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真正厲害的人,為人處世,「3知3守」就夠了!

2020-12-21 綿羊先生老九零

老子《道德經》,2000多年來,一直被譽為中華文化的一座寶庫。

上至宇宙變化、天地法則,下至謀略治國、為人處事,萬象森羅。 其環環相扣,奧妙無窮的智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時至今日,穿越歷史興衰,影響力絲毫不減,反而與日俱增。

今天,我們分享的是其中為人處事的智慧。一個人若是在為人處事中,能夠做到下面的「3知3守」,一定是生活中的得道高人。

1、知其雄,守其雌

知道什麼是剛強,卻安守柔弱,這是大智慧。對人來講,如果只知道雌,而不知道雄,並不是好事。 換句話說,一個人只知道順從人家,卻完全不知道原來也可以去開創,這樣經常吃虧。

只知道很柔和,但是不知道人家很雄偉,有時候是要挨打的,挨打的時候還沒有人同情。 所以,老子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我們只能守雌,不能先導。

雄就是先導的意思。如果只能後順,不能開創,那就是分了。大道是不分的,既然如此,我們怎麼能夠只要後順,不要先導呢?不要雄偉,只要柔順柔和,當然是不可以的。 老子是告訴我們,一個人要知道,剛強有剛強的好處,柔弱有柔弱的好處。但是不能一開始就剛強,否則別人也會很剛強地對待你。

硬碰硬,對著幹,最後只會兩敗俱傷。

有智慧的人雖然有可以剛強的本錢,可以先導的能力,但是要先採取弱勢,先採取低下的姿態,先用順的態度,看看別人怎麼對你。

你順,別人也順;你柔,別人也柔;你客氣,別人更客氣,事情就很好辦了。

我們舉個例子。

你到別人家去,要先敲門,主人會根據聲音大小來判斷採取什麼態度。

如果梆梆梆地敲,主人會說:「敲門就敲門,那麼大聲幹什麼?」

如果是輕輕地敲,主人會很柔和地問:「你有什麼事嗎?」如果他一開門,你立即一步向前,說自己有事,他馬上擋住,問你幹嘛衝進來。

我們一般的做法是,敲完門,等對方把門打開的時候,會後退一步,他看我們沒有敵意,甚至還是朋友,自然會請我們進去。 這就是我們常講的,退一步海闊天空。

2、知其白,守其黑

「白」,指的是純白的知識,沒有教人做壞事的知識。

有知識的人能夠把事情看得清楚,可是我寧可不要讓人家看出來自己有知識,這就是「守其黑」。「守」,就是堅守。「黑」,就是深不可識,讓人家看不出來。

修道的人都是深不可識的,深不可識是說品德修養好。

明明知道很多專業知識,可是假裝不知道,明明知道這個人很可能不如自己,可自己在他面前還是很謙虛,請對方多多指教。大家都知道孔子是禮的專家。可是子入太廟,每事問。

你不是專家嗎,怎麼連這個也看不懂?其實孔子知道,一切都在變。

也許這兩年,禮器變了,禮治改了,名稱也不同了,自己所知道的是幾年前的那一套,如果跟人家不相對應的話,不是讓大家都很難堪嗎?

於是他乾脆先問,再印證,以便了解自己那一套知識是否還管用,有沒有過時。這樣才叫作「曲則全」。

如果孔子完全以專家自居,而人家卻說那是以前的,現在已經不用了,豈不是自討沒趣,而且人家還會看不起他,得不償失。

有一次,我看到一個年紀很大的人,大概是帶著他的孫子去飯店吃飯。

爺爺講的都是這個有營養、那個沒營養之類的話。

想不到那孩子講了一句話,弄得他爺爺目瞪口呆:「你以為這些我都不知道?其實你講的我都清楚。」

就這麼一句話,讓長輩情何以堪!這也是自作自受。 我們經常把別人當作是無知無識的人,非要告訴別人怎麼做。這就是孟子所講的:「人之大患,在好為人師。」

指揮來指揮去,就是「知其白」,而不能「守其黑」。現在整個社會都充滿了這種自以為是的人。 中國人最不喜歡精明能幹的人,對越是能幹的人越是不信,對越是精明的人越是給他吃苦頭。人都希望自己很精明,因

為可以滿足虛榮心。但是別人一精明,就要打擊他,就要出手幹掉他。

這是我們民族的矛盾性,大家一定要了解,才叫作有自知之明。 中國人常講一句話,難得糊塗。

有時候用裝糊塗來滿足別人的虛榮心,別人也會意識到自己不能亂講話,否則就叫關公面前耍大刀,孔夫子面前講大道理,只會自討沒趣,貽笑大方。

這豈不是更高的智慧?!

