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解道德經41——老子說的到底是大器晚成,還是大器免成?

2021-01-09 小索之啟明星

你相信大器晚成嗎?

我認為,這世界上沒有大器晚成,只有大器免成。

一味的努力並不能成大器,只有順應本性的發展,行事自然,方能成大器!

為何這樣說?

我們來看下「大器晚成」出處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開篇,老子根據人聽聞道後不同的態度,將人劃分為三等:上士、中士、下士。

這段話的意思很明白,我就不翻譯了。我們來看生活中的實例,來思考一下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

有沒有人勸告過你要一心向善?因為,行善能積德,好人有好報。

你對這種言論是什麼態度?

其實,對於這個言論,人們的態度就可以分成三等。

上士就是那些真正聽懂了之後,一生向善,積福積德之人。

中士就是那些沒有完全明白,但也照著做的人。他們往往行善一段時間以後,一遇到被人辜負的事情,就開始懷疑這條言論到底說的對不對。

他們會說:好人也不一定有好報啊,你看我對誰那樣好,結果怎麼樣了?

他們總分不清到底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也總是對此將信將疑。

下士就是聽到這個說法,就開始發笑的人。他們會說:人善被人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那些壞事做盡的人,不也照樣活的好好的。

這裡,這個言論並不等同於道,但是,人之所以能被劃分成三等,便是如此的。

我再說個例子:讀書改變命運!

你同意嗎?

上士就是那些聽懂了,並知道如何做的人。

他們是真的相信讀書能改變命運,而且,明了該如何讀書,為何讀書能改變命運,到底改了什麼?

上士對道的理解,就如同那些真正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人是一樣的。

他們具備三個特點:

1.明白這句話的真義。

2.知道該如何做。

3.堅定的相信。

缺一而不能稱為上士。

中士就是在上士的這三個特點上,全部打折,折掉50%。

這些人往往,一會兒認真的讀書,一會兒又去做生意了,一會兒又去老老實實上班了。反正,怎麼樣能讓他們的命運更快的變好,他們就去做什麼。

他們也是認真做的,但是,就是總做不對。很容易讀書讀成不知變通的書呆子。空讀一肚子的書,但是用不出來。甚至可能腦海裡充斥著各家相衝的思想言論,不知道該信哪一家才好。

如此,對於讀書改變命運,也就將信將疑。

下士,就不用說了。那是根本沒聽懂的人,或者說根本沒聽的人。他們往往有自己堅信的一套辦法,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管,你說什麼,只要跟我是不一樣的,就是錯的。

對他們來說,讀書就是燒錢的事,有啥用,還會把人讀傻。有那錢還不如去做生意,去買田種地。

注意:這裡並非說這樣的活法就不對,這些下士就一定會活的不好。沒有,他們也有他們自己的道理。

「讀書改變命運」和「經商改變命運」沒什麼區別。這裡只是做為一個例子,來讓大家明白,不同人對道的態度,以及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這個和西方人相信上帝的存在,而對我們來說就不一定相信,是一樣的。

這樣情況之所以出現,還是在於我們對於「道」的理解。真正明白了道,知道如何做的人,自然會堅定的相信。

而如果你沒有真正明了,那就若存若亡了。

好,說明白了不同人對道不同的態度,說清楚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再來看下古人得道的表現:

故建言有之:

「建言」:南老在《老子他說》中將此翻譯為「格言」。我認為這個翻譯最為恰當明白。

翻譯過來就是:所以有格言說:

明道若昧

道無形無跡,什麼也沒有,沒辦法法具體說明。

這就好比,道是北京。你是一個清楚知道北京在哪的人。

然後,廣東人來找你問道,你告訴他從廣東途徑那些城市能到北京。

四川人來找你問道,你告訴他從四川途徑哪些城市能到北京。

北京人也跑來找你,你告訴他,哪也不用去,你就原地坐下就是了。

然後,旁觀的人就說,你胡說吧,怎麼都是向你問道,你怎麼說的全不一樣呢?

