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最睿智的一句話,僅12字,道盡「爭」的最高境界

2020-12-13 九月的小書屋

楊絳曾說:「我和誰都不爭, 和誰爭我都不屑。」

老子在2000多年前的道德經裡面提到過,不爭再是最高境界的爭!

但是,現世大部分的人都對此疑惑,「不爭,豈不是消極的生活態度?」

老子其實早就在《道德經》第22章給我們做出了解答: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世人大多誤解了老子的意思,老子所說的不爭,並非是「無為」、「柔弱」,並不是啥也不爭,什麼時候都不爭。

反而,他講究的是,爭,也應當找準時機,相機而動。

接著,老子又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

這句話其實就是在說,只有不爭者反而能夠獲得勝利。

不爭是一種境界,像楊絳這樣,天生不愛爭的人,本身就贏了。

因為他們都懂得老子所要強調的,做人做事,都應當把重點放在自己的身上,而並非是與別人的攀比,保持本心不忘初心。

當我們內心裏面太過於在乎一個人一件事,想要競爭的時候,這時候往往心會變得很脆弱,而且還會讓自己輕易的陷入一個小格局裡面,而最後事情的發展就會變成: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而當我們可以用相對比較自然的心態來取代「爭」的心態,反而更容易成事。

其次,很多人想要跟別人爭一爭高低,目的其實就是為了顯示自己很厲害!然而,縱觀歷史,我們會發現,那些成大事的厲害人物,都不屑於爭!

因為,爭論只會白白的消耗我們的精力,因為你滿腦子想只是想要打敗對方,卻無法從從對方身上學習到什麼。

因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老子的「不爭」才是大智慧。

在我看來,任何一個認真對待生活的人都應該讀一讀《道德經》,從中學習如何提高自己人生的領導力。

只要讀過《道德經》的人就會發現,其實西方哲學家研究的終極問題,老子早就在裡面講到了,並且還為此作出了中國式的解答,凝聚著中國智慧。也是因此,它一直被稱作是中國古代超級智慧,偉大的東方哲學,中國至今的智慧思想都無法超越

