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沿用至今的12大成語 洞見人生大智慧

2020-12-26 騰訊網

【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老子

老子的思想智慧,影響著國人二千五百多年,其宗旨理念已深深溶入並根植於中國人的習性之中。闡釋的源於天地之本、萬物之源的道,更是一言以蔽之,道盡天地人生的無窮玄妙、智慧,惠澤啟悟人們明道、修身、治世。

源流於老子《道德經》的成語,歷經二千多年的歷史沉澱,而逐漸被更多人領悟,成為沿用至今的簡潔精粹之語,所成之語充滿著人生大智慧。有三、四、五、七字的,有兩組四字連用的,但人們廣泛熟知的多以朗朗上口的四字組成。

這裡精選出極具人生智慧底蘊的成語。讀懂明晰,會對我們的立身處世大有裨益。

一、上善若水

【釋義】指最好的德行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

【出處】《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水,有滋養萬物之德,而不與萬物衝突,有趨下謙和的義,滌蕩汙淖的善、滴水穿石的志、奔赴百仞之嵠而不畏懼的勇,浩浩不息接近於道。所以,孔子說水有九德。人若能效法水德,低調為人,處下才能居上,柔性處事,重作為而不爭利,一切順其自然,必能體悟到別致的風景和人生。

上善若水

二、功成身退

【釋義】也作功遂身退。意指建功之後,主動引退,不再復出做官。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一個人在大功告成身名遠揚的時候,要懂得功成則移的知進退,這是四時更運、不居功的天道規律。

在春秋末時,範蠡、文種輔助越王勾踐成就了春秋最後一位霸主。範蠡居功至偉,深知勾踐不可共富貴,因而辭官並給文種書信「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項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沒有聽從,僅稱病居家,後被勾踐賜劍自殺。範蠡則泛舟離去,後被吳王賜會稽山為其封邑。

三、目迷五色

【釋義】指五光十色,令人眼花迷亂,分辨不清。

【出處】《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物質享樂的花花世界,令人眼花繚亂,貪淫好色使人傷身失明。人不要為表象所迷、為欲望所囚,而迷失本性。就如現今的所謂消費主義,正是利用人外在感官的五色、五音、五味、貪慾來充斥人腦,誘使人迷戀而深陷其中,致使人失去心靈的依託,而無暇、無力分辨,傷身傷財。

四、知止不殆

【釋義】指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逢遇險境。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人懂得內在知足,才不會遭遇屈辱,懂得外在知止,就是不貪得無厭的懂得過猶不及的適度,才能身處不敗之境。這樣的內心平和,就可以憑此長保安康。

能做到知足知止,才能保福貴,這就是富,是一個人的理性智慧。即《戰國策》中「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的道理。也就是說,唯有循道而行,方能擇善而從。

五、自知之明

【釋義】人能自知好與不好,斂視內省,才是清明、智慧。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能知他人善惡的人,是有智慧的;能正確認識自己的人,是知人知己、內外皆明的,是聰而明的人。勝人者多憑藉自己的蠻力,自勝者憑藉的是自律和意志,這才是真正的強者。

在《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中,鄒忌問:我和城北徐公誰美?妻妾客人都說他美。鄒忌見徐公自知不如,說給齊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因而被蒙蔽而不自知。齊王聽取並納諫後,廣開言路,獎賞進獻諫言者而受燕、趙、韓、魏擁戴朝拜。因此,他是於朝廷之上,不戰而勝敵國。

六、輕諾寡信

【釋義】輕易許諾之人,必會缺少信用。信,誠也。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三章:「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一個人輕諾必然寡信,是沒有責任心的表現,喜歡信口開河的人往往無所作為。無論個人還是家國,輕諾寡信都是會被列入不值得深交的黑名單,正所謂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民間『狼來了』的故事,也總是被寡信者複製。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人沒有信用,不知道他還能做什麼。因此才有一諾千金來比喻信的價值。