就是這樣的,不管誰問道,誰講道,沒有具體的邊界,你說不清楚。即使有了邊界,你說清楚了,說的也不是道本身,而只是指向道的一條路而已。

同樣的,在《初解道德經15——得道的人到底是怎樣的?真的深不可測嗎?》這一章裡,我有描述過得道之人的樣子。其實,真正得道的人,也沒有很明確的樣子。因為,他們本身就不追求表現自己,沒有一個很鮮明的形象讓你描述。

這就是明道若昧,本身十分明白清楚,但你去看卻反而看不清。

進道若退,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為道之人,後其身而身先。

假設,人是一座圖書館,修學就是往裡面不斷的存書。你可以清晰看到這個人的學識在不斷精進。

修道就是不斷把書中的知識提取出來,當得到這本書的真義後,這本書就像養料一樣,直接容到圖書館中。然後,圖書館變大。

書一本一本化成養料滋養圖書館,然後圖書館越來越大。所以,這個人的水平,看著就好像一直在倒退。

在公司上,這就有如同美團和高德。你可以看到美團每天在不斷發展,做大做強。高德這類地圖App好像一直在虧錢。但是,假如世界上沒有高德這一類導航軟體,你們覺得美團會怎樣?

我們很容易看到美團,看到阿里巴巴的發展,卻很少聽到高德的消息。那如果沒有高德地圖導航,你想一下,物流、快遞、外賣怎麼運轉?這就是進道若退。

夷道若纇。

夷:平坦。纇:不平坦,崎嶇。

你們說火車在鐵軌上跑更平坦,還是在平地上跑更平坦?

船在水上劃更平坦,還是在平地劃更平坦?

王弼說:大夷之道,因物之性,不執平以割物,其平不見,乃更反若纇土內也。真正符合道的平坦是依據事物的本性,不拿著統一的標準,去強迫萬物符合標準。真正的平是不容易被人看出來的,人們覺得它更像是不平的。

就是這樣的,對於火車,鐵軌才是真正的平坦,對於船舶,河道才是最好的選擇。這便是夷道若纇。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上德無邊際,無具體形質,便若那空虛的山谷一般;

廣德無邊界,永遠也不滿,自然不足;

真正的「建德」就如同軌道之於火車,水之於船,高德之於美團,空氣之於我們。即使做了很厲害的事,也無聲無息,人們幾乎察覺不出來它的功德,做的好像偷偷摸摸的一般。

質真若渝。

渝:變汙。質樸而純真的好像是渾濁的一般。

你有沒有過遇到特別純真的人,對你掏心掏肺一片赤誠。

遇到這樣的人,你會不會懷疑她是裝的。會不會認為她有問題?

這就如同《聖經》上寫的:

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

真正遇到這樣的人,你會覺得那人質樸純真嗎?怕不是覺得這要麼是個精神病,要麼就是對我們有所圖吧!

這世上肯定有至真至善之人,也有偽裝的至善之人。關鍵是如何分辨呢?

可以從兩個方面看:

1.從極其細微處去觀察,偽裝的人在大事和重要人物前都是慎重的。但是,在面對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者他們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人面前,往往展現出本色。

而至真的人,本來如此,不論面對什麼樣的人或事,他們都還是自己本來的樣子。

2.從長遠來看,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時間會證明一切。

大方無隅;

隅:角落、牆角。最方整的東西卻沒有角。

大方,包括東南西北,無邊無際,哪裡有角。

大器晚成;

到我們的重點了,我來詳細說下為何是「大器免成」,而不是「大器晚成」。

第一,我們先從行文格調上來看。

這一段,放到現在,可以算是排比句了。

你看老子前面的用詞: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

然後,再看後面用詞: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基本都是採用的相反的詞。所以,此處「免」字比「晚」字更合適。

第二,從意思上來看,這裡連著的有四大,「大方」、「大器」、「大音」、「大象」。其實說的都不是人,而是道。表達的都是大道空虛無形,無邊無際,無聲無息。所以,我推斷此處為「大器免成」。

第三,在帛書版老子中,此處為「大器免成」。

第四,我們從詞意解釋上來看。

大器晚成:指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鍊,所以成就較晚。

大器免成:表達道不依靠任何外在力量而渾然自成。

如果,放在人身上,表達的是成大器者,不是人為而成的。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結果,就如同上士聞道,必勤而行之,而同於道者,道必樂得之。

簡單來說,就是你順應自身本性發展,行事自然,此本就合於道,故自然成大器,非刻意為之而成。

所以,我認為此處大器免成比大器晚成更好,更貼切。

這一點說完了,我們接著往下看。既然是聞道,那道是什麼樣的?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王弼:聽之不聞名曰希,不可得聞之音也。有聲則有分,有分則不宮而商矣。分則不能統眾,故有聲者非大音也。

大象和大音是一樣的,但凡有聲有形,那必有大有小。只有無聲無形,才無有大小邊界,方能稱為大音,大象。道亦如此,了無蹤跡,卻又確實存在,所以,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貸:施與、給予。

善:這裡仍然取擅長,擅於,精通,掌握的意思。

貸:本義借入或借出,引申為施予,給予。

善貸:是指道施予萬物以利,而又不傷其性,此為善貸。

且:而且,還,表示更進一層。

施予於道本身來說,是不斷付出。但是,卻讓道本身更進一步。

成:成就。這裡指道以成就萬物,來成就自身之意。

整句話老子說:

只有道啊!是不斷施予萬物,反而還能不斷成就自己的!

