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華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教授
中歐關係研究中心主任
當今世界,伴隨著工業化和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和平與發展成為各國大多數人民的需求和願望。然而,大國之間以及大小國家之間的衝突、鬥爭甚至戰爭依然不斷,如美國對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戰爭,美國支持敘利亞、委內瑞拉反政府武裝鬥爭;中東、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區的暴力衝突等等。
在當今科技飛速發展的信息化社會,為什麼依然會出現層出不窮的衝突、鬥爭甚至戰爭呢?有人說,是資本追求利益最大化惡性競爭的結果;還有人說,是利己主義、鬥爭哲學、「叢林法則」、強權政治、零和博弈思想所致。
依照利己主義、鬥爭哲學、「叢林法則」、強權政治、零和博弈的思維邏輯,人類永遠擺脫不了衝突鬥爭的窠臼,只能在永無休止的衝突鬥爭甚至戰爭中生存。如果這樣走下去,人類終將走向自我毀滅。
那麼,人類能不能找到減少或避免衝突與戰爭之路呢?也就是說,人類能否走向和解與和諧呢?
自古至今,許多偉大的思想家苦苦尋覓,探索人類實現和平與合作的方法與途徑。在古今中外思想寶庫中,老子的和諧思想獨樹一幟,對於指導人類走出衝突與戰爭的窠臼,步入和平與和諧之大道,具有深遠的積極意義。
老子(即李耳)是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先秦春秋時期的思想家,他一生只寫了一本洋洋灑灑5千個漢字的書——《道德經》。《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此書作為中國古代經典之作而流傳至今。老子在《道德經》一書中闡釋了和諧思想。《道德經》倡導人們遵守「道」。老子所說的「道」,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規律,即自然規律、社會規律及各個領域的規律。「天道」就是宇宙之規律,「地道」就是地球的自然規律,「人道」就是人類社會之規律。老子強調「天」、「地」、「人」三者和諧統一,倡導人們按照宇宙規律、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做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人與人和諧。正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經》論述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包容厚德、大小國家互相謙讓,不以兵強徵服天下等理念為人類跳出衝突、戰爭的怪圈,走向和諧之路提供了豐富的思想精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五項基本原則的思想內涵都能在兩千多年前老子所著《道德經》中找到源頭。
一、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15年9月28日,習近平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會發表了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夥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講話,他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會議再次發表了關於《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講話。他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作為中國方案奉獻給聯合國和全世界。
習近平在這兩次講話中提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做出五個方面的努力:
第一,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夥伴關係;第二,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第三,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第四,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第五,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
二、《道德經》之思想源頭
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五個方面的努力在老子的《道德經》中都可以找到相應的思想內涵。
第一,關於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夥伴關係
習近平指出,「世界各國一律平等,不能以大壓小、以強凌弱、以富欺貧。我們要堅持多邊主義,不搞單邊主義;要奉行雙贏、多贏、共贏的新理念,扔掉我贏你輸、贏者通吃的舊思維。協商是民主的重要形式,也應該成為現代國際治理的重要方法,要倡導以對話解爭端、以協商化分歧。我們要在國際和區域層面建設全球夥伴關係,走出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大國之間相處,要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大國與小國相處,要平等相待,踐行正確義利觀,義利相兼,義重於利。」
老子《道德經》倡導各國平等相待,互相謙和,大國尤其要謙和地對待小國。他說:「大邦者下流,天下之交也,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意思是說,大國要象居於江河下遊那樣,使天下百川交匯於此,自居於雌柔的位置。而雌柔常以安靜勝過雄強,這是因為安靜居於下的緣故。所以,大國對小國謙下,就可以取得小國的依賴;小國對大國謙下,就可以見容於大國。所以,大國要以謙下取得小國的依賴,小國要以謙下見容於大國。大國不要過分想統治小國,小國不要過分想奉承大國。大國小國都各自達到願望,大國特別應該謙下。
