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想做人上人,請先學會做個「人下人」

2020-12-11 雨巷先生

說到成功人士,你的定義是什麼?相信很多人對成功人士的定義就是事業有成,擁有很多資產。然而在我看來,僅僅是擁有很多財富,算不上一個真正的成功人士。一個真正的成功人士,不在於你財富的多少,而在於你能否能夠始終處於不敗之地。有些人雖然擁有了財富,卻守不住,也算不上成功人士。

想要始終處於不敗之地並非易事,需要一個人擁有豐富的處世智慧。究竟需要哪些智慧呢,《道德經》為我們提供了參考。老子在《道德經》中說: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意思是說只有先敢於承受委屈,才能夠成就自己;只有先學會屈服,才能夠伸直;把自己放在低處,才能夠充盈;只有摒棄陳舊才能夠不斷更新;只要先學會少取得,才能夠多獲得,一旦貪多,人就會變得迷惑。

如果能夠學會這幾點智慧,你便可以成為一個成功人士了,但若是想成為人上人,則需要更深層次的智慧。對此,老子也在《道德經》中給出了自己的見解,老子說: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意思是說當你不再固執己見的時候,你就能看清事物的真相;當你不自以為是的時候,你才能明辨是非;當你不再喜歡炫耀的時候,你才能真正獲得榮耀;當你不再自我膨脹的時候,你才能真正獲得長久的發展。

從老子所說的這些話中,我們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老子提倡的不是讓大家爭名奪利,去做人上人,反而是讓大家以人上人為目標,但是卻以人下人的方式去做事。

老子認為世間萬物都是辯證存在的,因為有黑,所以才有白;因為有了邪惡,所以才產生了正義;因為大家有了美的觀念,所以才產生了醜的概念。

所以老子提倡大家如果想做人上人,一定要先學會做個「人下人」。如果沒學會做人下人,就算你成為了人上人,也無法獲得長久,遲早會從人上人的位置上跌下來。

大家不要不屑於做人下人,覺得做人下人會丟面子,丟身份,其實不然。我反而認為學會做人下人有兩個非常好的用處。

第一個用處就是幫助我們遠離身邊的小人。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生活裡的那些小人們特別喜歡嫉妒別人,見不得別人的一點好。所以你站得越高,權力越大,就越容易招來小人。一旦被小人盯上,他們就像一顆定時炸彈,隨時有可能會爆炸。

第二個用處就是幫助我們獲得好名聲。有人可能會說都做人下人了,哪還有什麼好名聲?非也。大家想一想歷史上名垂千古的人們,多數都是因為謙卑處世,把自己放到很低的位置上,儘管功高蓋世,但還表現的像一個無用之人,這才是最精明的處世之道。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你越是誇讚自己,大家越是覺得你名副其實,越挑你的刺。相反,如果你越謙虛,大家反而覺得你這個人很偉大,可能這就是人性吧。