3、知其榮,守其辱

知道什麼叫作榮譽,而且也享受過,但還是堅守受辱的狀況,就永遠不會敗。 「辱」,不是敗德,它指的是別人做得不對,不是自己不對。

別人侮辱你,是別人不對,別人沒有修養,跟你有什麼關係呢?現在的人接受不了這樣,受了辱那是不得了的事情。其實,有什麼不得了?把自己看得那麼高大上幹什麼? 你認可低微,認可卑下,至於別人高高在上,那是別人的事情。其實,高高在上的都會吃虧。因為一般而言,上面高的會先倒下,下面低的往往不會倒。

比如,泥石流都是從上面先衝下來的,底下還是好好的。所以,追求榮譽,高高在上,不見得是好事情。

老子告訴我們,有人提拔你的時候,你要特別小心,因為那絕不是好事情。

一開始提拔你,沒事;再提拔你,沒事;繼續提拔你,你的麻煩可能就來了。 如果他不提拔你,你根本不會有麻煩。對於那位要破格錄用你的上司,你一定要特別小心。那是不是要拒絕呢?其實也不必拒絕,你趕快去充實自己就對了。

「知其雄,守其雌」,雌與雄之間,因為有異性相吸的功能,還比較容易做到。黑白之間,因為有對比,而且可以互補、調配,所以也不是很難。

榮辱最難,明知道可以爭取這個榮譽,但是不要;明知道可以拿到這個名譽,但是不要。

功成不居,這是最高的境界。 很多人讀了《道德經》以後,表現出一副深不可識的樣子,而他本身的功夫又不足。

這就是走偏了,叫作故弄玄虛。故弄玄虛是假道學,不是真的道。 我們讀《道德經》是要拿來用的,用來指導生活,讓尊道貴德成為習慣,隨時都可以表現出來,這才真的有用。

人活著,就要為人處世,而為人處世一定需要智慧,《道德經》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典範。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正是其中高層次的智慧。

當然要想到達到這個境界,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在生活中不斷實踐體會,這就是我們人生修行的過程。

魯迅曾說: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道德經》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相關焦點

