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無味,才最有味

2020-12-14 南唐不是王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意思是:以無為之心去作為,以無事之心去做事,以無味之心去體味。

1

王弼說:「以無為為居,以不言為教,以恬淡為味。治之極也。」這是對老子「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的註解。以無為之為,行不言之教,以恬淡無味作為味道。這是治理的極高境界。

南懷瑾先生說:「一個人看起來什麼事情也沒有做,可是一切事情無形中已經做好了。」「世界上最好的味道,就是沒有味道的味道,沒有味道是什麼味道?就是真味、淡味,那是包含一切味道的。」

君子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唐朝時薛仁貴在沒有發達的時候,和妻子受盡飢餓寒冷,飽受人情冷暖。這個時候,只有好朋友王茂生接濟他們。後來薛仁貴因軍功卓著,當了平遼王,門前車水馬龍,送禮的人絡繹不絕,薛仁貴都拒絕了,只收下了王茂生送來的兩壇美酒。他的下屬打開一看,原來是兩壇清水,當時大怒,要問罪與王茂生。

薛仁貴說:「當年,如果不是朋友救助我,我哪會有今天呢。我和王茂生之間的感情就像這壇一樣清澈。這真是君子交淡如水。」

君子交往平平淡淡,如清素的菜餚。君子交往,彼此坦蕩正直,沒有勾心鬥角;君子之交,如水透徹,如水明亮,沒有甜言蜜語,卻可以長處久安,雪中送炭。

2

春秋時期,鮑叔牙與管仲交往,發現管仲很有才能,管仲經常佔便宜,鮑叔牙也毫不介意。後來,齊襄公亂政,鮑叔牙隨公子小白出逃,管仲則隨公子糾出逃到魯國。

公子糾和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齊桓公,齊桓公囚禁了管仲,鮑叔牙知道管仲才能,就舉薦管仲代替自己的職位,而自己甘居其下。齊國因為管仲的治理,國力逐漸強盛,幫助齊桓公成就了霸業。管仲和鮑叔牙的友情,也成為一段歷史佳話,二人肝膽相照,沒有私心私慾,後人稱他們為管鮑之交。

老子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狂風颳不了一個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任何激烈的行為,過激的言行,都不會持久。苦難不會長久,熬過去就是豔陽天。歷史上的暴君暴行,最終會被有道的人聖人所結束,百姓的生活重新回歸到和諧。一個人的苦難,不會終身是苦難,苦難會成為生命成長的糧食,幫助我們到達更好的地方。

真源無味,真水無香。人與人的交往,唯有平淡方可長久。如一日三餐,也是恬淡持久,日日山珍海味、暴飲暴食,身體也無法承受。恬淡為美,平淡為真。以君子之交處人處事,粗茶淡飯,苦樂平常才是真。

3

真正好的菜,都是味無味的,必須把菜的本味做出來的。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也必須在無味的狀態下鍛鍊出來。

唐朝黃櫱禪師在《上堂開士頌歌》寫到:「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任何的成功,都需要在單一而又平淡的日子中,坐好冷板凳,守護好初心,堅實前行。

東漢末年,世事動蕩,民不聊生。諸葛亮在出山前,淡泊明志,日日研讀,勤奮求學,不曾荒廢時日,雖然日日飽讀聖賢書,但是兩耳依然關注天下事,所以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才有了後來的三國鼎立。

