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利益共享

2021-01-06 光明網新聞中心

  【光明學術筆談】

  編者按

  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推進,將不同民族、國家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如何構建一個風雨同舟、榮辱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成現實,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圍繞科學把握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豐富內涵,本刊特約請三位專家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利益共享、責任共擔、文明交融的視角予以深入闡發,以期引發學界進一步研討。

  作者:靳鳳林(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教授,中國倫理學會政治倫理委員會主任)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蘊藏著豐富思想內涵的哲學範疇,其所具備的人文意蘊,既彰顯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也為人類其他文明體所廣泛接受和認可。要想把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得更加美好,離不開生命個體之間、不同群體之間以及個體與群體之間的榮辱與共和利益共享。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拓展,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注入了不竭動力,人類只要能夠遵循正確的義利觀,並不斷提高互聯互通水平,就一定能夠通過利益共享讓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為現實。

  經濟全球化是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利益共享的內在動力

  近現代以來,人類經歷了長時間的經濟全球化運動,在早期,其主要特徵是歐洲列強通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方式強行掠奪其他國家財富。二戰後,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湧,歐洲列強的傳統殖民方式日漸衰微,以美國為代表的戰勝國開始通過國際貿易、金融投資、人員往來等方式重新分配世界財富,其標誌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貿組織等國際經濟貿易組織的創立。當前的經濟全球化浪潮,主要以科技、金融、網際網路等嶄新的富有彈性的現代技術手段全面展開。特別是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計算機網絡的出現,促成了新一輪的貿易大繁榮、投資大便利、人員大流動,它是全球生產力大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這種態勢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動能、不斷翻新的樣式和眼花繚亂的組合,迎接著一個多極共治的嶄新世界的到來。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迅猛崛起,正在使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版圖更加全面均衡,使世界和平的基礎更為堅實穩固。正是這種全球性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的相互依存,使得各個國家通過優勢互補逐漸成為全球合作鏈條中的一環,日益形成更加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世界經濟的深刻變革必然要求各個國家加大自我革新與對外開放的力度,積極參與國際產業分工,通過持續不斷的科技創新,大力挖掘自身的經濟增長潛力,縮短新材料、新產品、新業態的迭代周期。唯其如此,才能實現不同國家之間的相互受益、共同繁榮和持久發展,進而共享經濟全球化的紅利。然而,經濟全球化也是一柄「雙刃劍」,近年來伴隨權力與資本、資本與勞動、效率與公平、增長與分配的矛盾日漸突出,特別是南北差距、分配失衡、增長乏力、金融危機、地區動蕩、難民湧動等現象此起彼伏,致使一種「逆全球化」的思潮由隱到顯並日漸壯大。從哲學上說,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各種矛盾與問題無時無刻不在,人類就是在解決矛盾與問題中砥礪前行,並不斷從苦難走向輝煌。關鍵是用科學的思想方法作指導,找到產生問題的根本原因,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

  正確義利觀是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利益共享的核心原則

  當前既面臨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也伴生著百年未有之不確定性和百年未有之機遇。站在一個嶄新時代的重要關口上,如何選擇,怎樣行動,既關乎一個國家的國運興衰,也關乎人類的未來走向。中華民族歷來秉持天下大同的理念,主張以懷柔遠人、和諧萬邦的方式發展同其他國家之間的關係。孟子講:「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國與國相處,應當踐行正確的義利觀,要義利相兼,義重於利。在近代鴉片戰爭之前,有很長時間中國發展都位居世界前列,即使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30%的時候,也未對其他國家進行過侵略擴張。

  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處理國內外經濟利益關係秉持的基本倫理規則。當代中國人深知,封閉導致落後,開放帶來進步。伴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的深入發展,在給各國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引發了全球範圍內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求解上述矛盾的根本方法,只能採取更高水平的開放、更高水平的合作。反之,高築保護主義的壁壘如同畫地為牢,人為脫鉤割裂只能導致自我孤立。正是基於此種認知,中國大幅放寬外資準入限制,連續修訂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對製造業實施全面開放,持續推動服務業的深度國際融合,已經連續多年成為全球營商環境改善幅度最大的經濟體之一。中國在「十四五」期間,必將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助力世界經濟的復甦增長,向世界分享更多的中國紅利,為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利益共享作出自己的突出貢獻。

  加強互聯互通是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利益共享的基本途徑

  當前,我國在對外合作中始終秉持正確的義利觀,不僅使中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發展起來,也為促進世界繁榮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要將這種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方針引向深入,除了加大國內改革開放的力度外,還需要我們認真把握中國與世界關係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統籌考慮和綜合運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並通過實施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樹道義的理念,在同國際社會的經濟交往中,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利益共享加以有效落實。

