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善」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2020-12-26 阿寶的品書屋

老子在《道德經》的第27章{善行無轍}對「善」的最高境界分五個方面作了詳細的論述。

行善,{善行無轍跡}

善於行動的人,做事不會留痕跡,這裡的「行」是做事的意思。善行的意思就是把事情做得漂亮。把事情做漂亮了就不會有遺漏。所以在現在我們常說多做少說就是這個意思,善行的人在事業生活方面,都會很極致。

說話,{善言無瑕謫}

善於說話的人,言辭不會有過失。此處的「言」,就是把話說得圓滿,不可攻訐。所以平時我們在說話的時候需要掂量自己的一言一行,言語有時候比武力還更傷人。所以善於說話之人總是跟善於做事的人聯繫在一起。

算術,{善術不用籌策}

這裡的算術不是數學上的算術,而是高明的心算法。而老子在這裡表明的意思則相反,最高明的心算法就是不計算,這也是跟「道」中的「無為」結合在一起,因為不用算,所以免去了一些複雜籌策。

關門,{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原意為:善於閉守的人,不用關門的人別人也打不開。因為他本身都沒有什麼好失去的。老子在這裡表達了他「無為而治」的思想主張。我們空手而來到人世間,當我們老了死去的時候也是空手而死。所以有句話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就是這道理。所以我們帶著空杯心態和堅持「道」去對待萬物才是正確的人生選擇。

結繩,{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善於打結的人,不用繩子捆住別人也解不開。其實這裡的繩子指的是恩怨和糾紛,老子從最簡單繩子和打結比喻人世間的恩怨是非,他認為,不跟人交惡,就不用化解糾紛,因為無因就無果。

老子提出的這五「善」,是把「自然無為」的主張擴展應用到更加廣泛的生活領域當中,他警戒人們,要恪守、「無為而治」的原則,「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只要符合自然的原則,只要不用花費多少力氣,就可以取得最佳效果。