春秋時期的魯國大臣孟武伯,經常食言。一次在魯哀公舉辦的宴會上,他譏諷同為大臣的郭重:你怎麼越來越肥呀!魯哀公厭惡孟武伯背後伎倆,所以代替郭重答道:「是食言多矣,能無肥乎?」這既是後來的成語「食言而肥」。

七、天道好還

【釋義】指天道循環,公道在天,善惡終有報。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輔佐君王的人,不可迷戀強兵、利器來治理天下,以兵治天下報應來的最快。是凡駐軍舉兵之地,兵後也必是滋生荊棘、瘟疫、災荒相隨。善用兵者,是在迫不得已下興兵,並且是有果則止。達到目的後不再採用強兵、強權治理手段,因為那是不道的行為,不符合天道的行為就會招致自我滅亡。那些讚美武力取勝的鬥爭哲學,就如同喜愛殺人、迷戀暴力。窮兵黷武者,也必然是自毀長城後的自我終結。

正如老子所說「治大國若烹小鮮」的道理。烹小魚,不使其壞爛,就不要來回翻動、折騰。治國也是如此,朝令夕改、出爾反爾的擾民,使民眾無所適從,那是禍國殃民呀。

八、大巧若拙

【釋義】指真正才思靈巧的人,不自我炫耀,表現上看似笨拙。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大器有成的人,身懷大直之勇、大巧之能、大辯之才,卻從不顯露自己,往往留給人的映像是屈就、笨拙、木訥,這本身就是順應天道的不爭之德。也是很好的保全自己,不受無謂的紛擾,專心做自己要做的事。

九、知雄守雌

【釋義】雄,比喻尊、強;雌,比喻卑微、柔弱。真正強大的人,外表卻是溫潤如玉。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雖然自知其尊顯,卻能謹守於卑微,甘於處於卑下之位。其謙下如深谷,則德常在,則天下歸之,就如水流入深谷一般。

《隋書》中有「川澤納汙,所以成其深;山嶽藏疾,所以就其大。」河流能容納汙穢所以成就其深,山嶽能包容不足,所以成就其高大。知雄守雌之人,所彰顯的正是,胸中有丘壑,眉目作山河的廣博厚重謙謙君子之範。

竹子

十、多藏厚亡

【釋義】指積聚過多的財物,卻不知散財濟困他人,會帶來無妄之災。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四章:「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人過於吝嗇,必然帶來巨大的耗費;過多的保藏,必然造成巨大的損失。藏,藏貨(同『禍』音),多藏,是對物質的過度追求。與名利和身家性命相比,則身重於貨,嗜貨者多喜歡藏,會招致喪亡軀命。

因為過多的財富,生時多藏於府庫,死後多藏於丘墓。在世事,有被人攻擊的憂慮,死後又有被人掘墓之患。正如俗語所說的:人為財死。那麼大至一個國家,不是維持高官的斂財獨享,而是要藏富於民,才能真的富足強大,綿綿不息。

十一、和光同塵

【釋義】指收斂自身的光芒,化為隨處安身的塵土一樣,無處不在。

【出處】《道德經》第五十六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真正的智者,力行《道德經》中「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就是,方正而不孤傲,銳利而不傷人,正直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目。與周遭人和物都能相容的中和狀態,就不會遭致無端災禍而疲於應付、奔命,即老子講的「守中」,是謂與天同道呀。

《左傳》中有「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的典故,是說人本無罪,卻因為身懷寶物常常招致禍患,那麼寶物帶來的禍端,就等同於懷璧有罪了。因而,老子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告訴人們,一個好的富商,表面上是看不出來的;修養好的高德君子,外表卻是謙恭看似無知愚笨的。

十二、禍福相依

【釋義】指福禍如影隨形相互依存。

【出處】《道德經》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禍因福而生,人在遭遇災禍後,若能吸取教訓並悔過、行善,那麼則禍去福來,否則禍不單行;然而,禍潛匿於福中,得福而驕恣的人,則易樂極生悲,就會福去禍至。不懂自省其責,將福不再來。