這裡總結一下全篇的意思:

1.只有真正明道的人,才能堅持行道,並堅信自己的選擇。

2.得道之人不顯自我,天人合一,自然天成。沒有特定表現和模樣。

3.大道本身無形、無跡、無聲,順應萬物自身本性而成就其本身。

相關焦點

  • 1973年,被篡改前《道德經》重見天日,裡面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
    1973年,被篡改前《道德經》重見天日,裡面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1973年馬王堆西漢古墓挖出了老子道德經2000多年前道德經版本,一時震驚世界!沒想到的是,經過對比發現,發現道德經被後世篡改的七零八落,很多原意都被改了。
  • 《道德經》中這3個成語,說透了天道,地道和人道的秘密!
    1/自知之明老子《道德經》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意是說,善於了解別人的人是明智的,善於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最智慧的。正確的自知,首先要有勇於剖析自己的勇氣,用以保證客觀的態度,然後對自己的性格,道德,行為等方面來衡量。還要虛心地向別人請教,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這樣才能對自己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知曉自己,才能對自己的人生坐標進行準確定位,也正是進步的開始。
  • 馬王堆甲本道德經「大器免成」的辯駁,以及帝王公侯君卿咋翻譯?
    畢竟是道德經迷。是真的沒錯。是馬王堆出土的。馬王堆出土了德經在前道經在後的道德經雙一篇,也就是道德經的甲骨文。然後這個道德經也是德經在前的帛書甲本。德經章四或者是道德經章四十一上千年的布料了,所以全章被腐蝕後可辨識文字大概是這樣排列的:□□□□□□□□□□□□□□□□□□□□□□□□□□□□□□□□□□□□□□□□□□□□□□□□□□□□□□□□□□□□□□□□□□□□□□□□□□□□
  • 《道德經》:隨和的人就像水一樣,雖柔軟但卻可以包容萬物 中
    研究《道德經》,劉先銀經典點說:真理玄同;道德經體道章,此兩者同,出而異名。研究《道德經》,劉先銀經典點說:規律玄德。老子為「玄德」所下的定義分別出現在10章、51章和65章。研究《道德經》,劉先銀經典點說:規律玄德;玄德章 第五十六【老子·第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 老子《道德經》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但讓人醍醐灌頂
    文章作者:琢磨君老子在《道德經》開篇便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真正的大道不是能夠用言語表達清楚的,真有點「此處無聲勝有聲」、「天機不可洩露」的意味。《道德經》第25章談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人類的道理大都是遵循天道之道、自然之法。老子在《道德經》中結合自身對道的感悟,向世人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但足以讓人醍醐灌頂。讀懂了《道德經》中的這3條「天機」,勝讀十年書,人生無往不利。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
  • 老子教你做人,道德經中10個成語,做到了為人一定不差
    老子所做《道德經》是中華的傳統文化瑰寶,很多現代成語都出自《道德經》,比如大器晚成、功成弗居、虛懷若谷、大象無形等等。這些成語背後蘊含的為人處事的道理,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下面是老子《道德經》中的10句話,包含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10個成語,如果我們做到了,為人一定不會差。
  • 道德經41章下:不要糾結成功來得太晚,因為大器晚成,大象無形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四句沿用到現在都已經是成語了,所以說並不難理解。隅,是指角落,大方無隅,是說最大的方正,是沒有稜角的;喻義指寬宏大度的人心中沒有陰暗的角落。大器晚成,樸散則為器,萬物皆由道所生發,而最大的器物或者功用最強的器物則需要長時間的發展和磨練才能形成,這是道的常規,而人是萬物之靈長,所以後來大器晚成這句話也用來比喻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學習和鍛鍊,所以成就會比較晚。
  • 我初讀老子《道德經》的感悟,以及對老子思想形成原因的猜測
    前言老子在《道德經》中分別對「道」和「德」進行了闡述,道論的核心是柔弱,德論的核心是無為。老子的《道德經》所反映出的思想極端消極,消極到一無所為的狀態。《道德經》實際上是這四個注本的綜合本,包括「道德經」的書名以及書中章節分段都是由此而來。因此學界把它叫傳世通行本,但這個通行本並不是老子書原本。
  • 《道德經》中「挫其銳,解其紛」,對工作、生活指導意義太大了!
