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邊主義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制度之基

2020-12-16 人民網

原標題:多邊主義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制度之基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球進入新一輪動蕩時期,如何維護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再次擺在世界各國人民面前。2020年9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就如何應對疫情擴散、鞏固多邊主義、改革全球治理體系做了精闢闡釋。

習近平主席強調要始終踐行多邊主義,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堅定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堅定維護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核心作用。習近平主席同時指出,「任何國家都不能從別國的困難中謀取利益,從他國的動蕩中收穫穩定」,呼籲人類要「跳出小圈子和零和博弈思維」,真正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

習近平主席此次重要講話高屋建瓴,擲地有聲,為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球治理指明了方向。中國要「堅持走多邊主義道路,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的堅定承諾,為飽受個別大國單邊主義之苦的全球多邊制度體系提振信心。

習近平主席在大會上作出的中國「設立規模5000萬美元的第三期中國—聯合國糧農組織南南合作信託基金」以及「設立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新中心和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等莊嚴承諾,更是中國聚焦行動、真正「踐行多邊主義」的堅實體現。

75年前,反法西斯國家和力量在取得二戰勝利後,締造了聯合國,希冀藉助多邊主義制度確保戰後世界的持久和平與繁榮。這一明智的戰略選擇,事實上為戰後延續至今、在世界歷史上罕見的「長和平」奠定了制度基礎。中國為贏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歷史性貢獻,成為聯合國的創始國。回望歷史,中國的復興發展與聯合國的命運緊密相連。

堅持走多邊主義道路,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不僅完全契合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奮鬥方向,更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制度根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走的是和平發展、開放發展、合作發展、共同發展的道路。作為中國提出、世界普遍認同的願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藉助現有的多邊制度體系來加以培育、監督和保障。多邊國際制度具有的匯聚信息、穩定預期、降低成本、凝聚共識、打造共情等功能,無疑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過程中需要借重的力量。可以說,一個穩定、高效和權威的以聯合國為代表的全球多邊制度體系,乃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基礎。

在當前單邊主義甚囂塵上之時,中國借鑑過去幾百年來大國興衰的歷史經驗,主張維護多邊制度,不追求絕對安全,不搞你輸我贏,堅持以多邊求和平、以合作求發展。中國以實際行動向國際社會表達了自己堅定走共同發展和多邊主義道路的決心。

例如,中國加大減排國家自主貢獻力度,大力推進RCEP協定儘快籤署,推動《南海各方行為準則》最終通過,正式籤署《中歐地理標誌協定》等等。可以說,通過這些中國需要承擔很多義務和責任的多邊行動,中國向國際社會發出了堅定支持多邊主義的清晰信號,並有力維護了當前的全球秩序。

例如,中國堅定支持多邊主義,有助於鞏固以世界貿易組織為基石的多邊貿易體制,有助於保障全球產業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有助於維持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經濟體系。針對新冠肺炎疫情擴散,中國承諾進一步向聯合國相關應對計劃捐資,支持世界衛生組織發揮主導作用,表示將把自己研發成功的新冠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廣泛地同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分享。這些支持多邊主義的實際舉措必將有力維護全球公共衛生秩序。

中國在積極維護多邊制度體系的同時,客觀上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了和平安全的環境。一枝獨秀不是春,可以想像,「以實力謀和平」必然會破壞國際規則、國際法和國際規範,導致國際社會退回到叢林世界,從而陷入霍布斯所說的「所有人反對所有人的戰爭」狀態。

這並非杞人憂天。進入21世紀之後,特別是近年以來,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遭遇重大挑戰。美國奉行單邊主義,處處本國優先,不斷「退群」和威脅「退群」,長期拖欠聯合國會費,動輒吊銷聯合國工作人員籤證,阻礙世界貿易組織法官的遴選,更頻頻揮舞貿易制裁大棒,大搞「長臂管轄」,隨意破壞世界貿易和全球供應鏈的穩定。美國正在給世界帶來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引起全球廣泛的擔憂。同時,以聯合國為代表的多邊體系在經歷多年運轉後,自身也產生了諸多問題,表現出諸多不適應。全球治理體系亟待改革和完善,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變化了的世界政治經濟,滿足應對全球性挑戰的現實需要,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趨勢。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互影響。在這個時刻,我們更要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世界各國不應回到以鄰為壑的權力政治、大國爭霸的單邊主義泥沼裡,而應勇敢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直面貧富差距、發展鴻溝等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問題,真正踐行有效的多邊主義治理,相互尊重、同舟共濟,努力夯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制度之基。各大國更要有大國的樣子,努力提供更多全球公共產品,承擔大國責任,展現大國擔當,進而共同創造世界更加美好的未來。

