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以無為之念,專氣致柔,避免痛苦和煩惱

2021-01-09 國學書舍

《道德經》:以無為之念,專氣致柔,避免痛苦和煩惱

讓人感到痛苦,是因為心有餘而力不足,大多數人都有這種深切的體會,因為我們的靈魂和肉體是處於分離的狀態。什麼叫做分離呢,就是說靈魂是具備著一定的高度,但是肉體是存在於俗世之中。

如果想讓兩者成為同一個高度,那麼需要收回我們的靈魂,符合我們肉體的地位,因為肉體顯得非常笨重,他無法和靈魂一起翱翔,無法一起到達同一個高度。

我們在這裡可以把靈魂比作人生的欲望和理想,但是我們的肉體就是現實,於是理想和現實之間有很大的一個差距,就是因為我們把欲望定得太高,讓靈魂處在很高的一個位置,但是肉體無法達到這個高度,所以說我們產生了痛苦,無奈而又彷徨。

在《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做: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這是《道德經》中長而不宰這一篇章中的一句話,意思說:形神合二為一,能不分離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這句話意思就說,聚精會神達到柔和,能像嬰兒一樣純真嗎?清除內心的私慾,能像明鏡一樣沒有瑕疵嗎?愛民治國,能不用智慧自然無為嗎?開合呼吸吐納,內心就能保持一種安寧嗎?高明通達,就能大智若愚嗎?

我們作為一個很聰明的生物,智商高於其他的生物,但正是因為這樣的一種聰明,讓我們的欲望更高,讓我們的靈魂能更加的追求欲望,但是脫離了肉體的束縛,所以為此感到懊惱和痛苦。

作為人類這一種生物,擁有情感體驗是我們引以為傲的事情,但是也是我們痛苦的來源,當欲望得不到滿足的時候產生的落差一定會讓自己感到痛苦和失落。

在《道德經》中所說的專氣致柔,就是把自己的精神和元氣聚集起來,保持嬰兒柔軟的狀態。《道德經》中有幾次拿嬰兒舉例子,他覺得嬰兒處在一個柔弱的狀態,嬰兒無欲無求,他沒有很高的欲求,如果我們能夠保持嬰兒一樣的狀態才能夠長盛不衰。

《道德經》中就提出要像嬰兒一樣,無欲無為順應自然,不添加欲望的因素,一切無為而治,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這也是符合自然規律的。

《道德經》有這樣一句話: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持,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也就是說,生長萬物,養育萬物,生長而不佔有,養育卻沒有自持有功。滋潤萬物,卻沒有處在他們之上,自然無為才是最高的德行。

這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一個道理,我們要做到符合大道的規律,靈魂和肉體和諧統一,不要把自己欲望定得太高,做到無為而治,如溫柔的嬰兒一樣,內心通明,內心沒有瑕疵和慾念,也就沒有了痛苦。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您對這一篇國學智慧怎麼理解的呢?