  首先,不斷強化「一帶一路」建設,築牢人類命運共同體利益共享的實踐平臺。要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利益共享,必須著力打造全球共同發展和共贏共享的強力引擎。「一帶一路」建設就是要通過親、誠、惠、容的理念,通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不斷構建互利合作的全球網絡,攜手共築共贏共享的實踐平臺。「一帶一路」建設為沿線各國通過商品、資金、技術、人員的流通,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更好地融入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進而釋放增長活力,實現市場對接,拉緊聯動紐帶,促進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和便利化,發揮了重要的亞歐大陸橋作用。從這種意義上講,「一帶一路」建設,絕不是對世界傳統貿易體系的推倒重來和另起爐灶,恰恰是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的時代,為實現傳統國際貿易體制的全方位拓展和轉型升級而進行的重大機制創新。

  其次,大力支持多邊合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利益共享開闢廣闊道路。中國堅守多邊國際交往理念,著眼於構建從區域到全球的多邊制度結構,堅決抵制各種外交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民族排外主義等逆全球化潮流。近年來,中國一直致力於推動世界各國各施所長、各盡所能,通過雙邊合作、三方合作、多邊合作等各種形式,把各國的先天優勢和潛能稟賦充分發揮出來,最終達至國際社會命運與共、合作共贏、利益共享的發展目標。例如,中國同二十國集團合作中,大力推動結構性改革、通過發展數字經濟,實現互聯互通;在同金磚國家合作中,積極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加大創新投入,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努力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在同非洲國家合作中,提供了大量無償援助和優惠貸款,通過人員支持、智力支持、技術支持,幫助其建成了大批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項目。

  最後,不斷完善國際法治建設和持續推進全球治理變革,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利益共享保駕護航。中國主張每個國家處理國際事務必須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由世界各國人民依靠國際法共同維護普遍安全,共同分享人類發展成果。人類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之後痛定思痛,才建立了以聯合國為主體,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在內的全球治理框架,雖然這個框架遠非十全十美,但畢竟在過去幾十年裡,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推進全球治理變革,只能是在全球共同認可的國際法基礎上,使這一傳統治理體系向更加平等、開放、透明、包容的方向發展。各個大國應該帶頭做國際法治的倡導者和維護者,遵信守諾,不搞例外主義,不搞雙重標準,也不能歪曲國際法,以法治之名侵害他國正當權益、破壞國際和平穩定。

  總之,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個國家在地球村中的價值、地位和作用,將不再取決於它贏得了多少次「冷戰」或「熱戰」的輝煌勝利,消滅了多少個潛在或現實的敵人;而是要看這個國家對人類遇到的共同難題提供了哪些有價值的國際倡議,在人類遇到的各種突發災難面前貢獻了多少應盡的力量,對各種國際爭端機制的建構擔負了多少應盡的義務。質言之,只有改變看待各種複雜性世界問題的視角與方法,真正終結「利益脫鉤論」「贏者通吃論」「唯我獨尊論」等各種陳舊執念,樹立「優勢互補論」「合作共贏論」等現代人類應有的價值理念,才會讓世界更加充滿希望。

  相關文章: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共擔 ②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明交融

  《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04日 15版)

[ 責編:孫宗鶴 ]