(作者:吳文成,系外交學院副教授、北京對外交流與外事管理研究基地研究員)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整版關注: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作出貢獻
    深入理解這一顯著優勢,需要搞清楚中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哪些重大貢獻、提供了怎樣的中國方案,如何認識把握堅持獨立自主與對外開放的關係,怎樣發揮制度優勢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本期觀察版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 新論:天下情懷,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根植中華文明,正在成為中國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的鮮明旗幟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展現了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和建設的姿態 中國的發展本身就是對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事業的巨大貢獻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種全球性挑戰層出不窮。
  • 生態環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可以生存與忍耐的生態環境轉變區間十分狹小,譬如氣候變暖並不會導致地球崩潰,卻可以使脆弱的「鮮活血肉」人體受到毀滅性打擊,甚至令人類社會整體消亡。人類提出保護地球的口號,但是地球完全可以像其他沒有生命的星球一樣對一切「冷眼旁觀」,因此,人類真正需要保護的是我們自己,是我們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 日本前首相: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論壇)鳩山由紀夫當前,世界多國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日本也有不少人感染新冠肺炎。這句話的意思是,就算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大家也命運與共。我想把這句話送給武漢、湖北乃至全中國正在同病毒頑強抗爭的朋友們,我們是命運共同體,希望所有人都能渡過難關。作為友邦,我們將共同面對,並肩作戰。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日中友好的根基在民間,日中關係前途掌握在兩國人民手裡。保持兩國民間和文化交流,特別是增進兩國青少年相互了解和往來,對維護雙邊關係長遠發展十分重要。
  • 【地評線】保護生態環境要秉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攜手應對氣候環境領域挑戰,守護好這顆藍色星球。  「生態興則文明興」。長期以來,中國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家發展總體布局,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取得顯著進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是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利益共享
    圍繞科學把握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豐富內涵,本刊特約請三位專家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利益共享、責任共擔、文明交融的視角予以深入闡發,以期引發學界進一步研討。  作者:靳鳳林(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教授,中國倫理學會政治倫理委員會主任)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蘊藏著豐富思想內涵的哲學範疇,其所具備的人文意蘊,既彰顯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也為人類其他文明體所廣泛接受和認可。要想把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得更加美好,離不開生命個體之間、不同群體之間以及個體與群體之間的榮辱與共和利益共享。
  • 中國抗疫彰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中國政府在全球疫情防控和建設公共衛生健康事業的倡議中蘊含著對人類生命價值的尊重,其強調風險化解與安全發展並重的治理觀,將全球範圍內疫情的普遍防控與持久安全的理念辯證統一起來,形成了應對安全危機和規範社會風險治理的思維框架。
  • 聯合國日內瓦講話: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方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理念引領行動,方向決定出路。縱觀近代以來的歷史,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目標。從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的平等和主權原則,到150多年前日內瓦公約確立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從70多年前聯合國憲章明確的四大宗旨和七項原則,到60多年前萬隆會議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國際關係演變積累了一系列公認的原則。
  • 思力網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擔當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是倡導者,更是負責任、有擔當的實踐者。  2020年,面對疫情持續蔓延的嚴峻形勢,習近平總書記通過視頻、電話、信函等形式密集開展「雲」外交,出席多場重大多邊活動,提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重大倡議,給疫情籠罩下的世界注入信心和力量。
  • 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五重維度
    國與國之間的聯繫緊密,尋求共同的人類命運是人類共同的孜孜以求的長期目標。  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美國的封鎖包圍,毛澤東、周恩來確立了「一邊倒,另起爐灶,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的方針。中國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符合時代潮流。  三、文化維度:中國傳統優秀文化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獨特文化基因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文化支撐。習近平指出:「要積極發掘中華文化中積極的處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從中汲取精華。」
  • 張利華:《道德經》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啟示
    一、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15年9月28日,習近平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會發表了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夥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講話,他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
  • 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日文版)
    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日文精裝版)作者:習近平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時間:2020年3月》為開卷篇,以2018年6月22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講話的要點《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為指導,努力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為收卷篇,收入習近平同志論述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文稿85篇,約32萬字。
  • 中國發布丨徐麟: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規劃新時代中日關係
    徐麟說,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國際形勢加速演變,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國際格局深刻調整,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動兩國關係沿著正確軌道持續向前發展、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係,是值得深思的時代命題。
  • 什麼是多邊主義?什麼是單邊主義?單邊主義和多邊主義究竟哪個好
    這是弘揚多邊主義、彰顯國際合作力量的時刻。凝聚多邊之力,共同維護各國人民的健康和安全,正成為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積極選擇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提醒世界,這是一個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相互交織的時代,也是一個局部問題和全球問題彼此轉化的時代,人類生存依賴性日益緊密,人類命運息息相關。
  • 談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典故有深意
    【「學習筆記」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一經提出,就以振聾發聵的力量引發強烈反響,得到國際社會越來越廣泛的認同和支持,被有識之士譽為:「中國為地球村提供的一把發展的鑰匙」「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的唯一未來」筆記君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在
  • 打造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時代價值
    從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3月在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提出樹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運共同體意識的重大倡議開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命題經歷了一個由外交政策思路,到外交戰略理念,再到國際戰略理念的過程。此後習近平總書記又相繼提出了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周邊命運共同體、亞洲命運共同體、亞太命運共同體、中非命運共同體、中拉命運共同體、海洋命運共同體、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和核安全命運共同體等倡議。
  • 構建更加緊密的命運共同體(思想縱橫)
    習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次會議上,在上合組織框架內提出構建「衛生健康共同體」「安全共同體」「發展共同體」「人文共同體」的重大倡議,既賦予「上海精神」新的時代內涵,也大大豐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
  • 從十大「金句」看習近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
    中新社北京12月2日電 題:從十大「金句」看習近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  中新社記者 梁曉輝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12月1日出席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開幕式,並發表題為《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的主旨講話。從其中十處精彩表述,或可一窺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
  • 匯聚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共識
    在全球多邊「講壇」上,習近平主席提出一系列重要倡議、主張和舉措,發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強音,為疫情防控、經濟復甦和全球治理提供了方向與指引。中國不僅這樣說,而且也在這樣做,用實際行動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百年變局之中的全球發展治理注入了更多正能量。在特殊時刻帶頭引領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 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築牢「安全之基」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做好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把國家安全貫穿到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同經濟社會發展一起謀劃、一起部署,堅持系統思維,構建大安全格局,促進國際安全和世界和平,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