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教你做人,道德經中10個成語,做到了為人一定不差

2021-01-16 道訊

老子所做《道德經》是中華的傳統文化瑰寶,很多現代成語都出自《道德經》,比如大器晚成、功成弗居、虛懷若谷、大象無形等等。這些成語背後蘊含的為人處事的道理,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下面是老子《道德經》中的10句話,包含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10個成語,如果我們做到了,為人一定不會差。

1、《道德經》:功成弗居

《道德經》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作用於萬物而不把持萬物,功成名就而不貪功;只有從不佔據身份地位,才不會失去身份地位。功成弗居是老子《道德經》教給我們如何做一個領導人,當做出成績而不貪功倨傲的為人哲學。

2、《道德經》:知者不言

出自《老子·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道萬物變化無窮無常的人,也就知道不能描述其本質,故而不言。 言者不知,能描述出來的道理的人,還是沒有了解大道之變化無窮的本質。對大自然奧妙的探索是無窮盡的,我們要認識到自己的無知和認識的局限性。

3、《道德經》:虛懷若谷

「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形容純樸得好像未經雕琢,曠達得好像高山空谷 。內心曠達,坦坦蕩蕩,光明磊落是我們每個人應該追求的一種生活境界。

4、《道德經》:渙然冰釋

出自《老子》:「渙兮若冰之將釋。」指像冰遇熱消融一般。形容矛盾、風波完全消除。我們都應當有一種愛和寬容的心。

5、《道德經》:自知者明

《道德經》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貴在能夠認清自己,堅守自己的本分,不做超出自己能力與本分的事情。我們看清別人的優缺點本身就已不易,但是看清自己更難。有很多人花了一輩子時間都沒有認清自己,到老了蹉跎一生發現自己幹的事情從來不是自己想要做的,也不是自己擅長做的。

6、《道德經》:大器晚成

《道德經》中說「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哪有隨隨便便的成功,不要被媒體上那些年青的富豪、創業英雄所蒙蔽,能上媒體的都是小概率事件。現實中的成功需要踏踏實實,數十年如一日的艱難苦練。宗慶後、柳傳志都是過了四十才開始創業,褚時健70多歲出監獄,夕陽依舊火紅,成功路上沒有早晚。

7、《道德經》:大象無形

出自《道德經》「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越好的音樂越悠遠潛低,越好的形象越飄渺宏遠。指「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穿透悠遠,越是大氣度的往往越包容萬物。」我們不要拘泥於一時的得失榮辱,寵辱不驚是一種正確的人生態度。

8、《道德經》: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道德經:合抱之樹,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所有的成功都不是靠動嘴皮子得到的那麼簡單,都需要腳踏實地從現在做起。沒有強硬的執行能力,再好的計劃戰略都無濟於事。並且,做事虎頭蛇尾敷衍應付自然不會有好結果,只有從一而終,才能有所收穫。

9、《道德經》:被褐懷玉

《老子·德經·七十章》: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身穿粗布衣服而懷抱美玉。比喻雖是貧寒出身,但有真才實學。從小事做起,不攀比不浪費,才能為子孫積福。同時,我們也不能以貌取人,更不要被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人所迷惑,深藏不露的人才太多,招搖撞騙的蠢材也不少。

10、道德經:和光同塵

《道德經》第56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收起鋒芒,含斂光耀,混同塵世,不要標新立異,不要過分張揚自己的特殊之處,融入社會,融入周圍的環境。環境不可能去適應你,只有你去適應環境。從古至今,德行高潔之士,多有清高之氣,但太過清高,就流於狂狷。

小結:

