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老子
老子的思想智慧,影響著國人二千五百多年,其宗旨理念已深深溶入並根植於中國人的習性之中。闡釋的源於天地之本、萬物之源的道,更是一言以蔽之,道盡天地人生的無窮玄妙、智慧,惠澤啟悟人們明道、修身、治世。
源流於老子《道德經》的成語,歷經二千多年的歷史沉澱,而逐漸被更多人領悟,成為沿用至今的簡潔精粹之語,所成之語充滿著人生大智慧。有三、四、五、七字的,有兩組四字連用的,但人們廣泛熟知的多以朗朗上口的四字組成。
這裡精選出極具人生智慧底蘊的成語。讀懂明晰,會對我們的立身處世大有裨益。
一、上善若水
【釋義】指最好的德行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
【出處】《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水,有滋養萬物之德,而不與萬物衝突,有趨下謙和的義,滌蕩汙淖的善、滴水穿石的志、奔赴百仞之嵠而不畏懼的勇,浩浩不息接近於道。所以,孔子說水有九德。人若能效法水德,低調為人,處下才能居上,柔性處事,重作為而不爭利,一切順其自然,必能體悟到別致的風景和人生。
上善若水
二、功成身退
【釋義】也作功遂身退。意指建功之後,主動引退,不再復出做官。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一個人在大功告成身名遠揚的時候,要懂得功成則移的知進退,這是四時更運、不居功的天道規律。
在春秋末時,範蠡、文種輔助越王勾踐成就了春秋最後一位霸主。範蠡居功至偉,深知勾踐不可共富貴,因而辭官並給文種書信「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項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沒有聽從,僅稱病居家,後被勾踐賜劍自殺。範蠡則泛舟離去,後被吳王賜會稽山為其封邑。
三、目迷五色
【釋義】指五光十色,令人眼花迷亂,分辨不清。
【出處】《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物質享樂的花花世界,令人眼花繚亂,貪淫好色使人傷身失明。人不要為表象所迷、為欲望所囚,而迷失本性。就如現今的所謂消費主義,正是利用人外在感官的五色、五音、五味、貪慾來充斥人腦,誘使人迷戀而深陷其中,致使人失去心靈的依託,而無暇、無力分辨,傷身傷財。
四、知止不殆
【釋義】指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逢遇險境。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人懂得內在知足,才不會遭遇屈辱,懂得外在知止,就是不貪得無厭的懂得過猶不及的適度,才能身處不敗之境。這樣的內心平和,就可以憑此長保安康。
能做到知足知止,才能保福貴,這就是富,是一個人的理性智慧。即《戰國策》中「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的道理。也就是說,唯有循道而行,方能擇善而從。
五、自知之明
【釋義】人能自知好與不好,斂視內省,才是清明、智慧。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能知他人善惡的人,是有智慧的;能正確認識自己的人,是知人知己、內外皆明的,是聰而明的人。勝人者多憑藉自己的蠻力,自勝者憑藉的是自律和意志,這才是真正的強者。
在《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中,鄒忌問:我和城北徐公誰美?妻妾客人都說他美。鄒忌見徐公自知不如,說給齊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因而被蒙蔽而不自知。齊王聽取並納諫後,廣開言路,獎賞進獻諫言者而受燕、趙、韓、魏擁戴朝拜。因此,他是於朝廷之上,不戰而勝敵國。
六、輕諾寡信
【釋義】輕易許諾之人,必會缺少信用。信,誠也。
【出處】《道德經》第六十三章:「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一個人輕諾必然寡信,是沒有責任心的表現,喜歡信口開河的人往往無所作為。無論個人還是家國,輕諾寡信都是會被列入不值得深交的黑名單,正所謂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民間『狼來了』的故事,也總是被寡信者複製。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人沒有信用,不知道他還能做什麼。因此才有一諾千金來比喻信的價值。