因為幸福源於憂慮,憂慮消除會帶來撥雲見日的幸福感,然而災禍的起因又是幸福後的得意忘形。所以古語說「禍不妄至,福不徒來。」災禍從來不會無故降臨,幸福也不會白白到來。如《淮南子•人間訓》中告誡人們:積愛成福,積怨成禍。

諸上種種,老子說:「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天下難事,是由看似容易解決的小事而產生。天下大事,是啟蒙於細微的小事。所以,聖賢從不好大喜功,卻能成就豐功偉業,天下共歸之。

相關焦點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6個成語,洞見老子智慧
    下邊這6個成語,可以說老子一生的智慧盡在其中。01.富在知足老子《道德經》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懂得知足,適可而止;知足不辱,知足者富。一生中,難免會遭遇困境和不解,也許在當下或許是難以接受的;但在過後某一時刻會突然覺得,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05.自知之明老子認為一個嚴於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然而解剖別人易,解剖自己難。
  • 《道德經》5個成語,說透中國人的智慧
    《道德經》裡既有古人的理論智慧,也有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許多很常用的成語,其實就出自《道德經》。儒風君從中選出5個成語加以解讀,領會被老子寫入《道德經》的那些生活智慧。金玉滿堂【原文】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 《道德經》:5個成語,說透中國人的智慧
    2021-01-11 08:22:10 來源: 環球美文精選 舉報   《道德經
  • 《道德經》:明白這3個成語,人生還有什麼看不破?
    老子的《道德經》是聖書,蘊含無窮的智慧。其對於天道、人道的深刻闡述,影響中華文明數千年,乃是中華文化的母體。可以說對於《道德經》有深刻的理解,對於人生就有深刻的理解。《道德經》之中有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成語,其實我們如果能真正理解其中一些成語所蘊含的深意,並落實於行為,就能夠以大智慧坦然面對人生的種種境界。1.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告訴我們,要達到目的地,須從起點開始,一步一步往前走。
  • 《道德經》中的智慧:越是大道,越是簡單;看似無用,實則有大用
    《道德經》全文共八十一章,隨便挑一章細細研讀,都會發現,短短幾句,卻蘊含著讓人終身受益的智慧。字裡行間無不訴說著經典,即使過去了幾千年,這些智慧到今天仍然受用,並值得所有人學習。我想,這也正是《道德經》的魅力所在。
  • 老子教你做人,道德經中10個成語,做到了為人一定不差
    老子所做《道德經》是中華的傳統文化瑰寶,很多現代成語都出自《道德經》,比如大器晚成、功成弗居、虛懷若谷、大象無形等等。這些成語背後蘊含的為人處事的道理,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下面是老子《道德經》中的10句話,包含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10個成語,如果我們做到了,為人一定不會差。
  • 看《安家》徐姑姑的佛系人生,品《道德經》中的人生智慧
    從我的理解來看,徐姑姑一定是讀過《道德經》的人,他的很多思想和做事原則都是在踐行自然之道。在說文解字裡,對「道」的解釋就是我們所走的路,更深一層的解釋便是宇宙之道和道法自然。也有人解釋說:「道」其實是做動詞,給不知道方向的人指明道路,不走錯路是我們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而「德」則是境界因善行而升華。
  • 《道德經》經典的5句話,講訴人生大智慧,不愧是「萬經之王」
    現在很多人不愛讀國學了,有些人被洋槍洋炮打怕了,失去了文化自信力,殊不知,外國人正在潛心研究中國的老莊哲學,尤其是老子的《道德經》。一邊是國人輕視下中國傳統文化,一邊是外國人在中國傳統文化找真理,真是可惜,可悲,可嘆。今天給大家講講《道德經》中經典的5句話,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道德經》和《菜根譚》人生智慧集錦
    老子的《道德經》和洪應明的《菜根譚》,都是作者經歷了很多人生坎坷之後,總結出的人生智慧或人生感悟,其中的很多內容都是中華文化中的經典。思想家魯迅講:「不看《道德經》,就不知人生的真諦」。老子《道德經》總結了很多人生中的規律,《菜根譚》中有很多對人生的感悟,二者各有自己的優秀之處。
  • 這兩個成語出自《道德經》,因人們的悟性不同,理解和用法也不同
