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和其光同其塵」:為人不要太出眾,順勢而為方成大事

2020-12-21 樹下史官

在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盛家小女兒盛明蘭因為生母早亡,從小便不受親爹重視。在宅院裡生活的她,雖然聰明伶俐事事通透,但只能謹慎小心為人。

兩位姐姐說不會的東西,哪怕她擅長也只能跟著說不會,因為在她年幼時,就因為自己毛尖出頭導致母親被林小娘害死,所以她時刻謹記在心的就是要收斂鋒芒,韜光養晦。

最後,她慢慢收集母親被害的證據,並且設定好復仇的方法,最終讓殺害母親的罪魁禍首得到了應有的報應。

如今我們雖然沒有生活在那種複雜的大家族裡,但在為人處世上,也不應該表現得太出眾。

《史記》中有記載,孔子在拜別老子時,曾給他寫過一篇臨別的贈言,這篇贈言的最後幾句話是這樣說的: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我聽說,一個聰明厲害的商人往往不能從表面上看出他財富的多少,一個真正的君子往往是內心非常有賢德,但表面上卻表現得愚昧無知。

中國有個成語叫和光同塵。這個成語其實出自老子道德經。道德經中說「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為人要方正,但是不要整日孤高自傲,想著孤立他人,在堅守自己原則的同時,也不可以成為一隻「刺蝟」,胡亂傷人。做人可以直接率真,但是不能因此而肆無忌憚的去傷害別人,為人可以發揮自己的才能,取得卓越的成就,但是不能對此過分炫耀,這樣的人,通常會招來他人的嫉恨,或者讓人覺得難以接近。

其實這種思想與民間諺語「出頭的椽子先爛」,「樹大招風」,「槍打出頭鳥」等思想如出一轍。

在大自然中,就有許多類似的例子。變色龍為了保護自身而將自己與所處的環境變換成同一種顏色,以此來迷惑敵人。古人行軍打仗時也會將自己的打扮與士兵的打扮做到一致,不然自己肯定是第一個死的。

當初龐統之所以被殺死,不正是因為他騎了劉備的的盧馬嗎。

在老子的思想中,是主張以慈和體諒的行為,實現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的統一,從整體利益中,實現個人的價值。學會收斂自己的光芒,融合到群體中去,不給自己貼標籤,不給別人劃界限設局限,這樣才能走向真正的成功。

看完老子的觀點之後,我們會發現,裡面的思想對於如今的我們在生活中還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道德經》,其實就是老子寫給後世的一本書。

晚清名臣曾國藩在被猜疑被冷落的時候,曾從《左傳》,《史記》中探究先人的經驗,去尋找解決當下難題的法門,但遺憾的是,他並未從中找到答案。最後還是在二弟的陪同下,去道觀找到了一位道長,這位道長給他推薦了一種治療心病的藥方,這個藥方正是《道德經》。

曾國藩曾說,在讀完道德經後,自己整個人深感大徹大悟。

馬雲在一次讀道德經時,就很興奮地跟大家分享說:「哎呀!這哪是我在讀老子,明明是老子在讀我,而且他讀到了我內心的最深處。

魯迅先生也曾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雖然道德經只有5000字,但是卻字字珠璣,句句精闢,裡面的任何一句都可以成為我們的座右銘。許多讀者可能擔心這本書寫於先秦時期,言語晦澀難懂。所以今天就給大家推薦這套帶有白話文注釋的道德經。

