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和光同塵,安寧恬淡

2020-12-14 雲遊天機道人

傍晚時分,在夕陽斜照道路中,把自己融入行色匆匆的人流,很難發現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也容易辨別自己與別人的不同。相同的是為了生活,日復一日地重複著不變的人生軌跡,單調枯燥地奔波忙碌,周而復始。不同的是有著自己獨特且唯一的人生經歷,維繫著自己獨有的親情與友情,追逐著自己獨自的夢想。

和光同塵

或許在別人眼中,自己猶如花叢中一株普通的野花,任我芬芳調零,無暇顧及。然而在親人眼裡,我又是一棵可以依靠的果樹,春華秋實,年年繁茂。我可以平庸,也能卓越;我可以懦弱,也能自強;我可以成為光,也能淪為土。與其沽名釣譽的鋒芒畢露相比,更情願和光同塵的自然恬淡。

和光同塵

和光同塵來自《道德經》第四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意思說道是空虛而沸騰的,如果你去使用,卻永遠不會滿溢出來。深遠得就像萬物的宗主一樣。銼掉一切事物的尖銳,解除事物的糾紛,收斂起事物的光芒,混同如最細微的塵末。清澈透明,但又隱隱是實物的樣子。我不知道,究竟是誰創造了它,似乎覺得在天帝降臨之前就存在了。

和光同塵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她敢愛敢恨,她是光,愛憎分明,至死不渝;而劇中的薛寶釵,她心有城府,她是塵,圓滑隱忍,老成持重,成孀婦也不休。生活中有人小有成就,就自以為是光,以和光同塵來自欺欺人。也有人能力出眾,才幹卓越,用和光同塵來自命清高。而真正的和光同塵,應是明知別人不如你優秀,而放慢自己的腳步,好讓別人跟上你的腳步,相互協作,共同進步。

