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道盡人生真諦

2021-02-08 翟教授



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道德經》第八章


譯文: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樣。水乃萬物之源,可它卻利養萬物而於世無爭,始終保持一種平常心態。它安處於眾人不喜歡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於道。


感悟:老子用水來比喻有高尚品行的人,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人爭。人的至柔至剛全在一念之間,生活中剛柔並濟方顯英雄本色。人生並不是只有一條路才能通向勝利的彼岸。具有「強者」的資本而保持「弱者」的姿態,這是歲月積澱的人生智慧。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老子《道德經》第二章


譯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


感悟:天下事物,在表觀上總是分為真、善、美和假、惡、醜兩個對立的方面。自古都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每個人的看法不同看到得東西不同,所有每個人的境界不同,凡事都有兩面,有的人行善的善果,有的人行善不一定就得到善果。就像達摩祖師所說的一樣,行善不能總掛在心理面你做了多少善事,多麼多麼的偉大,這樣的善是虛偽的也是無有功德的,一切隨緣。



3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譯文:合抱的粗木,是從細如針毫時長起來的;九層的高臺,是一筐土一筐土築起來的;千裡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邁出來的。


感悟:走一千裡路,是從邁第一步開始的。做事情也應是從頭做起,逐步進行。再艱難的事情,只要持續不懈的行動,必能有所成。萬事起於忽微,量變才能引起質變。



4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老子《道德經》第十三章


譯文:「寵」來了,就很高興;「寵」走了,就很失落;「辱」來了,就很傷心;「辱」走了,就如釋重負。一顆心隨著外界的毀譽飄來蕩去,再不能有片刻的安寧清淨。喜怒無常,悲歡不定,就象生了大病一樣。


感悟: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我們太把自己當回事了,太注重自己的成敗得失了。我們的心裡裝滿了很多我們以為應該非常在乎的東西:錢財、名譽、地位、親情、友情、愛情等等。對這些外在的東西執著的越多,我們的心就越不能自由。事實上,這些東西都是建立在「有」這個層次上,說到頭都是「鏡花水月」、「電光石火」、「夢幻泡影」一類的東西,是不值得我們過分重視的。



5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譯文:我有三寶,我一直都在持守著它。一個是慈愛,一個是節儉,一個是不出人頭地。


感悟:這裡所列出的三「寶」其實是接近「道」的方法和途徑。 


第一種「寶」,叫慈愛。慈愛就是對宇宙裡所有的眾生無差別的熱愛。這種熱愛是宇宙中最偉大的感情,能產生出宇宙裡最偉大的動力,甘願為眾生奉獻自己的一切,是犧牲小「我」而成就大「我」的不二法門。


第二種「寶」,叫克制。克制就是在明白應該做什麼和不應該做什麼的前提下,堅決不去做那些違反「道」的、不能做的事情。


第三種「寶」,叫「不敢為天下先」。不敢為天下先,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是「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就是自覺、自願地去「處下」、「處後」,為了造就最後共同的大利。



6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六章


譯文:罪過沒有比行私縱慾更為嚴重的,禍患沒有比貪得無厭更為嚴重的,災難沒有比貪慾必得更為慘痛的。所以說懂的知足知止而心無貪求,才能經常適可而滿足。


感悟:人生在世,貴在懂得知足常樂。擁有一顆豁達開朗平淡的心,在繽紛多變、物慾橫流的生活中,拒絕各種誘惑,心境變得恬適,生活自然就愉悅了。



7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譯文:人們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時失敗了,如果能始終如一、持之以恆、慎終如始,事情就不會失敗了。成語「功敗垂成」就出自這裡。


感悟:人們從事事業,經常在即將成功時卻失敗了,其根本原因在於他們不能遵循自然規律,心存輕忽。如果做事情都能有始有終,堅持不懈,那就不會失敗了。



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譯文:最完滿的東西,好似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似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最正直的東西,好似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好似不善言辭一樣。


感悟:事物達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現形式將歸於自然。



9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四章


譯文:愈是讓人喜愛的東西,想獲得它就必須付出很多;珍貴的東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時候也會讓人感到愈難過。因此人要知道滿足,知道適可而止,如此方可長久。


