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成語出自《道德經》,因人們的悟性不同,理解和用法也不同

2020-12-14 文學漫談

《道德經》在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由於古人的文言沒有標點符號,後人在斷句上就為難了。有的學者斷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出土的文物《老子》一書中,又有一個版本「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標點不同,意思也就大不相同。人們普遍認可的是頭一種斷句,多數人也按此理解和應用。後人對《道德經》的理解,說不上誰對說錯,畢竟只有老子本人才知道真正的涵義,後人要看你的悟性如何。就像《易經》一樣,古今有多少人在研究,但能成為易經高手的畢竟是少數,沒有悟性研究的只是皮毛而已。

對古老的經典著作,理解淺顯,運用出錯也是正常現象。學者說的話也不是絕對的。比如對出自《道德經》中的兩句成語,解釋的意思也不相同,還引起學者的討論,各抒己見,最後還是先按成語詞典為標準,但質疑聲仍然不斷。

成語一:上善若水

在《道德經》第八章中,有一句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後人按字面理解為:最高尚的善,應該像水一樣,因為水利於滋潤大自然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百姓看字面理解,學者透過字面研究。學者對這句話,就有兩種解釋,有的認為「善」字指人的最高德行,就像水一樣;還有的人認為,這個「善」字是善於的意思。在「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後面,還有「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等句。前後共有9個「善」字,如果說前面的兩個善是指人最高的德行,那麼後面的善都是善於的意思,前後就不統一了。兩種說法各有道理,也不要迷信哪個,你要是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也可以提出來。

要想全面理解上善若水的意思,不要孤立地看一兩句,要結合後面的7個善字來解讀。上善之人,所居於之地皆為善地,內心深處存善念,待人真誠、仁義、與人為善;說話誠懇言善講信用;在為政時堅持正道,以善治惡,善於治理;為人處世時善字為先,有能力發揮自己所長,把事情辦得圓滿。行動時善於觀察把握最佳時機,無往而不勝。所以善的含義不是一個,是包含所有好的方面,可以是善心,善德,善言、善舉,善行,善正,善能、善於等等。在老子的眼中,也許還有更多的善。「聖人」之言,後人很難都理解得那麼透,你都掌握了,你也是聖人了。

水有善之德,謙下之德,能以柔克剛,我們要學習水的剛柔並濟的優點,努力做一個上善之人。

成語二:大智若愚

這句成語出自《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原文說「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意是:太過剛直的人外表反而像委曲隨和;最聰明是人外表看好像很笨拙;最善變的人外表看好像很木訥不善言辭的人。這樣的解釋好像和現在的成語「大智若愚」不搭邊。這個成語是說,明明這個人很聰明,卻表現得很愚笨的樣子。老子又說「知其難,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大意是說,知道雄性強,安心守著雌性柔弱的位置,自願做天下的溪澗。自願做天下的溪澗,恆久的德行就不會離身,返回到最初嬰兒般單純的狀態。老子嬰兒純粹的狀態來形容「大智若愚」,內心純淨得像嬰兒的人,才稱得上大智若愚。所以這個成語不是隨便用的。人生在世,能保持單純的品性的人難能可貴,這樣人智慧藏於心中,不輕易表露出來。