    《道德經》在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由於古人的文言沒有標點符號,後人在斷句上就為難了。有的學者斷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出土的文物《老子》一書中,又有一個版本「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標點不同,意思也就大不相同。
  • 源自「萬經之王」的十大經典成語,每一個都濃縮了人生的大智慧
    一部《道德經》,不過寥寥五千言,卻被後人研讀了兩千多年。它內容博大,思想深邃,涵天蓋地,無所不容,被後世譽為「萬經之王」。這部經典語言精闢,言簡義豐,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華。而書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更是這種精華的淬鍊,它體現了道家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千百年來洗滌了多少迷惘的心靈。直至今天,老子留下的這些成語,其思想仍滲透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 《道德經》中最睿智的一句話,僅12字,道盡「爭」的最高境界
    在我看來,任何一個認真對待生活的人都應該讀一讀《道德經》,從中學習如何提高自己人生的領導力。只要讀過《道德經》的人就會發現,其實西方哲學家研究的終極問題,老子早就在裡面講到了,並且還為此作出了中國式的解答,凝聚著中國智慧。
  • 《道德經》中的這12個字,把無數人拒之門外,不得其中的奧秘
    因此老子才寫出了《道德經》這本書。雖然文章字數不多,但是《道德經》印證了濃縮就是精華這句話,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道德經》中的每個字都值得我們用心去領會。美國著名的哲學家和史學家威爾.杜蘭這樣評價《道德經》:「除了老子《道德經》外,我們將要焚毀所有書籍,而在老子《道德經》中尋得智慧的摘要」 。
  • 《道德經》全篇精髓的6句話,讀懂好運自然來,知曉人生智慧
    道家講究的是道法自然,道家老祖——老子思想的集大成於《道德經》。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寶藏。《道德經》的外文譯本總數近500種,《道德經》的德文譯本多達82種,研究老子思想的專著也高達700多種。《道德經》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在《道德經》中,最精髓的有6句話,字數不多,讀懂參透,得人生智慧,養大格局,好運自然來!
  • 《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利而不害,為而不爭
    利而不害,為而不爭《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利而不害,為而不爭《老子德經第八十一章》云: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兩句話是對《道德經》全篇的高度濃縮和高度概括,是《道德經》的總結論、總原理、總綱領,吃透了這兩句話,就把握住了《道德經》的整體精神和總體理念。所謂利而不害,就是心存善念、與人為善,做有利於別人的事,不去損害他們、傷害他們。做到利而不害,就會如老子所有:天道好還。
  • 《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慎始如終,則無敗事《道德經》第六十四章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 曠世巨著《道德經》,暗藏了3個「中式」智慧,網友直呼:受教了
    不過,在一位「嗜國學如命」的老靈魂眼裡,《道德經》的真正妙處,還遠不止於此。有人因為《道德經》找到人生目標。真正活得好的人,都「為而不爭」他是黃向軍。但在黃向軍看來,《道德經》本就不是讀的,是用來悟的。作為「生命之書」,那些真正受益的人,一定是從中,照見過自己的人生。就像他,一畢業,就聽從家裡的安排,陰差陽錯做了高中計算機老師。
  • 《道德經》中「挫其銳,解其紛」,對工作、生活指導意義太大了!
    記者在德國隨機採訪中了解到,老子的《道德經》在德國的文譯本多達90種之多,記者在還看到,許多家庭和企業把《道德經》中「挫其銳,解其紛」這句話,視為立家、立業、立身的六字名言。為什麼「挫其銳,解其紛」能讓企業和家庭奉為真言,因為《道德經》中的這六個字裡有大學問。
  • 老子道德經的三個最高智慧,柔、靜、慢!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五千字的《道德經》成就了中國古代哲學的高峰。在此時,我們不妨讀一讀《道德經》,用老子的大智慧,獲得精神上的大清涼。老子的「清涼」主要表現在三個字上面:柔、靜、慢。柔,可以說是老子的第一法寶。《道德經》貴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