我是雨巷先生,如果你也想別以為人上人,請開始學習做個人下人吧。

相關焦點

  • 【道德經感悟】《道德經》18字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只有切身體會,才有身同感受
    我們來到這世界上,第一件事就是「哭著笑看人生」,你的第一聲哭泣代表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然後才是大人教我們怎麼做人,做人是有很大的學問的,不是你能說能道,就能證明你會做人,古老的《道德經》就已經看透了做人的道理,做人也要先從這幾點起
  • 《道德經》:做人要學會能屈能伸,退一步海闊天空
    《道德經》二十二章有載: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這是老子根據對立統一的矛盾關係原理所提出的變通的方法論,意思是:委曲才能保全,屈就才能伸展,低洼才能盈滿,破舊才能生新,大取才能多得,貪多便舍迷惑。
  • 《道德經》:有這三種性格和德行的人,福氣好,你佔幾種
    做人做事隨和,不鑽牛角尖,別人才會對你有好印象,有好印象自然有好人緣,人緣一好,路就寬了。2、簡單老話說「傻人有傻福」,越簡單的人命越好。簡單的人想的事少,對待一件事、一個人更專心,不會搞彎彎繞繞。簡單的人不會在意別人的評價,只會遵從自己的內心。《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想得越多,越算計,反而會越為生活所累。
  • 《道德經》:不厚道的人,再聰明也沒用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洞見,ID:DJ0012398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為人厚道,天必佑之。《道德經·第八十一章》中講:「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中講:「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想要收穫成功,首先要修煉內功,做事先做人,人做好了,事才能做得更好。為人處世中,人品永遠都是第一位。
  • 《道德經》:做人貴在耳聰目明,不貴在牙尖嘴利
    說話是人的天性,而沉默才是修來的智慧。茶倒七分滿,話留三分白。做人貴在耳聰目明,不貴在牙尖嘴利。聰明的人都懂得適可而止,留有餘地,不逞口舌之能,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道德經》有句話,說得很有力:「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有智慧的人從來不多說話,經常話多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漂亮的話不一定讓人相信,最有說服力的真理,往往是很樸實的語言,沒有多少華麗的修飾。所以有修為的人,從不與人爭論。想在語言上勝過別人的人,必定德行淺薄。
  • 《道德經》:做人貴在耳聰目明,不貴在牙尖嘴利!
    有智慧的人從來不多說話,經常話多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漂亮的話不一定讓人相信,最有說服力的真理,往往是很樸實的語言,沒有多少華麗的修飾。所以有修為的人,從不與人爭論。想在語言上勝過別人的人,必定德行淺薄。一個有分寸的人,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一個有教養的人,從不隨意評價別人,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說三道四,風言風語,不是君子所為。
  • 《道德經》:層次低的人複雜,境界高的人簡單
    《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顏色太多讓人眼花繚亂,聲音太多讓人耳朵分辨不出,味道太多讓人感覺失調,縱情打獵讓人身心張揚發狂,稀奇的寶貝,常常讓人為了得到而不擇手段。所以聖人只是為了維持基本的生存生活,有選擇性地取捨。
  • 先做人,再做生意(必看)
    有一句話說得沒錯:「會做人的人,做生意肯定不會差」。1.人脈決定財脈,左右逢源好賺錢2.累積你的「人脈存摺」3.良好的人際關係帶來意外的財富4.朋友多了好辦事,利用朋友做生意5.用別人的「水」,澆自己的「樹」6.多一個朋友就多一條財路7.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8.放低身段,結交摯友9.藉助貴人成大事
  • 老子教你做人,道德經中10個成語,做到了為人一定不差
    老子所做《道德經》是中華的傳統文化瑰寶,很多現代成語都出自《道德經》,比如大器晚成、功成弗居、虛懷若谷、大象無形等等。這些成語背後蘊含的為人處事的道理,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下面是老子《道德經》中的10句話,包含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10個成語,如果我們做到了,為人一定不會差。
  • 《道德經》第8章,從水的6種特性,解釋了做人的真正道理!
    大家好,我是愛讀書的汪先生,《道德經》大家都翻閱過,每次一都有不同的理解,這本書絕非我們表面所看到,市面所通行的那麼簡單,裡面所蘊含的道理有時候會顛覆我們的認知,所以作為一個讀書人,只能說一說自己的淺見,希望大家不吝賜教,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今天繼續分享《道德經》第八章:《道德經》第8章,從水的6種特性,解釋了做人的真正道理!
  • 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
    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道德經》中寫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這篇文章雖然表面上是對水的頌歌,但實際歌詠的對象卻是具備像水性那樣高尚品德者的人。文中七個「善」字並列排比句,都是受到水的啟發,對有關水的進一步寫狀,介紹善之人所應具備的品格。所以,做人要像水一樣,學習水的品質,方能在這個世界上立於不敗之地。
  • 什麼是做人之道?老子《道德經》八個字就概括了
    老子《道德經》中說:「夫物芸芸,各付其根。」意思是萬物紛紛芸芸,各自行歸其本源,那麼人又要做到歸於根本?那就是做個老實人,聽從內心最樸實的想法,做最純真的事,不被俗世所擾,不被繁華所迷。北宋時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晏殊,14 歲就被地方官作為神通推薦給朝廷,他本來可以不參加科舉考試便能得到官職,但他沒有這樣做,毅然參加了科舉考試,當考題發下後他發現自己自己做過了,和考官說明,並要求換一道題。皇帝知道後對他的誠實讚不絕口,晏殊當官後每日辦理公事後,總是回到家裡閉門讀書,後來皇帝知道這個情況非常高興,就點名讓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員。
  • 31個道德經實用人際關係策略
    《道德經》是一部哲學著作,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作者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
  • 做人,要學會適時「低頭」,這才是智者該做的
    做人不要什麼時候都表現得極為強硬,這一點好處都沒有,還會處處碰壁,學會恰當適時的低頭,懂得藏其鋒芒,收其銳氣,這並不失為人生守弱用柔的智慧。《道德經》有言:過剛者易折,善柔者不敗。聰明的人,在形勢不利的時候,應該先暫時低頭與隱忍,然後再等待時機。沒有人可以一直的強大,能夠接受失敗與挫折,不斷積累,不斷成長,才會有一個成熟的自己。
  • 《天道》:《道德經》中無為是與世無爭還是無為不爭
    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所有修道的人哪一個什麼都不做,根本就沒有成就,獲得,這個東西看悟性和慧根的,不是你想看懂就看懂。不經歷風雨和人生,很難理解其中生智慧。況且老子這本書本來就有編年體,和彙編性質,你要溯本求源,從河圖洛書,八卦五行,九宮,奇門遁甲研究。
  • 老子《道德經》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但讓人醍醐灌頂
    《道德經》第25章談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人類的道理大都是遵循天道之道、自然之法。老子在《道德經》中結合自身對道的感悟,向世人洩露的3條「天機」,只有11個字,但足以讓人醍醐灌頂。讀懂了《道德經》中的這3條「天機」,勝讀十年書,人生無往不利。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
  • ...生虐殺80隻貓被退學:比成績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說過:「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 道德就是一片土壤,才華則是種在這片上的種子。 如果道德土地貧瘠,再好的才華也不會茁壯成長。
  • 老子《道德經》用9個「若」形容有道的人,看看你能做到幾個?
    老子在《道德經》裡形容有道的人「微妙玄通」,他用9個」若」對有道的人做了形象描述。那「微妙玄通」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樣的人嗎?這裡,我們不談「微妙玄通」具體形容的是什麼樣的人,即使要談,我們也很難表達清楚。
  • 品讀經典|《道德經》中有哪些讓人「醍醐灌頂」的句子?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道德經》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也被譽為「萬經之王」,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 《道德經》的精髓,只有6個字,悟到的人,夠用一輩子了
    《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文,言簡意賅,篇幅簡短,卻被翻譯成81個國家的語言,被世界各地的人品讀。可見其經典。我寫過上100篇解讀《道德經》的文章,自己每一次落到實踐,都受益無窮。大道至簡,《道德經》的精髓,提煉出來只有6個字:順勢、微著、自然。「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悟到的人,勤加實踐,夠用一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