    記者在德國隨機採訪中了解到,老子的《道德經》在德國的文譯本多達90種之多,記者在還看到,許多家庭和企業把《道德經》中「挫其銳,解其紛」這句話,視為立家、立業、立身的六字名言。為什麼「挫其銳,解其紛」能讓企業和家庭奉為真言,因為《道德經》中的這六個字裡有大學問。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如何理解老子《道德經》中的「大方無隅,大音希聲」?
    「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比較完整的原文是:「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這裡面蘊含了老子的辯證思維和對自然狀態的崇尚,把萬物的最高境界歸於自然而非人為。這段話字字珠璣,句句智慧,閃耀著哲學的光芒。
  • 初解道德經34——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具體的做法是什麼?
    這句話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說的是天地無所謂仁慈,對待萬物就像對待稻草扎的牲畜一樣。那天地到底是怎麼樣對待萬物的呢?具體的做法是什麼?在第34章,老子做了詳細描述:大道汜兮,其可左右。在《說文》裡面的註解是,水別復入水也。從水,巳聲。也就是由幹流分出又匯合到幹流的水。我依舊是老習慣,不糾結文字。不論是泛,還是汜,表達的都是大道像水一樣,流遍天下,無處不在的意思。翻譯過來就是:大道廣博無跡,左右上下無所不到。
  • 老子道德經,道盡人生真諦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譯文: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樣。水乃萬物之源,可它卻利養萬物而於世無爭,始終保持一種平常心態。它安處於眾人不喜歡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於道。——老子《道德經》第二章譯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感悟:天下事物,在表觀上總是分為真、善、美和假、惡、醜兩個對立的方面。自古都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 老子《道德經》:無用,才是最大的用處!
    其實,老子《道德經》第11章的最後一句話,早就向我們詮釋了一條高深的處世之道——無用,才是最大的用處!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我們先來看看《道德經》原文是怎麼說的!《道德經·第十一章》原文: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 《道德經》老子的世界觀(無用第十一)
    他標註流傳下來的道德經是比較貼近老子的思想的,而且相較於宋唐名家,他的時代也更接近老子,語言習慣和風俗還有些相同,變遷得不是特別的嚴重。河上公將道德經分成了81章,每一張去了一個提綱挈領,直入主題的小標題,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領會道德經的思想。比如今天的內容是道德經第十一章,河上公取名曰:無用。
  • 楊絳說老實人受欺負,老子道德經暗藏給老實人絕學,聰明人學不來
    在這幾句話中,說盡了與人交往的辛酸。在老子的《道德經》中也有老子的人生領悟,老子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 《道德經》「上善若水」的七種人生境界【老子微言】
    點上方綠標收聽【老子微言】主講:孫得一當我談論老子的時候,我不是在談論別人。
  • 淵回道德:《道德經》的根脈魂是什麼?老子本意的源頭脈絡在哪裡
    老子本意的源頭脈絡在哪裡道德經的根是道! 道德經的脈也是道!! 道德經的魂同樣是道!!! 為什麼說道德經的根是道呢? 所謂的根,是根本,是源頭。 道德經的根本,道德經的源頭,毋容置疑就是道。那麼道德經這本書,這部流傳萬世的傳奇經典。它的根本,它的本源,毋容置疑也是道。
  • 句解老子《道德經》: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到底是什麼意思
    老子《道德經》第71章原文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事實上,人的認知太有限了,就算不停的學習,還是跟不上變化的節奏。老子說,自知者明,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本章,老子進一步闡述,當一個人了解自己優勢特長並最大化的開發利用,就可以避免誤打誤撞,最好最快的實現自我價值,同時呢,知道自己有哪些長處,也就應該知道自身存在哪些不足,這些不足,是毫不在意的放任,還是諱疾忌醫的掩飾呢?
  • 初解道德經35——道,淡而無味,卻用之無窮!
    先說一個問題,相信看過《道德經》的朋友都知道,大道無形無跡,淡而無味。但是掌握大道的人卻是非常厲害的。那道之用到底在哪?神奇在什麼地方呢?我沒找到答案,你們可以找找!可是,「道」說出來了,卻平淡無味。你想看看它卻始終看不見,你想聽聽它卻始終聽不到,但是它的作用卻無窮無盡,沒有限制。這個翻譯,真的相當不錯了。基本沒什麼錯差之處。核心意思就是:道的作用很大,掌握道的人,天下自然歸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