相關焦點

  • 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
    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道德經》中寫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所著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該書原文分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不分章,後分1到37章為《道經》,38到81章為《德經》。
  • 《道德經》「上善若水」的七種人生境界【老子微言】
    我對付冰塊的方式不對,不該用斧頭劈,應該用火燒。」老子微笑地搖著頭。年輕人面露難色,鞠躬請教。老子語重心長地說:「上善若水。
  • 《道德經》中最睿智的一句話,僅12字,道盡「爭」的最高境界
    老子在2000多年前的道德經裡面提到過,不爭再是最高境界的爭!但是,現世大部分的人都對此疑惑,「不爭,豈不是消極的生活態度?」老子其實早就在《道德經》第22章給我們做出了解答: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世人大多誤解了老子的意思,老子所說的不爭,並非是「無為」、「柔弱」,並不是啥也不爭,什麼時候都不爭。
  • 《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道德經》又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把善良標準化、模式化的結果不但無助於道德教化,反而容易滋長打著善良旗號沽名釣譽的現象。真正的善良是發自內心不求回報的,是自然而然的發生的,一旦人人都知道助人為樂是善、施捨財物是善,善往往就會變成了有目的的衡量、計劃和行動,那麼善也就失去了善的意義,反而助長了邪念的滋生。
  • 老子道德經,道盡人生真諦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譯文: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樣。水乃萬物之源,可它卻利養萬物而於世無爭,始終保持一種平常心態。它安處於眾人不喜歡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於道。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老子《道德經》第二章譯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感悟:天下事物,在表觀上總是分為真、善、美和假、惡、醜兩個對立的方面。自古都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 修行的最高境界:「化境」是什麼意思
    修行的最高境界「化境」是什麼意思?顧名思義,就是修到了化解的境界。那麼到達這種境界的人都能化解什麼呢?誰能掌握大象形成隱象的規律,和自然的造化規律,誰就懂得化解禍事的原理和步驟,這也是《道德經》中的「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的真正含義。化境的化,也是造化的化,它與造是相反的。造,是將無形的大象加工製造成有形態的易象;化,是將有形態的易象化掉還原為無形的大象。
  • 《道德經》中的「上善若水」究竟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的老子給我們留下的文化經典,其中有一章是「不爭無尤,上善若水。」此章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心,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那麼「上善若水」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依託道德經和金剛經,說說尼採、王國維、宋代禪宗的三重境界
    解讀國學的巔峰之作《道德經》,期待讀者能夠通過我的視角,重溫經典,借鑑古人的思辨精神,打磨屬於自己的生活。老子在《道德經》第11章,寫下這樣一段話,「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道德經》的「真善美」-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今天又到了我們每周一篇《道德經》時間,「王庶文講壇」用兩篇文章講完了《道德經》第一章,現在我們進入第二章,這一章的內容大概會有3篇內容,歡迎關注。真善美在哪?其實存此念,在紅塵中摸爬滾打,混個名堂兒到也無傷大雅,只是早已遠離大道,回首不及,所以《道德經》才說:「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 藝術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西方人像油畫說藝術的最高境界是詩,並沒有具體說是哪一首,而是一種籠統概括,好詩的表現是什麼?就是意境!詩的表現手法各異,針對的也是從真、善、美不同的角度,但是好詩讓人看了直抒胸臆、熱血沸騰、心潮澎湃、浮想聯翩、產生共鳴!
  • 2021牛年新生兒起名:出自道德經的好名字
    接下來給大家推薦的是適合男孩的出自道德經的好名字,希望大家喜歡。 出自《道德經·第八章》:「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善淵 「善淵」在文中的意思是「內心如水般清澈平靜」,將其用來給男孩起名,就是希望男孩能夠心胸寬廣,沉著冷靜,不淺薄,不浮誇,內涵深遠。而且讀來有平仄之變,韻律優美和諧,十分好聽。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你們理解錯了
    在很多影視作品中,我們都經常會聽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樣的話。 相信很多沒有真正理解過《道德經》的人,可能都會把這句話誤解為這個意思。 要是老夫子在天有靈——老子是個無神論者——可能會很傷心吧。 那麼「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或許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一些為人處世的智慧。
  • 女寶寶名大全:道德經不易重名的女孩名字,每一個都乾淨好聽
    一、《道德經》中不易重名的女孩名字1. 善若出自《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善行,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惟靜惟柔,水能滋潤萬物,能曲能直。柔天出自《老子·德經·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解釋:遍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
  • 善是最高的美,美是最高的善
    天人合一:善是最高的美中國人以素樸的有機系統觀看待宇宙,認為自然不是外在於人的客體,人也並非外在於自然的主體,人與天-—主體與客體之間是相通無礙的。這就是中國人的「天人合一」思想。因為注重於人與自然的交互作用,從不孤立地談「天」論「人」。正如董仲舒說:「仁之美者在於天。天,仁也。」
  • 道德經原文及其譯文國際詩篇第28章
    道德經原文及其譯文國際詩篇第28章作者:學海岸上的縴夫hyh讀道德經,善中國心。知其雄守其雌使道德化為水匯入天下溪流,道德化為水匯入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 《道德經》:層次低的人複雜,境界高的人簡單
    為人之道:層次低的人複雜,境界高的人簡單。《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顏色太多讓人眼花繚亂,聲音太多讓人耳朵分辨不出,味道太多讓人感覺失調,縱情打獵讓人身心張揚發狂,稀奇的寶貝,常常讓人為了得到而不擇手段。所以聖人只是為了維持基本的生存生活,有選擇性地取捨。
  • 無為,道家的最高境界
    目前還存有爭論,不過老子的思想乃為道家思想之最,其一部《道德經》被歲月衝刷了數千年仍然光輝不減,可見其思想是多麼的深邃。道家的無為決不是提倡什麼也不做和不為,這裡的「無為」境界是道家的最高境界。其深層次內涵是絕不能逆道而為,指的是不要人為的去亂為、胡為,去幹預自然大道,甚至不能用未經過很好入靜修煉的常人乃至聖人之智去人為幹預宇宙大道的運行。
  • 「致良知四合院」層次感|《道德經》第二章解讀
    《道德經》第二章總體呈現出的是一種「層次感」,即,人與人心靈品質不同,呈現的格局與境界不同,對同一事物的認識就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觀點。·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天下人都愛美,但若貪戀別人的讚賞,則是一份虛榮心的投射。
  • 張朋悟道《道德經》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從現象上開始,透過現象看本質,《道德經》的研讀是有規律的,即透過現象看本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個「惡」理解成「醜」字,這一句話就相對好解釋了,天下的人往往都有自己主觀意願上的「美」的判斷。很多人有了美的概念,就可能出現了認識上的偏差,往往只看到了問題的一面,而沒有看到問題的另一面,因為現象具有佔有意識,具有先入為主意識。
  • 《道德經》揭示人生成功的秘密!
    一、甘願付出,不求回報《道德經》第八章:「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意為水之所以善是有利萬物生長並不爭功,它處於眾人都不願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大道。為什麼處在眾人都不願去的地方還是接近大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