感悟:愈是讓人喜愛的東西,想獲得它就必須付出很多; 珍貴的東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時候也會感到愈難過。 所以,知足的人比較不會受到屈辱, 凡事適可而止的人比較不會招致危險, 生活得更長久。


(文章來源丨翟鴻燊 ID:ZHS969)



特別推薦丨企業總裁全球首富資訊平臺


哈佛課堂

哈佛商學院資訊、管理、修養、思維


長按二維碼關注(識別圖中二維碼)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經典三句話,道盡人生真諦!
    文/飛魚《道德經》是我認為每一個人都值得擁有的一本書,裡面闡述的都是人生智慧和哲理,能夠啟發我們的生活和人生發展的方向。下面選取的是《道德經》中的三句經典句子,希望通過閱讀,可以讓你明白人生的意義。01《道德經》的第十三章中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這句話說出了人生中的喜怒無常,也說出了人生因為一些事情而悲歡不定。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二
    「仁」是老子《道德經》裡的核心價值觀,「仁」的真諦即是愛物愛人!「仁」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一種倫理觀念,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在老子以後,以及道家、儒家將其發展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道德標準、人格境界及哲學概念。從「仁」字的字形來看,它是從人從二,也就是說人們應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就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
  • 老子:世界不是「無主之城」,《道德經》告訴你誰才是宇宙的主宰
    老子的《道德經》中,將宇宙稱為天地,將宇宙萬物稱為天地萬物。道就是萬物之母,它優先在天地存在,並且還生出了天地萬物。因此,老子會在道德經的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 老子《道德經》中,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說的「天道」
    然而,他卻說:不讀老子道德經,就不懂人生真諦。的確如此,老子《道德經》中隱藏著很多不為人知的大智慧,甚至是「天機」。比如說,以下2條,就是《道德經》中不可意會而不可言說的「天道」。這些,都是老子所說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大自然,就可以發現這條「天道」。
  • 楊絳說老實人受欺負,老子道德經暗藏給老實人絕學,聰明人學不來
    在老子的《道德經》中也有老子的人生領悟,老子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老子為什麼說要摒棄聰明,人民可以獲得實在的利益。
  • 《道德經》老子的世界觀(無用第十一)
    他標註流傳下來的道德經是比較貼近老子的思想的,而且相較於宋唐名家,他的時代也更接近老子,語言習慣和風俗還有些相同,變遷得不是特別的嚴重。河上公將道德經分成了81章,每一張去了一個提綱挈領,直入主題的小標題,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領會道德經的思想。比如今天的內容是道德經第十一章,河上公取名曰:無用。
  • 老子《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謹記「3句話」,助你反敗為勝!
    老子《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謹記「3句話」,助你反敗為勝!人生,有起有落,有順境必然有逆境,有高峰必然有低谷。不論貧富貴賤,誰都有感覺失落與迷茫的時候,誰都有在思想上跌入低谷的時候。所以說,人生低谷時,最需要修心,而我們多讀幾遍《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便會馬上豁然開朗。當你感覺迷茫時,也不妨熟讀幾遍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
  • 老子《道德經》:無用,才是最大的用處!
    其實,老子《道德經》第11章的最後一句話,早就向我們詮釋了一條高深的處世之道——無用,才是最大的用處!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我們先來看看《道德經》原文是怎麼說的!《道德經·第十一章》原文: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 新書推薦|《讀懂老子》:不讀《老子》,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現代文豪魯迅曾這樣評價《老子》一書,他說:「不讀此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老子》又稱《道德經》,分上下兩篇,1-37章為《道經》,38-81章為《德經》,是道家學派開山鼻祖老子的傳世佳作。它只有短短的五千言,卻「綜羅百代,廣博精微」。它建構了一套上至帝王御世,下至隱士修身,蘊涵無比豐富的哲理體系。 《道德經》不僅深刻影響了東方,在世界上也是廣受歡迎。