清代曾國藩對老子的話悟得很透,他虛懷若谷,按照老子獨到的處世之道去踐行,人們把曾國藩視為「大智若愚」的成功典範。

對於以上這兩個成語,你有獨到的理解嗎?我是文學漫談,請和我一起弘揚國學文化,傳播經典智慧,只要每天學習就會有收穫。

相關焦點

  • 哪些日常用語出自《道德經》?
    而當我們研讀老子的《道德經》時也會發現,同樣有相當多的日常用詞和成語出自《道德經》。 一、天長地久 出自《道德經》第七章原文:「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二、受寵若驚 出自《道德經》第十三章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 《道德經》不同的斷句,截然不同的意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靜境,ID:FM188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版本最多的古籍,莫過於老子《道德經》了。從戰國到1949年建國前,坊間流傳的版本大約有300種。雖然世傳本很多,但說到原始版本,我們並沒有發現最早的老子,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道德經》都是傳抄本,沒有一個是所謂的《道德真經》。
  • 解讀出自老子《道德經》成語: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生活中什麼人最聰明,人們會說是那些所謂機智靈活的人,那些愛思考、愛捉磨的人,其實不然,而真正聰明的人,是我們大多數認為的所謂「憨人」,人們不是常說憨人有憨福嗎,不信你看看身邊的人,那些不愛出風頭,也很少說什麼話,做事也默默無聞的人,看上去給人一種憨憨笨笨的感覺,這樣的人大概就是老子說的「大巧若拙
  • 比眾不同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成語知識
    出自:明 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回:「原來悟空筋鬥雲比眾不同,十分快疾,把個金星撇在腦後,先至南天門外。」近義詞有:與眾不同,反義詞有:比比皆是,比眾不同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出色。 近 義 詞:與眾不同 反 義 詞:比比皆是 成語用法:可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出色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比眾不同的例句: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道德經》:「柔弱勝剛強」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這件事情從側面也說明,孔子一生所講述的,不是如何修道,而是如何做人。老子沒有向孔子闡述什麼是道,卻在出函谷關時,特意留下五千言《道德經》給關令尹,其用意眾說紛紜,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是從歷史看來,《道德經》對於開啟人們的智慧,的確起到了很大作用。
  • 《道德經》5個成語,說透中國人的智慧
    《道德經》裡既有古人的理論智慧,也有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許多很常用的成語,其實就出自《道德經》。儒風君從中選出5個成語加以解讀,領會被老子寫入《道德經》的那些生活智慧。金玉滿堂【原文】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 返樸還真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人民日報》1961.8.19:「就連那位聲『美言不信』,力主返樸還真的老聘,在他自己寫《道德經》的時候,又何嘗不運用精妙的語言來著書立說,可見他也並不反對真正美的文採。」近義詞有:返樸歸真,返樸還真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賓語、定語;形容回複本真。
  • 《道德經》:5個成語,說透中國人的智慧
    2021-01-11 08:22:10 來源: 環球美文精選 舉報   《道德經
  • 見經識經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見經識經,形容一看便明白,十分機靈。出自: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48回:「龍氏方才見經識經,漸漸的收了法術。」近義詞有:見精識精,見經識經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定語;用於為人處事。見經識經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見經識經(jiàn jīng shí jīng)成語釋義:形容一看便明白,十分機靈。成語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48回:「龍氏方才見經識經,漸漸的收了法術。」
  • 老子教你做人,道德經中10個成語,做到了為人一定不差
    老子所做《道德經》是中華的傳統文化瑰寶,很多現代成語都出自《道德經》,比如大器晚成、功成弗居、虛懷若谷、大象無形等等。這些成語背後蘊含的為人處事的道理,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下面是老子《道德經》中的10句話,包含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10個成語,如果我們做到了,為人一定不會差。
  • 白蠟明經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成語知識
    白蠟明經,白蠟:比喻光禿空白。明經: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比喻屢試不中。出自:唐 張鷟《朝野僉載》:「張鷟號青錢學士,以其萬選萬中。時有明經董萬九上不第,號白蠟明經,與鷟為對。」近義詞有:名落孫山,反義詞有:金榜題名,白蠟明經是中性成語,可作賓語;比喻屢試不中。 白蠟明經的詳細解釋: 成語名稱:白蠟明經(bái là míng jīng) 成語釋義:白蠟:比喻光禿空白。
  • 因人制宜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因人制宜,因:依據;制:制定;宜:合適。根據人們的不同情況,採取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出自:李欣《老生常談·以人為鑑》:「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必須因人制宜。」因人制宜是中性成語,可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處事。
  • 《芒種》歌詞中的「謂我何求」,出自哪裡?古今用法又有何不同?
    大家好,我是喜歡講典故的阿偉,今天探討的課題是「歌曲《芒種》中的「謂我何求」,出自哪裡?古今用法又有何不同?」趙方婧《芒種》演唱者《芒種》是近些年來,華語樂壇為數不多的優質國風歌曲之一,音律清新婉轉,有從容大度的尊貴之風,也有樸素雅致的平民之氣,無奈和悲怨交織在一起。
  • 經史百家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經史百家,經:經書,儒家經典著作;史:史學,史書;百家:諸子百家之學。指各方面的學問。出自: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六卷:「那詩書是本等,就是經史百家,也多涉獵過的。」近義詞有:經史百子,經史百家是中性成語,可作賓語、定語;指各方面的學問。
  • 老子道德經,道盡人生真諦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譯文: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樣。水乃萬物之源,可它卻利養萬物而於世無爭,始終保持一種平常心態。它安處於眾人不喜歡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於道。——老子《道德經》第二章譯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感悟:天下事物,在表觀上總是分為真、善、美和假、惡、醜兩個對立的方面。自古都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 經史子集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經史子集,經:經書,儒家經典;史:史書;子:諸子百家著作;集:文集。指古代的經典著作。泛指古代典籍。出自:《新唐書·藝文志》:「兩都各聚書四部,以甲乙丙丁為次,列經史子集四庫。」經史子集是中性成語,可作主語、賓語、定語;指文獻等。
  • 《道德經》:明白這3個成語,人生還有什麼看不破?
    老子的《道德經》是聖書,蘊含無窮的智慧。其對於天道、人道的深刻闡述,影響中華文明數千年,乃是中華文化的母體。可以說對於《道德經》有深刻的理解,對於人生就有深刻的理解。《道德經》之中有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成語,其實我們如果能真正理解其中一些成語所蘊含的深意,並落實於行為,就能夠以大智慧坦然面對人生的種種境界。1.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告訴我們,要達到目的地,須從起點開始,一步一步往前走。
  • 成語 好惡不同 詳解
    好惡不同hǎo è bù tóng成語簡拼
  • 恍然大悟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恍然大悟,恍然:猛然醒悟的樣子;悟:理解、明白。指忽然一下子明白;覺悟過來。出自: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五卷:「簡蒙指教,豁然大悟。」近義詞有:豁然開朗、如夢初醒,反義詞有:如坐雲霧、大惑不解,恍然大悟是中性成語,偏正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人對某事突然明白。恍然大悟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恍然大悟(huǎng rán dà wù)成語釋義:恍然:猛然醒悟的樣子;悟:理解、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