和光同塵

「和光同塵」是老子的一種即對立又統一的辯證思想,要求人把自身過於激烈,或者偏於消極的兩種思想,慢慢地在心裡去化解掉,讓自己的內心趨於平靜恬淡,這才是一種完美的狀態。古人說「得道之人,外化而內不化,外化,所以入人也,內不化,所以全其身也」這種外化而內不化之道,是一種外在可以順應形勢改變,但內心必須堅守自身的原則與底線,這也是一種「和光同塵」的詮釋。秉承這種「和光同塵」的態度,就能讓人的生活漸趨安寧恬淡。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四章,和光同塵
    道德經第四章:(1)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2)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至於天帝的如何出現,就需要另行看待,道德經也沒有具體交代。而這裡提到了天帝,那麼就會牽扯宗教當中提到的鬼神之類的無形存在,以及超自然能力的存在。而這在過去文化當中也是一種很普遍的認知。比如巫術,巫醫,巫文化就是說的這些方面多東西。這一章的體量小,那麼就多說點,道為何能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 和光同塵,與時舒捲
    」和光同塵「出自老子的《道德經》,一共出現了兩次。一次是在第四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大概意思就是:「道」是空虛而無形的,但是它使用起來卻是無窮無盡的源泉。
  • 讀成語、知典故——和光同塵
    成語和光同塵,讀音:hé guāng tóng chén。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智慧的成語,典出於春秋時期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六章。《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原文: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 論語148丨和光同塵的真正意思是什麼
    廣莫找到了這個契機,就是《道德經》中出現過兩遍的四個字。前幾天徒弟某爺給大家秀他的手機殼,就是這個圖。和光同塵。先講什麼叫和光同塵。想想為什麼要把光和塵兩個名相放在一起?這種用法除了形成這個成語本身之外,空前絕後。
  • 《道德經》5個成語,說透中國人的智慧
    《道德經》裡既有古人的理論智慧,也有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許多很常用的成語,其實就出自《道德經》。儒風君從中選出5個成語加以解讀,領會被老子寫入《道德經》的那些生活智慧。金玉滿堂【原文】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 《道德經》:5個成語,說透中國人的智慧
    2021-01-11 08:22:10 來源: 環球美文精選 舉報   《道德經
  • 12輕鬆讀懂《道德經》第十二章:為腹不為目.
    詳解今有好事者欲以詩歌形式,解說《道德經》,實則有狗尾續貂之嫌,吃力不討好。其實,本章就是以詩歌的體裁來寫作。的。本章內容相對較為簡單,容易理解。五色:指青、黃、赤、白、黑。此指色彩多樣。目盲:比喻眼花繚亂。(指統治者看不到民間的真相)五音:指宮、商、角、徵、羽。這裡指多種多樣的樂聲。耳聾:比喻聽覺不靈敏,分不清五音。
  • 周深演唱電視劇主題曲《和光同塵》,體驗非凡啊!
    12月16日10點,由周深演唱的電視劇《大江大河2》主題曲《和光同塵》在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上線。踩著點給新歌接生,這首歌真的是不愧是正劇扛把子正午陽光的主題曲啊!周深的這首《和光同塵》真的唱出了中華民族在歷史滾滾洪流當中復興的感覺,聽著聽著就讓人不知不覺地溼潤了眼眶,但並不是悲傷,而是帶著激勵、激動、希望、期盼的感情。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人到中年,我總結的一個重要經驗就是:人生在世,一定要和光同塵
    這個詞語出自《道德經》,原文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絕妙啊,如果我們能對這句話知行合一,那麼人生在世幾乎就是無往不利。
  • 《道德經》:和光同塵
  • 周深《和光同塵》是什麼電視劇的主題曲?周深《和光同塵》歌詞
    電視劇《大江大河2》主題曲《和光同塵》上線啦,周深傾情演唱,這首歌帶著催人奮進的力量,動情動人,溫暖入心。那麼周深《和光同塵》歌詞是什麼?下面小編帶來:《和光同塵》完整版歌詞在線聽歌。  周深《和光同塵》歌詞是什麼和光同塵--周深  和你一起歌  和你一起合  月落星沉  日出東海  和你走過  理想的大河  從容的  沸騰著(奔騰)  你看那 盛放的花兒  來自期盼的種子
  • 老子道德經,道盡人生真諦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譯文: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樣。水乃萬物之源,可它卻利養萬物而於世無爭,始終保持一種平常心態。它安處於眾人不喜歡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於道。——老子《道德經》第二章譯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感悟:天下事物,在表觀上總是分為真、善、美和假、惡、醜兩個對立的方面。自古都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 《道德經》:無味,才最有味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意思是:以無為之心去作為,以無事之心去做事,以無味之心去體味。1王弼說:「以無為為居,以不言為教,以恬淡為味。治之極也。」以無為之為,行不言之教,以恬淡無味作為味道。這是治理的極高境界。南懷瑾先生說:「一個人看起來什麼事情也沒有做,可是一切事情無形中已經做好了。」「世界上最好的味道,就是沒有味道的味道,沒有味道是什麼味道?就是真味、淡味,那是包含一切味道的。」君子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 你所不知道的《道德經》一,哲學與道學
    《道德經》是中國古典文化的源頭之一,也是中國哲學之祖。準確來說,中國自古以來沒有所謂「哲學」。「哲學」是近代日本人翻譯西方著作用的一個替代性詞語,經近代中國文人翻譯日文著作引入而成。於今日中國成為家喻戶曉的一個詞。 那麼古代中國怎麼稱呼「哲學」呢?道學!
  • 2021牛年新生兒起名:出自道德經的好名字
    《道德經》被譽為是「萬經之王」,內容深奧,含義深遠,將其作為給孩子起名的參考對象是十分合適的,這樣起出來的名字自帶有深意,同時還給人以文化底蘊深厚之感。如下便是有關出自道德經的好名字的文章內容,若大家正在為孩子起名而煩惱,那麼不妨一起來看看。
  • 《道德經》:以無為之念,專氣致柔,避免痛苦和煩惱
    《道德經》:以無為之念,專氣致柔,避免痛苦和煩惱讓人感到痛苦,是因為心有餘而力不足,大多數人都有這種深切的體會,因為我們的靈魂和肉體是處於分離的狀態。什麼叫做分離呢,就是說靈魂是具備著一定的高度,但是肉體是存在於俗世之中。
  • 寶寶名字大全:道德經神採奕奕的寶寶名字,帶有生生不息的希望
    德善出自《道德經》: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釋義:積德累善。4. 成賢出自《道德經》: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這句話在《道德經》中有所爭議,但並不影響理解這句話的大致意思,「成賢」就是有所成就而不居功。引申為韜光養晦,虛懷納谷。5. 謀安出自《老子·德經·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 張利華:《道德經》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啟示
    老子(即李耳)是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先秦春秋時期的思想家,他一生只寫了一本洋洋灑灑5千個漢字的書——《道德經》。《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此書作為中國古代經典之作而流傳至今。老子在《道德經》一書中闡釋了和諧思想。《道德經》倡導人們遵守「道」。老子所說的「道」,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規律,即自然規律、社會規律及各個領域的規律。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二
    「仁」是老子《道德經》裡的核心價值觀,「仁」的真諦即是愛物愛人!「仁」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一種倫理觀念,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在老子以後,以及道家、儒家將其發展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道德標準、人格境界及哲學概念。從「仁」字的字形來看,它是從人從二,也就是說人們應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就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