老子《道德經》區區5000言,道不盡的為人處事,做人的道理和智慧。如果我們體悟了道德經的智慧,並遵照這些思想去行事,即便做不了聖人,為人也一定不會差。

/完/

相關焦點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道德經「和其光同其塵」:為人不要太出眾,順勢而為方成大事
    在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盛家小女兒盛明蘭因為生母早亡,從小便不受親爹重視。在宅院裡生活的她,雖然聰明伶俐事事通透,但只能謹慎小心為人。中國有個成語叫和光同塵。這個成語其實出自老子道德經。道德經中說「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為人要方正,但是不要整日孤高自傲,想著孤立他人,在堅守自己原則的同時,也不可以成為一隻「刺蝟」,胡亂傷人。
  • 什麼是做人之道?老子《道德經》八個字就概括了
    老子《道德經》中說:「夫物芸芸,各付其根。」意思是萬物紛紛芸芸,各自行歸其本源,那麼人又要做到歸於根本?那就是做個老實人,聽從內心最樸實的想法,做最純真的事,不被俗世所擾,不被繁華所迷。儘管如此,第一天走上講臺,看到臺下黑壓壓的坐滿的學生,他心裡不免發虛,面對臺下坐著的莘莘學子,沈從文整整呆了10分鐘,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後來開始講課,由於心情緊張,他之顧頭念著講稿,精心設計中間插講的內容全都忘的一乾二淨,結果原先準備的一堂課10分鐘就講完了。
  • 老子《道德經》:真正厲害的人,為人處世,「3知3守」就夠了!
    老子《道德經》,2000多年來,一直被譽為中華文化的一座寶庫。上至宇宙變化、天地法則,下至謀略治國、為人處事,萬象森羅。 其環環相扣,奧妙無窮的智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時至今日,穿越歷史興衰,影響力絲毫不減,反而與日俱增。今天,我們分享的是其中為人處事的智慧。
  • 《道德經》:5個成語,說透中國人的智慧
    《道德經》裡既有古人的理論智慧,也有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許多很常用的成語,其實就出自《道德經》。  下面我們對這5個成語加以解讀,領會被老子寫入《道德經》的那些生活智慧。    金錢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就很難守得住;  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就會埋下禍根。  曾國藩說:「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  留幾分不盡之意,萬事總有轉圜的餘地。
  • 解讀出自老子《道德經》成語: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生活中什麼人最聰明,人們會說是那些所謂機智靈活的人,那些愛思考、愛捉磨的人,其實不然,而真正聰明的人,是我們大多數認為的所謂「憨人」,人們不是常說憨人有憨福嗎,不信你看看身邊的人,那些不愛出風頭,也很少說什麼話,做事也默默無聞的人,看上去給人一種憨憨笨笨的感覺,這樣的人大概就是老子說的「大巧若拙
  • 《道德經》5個成語,說透中國人的智慧
    《道德經》裡既有古人的理論智慧,也有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許多很常用的成語,其實就出自《道德經》。儒風君從中選出5個成語加以解讀,領會被老子寫入《道德經》的那些生活智慧。金玉滿堂【原文】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 老子《道德經》用9個「若」形容有道的人,看看你能做到幾個?
    老子在《道德經》裡形容有道的人「微妙玄通」,他用9個」若」對有道的人做了形象描述。那「微妙玄通」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樣的人嗎?這裡,我們不談「微妙玄通」具體形容的是什麼樣的人,即使要談,我們也很難表達清楚。
  • 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
    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道德經》中寫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所著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該書原文分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不分章,後分1到37章為《道經》,38到81章為《德經》。
  • 老子《道德經》經典名言10句,建議收藏,時常細讀!
    《道德經》的作者是老子,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漢族,春秋時期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中國古代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 老子道德經,道盡人生真諦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譯文: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樣。水乃萬物之源,可它卻利養萬物而於世無爭,始終保持一種平常心態。它安處於眾人不喜歡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於道。每個人的看法不同看到得東西不同,所有每個人的境界不同,凡事都有兩面,有的人行善的善果,有的人行善不一定就得到善果。就像達摩祖師所說的一樣,行善不能總掛在心理面你做了多少善事,多麼多麼的偉大,這樣的善是虛偽的也是無有功德的,一切隨緣。
  • 老子《道德經》:輕諾者必寡信
    ,你對他有事相求的時候,他拍著胸脯信誓旦旦地給你說「沒問題,這就是小事一樁」,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弄得你不知道該怎麼辦?催他吧,覺得求人辦事催人家不禮貌,不催吧,也不知道他事情辦得咋樣了?也不好再另外找人。等實在著急的不行問到他的時候,他不是說忘了,就是說事情沒辦成。總之,不但讓你空歡喜一場還耽誤了你的事,這樣的人真是可氣又可恨。也許有了太多這樣的教訓,所以越是在我面前打包票,許諾的人我越是對他們不放心了。
  • 《道德經》中沿用至今的12大成語 洞見人生大智慧
    源流於老子《道德經》的成語,歷經二千多年的歷史沉澱,而逐漸被更多人領悟,成為沿用至今的簡潔精粹之語,所成之語充滿著人生大智慧。有三、四、五、七字的,有兩組四字連用的,但人們廣泛熟知的多以朗朗上口的四字組成。 這裡精選出極具人生智慧底蘊的成語。讀懂明晰,會對我們的立身處世大有裨益。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二
    (第五章)其意是:天地不理會世上的仁,在其看來,萬物就是祭神用的稻草狗。聖人若不理會世上的仁,在他眼裡,百姓猶如祭神用的稻草狗。「仁」是老子《道德經》裡的核心價值觀,「仁」的真諦即是愛物愛人!「仁」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一種倫理觀念,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在老子以後,以及道家、儒家將其發展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道德標準、人格境界及哲學概念。
  • 夜讀丨6個成語,說盡老子一生的處世智慧
    有些句子後來形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據統計,大約我們常用的成語出自《道德經》的有100多個。下面這6個成語,可以說老子一生的智慧盡在其中。富在知足「人之所以痛苦,不是因為擁有的太少,而是想要的太多。」
  • 《道德經》:想做人上人,請先學會做個「人下人」
    究竟需要哪些智慧呢,《道德經》為我們提供了參考。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如果能夠學會這幾點智慧,你便可以成為一個成功人士了,但若是想成為人上人,則需要更深層次的智慧。對此,老子也在《道德經》中給出了自己的見解,老子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 這兩個成語出自《道德經》,因人們的悟性不同,理解和用法也不同
    《道德經》在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由於古人的文言沒有標點符號,後人在斷句上就為難了。有的學者斷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出土的文物《老子》一書中,又有一個版本「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標點不同,意思也就大不相同。
  • 老子《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謹記「3句話」,助你反敗為勝!
    老子《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謹記「3句話」,助你反敗為勝!人生,有起有落,有順境必然有逆境,有高峰必然有低谷。不論貧富貴賤,誰都有感覺失落與迷茫的時候,誰都有在思想上跌入低谷的時候。所以說,人生低谷時,最需要修心,而我們多讀幾遍《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便會馬上豁然開朗。當你感覺迷茫時,也不妨熟讀幾遍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
  • 6個成語,洞見老子智慧
    老子,又稱李耳,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被道教尊為教祖。下邊這6個成語,可以說老子一生的智慧盡在其中。01.富在知足老子《道德經》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03.慎終如始老子認為:「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對任何事情、對待結尾都要如同對待開始那樣慎重,做到有始有終,就不會有失敗了。
  • 《道德經》:做人要學會能屈能伸,退一步海闊天空
    《道德經》二十二章有載: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這是老子根據對立統一的矛盾關係原理所提出的變通的方法論,意思是:委曲才能保全,屈就才能伸展,低洼才能盈滿,破舊才能生新,大取才能多得,貪多便舍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