平淡的日子最值得懷念,因為那是真實的生活,蘊含著生活的真和美。「當時只道是尋常」,可正是平淡如水的日子,讓我們體味到人生百態,體味到生活百味,感受到愛和美。知道了苦難的意義,才更加珍惜平淡的幸福。真正的勇士,在於看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勇往前行。平淡,才可長視久生,無味,才最有味道。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 初解道德經35——道,淡而無味,卻用之無窮!
    先說一個問題,相信看過《道德經》的朋友都知道,大道無形無跡,淡而無味。但是掌握大道的人卻是非常厲害的。那道之用到底在哪?神奇在什麼地方呢?我沒找到答案,你們可以找找!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這一章,我找到了一篇非常合心意的翻譯。所以,我也就不用自己粗陋的語言表達一遍了。我們一起來品讀一番吧!大象:即「無象之象」,指「道」。餌:精美的食物。
  • 華胥國的故事,完美地解讀了「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道德經》是我們所熟悉的經典名著,道家哲學思想的主要來源,被譽為「萬經之王」。從國際影響力來看,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世界文化名著總銷量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道德經》。比如,老子在德國就被稱為「最知名的中國人」。《道德經》,又被稱為《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等。
  • 哪些日常用語出自《道德經》?
    而當我們研讀老子的《道德經》時也會發現,同樣有相當多的日常用詞和成語出自《道德經》。 一、天長地久 出自《道德經》第七章原文:「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二、受寵若驚 出自《道德經》第十三章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 人間至味是清歡,這句「雞湯」竟然在《道德經》裡找到了答案
    有過辟穀經歷的人應該都知道,人間最美的味道,不是厚油重辣的「重口味」,而是在你斷食一段時間之後,口中生出的那種清澈無味的「甘甜」,道家稱之為「玉液」;有一定閱歷的人都明白,人間的至情不是受寵若驚驚喜萬分,而是默默的守候、長久陪伴的那份清歡。
  • 《道德經》:到底是道重要,還是德重要?修行的人該如何選擇
    導語:在修道的人看來,《道德經》是一部如何讓自己真正去修道的經書。眾所周知,《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也就是說,它分為兩部分。這兩部分對於修道的人來說,都能作為自己修行的指導。《道德經》中,關於道的論述很多。尤其是直接關係到修行之道,有幾處。我們擇其突出的來看看。0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 寶寶名字大全:道德經神採奕奕的寶寶名字,帶有生生不息的希望
    不離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長壽。2. 弗唯出自《老子·道經·第二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解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 《道德經》:以柔克剛,才是大智慧
    《道德經》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經書,其中蘊含著無窮道理,被人們譽為萬經之王。在《道德經》第四十三章寫道:「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意思是說即使是天底下最柔軟的事物,也能影響天底下最剛強的事物,沒有固定形態事物能穿過沒有間隙的事物。有時候無言的勸教更能體現其作用,這就是「無為」的好處。以柔克剛,是事物的一種規律,也是一種大智慧。
  • 女孩名字推薦:10個《道德經》落落大方的女寶寶名,好聽到懷疑人生
    簡繁出自《道德經》:「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簡」字即是姓氏,也可用作人名,本是指竹簡,古代書寫了文字的狹長竹片,在人名中有正直、簡樸、有學識之義;「繁」字一般指多,興盛,盛大,用作人名中寓指才華出眾、細緻入微的意思。2.
  • 【道德經感悟】《道德經》18字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只有切身體會,才有身同感受
    我們來到這世界上,第一件事就是「哭著笑看人生」,你的第一聲哭泣代表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然後才是大人教我們怎麼做人,做人是有很大的學問的,不是你能說能道,就能證明你會做人,古老的《道德經》就已經看透了做人的道理,做人也要先從這幾點起
  • 平淡的日子,好玩的生活,「味無味」才是人間至味
    飯端上來,面如白玉,清湯青菜,嘗一口,別有一番美味。「味無味處求吾樂,材不材間過此生。」辛棄疾的這一句,似乎就是為這碗板面和吃它的人而做。待茶農泡好,乾隆輕啜幾口,一時沒能感受其中真味,頗為失望,遂提筆寫下四字:「淡而無味。」又喝了幾口,忽面露異彩。細細觀之,湯色碧綠,芽芽直立。幾番啜飲,回味甘甜,唇齒留芳,再寫八字:「無味之味,乃是至味。」大凡香重濃而不清,味重苦而不醇,色重深而不淨,都不能說是好茶。明人熊明遇在《羅岕茶記》中說:「茶之色重、味重、香重者,俱非上品。」
  • 我初讀老子《道德經》的感悟,以及對老子思想形成原因的猜測
    前言老子在《道德經》中分別對「道」和「德」進行了闡述,道論的核心是柔弱,德論的核心是無為。老子的《道德經》所反映出的思想極端消極,消極到一無所為的狀態。分別是西漢早年河上公的《河上公章句》;東漢嚴遵的《道德真經指歸》;三國曹魏學者王弼的《道德經注》;唐代初期傅奕的《道德經古木篇》。
  • 世上看似最難之事往往很簡單,老子《道德經》一句話揭示其中道理
    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我們都有非常難的時候,有時候甚至是硬著頭皮去做一些事情。我們也看過一些書,這些書中有一些極限的事情,當別人達到那種高度的時候,我們會投以羨慕的眼光,甚至會發出這樣的疑問?「為什麼這麼難的事情,別人做起來就如此容易呢?」
  • 老子《道德經》:無用,才是最大的用處!
    其實,老子《道德經》第11章的最後一句話,早就向我們詮釋了一條高深的處世之道——無用,才是最大的用處!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我們先來看看《道德經》原文是怎麼說的!《道德經·第十一章》原文: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 張利華:《道德經》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啟示
    老子(即李耳)是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先秦春秋時期的思想家,他一生只寫了一本洋洋灑灑5千個漢字的書——《道德經》。《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此書作為中國古代經典之作而流傳至今。老子在《道德經》一書中闡釋了和諧思想。《道德經》倡導人們遵守「道」。老子所說的「道」,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規律,即自然規律、社會規律及各個領域的規律。
  • 《道德經》第十一章:無用的大用,領悟到人生見識才有深度!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一起走進道德經的第十一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一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 《道德經》第五十六章,無私才是最值得尊敬的
    老子在《道德經》第五十六章中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所以,不能因為可以得就親近,不能得就疏遠:不能因為有所得就感覺有利,不能得就有害;不能因為有所得就高貴,不能得就卑賤。所以,只有超越了親疏、利害、貴賤,才是天下人所尊重的。許多人喜歡對其他的人和事進行評論,發表主觀意見,甚至說三道四,顯示自己的明智。
  • 道德經:大道廢,有仁義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 歷史上對道德經解讀有見解的都有誰?
    而且,只有打開上一個藏寶箱,才有可能拿到鑰匙,打開下一個藏寶箱。解讀道德經,需要過兩層機關,一個是密室之門,還有一個是拿到鑰匙打開每一個藏寶箱。只有完全破解了這兩重機關的人,把藏寶箱裡面的寶貝都取出來的人,才算是真正的解讀了道德經。進入密室,打開了所有的箱子。老子之後,唯一能做到這一點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莊子。
  • 【味無味私廚】12月菜單
    隨著2014年最後一個月的到來,【味無味私廚】Season Ⅱ也進入尾聲,具體哪一天結束並沒有想好,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是【味無味】本Season最後一個完整月了。至於一月份還有沒有,有幾天,我們還是秉承一貫的作風吧——看心情再說。是該早點給大廚媽媽放個大假回家過春節了。結束那天,我會在公眾號裡向大家道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