5000字,81條,就把《道德經》就弄成了除《聖經》外翻譯語種最多、發行量最大的書籍。

魯迅曾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不同的人讀《道德經》,也會有不同的理解。

但是因為《道德經》全書字字珠璣,因此非常深奧,讀不懂的人,覺得晦澀,讀起來更是一臉懵逼。

但就是因為這種深奧性,很多人對道德經這本書又愛又恨,因此,我推薦大家可以嘗試讀一下全注全譯版本的《道德經》

原文,註解等等,一應俱全,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方便快捷的掌握書裡面的精髓。

同時,道德經還是一篇非常經典的韻文,它的字字句句之間全是語言美的高度濃縮,堪比藝術品

因此,在道德經中尋找大智慧的同時,千萬別忘了還可以帶著孩子一起讀一讀。

馬雲有一次看《道德經》時突然很興奮地說:「哎呀!這哪是我在讀老子,明明是老子在讀我,而且他讀到了我內心的最深處。

有人說,《道德經》是老子寫給後世的書。

不管是買給自己還是孩子,只要靜下心來看完,相信都會對你們的人生產生積極的影響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中的這12個字,把無數人拒之門外,不得其中的奧秘
    在所有的國學書籍中,我對《道德經》的印象最深刻,首先是因為它是我完整讀完的第一本國學書籍,其次是因為《道德經》所傳達的思想深深地折服了我,讓我受益匪淺。《道德經》這本書的作者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老子所著,因為全文只有五千餘字,所以《道德經》又稱之為《老子五千文》。
  • 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
    做人最厲害的事情就是將複雜的道理用最簡單的現象說明白,老子就是用水將世間萬物的道理解析出來,讓人一目了然,理解起來毫不費力。在老子看來,水又具有著近乎完美的品性,水的品質符合萬物本原的「道」的特徵,是最接近於道的。
  • 《道德經》:「善」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老子在《道德經》的第27章{善行無轍}對「善」的最高境界分五個方面作了詳細的論述。而老子在這裡表明的意思則相反,最高明的心算法就是不計算,這也是跟「道」中的「無為」結合在一起,因為不用算,所以免去了一些複雜籌策。關門,{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原意為:善於閉守的人,不用關門的人別人也打不開。因為他本身都沒有什麼好失去的。老子在這裡表達了他「無為而治」的思想主張。
  • 《道德經》:層次低的人複雜,境界高的人簡單
    《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顏色太多讓人眼花繚亂,聲音太多讓人耳朵分辨不出,味道太多讓人感覺失調,縱情打獵讓人身心張揚發狂,稀奇的寶貝,常常讓人為了得到而不擇手段。所以聖人只是為了維持基本的生存生活,有選擇性地取捨。
  • 五千字《道德經》被人當作心靈雞湯?專家:普通人根本沒資格讀
    很多人認為老子就是世外隱士,把《道德經》看作是心靈雞湯,在人生不如意的時候,受到挫折看看《道德經》安慰安慰自己,要讓自己順其自然清靜無為,想開一點。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老子其實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就是史官,在東周末年就是現在的中央檔案館館長,歷代統治者在新登皇位之後,一般都要按照慣例來處理國務,如何按照慣例呢?
  • 依託道德經和金剛經,說說尼採、王國維、宋代禪宗的三重境界
    解讀國學的巔峰之作《道德經》,期待讀者能夠通過我的視角,重溫經典,借鑑古人的思辨精神,打磨屬於自己的生活。老子在《道德經》第11章,寫下這樣一段話,「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道德經》的現代價值和世界影響!
    (張岱年:《論老子在哲學史上的地位》)老子將「道」提升為一個最高的哲學範疇,這在中國思想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著名哲學家金嶽霖先生認為:「每一文化區都有它的中堅思想,每一中堅思想都有它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動力。」「中國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就是道。所謂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為最終的目標。
  • 《道德經》第六十八章,秉持謙卑,不與人爭,自強者勝
    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八章中說,「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興,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這叫做不與人爭的品德,這就是善用人力,這就是符合最高自然法則的道。這一章的內容可以說是兵家之道。從這一章中,可以看出老子是不喜歡戰爭的,尤其不喜歡逞勇好武,主動挑起戰爭。雖然我們不喜歡戰爭,我們盡力保持克制,但是,有的時候戰爭依然不可避免。所以,避免戰爭更需要有實力。
  • 解密《道德經》:「上善若水」真實的含義是什麼,你真的了解嗎
    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卑下的地方,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
  • 《道德經》「上善若水」的七種人生境界【老子微言】
    我對付冰塊的方式不對,不該用斧頭劈,應該用火燒。」老子微笑地搖著頭。年輕人面露難色,鞠躬請教。老子語重心長地說:「上善若水。;它有小溪的歡快,有滴水穿石的堅韌,有洶濤拍岸的氣勢,有平靜如水,深不可測特質。
  • 《道德經》中沿用至今的12大成語 洞見人生大智慧
    闡釋的源於天地之本、萬物之源的道,更是一言以蔽之,道盡天地人生的無窮玄妙、智慧,惠澤啟悟人們明道、修身、治世。 源流於老子《道德經》的成語,歷經二千多年的歷史沉澱,而逐漸被更多人領悟,成為沿用至今的簡潔精粹之語,所成之語充滿著人生大智慧。有三、四、五、七字的,有兩組四字連用的,但人們廣泛熟知的多以朗朗上口的四字組成。
  • 老子道德經,道盡人生真諦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譯文: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樣。水乃萬物之源,可它卻利養萬物而於世無爭,始終保持一種平常心態。它安處於眾人不喜歡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於道。感悟:老子用水來比喻有高尚品行的人,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人爭。人的至柔至剛全在一念之間,生活中剛柔並濟方顯英雄本色。人生並不是只有一條路才能通向勝利的彼岸。具有「強者」的資本而保持「弱者」的姿態,這是歲月積澱的人生智慧。
  • 《道德經》中的「上善若水」究竟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的老子給我們留下的文化經典,其中有一章是「不爭無尤,上善若水。」此章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心,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那麼「上善若水」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理道 理解道德經第七十章
    分別事理使各得其所永居知道守法遵循規律的合宜領域,精神意識思維循道循理循法而如淵,人際交往循道循理循法而大仁,政令循道循理循法而大信,政循道循理循法而大治,事循道循理循法而使賢用能,行動循道循理循法而把握時機……是為道爭。以道爭,是以有功德而無罪。注釋① 上善:上德;尚德;重積德。
  • 《天道》:《道德經》中無為是與世無爭還是無為不爭
    如果你有自信和扎克伯格和賈伯斯那樣,就輟學去紅塵歷練,修道不在心中,在紅塵中,在各種利益中,修行未必在深山,紅塵亦是大道場。不要管父母要你城為什麼樣的人,問問自己,能幹什麼,想幹什麼,清楚一點,能幹什麼和想幹什麼以及能幹成什麼,不是一回事。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
  • 《道德經》揭示人生成功的秘密!
    柔弱不爭是道教修養自我,處世生活的教義,太上老子從對自然界的觀察思考和分析中,深刻闡述了「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和「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的道理。所以「道」以柔弱為用,道教徒信道學道,以柔弱的教義思想規範和修持自己,是非常必要的。
  • 儒釋道的最高境界:三句話,九個字
    所謂道不遠人、大道至簡,作為中國文化三大支柱的儒釋道,其實並不高高在上,而是與我們的人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對此蒙牛老總牛根生說得很精彩,他說:儒家的最高境界是「拿得起」,佛家的最高境界是「放得下」,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想得開」;儒釋道的最高境界,就是這三句話、九個字。
  •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在一個「度」字(經典)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在於講究一個「度」字,它不僅滲透於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更在於個人的修養。說話做事也好,學習享樂也罷,如果不能做到進退有度,取捨有度,就很可能陷入物極必反的桎梏之境。人生在世,不能沒有欲望,就像大海不能不漲潮一樣,這是一種自然規律。問題的關鍵在於,人們如何把握住自己的欲望尺度。漲潮也有落潮時,不讓欲望泛濫成災,才是可取之舉。
  • 道德經:「不爭」有悖於現在的價值觀?很多人誤解了其中的含義
    《道德經》中關於「無為而治」的思想解讀,從任何一個篇章中都可以發現,也正是因為這樣,當人們提起《道德經》的時候,腦海中想到的第一個詞總是「無為」二字,其實除了這個以外,《道德經》中還包含了許多其他的思想觀點,「不爭」便是其中之一。
  • 白巖松:我可以月入2000萬,但《道德經》裡的一句話,讓我放棄
    只因《道德經》裡的14個字——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句話是說:自然的規律是有利於物,而無害於物,聖人的法則是只管去做不用爭所謂的結果。他說:「我害怕,如果掙錢變得這麼容易了,然後呢?」自然的規律是有利於物,而無害於物,聖人的法則是只管去做不用爭所謂的結果。現在很多人就是欲望越來越大,迷失自己的初心,真正活得清楚的人,總是會在時代洪流中看清自己內心,保持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