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在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由於古人的文言沒有標點符號,後人在斷句上就為難了。有的學者斷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出土的文物《老子》一書中,又有一個版本「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標點不同,意思也就大不相同。人們普遍認可的是頭一種斷句,多數人也按此理解和應用。後人對《道德經》的理解,說不上誰對說錯,畢竟只有老子本人才知道真正的涵義,後人要看你的悟性如何。就像《易經》一樣,古今有多少人在研究,但能成為易經高手的畢竟是少數,沒有悟性研究的只是皮毛而已。
對古老的經典著作,理解淺顯,運用出錯也是正常現象。學者說的話也不是絕對的。比如對出自《道德經》中的兩句成語,解釋的意思也不相同,還引起學者的討論,各抒己見,最後還是先按成語詞典為標準,但質疑聲仍然不斷。
成語一:上善若水
在《道德經》第八章中,有一句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後人按字面理解為:最高尚的善,應該像水一樣,因為水利於滋潤大自然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百姓看字面理解,學者透過字面研究。學者對這句話,就有兩種解釋,有的認為「善」字指人的最高德行,就像水一樣;還有的人認為,這個「善」字是善於的意思。在「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後面,還有「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等句。前後共有9個「善」字,如果說前面的兩個善是指人最高的德行,那麼後面的善都是善於的意思,前後就不統一了。兩種說法各有道理,也不要迷信哪個,你要是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也可以提出來。
要想全面理解上善若水的意思,不要孤立地看一兩句,要結合後面的7個善字來解讀。上善之人,所居於之地皆為善地,內心深處存善念,待人真誠、仁義、與人為善;說話誠懇言善講信用;在為政時堅持正道,以善治惡,善於治理;為人處世時善字為先,有能力發揮自己所長,把事情辦得圓滿。行動時善於觀察把握最佳時機,無往而不勝。所以善的含義不是一個,是包含所有好的方面,可以是善心,善德,善言、善舉,善行,善正,善能、善於等等。在老子的眼中,也許還有更多的善。「聖人」之言,後人很難都理解得那麼透,你都掌握了,你也是聖人了。
水有善之德,謙下之德,能以柔克剛,我們要學習水的剛柔並濟的優點,努力做一個上善之人。
成語二:大智若愚
這句成語出自《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原文說「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意是:太過剛直的人外表反而像委曲隨和;最聰明是人外表看好像很笨拙;最善變的人外表看好像很木訥不善言辭的人。這樣的解釋好像和現在的成語「大智若愚」不搭邊。這個成語是說,明明這個人很聰明,卻表現得很愚笨的樣子。老子又說「知其難,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大意是說,知道雄性強,安心守著雌性柔弱的位置,自願做天下的溪澗。自願做天下的溪澗,恆久的德行就不會離身,返回到最初嬰兒般單純的狀態。老子嬰兒純粹的狀態來形容「大智若愚」,內心純淨得像嬰兒的人,才稱得上大智若愚。所以這個成語不是隨便用的。人生在世,能保持單純的品性的人難能可貴,這樣人智慧藏於心中,不輕易表露出來。
清代曾國藩對老子的話悟得很透,他虛懷若谷,按照老子獨到的處世之道去踐行,人們把曾國藩視為「大智若愚」的成功典範。
對於以上這兩個成語,你有獨到的理解嗎?我是文學漫談,請和我一起弘揚國學文化,傳播經典智慧,只要每天學習就會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