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盛家小女兒盛明蘭因為生母早亡,從小便不受親爹重視。在宅院裡生活的她,雖然聰明伶俐事事通透,但只能謹慎小心為人。
兩位姐姐說不會的東西,哪怕她擅長也只能跟著說不會,因為在她年幼時,就因為自己毛尖出頭導致母親被林小娘害死,所以她時刻謹記在心的就是要收斂鋒芒,韜光養晦。
最後,她慢慢收集母親被害的證據,並且設定好復仇的方法,最終讓殺害母親的罪魁禍首得到了應有的報應。
如今我們雖然沒有生活在那種複雜的大家族裡,但在為人處世上,也不應該表現得太出眾。
《史記》中有記載,孔子在拜別老子時,曾給他寫過一篇臨別的贈言,這篇贈言的最後幾句話是這樣說的: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我聽說,一個聰明厲害的商人往往不能從表面上看出他財富的多少,一個真正的君子往往是內心非常有賢德,但表面上卻表現得愚昧無知。
中國有個成語叫和光同塵。這個成語其實出自老子道德經。道德經中說「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為人要方正,但是不要整日孤高自傲,想著孤立他人,在堅守自己原則的同時,也不可以成為一隻「刺蝟」,胡亂傷人。做人可以直接率真,但是不能因此而肆無忌憚的去傷害別人,為人可以發揮自己的才能,取得卓越的成就,但是不能對此過分炫耀,這樣的人,通常會招來他人的嫉恨,或者讓人覺得難以接近。
其實這種思想與民間諺語「出頭的椽子先爛」,「樹大招風」,「槍打出頭鳥」等思想如出一轍。
在大自然中,就有許多類似的例子。變色龍為了保護自身而將自己與所處的環境變換成同一種顏色,以此來迷惑敵人。古人行軍打仗時也會將自己的打扮與士兵的打扮做到一致,不然自己肯定是第一個死的。
當初龐統之所以被殺死,不正是因為他騎了劉備的的盧馬嗎。
在老子的思想中,是主張以慈和體諒的行為,實現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的統一,從整體利益中,實現個人的價值。學會收斂自己的光芒,融合到群體中去,不給自己貼標籤,不給別人劃界限設局限,這樣才能走向真正的成功。
看完老子的觀點之後,我們會發現,裡面的思想對於如今的我們在生活中還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道德經》,其實就是老子寫給後世的一本書。
晚清名臣曾國藩在被猜疑被冷落的時候,曾從《左傳》,《史記》中探究先人的經驗,去尋找解決當下難題的法門,但遺憾的是,他並未從中找到答案。最後還是在二弟的陪同下,去道觀找到了一位道長,這位道長給他推薦了一種治療心病的藥方,這個藥方正是《道德經》。
曾國藩曾說,在讀完道德經後,自己整個人深感大徹大悟。
馬雲在一次讀道德經時,就很興奮地跟大家分享說:「哎呀!這哪是我在讀老子,明明是老子在讀我,而且他讀到了我內心的最深處。
魯迅先生也曾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雖然道德經只有5000字,但是卻字字珠璣,句句精闢,裡面的任何一句都可以成為我們的座右銘。許多讀者可能擔心這本書寫於先秦時期,言語晦澀難懂。所以今天就給大家推薦這套帶有白話文注釋的道德經。
這是一本典藏版,無論是拿來收藏還是自己看都可以,書中有為人處世的道理,也有讓人捧腹的故事,生動有趣,給孩子讀也是十分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