相關焦點

  • 生態環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基礎與內核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為全球治理和人類發展貢獻的中國方案與中國智慧,是習近平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理論體系的基礎與關鍵內核。生態環境資源為全球配置,收益為全球共享,一個國家或地區對生態環境資源的使用往往會影響各國民眾的福祉。譬如,這些年來,中國一直致力於保護三江平原溼地,不做改變溼地形態的經濟開發。
  • 中國抗疫彰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指引疫情防控,充分統籌了中國利益與世界利益,在傳遞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同時,也為世界其他國家履行責任發揮了良好的引領和示範作用;以人類共同利益和公共安全為責任意識來規範世界各國行為的倫理尺度,為維護全球正義,助推世界發展傳遞了正能量。
  • 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五重維度
    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時代,國與國之間在經濟、生態、安全問題上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傳統的國家之間權力爭鬥、零和博弈已不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中國倡導的和平觀,強調共同追求全人類的福祉,是一種全新的理念。第二,中國特色的利益觀。人類命運共同體追求共同利益,世界各國要「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利益,在謀求自身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 。第三,中國特色的全球治理觀。
  • 人民日報整版關注: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作出貢獻
    深入理解這一顯著優勢,需要搞清楚中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哪些重大貢獻、提供了怎樣的中國方案,如何認識把握堅持獨立自主與對外開放的關係,怎樣發揮制度優勢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本期觀察版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 從人類語言的差異與共性看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作者:北京聯合大學國際交流學院講師魯瑩,國際交流學院院長、教授 楊鵬  人類社會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共同體,國際社會所發生的經濟和社會事件,不論是曾經呼嘯而至的金融危機還是眼前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都深刻凸顯了人類命運互相依存的本質。
  • 談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典故有深意
    【「學習筆記」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一經提出,就以振聾發聵的力量引發強烈反響,得到國際社會越來越廣泛的認同和支持,被有識之士譽為:「中國為地球村提供的一把發展的鑰匙」「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的唯一未來」筆記君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在
  • 新論:天下情懷,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根植中華文明,正在成為中國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的鮮明旗幟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展現了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和建設的姿態 中國的發展本身就是對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事業的巨大貢獻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種全球性挑戰層出不窮。
  • 構建更加緊密的命運共同體(思想縱橫)
    習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次會議上,在上合組織框架內提出構建「衛生健康共同體」「安全共同體」「發展共同體」「人文共同體」的重大倡議,既賦予「上海精神」新的時代內涵,也大大豐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
  • 張利華:《道德經》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啟示
    一、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15年9月28日,習近平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會發表了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夥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講話,他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
  • 打造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時代價值
    中方願同法方共同推進疫情防控國際合作,支持聯合國及世界衛生組織在完善全球公共衛生治理中發揮核心作用,打造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式提出七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嶄新倡議,進一步表達了中國攜手國際社會聯合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主張。打造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進一步豐富、完善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內涵。
  •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擔當
    【兩會光明視角】   在疫情照鑑中 在世界期待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擔當光明日報記者 餘曉葵 李曾騤  風雨如晦,風雨同舟  習近平主席在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議開幕式致辭中指出,中國始終秉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既對本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負責,也對全球公共衛生事業盡責。面對尚未解除警報的全球疫情,中國在對外馳援的同時,主張世界各國共同維護好人類唯一可生存的星球,加快建設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 匯聚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共識
    在全球多邊「講壇」上,習近平主席提出一系列重要倡議、主張和舉措,發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強音,為疫情防控、經濟復甦和全球治理提供了方向與指引。中國不僅這樣說,而且也在這樣做,用實際行動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百年變局之中的全球發展治理注入了更多正能量。在特殊時刻帶頭引領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 多邊主義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制度之基
    原標題:多邊主義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制度之基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球進入新一輪動蕩時期,如何維護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再次擺在世界各國人民面前。2020年9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就如何應對疫情擴散、鞏固多邊主義、改革全球治理體系做了精闢闡釋。
  • 日本前首相: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論壇)鳩山由紀夫當前,世界多國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日本也有不少人感染新冠肺炎。這句話的意思是,就算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大家也命運與共。我想把這句話送給武漢、湖北乃至全中國正在同病毒頑強抗爭的朋友們,我們是命運共同體,希望所有人都能渡過難關。作為友邦,我們將共同面對,並肩作戰。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日中友好的根基在民間,日中關係前途掌握在兩國人民手裡。保持兩國民間和文化交流,特別是增進兩國青少年相互了解和往來,對維護雙邊關係長遠發展十分重要。
  • 「戰「疫」說理」疫情共振下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思考
    回顧本世紀以來國際社會對重大疫情的應對及軌跡,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亟需提高。2003年的「非典」蔓延到32個國家、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席捲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4年的伊波拉病毒擴散至11個國家、2015年的賽卡病毒先後在86個國家發現了病例,這次暴發的新冠肺炎已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
  • 王文:後疫情時代 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後疫情時代: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絲綢之路電視國際合作共同體智庫專家王文人類史其實就是一部與病毒鬥爭的歷史。著名歷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在《瘟疫與人》一書中就論述得非常清楚。
  • 匯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強音——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巡禮
    4月8日至11日,來自世界各地的2000多名嘉賓在博鰲這個海濱小鎮上交流互鑑,議共促亞洲和世界繁榮大格局,商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之大計。  國際形勢的歷史關口,高瞻遠矚的戰略擔當。  「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讓我們堅持開放共贏,勇於變革創新,向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不斷邁進,共創亞洲和世界的美好未來!」
  • 中外知名學者聚集「人類命運共同體」
    專家學者認真聆聽論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要堅持文明交流互鑑,建設開放包容的世界,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推動全球治理理念創新發展,積極發掘中華文化中積極的處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當今時代的共鳴點,繼續豐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主張,弘揚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 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日文版)
    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日文精裝版)作者:習近平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時間:2020年3月》為開卷篇,以2018年6月22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講話的要點《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為指導,努力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為收卷篇,收入習近平同志論述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文稿85篇,約32萬字。
  • 《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英譯策略初探
    一、引言《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收錄了國家主席習近平自2013年1月以來有關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論述的85篇文章,深刻回答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這一關乎人類命運前途的重大課題,為新時代全球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