  • 我初讀老子《道德經》的感悟,以及對老子思想形成原因的猜測
    前言老子在《道德經》中分別對「道」和「德」進行了闡述,道論的核心是柔弱,德論的核心是無為。老子的《道德經》所反映出的思想極端消極,消極到一無所為的狀態。分別是西漢早年河上公的《河上公章句》;東漢嚴遵的《道德真經指歸》;三國曹魏學者王弼的《道德經注》;唐代初期傅奕的《道德經古木篇》。
  • 老子西出函谷關,留下了《道德經》,還有這張《太極圖》
    老子是道教的鼻祖,也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之一。關於老子的神秘傳說非常多,其中老子倒騎青牛西出函谷關就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典故。無奈老子西遊決心已定,尹喜十分不舍,於是再三懇求老子在函谷關住上幾天,以求聞聽。尹喜越聽越得奧妙,怕老子西去後再也無緣面聽教誨,又請求老子必須留下一本著作,才可以通關放行。老子無奈,於是留下了5000字《道德經》一文,然後歸隱隴西。關於老子西出函谷關,留下了中國思想史上的巨著五千言《道德經》的故事,劉向《列仙傳》記載:「後周德衰,乃乘青牛車去。」
  • 《道德經》中的10句經典名言,常讀常悟,才能參透出其中真諦
    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的楚國。那個時代比較動蕩,處於旋渦中的老子,學會了一套明哲保身、修身立命的方法,這些方法,也逐漸滲透到他的作品中,並且隨著《道德經》的流傳,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人。《道德經》也叫《老子》,它是東方智慧的代表,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已經深入在每一個人的血脈之中。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它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千古名言,含有人生哲理,影響深遠。
  • 老子《道德經》的「大象」像什麼?
    如果我們用現代漢語的意思去解讀老子的《道德經》會怎樣?會讓人感覺老子思想深奧難懂,不但無法體悟老子的思想內涵,甚至會讓人產生困惑。老子的「道」,一旦用現代字詞含義去理解的話,那麼很快就會偏離道義。所以,我們必須回歸自然,回到禮崩樂壞之前的環境中去體會老子的「道」,才能找到對我們有用的「道」,否則,我們從老子對大道的抽象描述中難以明白「大象」為何物,更不會找到大道在哪了。那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的內容吧。
  • 淵回道德:《道德經》的根脈魂是什麼?老子本意的源頭脈絡在哪裡
    老子本意的源頭脈絡在哪裡道德經的根是道! 道德經的脈也是道!! 道德經的魂同樣是道!!! 為什麼說道德經的根是道呢? 所謂的根,是根本,是源頭。 道德經的根本,道德經的源頭,毋容置疑就是道。那麼道德經這本書,這部流傳萬世的傳奇經典。它的根本,它的本源,毋容置疑也是道。
  • 老子道德經的三個最高智慧,柔、靜、慢!
    點上方綠標收聽主播誦讀美文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五千字的《道德經》成就了中國古代哲學的高峰。在此時,我們不妨讀一讀《道德經》,用老子的大智慧,獲得精神上的大清涼。老子的「清涼」主要表現在三個字上面:柔、靜、慢。這三個字是人生的大修煉、大修行。人生如果能做到這三個字,不僅能從容不迫,更能很好地養生。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道德經》「上善若水」的七種人生境界【老子微言】
    年輕人說:「哦,我有些領悟了。我對付冰塊的方式不對,不該用斧頭劈,應該用火燒。」老子微笑地搖著頭。年輕人面露難色,鞠躬請教。老子語重心長地說:「上善若水。
  • 老子《道德經》經典名言10句,建議收藏,時常細讀!
    《道德經》的作者是老子,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漢族,春秋時期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中國古代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 從《道德經》中看老子的宇宙觀、本體論和辯證法
    老子的《道德經》是先秦道家學說的集大成之著作。是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哲學思想的重要典籍之一。他以精煉的語言體現了宇宙觀,本體論,辯證法等諸多哲學思想內容。宇宙觀方面,老子用「道」這個哲學主體看成是萬物本源,把「道」看成人和天共同的終極根據。在老子的哲學中,「道」既是宇宙論的範疇,又是一個本體論的範疇。
  • 老子《道德經》:真正厲害的人,為人處世,「3知3守」就夠了!
    老子《道德經》,2000多年來,一直被譽為中華文化的一座寶庫。上至宇宙變化、天地法則,下至謀略治國、為人處事,萬象森羅。 其環環相扣,奧妙無窮的智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時至今日,穿越歷史興衰,影響力絲毫不減,反而與日俱增。今天,我們分享的是其中為人處事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