相關焦點

  •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老子《道德經》裡這句是什麼意思?
    老子《道德經》第十章裡有這麼一段文字:「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有人說這是老子在讚美嬰兒,其實並不是這樣,老子哲學一直提倡「效法自然,無為而治」,所以,天然質樸,還沒被世俗汙染的嬰兒,便成為老子眼中「專氣致柔」的最佳效法對象。
  • 黃元吉道德經注釋——第十章 專氣致柔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此章開口即說煉精化氣之道。既得精氣有於身,既要一心一德,而不使偶離;離則精氣神三寶各自分散,不能會歸有極,以為煉丹之本。故太上曰:「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夫營者,血也。
  • 《道德經》中的專氣至柔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十章問: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解:曉得一切生命在一個道體之中承載著,能做到不與之分離嗎?問: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問:愛民治國,能無為乎?解:從愛護民眾的願望出發去治理國家,能做到心無掛礙嗎?問:天門開闔,能為雌乎?解:對上天陰晴日月圓缺,能等同母愛一樣去看待嗎?問: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 《道德經》的修道思想和方法被總結成了三句話
    如何調息致柔,此論說得再清楚不過了。這是符合《道德經》道論的主題思想的。最高明的調息是莊子所說的「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其實,這與「回光調息法」只是程度、進境或描述話語的各異而已,最終均同歸為一,且與《道德經》所謂「專氣致柔」並無不同。其次是身心柔化。《道德經》所論及的「專氣致柔」,諸家註解頗有精當之說。
  • 《老子》十章:營魄抱一,專氣致柔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dí)除玄鑑,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感官和外界接觸,能守靜嗎?通曉四方,能不用心機嗎?引述這一章著重在講修身的工夫。這是說一個健全的生活必須是形體和精神合一而不偏離。「抱一」即是抱「道」,能抱「道」,即是使肉體生活與精神生活可臻至於和諧的狀況。「專氣致柔」是集氣到最柔和的境地。「氣柔」是心境極其靜定的一種狀態。「滌除玄覽」即是洗清雜念,屏除妄見,而返自觀照內心的本明。
  • 易說道德經之十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的邏輯
    道德經的邏輯,一個是修身,一個是治國。但無論修身,還是治國,依據的都是道,或者說太極。一就是太極。抱一是言用太極之理修身。我不止一次說,道家易就是先天易。因為先天易就是道家修身之道,也是治國之道。但因為關於道家的修身之道,和儒家法門不一樣。而且,道家的修身典籍也有很多,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再說了,道家的修身之道若是不理解先天易和後天易的道理,很多典籍的說法也是不好分辨的。
  • 《道德經》六:涵養功夫在於養氣,心平則氣和
    《道德經》中,老子給我們講了天地自然之道,萬物生命之道,「道」玄之又玄,妙之又妙,如此玄妙的大「道」世界,我們該如何進入呢?對於我們普通人,又該如何體會道的奧妙呢?我們自身就是一個天地,生命最初的開始便是道的開始,生命的整個運轉過程,又是「道」的運轉過程。
  • 讀道德經,悟人生,第十章
    今天是《道德經》第十章,話不多說,往下看。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白話:精神和身體合一,能不分離嗎?專氣致柔,能如嬰幾乎?白話:結聚精氣,致力柔和,能象無欲的嬰兒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白話:愛民冶國,能自然無為嗎?夭門開闔,能力雌乎?白話:感觀在進行生命運動,能守靜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白話:明白四達,能不用心機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力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太極拳「十要」,貴在「專氣致柔」
    《道德經》講「專氣致柔,能嬰兒乎?」,讓自己的內心像嬰兒一樣沒有分別心、無思慮,精神專注在感興趣的事情上,灑掃應對,舉重若輕,在練拳時,也忘記了招式招法,「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太極拳「十要」核心是「松」,松的最高境界是「專氣致柔」,唯此周身才能練成一個立體的圓球,因此,太極十要不能割裂開進行理解,必須以松為基礎,根據對拉拔長、內外一如的法則進行整體薰習。
  • 道德經第十章:你了解道家的性命雙修嗎?修道究竟是修什麼呢?
    今天我們學習道德經的第10章。我個人認為道德經前10章。當中最難解讀的就是第10章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大家知道道德經前兩章是總綱和索引,從第3章開始一直到第9章,老子通過一系列的形象比喻,既擺事實,又講道理,讓我們對天之道和聖人之道有了一個相對比較清晰的認識,但是知道不等於做到。
  • 解讀道德經,老子說選對人生的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國學的巔峰之作《道德經》,期待讀者能夠通過我的視角,重溫經典,借鑑古人的思辨精神,打磨屬於自己的生活。老子在《道德經》第10章,用了6個問句,「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 《道德經》禪解: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心致柔,能嬰兒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這一段比較深奧,是關乎修道的調理身心,性命雙修,內聖外王之道。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載,意為承載,乘。
  • 太極剛柔本一體,專氣致柔是正途
    其實,這樣的理解是相當膚淺片面的,太極拳的剛,是指積柔成剛的剛,就像孟子講的「浩然之氣存於天地之間,至大至剛」的那個剛,是屬於真正的陽剛勁。達到這種至大至剛的境界,則可體會一種內勁瀰漫、生氣勃勃的內在精神狀態和身體狀態,也就能體會孟子說的「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益,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 對待初心,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一個人初次接觸某件事情,是內心的空闊,初學者的心,充滿各種可能,也充滿了各種喜悅和發現。也許並不完美,卻充滿靈光,滿懷激情的去做事,這就夠了。我知道的太少,能說的更少。因為我們的認知總是有局限的,因此那些確切的斬釘截鐵的話,可能是一種誤導。佛曰:一說即錯。
  • 新道觀·欣解《道德經》第十章:傳遞道愛,潔淨自己;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原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老子在這裡希望我們通過大道的恩德,修正、潔淨自己,成為一個內外一致、不會說謊的人,這種人的身心靈一致,沒有過多的消耗,會迸發出極大的能量,是能成就偉業的人。 2、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當時,也有很多練吐納、觀呼吸的方法。老子告訴我們,通過呼吸,讓我們體會的大自然的營養和愛意,才是最根本的方法。
  • 無為,不言-道德經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道德經精義: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不知人自有生以後,氣拘物蔽,知誘情生,斯道之為所汩沒者久矣。苟非內祛諸緣,外祛諸擾,凝神調息,絕慮忘機,安得一陽發生,道氣復返乎?故曰:「反者道之動。」此煉丹之始基也。迨至藥已歸爐,丹亦粗結,汞鉛渾一,日夜內觀,而金丹產焉。自此採取之後,綿綿不絕,了了常存,以謙以下,以辱以柔,就是還丹之妙用。然非但還丹當事此,自下手以至丹成,無不當冥心內運,專氣致柔。
  • 為無為則無不治|《道德經》到底在說什麼(3)
    對《道德經》中「不爭」的解讀,分歧很大,這和《道德經》的立意太高有關。在《道德經》中,道不與萬物爭;聖人為有道之人,所以聖人也不與百姓爭。那百姓之間,互相要不要爭呢?《道德經》給國家治理者——聖人提出的建議是:讓百姓不要太追逐財富,這樣他們就不爭了。這就是人們通常說的,淡泊名利。 串起來講,這句話就是說,使人們不過度地追求財富,這樣他們就不會互相爭名奪利了。
  • 《天道》:《道德經》中無為是與世無爭還是無為不爭
    《道德經》本身毫無屬性,有屬性有分別心的是人,你要有自己的判斷力、執行力、創造力和想像力,你必須清楚一點,書籍在好也好付諸實踐,實際上要修心,修不昧因果,心無掛礙,要赤子之心,要劍膽琴心。無論如何不要喪失做人的原則和底線。一定要學會不擇手段,學會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生存哲學。學著去爭,爭屬於自己的物質和精神,然後學的不爭,學的掌握如何爭,什麼時候爭,和怎麼爭。
  • 享讀經典 | 《道德經》之二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口腹之慾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的期望,失去了節日的幸福快樂感,或許需要補充一些精神食糧來找回應有的快樂。傳統的經典能讓我們找到快樂嗎?傳統的節日,讀讀傳統的經典文獻,看看書法大家的傳世作品,再聽聽我用心的誦讀,眼下能不能接受到什麼並不重要,我們需要在文化的薰陶中不斷成長。這個假期,八十一章道德經,每天讀一點與親朋好友共渡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