春秋時期的魯國大臣孟武伯,經常食言。一次在魯哀公舉辦的宴會上,他譏諷同為大臣的郭重:你怎麼越來越肥呀!魯哀公厭惡孟武伯背後伎倆,所以代替郭重答道:「是食言多矣,能無肥乎?」這既是後來的成語「食言而肥」。
七、天道好還
【釋義】指天道循環,公道在天,善惡終有報。
【出處】《道德經》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輔佐君王的人,不可迷戀強兵、利器來治理天下,以兵治天下報應來的最快。是凡駐軍舉兵之地,兵後也必是滋生荊棘、瘟疫、災荒相隨。善用兵者,是在迫不得已下興兵,並且是有果則止。達到目的後不再採用強兵、強權治理手段,因為那是不道的行為,不符合天道的行為就會招致自我滅亡。那些讚美武力取勝的鬥爭哲學,就如同喜愛殺人、迷戀暴力。窮兵黷武者,也必然是自毀長城後的自我終結。
正如老子所說「治大國若烹小鮮」的道理。烹小魚,不使其壞爛,就不要來回翻動、折騰。治國也是如此,朝令夕改、出爾反爾的擾民,使民眾無所適從,那是禍國殃民呀。
八、大巧若拙
【釋義】指真正才思靈巧的人,不自我炫耀,表現上看似笨拙。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大器有成的人,身懷大直之勇、大巧之能、大辯之才,卻從不顯露自己,往往留給人的映像是屈就、笨拙、木訥,這本身就是順應天道的不爭之德。也是很好的保全自己,不受無謂的紛擾,專心做自己要做的事。
九、知雄守雌
【釋義】雄,比喻尊、強;雌,比喻卑微、柔弱。真正強大的人,外表卻是溫潤如玉。
【出處】《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雖然自知其尊顯,卻能謹守於卑微,甘於處於卑下之位。其謙下如深谷,則德常在,則天下歸之,就如水流入深谷一般。
《隋書》中有「川澤納汙,所以成其深;山嶽藏疾,所以就其大。」河流能容納汙穢所以成就其深,山嶽能包容不足,所以成就其高大。知雄守雌之人,所彰顯的正是,胸中有丘壑,眉目作山河的廣博厚重謙謙君子之範。
竹子
十、多藏厚亡
【釋義】指積聚過多的財物,卻不知散財濟困他人,會帶來無妄之災。
【出處】《道德經》第四十四章:「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人過於吝嗇,必然帶來巨大的耗費;過多的保藏,必然造成巨大的損失。藏,藏貨(同『禍』音),多藏,是對物質的過度追求。與名利和身家性命相比,則身重於貨,嗜貨者多喜歡藏,會招致喪亡軀命。
因為過多的財富,生時多藏於府庫,死後多藏於丘墓。在世事,有被人攻擊的憂慮,死後又有被人掘墓之患。正如俗語所說的:人為財死。那麼大至一個國家,不是維持高官的斂財獨享,而是要藏富於民,才能真的富足強大,綿綿不息。
十一、和光同塵
【釋義】指收斂自身的光芒,化為隨處安身的塵土一樣,無處不在。
【出處】《道德經》第五十六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真正的智者,力行《道德經》中「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就是,方正而不孤傲,銳利而不傷人,正直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目。與周遭人和物都能相容的中和狀態,就不會遭致無端災禍而疲於應付、奔命,即老子講的「守中」,是謂與天同道呀。
《左傳》中有「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的典故,是說人本無罪,卻因為身懷寶物常常招致禍患,那麼寶物帶來的禍端,就等同於懷璧有罪了。因而,老子說「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告訴人們,一個好的富商,表面上是看不出來的;修養好的高德君子,外表卻是謙恭看似無知愚笨的。
十二、禍福相依
【釋義】指福禍如影隨形相互依存。
【出處】《道德經》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禍因福而生,人在遭遇災禍後,若能吸取教訓並悔過、行善,那麼則禍去福來,否則禍不單行;然而,禍潛匿於福中,得福而驕恣的人,則易樂極生悲,就會福去禍至。不懂自省其責,將福不再來。
因為幸福源於憂慮,憂慮消除會帶來撥雲見日的幸福感,然而災禍的起因又是幸福後的得意忘形。所以古語說「禍不妄至,福不徒來。」災禍從來不會無故降臨,幸福也不會白白到來。如《淮南子•人間訓》中告誡人們:積愛成福,積怨成禍。
諸上種種,老子說:「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天下難事,是由看似容易解決的小事而產生。天下大事,是啟蒙於細微的小事。所以,聖賢從不好大喜功,卻能成就豐功偉業,天下共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