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雅風。
今天我們學習道德經的第10章。我個人認為道德經前10章。當中最難解讀的就是第10章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大家知道道德經前兩章是總綱和索引,從第3章開始一直到第9章,老子通過一系列的形象比喻,既擺事實,又講道理,讓我們對天之道和聖人之道有了一個相對比較清晰的認識,但是知道不等於做到。無論是現在的讀者還是老子時代的王公士大夫,都會面臨同一個問題:大道很好啊,可怎麼才能做到呢?是啊,臣妾明白,可臣妾做不到啊!
所以接下來的4個章節,老子從虛靜開端,正式指導人們如何修道。這4個章節主要講述虛靜在修習大道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們可以說道德經寫到這裡,開始進入道學的實操階段了。
我們知道道德經是內聖外王之學,這也深深影響了後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主張。而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東漢時期張道陵創立道教,也正是借用了老子性命雙修的思想,雖然道學和道教是兩回事,但是在修行方面卻是相同的,所以第十章對於道德經整部書來說至關重要。
我們先來看一下原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鑑,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在第十章中,老子從修習內養的修身之道,推及愛民治國的用世之道,充分體現了內聖才能外王的思想主張。這一章比較複雜,我們今天先講前三句修身部分,我們知道,老子在修身方面,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
性命雙修指身心全面修煉,達到至高完美的境界。性指人內在的道,心性、思想、秉性、性格、精神等。命指人外在的道,身體、生命、能量、命運、物質等。性命雙修也就是指「神形兼修」、心身全面修煉。了解了性命雙修,這一章就不難理解了。
這一章的開始,從性命雙修之道來講,有三個要點。第一,「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是第一步的要點。第二,「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是第二步養氣的要點。第三,「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是第三步靜心的要點。
首先,什麼是「營魄」?很多人認為就是魂魄,魂是精神,魄是形體,載營魄抱一,是說要精神和形體合一。整體意思上是沒有錯,但我認為這樣解釋是把營和魄的概念弄顛倒了。「營」和「衛」,是我國傳統的中醫學的常用概念,在《黃帝內經》——《靈柩》、《素問》等傳述中,指的是人體生命的兩大關鍵。「營」,是指人體生命中的血液和養分等作用。「衛」,是指人體生命中的本能活動,屬於元氣的功能。「營」中有「衛」,「衛」中有「營」,這兩者必須調和均衡,若有偏差,就會成為病象,從這個意義上講,營應該指的是形體才對。
至於「魄」字和「魂」字的聯合互用,也是很常見的。我們稱為「魂魄」。由於時間有限,我們在這裡不過多地從陰陽角度去解讀什麼是魂?什麼是魄?今天只是要論證魂和魄都屬於精神範疇,並不像個別文獻資料上說的魂指精神,魄是指肉體。我們從字形上看,這兩個字,都是從鬼的象形會意字,而我們最常用的詞如魂飛魄散,失魂落魄,都說明了魄和魂一樣都是指的精神範疇,如果說區別,最常見的說法就是魂可以脫離肉體而存在,而魄是不能脫離肉體而存在的。因此我認為,營才是指的形體,而魄則是精神的代稱。當然,整句話的意思還是一樣的,都是說修身的第一步是修神,形體和精神要合而為一。
人身如一部車,裝載了「營」和「魄」兩樣重要東西。一個人,長年累月,隨時隨地,都在使用這兩樣東西,它們雖然是各自為政,但又隨時需要合作。人類的一大特點就在於有精神和意志,或者說靈魂和意識,人類的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人類會不停的思考,然後用自己的意識去理解和判斷客觀世界,然而由於人類認識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常常會違背自然規律,從而造成痛苦和災難。而且人類大腦的特性,也決定了人在大部分時間都處於非理性的狀態,也就是說人的精神和肉體經常的分離,這也就是人類煩惱的根源所在。