老子對自高自大、自以為是、稱王稱霸行為進行了批判,並用形象的比喻說明其危害。他說,「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意思是說,一個人踮起腳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躍起大步想要快走,反而行走不快;自我顯揚的反而不能彰明;自以為是的反而不能昭彰;自我誇耀的反而不能見功;自高自大的反而不能作眾人之長。「揣而銳之,不可長保。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意思是說,尖利鋒芒,難保長久。富貴而驕,自取禍殃。老子告誡人們:「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意思是說,一個人不自我顯揚,反而能彰明;不自以為是,反而能是非昭彰;不自我誇耀,反而能見功立業;不自高自大,反而能顯出長處。正因為他不爭霸天下,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徵服得了他。
老子的這些思想今天依然發人深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依據「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與世界各國相處,胡錦濤提出建設和諧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第二,關於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習近平指出:「弱肉強食是叢林法則,不是國與國相處之道。窮兵黷武是霸道做法,只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我們要摒棄一切形式的冷戰思維,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安全的新觀念。」「一國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別國的動蕩之上,他國的威脅也可能成為本國的挑戰。鄰居出了問題,不能光想著紮好自家籬笆,而應該去幫一把。各方應該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安全觀」
老子《道德經》倡導國家領導人按照「道」處理國際關係,不要用武力逞強世界,反對那種企圖用強力、武力、暴力徵服天下的野心和行為。他說,「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意思是說,天下國家按照「道」做事,不依靠武力解決問題,就會興旺發達;天下國家不按照「道」做事,動則使用武力,就會禍患無窮,罪過無邊。「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意思是說,用強力妄為做事情必定失敗,出於私利操縱把持權力必然失去權力。因此,有「道」的「聖人」不依靠強力妄為,所以不會失敗;不出於私利而運用權力,所以不會失去權力。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意思是說,想要治理天下而用強力去做,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天下神聖的人民,是不可以違反他們的本性而用強力統治的,也是不可以違反他們的本性而用強力掌握的。用強力統治一定會失敗,企圖用強力掌握天下必然會被拋棄。
老子深刻批判了依靠兵力逞強天下窮兵黷武的做法。他說,「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兇年。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意思是說,用「道」管理國家的人,不靠兵力逞強天下。軍隊打過仗的地方,必然荊棘滿地,滿目瘡痍。大戰之後,必然會出現荒年。兵力強盛而窮兵黷武就會走向衰敗,因為窮兵黷武不合於「道」,不合於「道」就會滅亡。人類歷史的無數實踐證明,那些力圖用武力稱霸天下的國家,無一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最終走向失敗和滅亡。
關於用兵,老子曰:「夫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意思是說,兵者是不祥之器,不是君子的器物,只有在自我防衛的時候不得已而使用它。防衛勝利了也不要自以為了不起,因為戰爭勝利而自以了不起就是樂於殺人。樂於殺人的人是不可能得志於天下的。
關於國家安全,老子主張國家要有自我防衛能力和智慧,智勇雙全地戰勝侵略者。他說,「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 意思是說,善於作將帥的人,不妄逞勇武;善於作戰的人,不輕易被人激怒;善於戰勝敵人的人,不會與敵人正面硬打硬拼。對於來犯者「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 意思是說,對待侵略者,將要收劍它必須暫且擴張它;將要削弱它必須暫且增強它;將要廢棄它必須暫且興舉它;將要奪取它必須暫且給一些它。以柔弱戰勝剛強。
第三,關於開放創新、包容互惠
習近平強調:「大家一起發展才是真發展,可持續發展才是好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就應該秉承開放精神,推進互幫互助、互惠互利。」「發展是第一要務,適用於各國。各國要同舟共濟,而不是以鄰為壑。各國特別是主要經濟體要加強宏觀政策協調,兼顧當前和長遠,著力解決深層次問題。要維護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支持開放、透明、包容、非歧視性的多邊貿易體制,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如果搞貿易保護主義、畫地為牢,損人不利己。」
老子《道德經》十分推崇天下各國互幫互助、互惠互利、共同發展。他用天地長久的比喻闡明這些道理。他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說,天地長久,因為它們不只是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夠長久生存。「聖人」把自身放在眾人的後面,反而能贏得眾人的擁護。把自己置之度外,其生命反而能得保全。不自私自利,反而能夠成就自己的事業。他還說,「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說,大「道」護養萬物而不自以為主宰;萬物歸附於它而不自以為主宰,可以稱其為偉大。由於它不自以為偉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偉大。老子的這些話闡明了「大家一起發展才能可持續發展」的深刻涵義。
第四,關於和而不同、兼收並蓄