這是一本典藏版,無論是拿來收藏還是自己看都可以,書中有為人處世的道理,也有讓人捧腹的故事,生動有趣,給孩子讀也是十分合適的。

相關焦點

  • 老子教你做人,道德經中10個成語,做到了為人一定不差
    老子所做《道德經》是中華的傳統文化瑰寶,很多現代成語都出自《道德經》,比如大器晚成、功成弗居、虛懷若谷、大象無形等等。這些成語背後蘊含的為人處事的道理,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下面是老子《道德經》中的10句話,包含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10個成語,如果我們做到了,為人一定不會差。
  • 《道德經》中「挫其銳,解其紛」,對工作、生活指導意義太大了!
    在德國不但每個家庭推崇《道德經》,而且在政治界和科學界也視老子的思想為指導方針,德國每年都會舉行國際老子和《道德經》的研討會。記者在德國隨機採訪中了解到,老子的《道德經》在德國的文譯本多達90種之多,記者在還看到,許多家庭和企業把《道德經》中「挫其銳,解其紛」這句話,視為立家、立業、立身的六字名言。為什麼「挫其銳,解其紛」能讓企業和家庭奉為真言,因為《道德經》中的這六個字裡有大學問。
  • 《道德經》第四章,和光同塵
    道德經第四章:(1)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2)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第二點: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這一句說到了道的一個特徵,那就是道能夠解決紛爭,協調光輝還能融入塵埃當中,也就是說,道不僅是用之不竭而且還是無處不在的,很有一種萬能藥的感覺,而且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卻能夠通過抽象思維去認知和感知到它的存在。
  • 《道德經》的精髓:是這6個字,悟到的人自然懂,方能成大事
    《道德經》雖言簡意賅,篇幅簡短,卻被翻譯成81個國家的語言,被世界各地的人品讀。看了很多遍《道德經》,最終提煉出《道德經》的精髓,僅6個字:順勢、微著、自然。「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悟到的人,勤加實踐,就夠用一輩子了。
  • 《道德經》: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成大事者的「成功之道」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想做難事必須從容易處著手,想幹大事必須從小事入手。天下的難事都是從容易的事情開始,天下的大事都是從細小的事情做起。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從小到大,由簡到繁的進化過程。從起始階段開始,進入到發展階段,然後是鼎盛階段,最終走向衰落階段。事物的衰落過程也是由小到大,逐漸消亡。這是自然界萬事萬物發展的自然規律,也是《道德經》所說的「天道」。
  • 《道德經》中沿用至今的12大成語 洞見人生大智慧
    人若能效法水德,低調為人,處下才能居上,柔性處事,重作為而不爭利,一切順其自然,必能體悟到別致的風景和人生。 【出處】《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物質享樂的花花世界,令人眼花繚亂,貪淫好色使人傷身失明。人不要為表象所迷、為欲望所囚,而迷失本性。
  • 《道德經》:和光同塵,安寧恬淡
    我可以平庸,也能卓越;我可以懦弱,也能自強;我可以成為光,也能淪為土。與其沽名釣譽的鋒芒畢露相比,更情願和光同塵的自然恬淡。和光同塵 和光同塵來自《道德經》第四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 《道德經》:成大事,難就難在這一點
    一、成大事,難就難在這一點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是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的一個具有很現實的方法論意義的智慧,這個智慧對於人們的行為做事具有很具體的指導意義
  • 《道德經》6句經典名句,領悟為人處世智慧的態度、探求真理
    《道德經》6句經典名句,領悟為人處世智慧的態度、探求真理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在古今社會生活中,在老子看來,真正領會「道」之精髓的聖人,不輕易下斷語,即使是對已知的事物,也不會妄自臆斷,而是把已知當作未知,這是虛心的求學態度。只有這個態度,才能使人不斷地探求真理。
  • 《道德經》: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經》第七章的最後一句話「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告訴我們:「無私才能成其私」,這句話應該怎樣理解呢?從以下三個方面為大家簡要說明:一、無私合乎道道創造了萬物,萬物也必反哺與道,從無到有,從有至無的過程,道自然的就得到了彰顯,各種陰陽的互動也充實和豐富了道的內涵。
  • 永遠不要低估:讀過《道德經》的人!其才華,非常人所能知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兩部經典,知道的人多,而讀過的人少,讀完並能融會貫通的更是少之又少,這兩部經書就是《易經》和《道德經》,其中《道德經》為老子所寫,洋洋5000多字,蘊含無窮的人生哲理。甚至連儒家的創始人老子,專門向老子求道,回來之後,向自己的弟子感嘆道:「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 《道德經》5個成語,說透中國人的智慧
    《道德經》裡既有古人的理論智慧,也有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許多很常用的成語,其實就出自《道德經》。儒風君從中選出5個成語加以解讀,領會被老子寫入《道德經》的那些生活智慧。金玉滿堂【原文】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 道德經解讀:人一味奔逐物慾,必將離失自我,終身都不可救治
    以下內容出自《道德經》第52章,原文如下:【原文】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今譯】天地萬物都有本始,作為天地萬物的根源。
  • 《道德經》:5個成語,說透中國人的智慧
    2021-01-11 08:22:10 來源: 環球美文精選 舉報   《道德經
  • 《道德經》不同的斷句,截然不同的意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靜境,ID:FM188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版本最多的古籍,莫過於老子《道德經》了。從戰國到1949年建國前,坊間流傳的版本大約有300種。雖然世傳本很多,但說到原始版本,我們並沒有發現最早的老子,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道德經》都是傳抄本,沒有一個是所謂的《道德真經》。
  • 《道德經》中經典的十句話,讓你讀懂中國式智慧,終生受益
    《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相傳為老子所著,其中蘊含的哲理簡單而意味深遠,其中最經典的十句話更是蘊含了中國式的生存智慧,領悟透了並在實踐中踐行的話,受益終身!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 《道德經》:這2件事做的「太滿」了
    《道德經》:這2件事做的「太滿」了事做的太滿在我們的為人處世的過程中,首先就是千萬不要把話說的太滿,更是不要輕易給別人承諾什麼。老子講:持而盈之,不若其已.話說的太滿《道德經》中也曾說到:「輕諾必寡信。」輕易許下的諾言必然缺乏信用。「輕諾必寡信」的智慧重在提醒我們自己不要輕易作出承諾,以免自己不能兌現,在別人眼中成了一個沒有信譽的人。
  • 在《道德經》中尋找智慧——對幾段經典語錄的思考和啟示
    《道德經》原文的上篇是《德經》,下篇是《道經》,合稱為《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一部經典著作,是中國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這部著作的精華所在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既要有「德」,也要有「道」,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二千多年來,《道德經》光芒四射,其影響力無處不在,上至帝王將相,下到黎民百姓都奉之為經典。今天學習道德經,仍然可以從中吸取許多的智慧,給我們帶來很多的啟示。下面是對《道德經》中幾段語錄的思考和啟示。
  •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有何奧秘?
    一千個中國人讀《山海經》可能有800個被千奇百怪的生物笑倒,一千個中國人讀《道德經》可能有一千種理解,有的從中看到大道,有的看到陰謀詭計,有的看到修身養性……「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可稱為「三知三守」,出自《道德經》。原句是這樣: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