從大的方面,我們通常說的心有餘而力不足,或者懷才不遇等現象會造成生理和心理不平衡而產生長期的痛苦,從小的方面,我們經常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走神兒,比如吃飯,本來該安安靜靜地享受食物的美味,結果或者由於應酬而說了很多不想說的話,喝了許多不想喝的酒,造成身心俱疲,再比如拿起手機本來想搜索需要的信息,卻無意中看到了推送的八卦新聞,結果可能看了半個小時,都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忘到九霄雲外了,經常不知不覺中浪費了好多的時間。如果人們能讓身心保持一致,生理與心理保持平衡,那自然就會少去很多煩惱,從而達到修身養生的目的了。因此老子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倘使人能將生命秉受中的營魄合抱為一,永不分離,便可得長生的希望了。
其實,對於人類來說,出生後的嬰兒狀態,就是靈魂與肉體合一而身心平衡的最佳狀態,因此老子接下來說,「專氣致柔,能嬰兒乎!」老子在道德經中先後4次提到了嬰兒,除了本章,在 第 二 十 章中:沌沌兮 ,如嬰兒之未孩﹔第二十八章中:常德不離 ,復歸於嬰兒。第五十五章中:含德之厚 ,比於赤子。都是用嬰兒的形象來表現大道;可見老子對嬰兒的狀態是極為讚賞。
嬰兒大腦發育不全,尚處於無意識狀態,所以是餓了就吃,困了就睡。這種返璞歸真的狀態,是所有修行之人追求的目標。明朝心學大師王王陽明曾寫過一首詩:飢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而大多數普通人都是吃飯的時候想著睡覺,睡覺的時候就想著吃飯,這種狀態就是精神與肉體分離,可見修行的過程就是專注當下,像嬰兒一樣返璞歸真,才能快活似神仙呢。
因為老子這句名言,使後人為了達到「專氣致柔」的效果,想盡種種方法,建立了許多門派。從全真到武當,從太極到瑜伽,據不完全統計,包括道家和佛家,以及其他的古今中外的各個門派,至少有兩百多種不同的鍊氣方法,都是利用氣息而修煉精神的,無非要做到「心息相依」、「心氣合一」的境界,不謀而合於老子的「專氣致柔,如嬰兒乎」的修煉原則。專,在帛書裡寫作槫,tuan通摶,意思是用手團,引申為聚結,其實和通行本中的專一樣,都是指聚結精氣。
為什麼專氣才能致柔呢?柔是指柔軟,柔和,柔順,柔韌,是生命和健康的標誌之一。所以說人或者動物死了,就硬了,就是這個道理。當然了,人一緊張也會表現出僵硬的狀態,因此,柔是養氣,鍊氣的目標之一;氣息均勻,綿長,以意念指引遊走於全身,才能打通經絡,使身體柔和,柔順。所謂精氣神,養氣是道家修身的第二階段,是對修神的鞏固。比營魄抱一的難度要大。
我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練氣的時候大部分都要打坐或站樁,我們暫且不打坐和站樁,閒的時候大家可以試一下,坐在凳子上,靜靜的數自己的呼吸,什麼都不要想,一呼一吸為一次,看誰能堅持10次而不走神?做到10次不走神,看誰又能堅持10天,每天都不走神?反正我是試過,真的很難,腦子裡會不停地想事情,難以控制,當然正是因為難以控制,才真正需要我們去修煉呀,按照王陽明的心學理論,一旦練成這個本領,可以隨時隨地調整自己的狀態,隨時隨地保持積極樂觀快樂的心境,那對修身養性可以說是大有裨益。這便是本章所說修身第二步:養氣的要點所在。
然而,要想神與氣真正的相合,還必須通過心靈的活動。這就是修身的第三步修心。可能有些朋友有疑問了,你到底是講修身還是講修心呀?如果有這個疑問,那證明你對道家是一無所知了,道家的修行不同於佛教,佛教修行講究修來世,重靈魂,而道家的修行是修今生,重肉體,所謂修身養性,主要就是講道家的修身,心,氣,神三者皆依賴於身體而存在,因此,修心就是修身的一部分。
老子說「滌除玄鑑,能無疵乎!」這一句在帛書裡寫作「脩除玄監」脩通修,修除和滌除的意思是洗滌,掃除,沒有大的區別,我們不做過多的學術探討;至於玄鑑,有的版本上寫作玄覽,意思是深入觀察,還有的版本上寫作玄藍,很顯然是抄寫錯誤,我查閱相關資料後,認為還是玄鑑最為妥當,帛書上寫監,監通鑑,都是鏡子的意思。最早的鏡子就是一個器皿裝些水,我們姑且叫「水鏡」,稱為監。後來,用銅打磨平整光滑後做鏡,我們叫它「銅鏡」,稱為鑑。監也好,鑑也罷,一方面是說明其本身就很平滑光潔,另一方面是其功能是用來觀照;那好,觀照什麼呢?如果用玄覽一詞,沒有照鏡子的意思,可理解為觀照萬物,但萬物不可能無疵呀?
最關鍵的是我認為老子的本意在於修心,是觀照內心而不是觀照萬物,所以玄鑑的引申義,應該是指在心靈深處,以道為鏡自鑑自察,除去心靈的汙垢。所謂滌除玄鑑而無疵,就是說觀照內心,讓心沒有瑕疵。等於把內心直觀比喻成一面最玄妙的鏡子,需要常常打掃洗滌,才能一塵不染,沒有雜念。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是佛教禪宗中漸宗的修心之法,和老子的修身第三步靜心的要點真是異曲同工呀。唐太宗說過「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我覺得再加上一句「以道為鏡,可以淨心靈」豈不更完美?
我們今天講了老子修身的三要素,由載營魄抱一而無離,專氣致柔如嬰兒,到達滌除玄覽而無疵的內養之道,便可達到內聖境界。那麼如何從內聖的修身之道推及外王的用世之道呢,下一期我們將詳細探討。
這裡是雅風國學,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敬請關注,評論和轉發,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