習近平說:「人類文明多樣性賦予這個世界奼紫嫣紅的色彩,多樣帶來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產生進步。文明相處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只有在多樣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鑑、和諧共存,這個世界才能豐富多彩欣欣向榮。不同文明凝聚著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貢獻,沒有高低之別,更無優劣之分。」 「和羹之美,在於合異。」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不同歷史和國情,不同民族和習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豐富多彩。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文明差異不應該成為世界衝突的根源,而應該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每種文明都有其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都是人類的精神瑰寶。不同文明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讓文明交流互鑑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老子在《道德經》中用江海之博大揭示了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道理。他說:「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百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意思是說,江海之所以為一切河川流水所匯往,因為它善於處在下遊,所以能為一切河川流水所聚會。因此,為政者要領導人民,必須用言詞對人民表示謙下;要成為人民的表率,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之後。有「道」的人雖然地位居於人民之上,卻使人民不感到負擔沉重;居於人民之前,而人民不感到有所妨害。因此,天下的人民樂於擁戴而不厭棄。因為他不同人民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爭。
老子既讚賞了「千條江河歸大海」的海洋之氣度,又闡明了「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意蘊,告誡國家領導人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要與民爭利,要尊重各國民族和人民。
第五,關於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
習近平指出,「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呵護自然,不能凌駕於自然之上。我們要解決好工業文明帶來的矛盾,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實現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 「人與自然共生共存,傷害自然最終將傷及人類。」「我們應該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尋求永續發展之路。」
老子《道德經》強調「道法自然」,人類要按照自然規律做事,保護自然,保護地球上的萬物。他說,「萬物並作,吾以觀復。知覺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意思是說,萬物蓬勃生長,循環往復。認識了規律就叫做「明」。不認識規律,盲目亂幹就會有「兇」的結果。認識規律才能一切包容,一切包容才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無不周遍,無不周遍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長久。
老子還用水的品格倡導人們做上善之人,尊重自然,保護自然。他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意思是說,最善的人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低洼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住安於卑下,存心沉靜而深不可測,與人相交友愛無私,說話真誠守信,為政能把國家治理好,辦事能夠發揮自己所長,行動能夠把握時機。
總之,老子《道德經》倡導各國按照「道」行事,他說,「執大象,天下往。」 意即誰掌握了大「道」,天下人都來向他投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意思是說,以不違背自然規律的態度去有志作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處理事物,以恬淡無味去當作有味。有「道」的「聖人」始終不自為大,所以才能做成大事。
「大道至簡」。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並非鴻篇巨製,但卻言簡意賅,博大精深。老子的《道德經》、《易經》、孔子的《論語》等是中國古代經典之作,其中蘊涵的和諧、仁、義、禮、智、信文化價值觀歷經兩千多年流傳至今,融化於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成為中國人民共同的民族認同。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和諧思想為中國領導人提出「建設和諧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豐厚的思想文化根源。
當今時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依然存在,弱肉強食、叢林法則、冷戰思維、鬥爭哲學在一些政治領導人和精英腦海中依然存在。面對紛繁複雜、風雲變幻的世界,重溫老子的《道德經》,弘揚和諧思想,對於我們建設和平、合作的國際關係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道德經》的和諧思想不僅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深刻的啟示,而且為人類跳出戰爭的怪圈,走向和平、合作、和諧的未來提供了指路明燈。
【註:本文系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振興基金項目「和諧思想與中國外交」(項目編號:2014WKHQ016)階段成果】
文章來源:楊魯慧、牛林傑、李道軍主編《亞太發展研究》,山東大學亞太研究所國別與區域研究論文專輯第8卷,第113-119頁,山東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
注釋:(略)
延伸閱讀
原標題:《張利華:《道德經》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啟示》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