  • 老子《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謹記「3句話」,助你反敗為勝!
    老子《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謹記「3句話」,助你反敗為勝!人生,有起有落,有順境必然有逆境,有高峰必然有低谷。不論貧富貴賤,誰都有感覺失落與迷茫的時候,誰都有在思想上跌入低谷的時候。所以說,人生低谷時,最需要修心,而我們多讀幾遍《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便會馬上豁然開朗。當你感覺迷茫時,也不妨熟讀幾遍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
  • 《道德經》6句經典名句,領悟為人處世智慧的態度、探求真理
    《道德經》6句經典名句,領悟為人處世智慧的態度、探求真理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在古今社會生活中,在老子看來,真正領會「道」之精髓的聖人,不輕易下斷語,即使是對已知的事物,也不會妄自臆斷,而是把已知當作未知,這是虛心的求學態度。只有這個態度,才能使人不斷地探求真理。
  • 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可以讓人成熟,「勝讀十年書」
    而老子的《道德經》中這3句話就能讓我們瞬間成熟,提高我們的認知水平,勝讀十年書。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1、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意思是,天地並不是仁愛的,它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有句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現實生活中並不會真正如此。
  • 老子《道德經》:無用,才是最大的用處!
    文章作者: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人到了一定的年齡,才會慢慢領悟這個道理:幸福不是「有」,而是「無」,即:真正的幸福,並不是指我們擁有多少東西,而是指我們能否修煉出一種「無」的境界和狀態。
  • 老子「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怎樣理解
    文·段宏剛《道德經》屬於字數不多,但以博大精深而著稱的世界名著之一,全篇共有5162字,分為81章,以「道法自然」為核心,通過辯證法闡述了宇宙萬物相輔相成、和諧共生的本質。《道德經》第28章裡有這樣一段話: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老子教你做人,道德經中10個成語,做到了為人一定不差
    老子所做《道德經》是中華的傳統文化瑰寶,很多現代成語都出自《道德經》,比如大器晚成、功成弗居、虛懷若谷、大象無形等等。這些成語背後蘊含的為人處事的道理,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下面是老子《道德經》中的10句話,包含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10個成語,如果我們做到了,為人一定不會差。
  • 《道德經》中的「知其白,守其黑」揭示了老子「不知所終」之謎
    兩千多年的不解之謎至今無人能解:老子去哪兒了?無論是考古學家還是古文字專家都沒有合理的答案。其實老子已經將答案寫在《道德經》裡,只是我們被慣性思維所障礙無法開啟智慧思維。老子:「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拭。為天下試,恆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 道德經:何為天道?其實就是「四大天規」!悟透了趨福避禍
    道德經:何為天道?其實就是「四大天規」!悟透了趨福避禍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好與興趣是學習的內在驅動力,《道德經》是一首思想與內涵極其豐富的「哲學詩.《道德經》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老子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主要論述「道」與「德」之義。因其內容覆蓋範圍較廣、文本內涵較為深奧,所以有著萬經之王的美稱,在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多個領域影響深遠。
  • 道德經「和其光同其塵」:為人不要太出眾,順勢而為方成大事
    如今我們雖然沒有生活在那種複雜的大家族裡,但在為人處世上,也不應該表現得太出眾。《史記》中有記載,孔子在拜別老子時,曾給他寫過一篇臨別的贈言,這篇贈言的最後幾句話是這樣說的: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奮鬥半生卻一事無成,只因你不懂這三知三守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當人們已經習慣了那種按自己意願有爭有為的生活方式,或說處世方針,就很難一下子扭轉過來。這就是為什麼大道難行的道理,所以要做任何情,首先就必須解決思想認識問題,也就是說先要說服我們自己。
  • 悟透《道德經》第28章中的3句話,你就明白了
    所以說,真正的謙虛低調,是有實力後的內藏鋒芒,不顯山露水;上善若水,像水一樣滋潤萬物而不爭,甘願處於卑微的地位,以謙虛的態度自我約束。其實,當我們讀懂了道德經第28章,特別是其中的3句話,我們就能明白什麼是真正的低調!第一句:知其雄,守其雌。
  • 當你處在人生低谷時,默念《道德經》這3句話,助你擺脫困境
    老子的《道德經》是一本智慧書,上到萬物起源,下到為人處世,老子對這些問題的本源都想的非常通透。很多人都說《道德經》雖只有洋洋五千字,卻深奧如大海。這就是道德經的高深玄妙之處:微言大義,精真窈冥。其大無外,無所不包而精微精妙;其小無內,無所不備而妙訣妙用!
  • 曠世巨著《道德經》,暗藏了3個「中式」智慧,網友直呼:受教了
    在家已有3個月之久,但3個月來,我絲毫不感覺空虛與焦慮。理由無他,只因看了這本《道德經》,看完才知它實在是妙極了。年少初識,還是在金庸武俠的絕世神功《九陰真經》,開篇第一句「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就出自《道德經》。不明覺厲!
  • 道德經,陰陽並舉;知白守黑的處世哲學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學習,道德經第二十八章,上一章老子通過舉例說明,善行,善言,善關閉,善計數,然後總結出了貴師,愛資。那麼這一章,究竟講了些啥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 《道德經》:想做人上人,請先學會做個「人下人」
    相信很多人對成功人士的定義就是事業有成,擁有很多資產。然而在我看來,僅僅是擁有很多財富,算不上一個真正的成功人士。一個真正的成功人士,不在於你財富的多少,而在於你能否能夠始終處於不敗之地。有些人雖然擁有了財富,卻守不住,也算不上成功人士。想要始終處於不敗之地並非易事,需要一個人擁有豐富的處世智慧。究竟需要哪些智慧呢,《道德經》為我們提供了參考。
  • 楊絳說老實人受欺負,老子道德經暗藏給老實人絕學,聰明人學不來
    在這幾句話中,說盡了與人交往的辛酸。在老子的《道德經》中也有老子的人生領悟,老子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 一本5000多字的《道德經》:讀懂經典4句話,才知人生真諦
    在家已有3個月之久,但3個月來,我絲毫不感覺空虛與焦慮。理由無他,只因看了這本《道德經》,看完才知它實在是妙極了。年少初識,還是在金庸武俠的絕世神功《九陰真經》,開篇第一句「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就出自《道德經》。不明覺厲!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你們理解錯了
    在很多影視作品中,我們都經常會聽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樣的話。 相信很多沒有真正理解過《道德經》的人,可能都會把這句話誤解為這個意思。 要是老夫子在天有靈——老子是個無神論者——可能會很傷心吧。 那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或許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一些為人處世的智慧。
  • 《老子道德經》:中國人不能打破的四大天規,越早知道越好
    作為周的史官,老子通曉懂得養生之道,有獨特的養生智慧。他是以修道來順其自然,頤養千年之壽的。現代人有很多獨特的養生方法,比如擇食、辟穀、高強度鍛鍊等等。 國學大師季羨林老先生說:「常見有人,年才逾不惑,就開始挑食,蛋黃不吃,動物內臟不吃,每到吃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窘態可掬,看了令人失笑。以這種心態而欲求長壽,豈非南轅而北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