說:
只有道啊!是不斷施予萬物,反而還能不斷成就自己的!
這裡總結一下全篇的意思:
1.只有真正明道的人,才能堅持行道,並堅信自己的選擇。
2.得道之人不顯自我,天人合一,自然天成。沒有特定表現和模樣。
3.大道本身無形、無跡、無聲,順應萬物自身本性而成就其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