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道德經》的修道思想和方法被總結成了三句話

2021-01-09 玉面如川水

《道德經》描述了一種極為玄奧的生命至境:得大道,不但可長生久視,還能具有終極智慧。然而如何通達其道境,才是人們最為關心,也是最為關鍵的問題。遺憾的是《道德經》一書並未對此作專題、詳致的論述,其中方法顯得零散而又含糊。及至目前,幾種較為知名的註疏也屬欲言又止、朦朧難會。

筆者立足《道德經》表義,參照諸家詮說,結合自身體驗,對該問題作一定的挖掘、歸納,從入道初門、高級技巧、終極心法三步驟探討其修道方法的基本思路及主要內容。

1、「專氣致柔」為入道初門

道家有一套非常完整詳細的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的修道程序。其中,專氣致柔是必然要經歷的基礎性功夫,也是最為有效的入道手段。

《道德經》說:「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我們可暫將其理解為調息至專一不亂,思維意識之有條不紊。在這個過程中,私慾越少,則呼吸越柔、越專,越不會陷入亂想紛擾或昏沉不明的「坐病」,最終「能如嬰兒」般淨柔專純。至於如何達到此「柔」境,可從三個方面來引申闡釋。

首先是如何調息。《道德經》沒有專門記錄調息之步驟,只是在宏觀上談論。但從古至今,道家調息之法大同小異,其核要都是專注於呼吸,減少思慮對身心的幹擾、危害。具體方法有「數息」、「聽息」等。

借《太乙金華宗旨》之「回光調息法」來加以補註:「聰明總一靈光而已。坐時用目垂簾後,定個準則便放下。然竟放又恐不能,即存於心聽息。息之出入不可使耳聞,聽惟聽其無聲,一有聲即粗浮而不入,細即耐心,輕輕微微些,愈放愈微,愈微愈靜。久之忽然微者遽斷。」如何調息致柔,此論說得再清楚不過了。這是符合《道德經》道論的主題思想的。

最高明的調息是莊子所說的「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其實,這與「回光調息法」只是程度、進境或描述話語的各異而已,最終均同歸為一,且與《道德經》所謂「專氣致柔」並無不同。

其次是身心柔化。《道德經》所論及的「專氣致柔」,諸家註解頗有精當之說。王弼認為:「專,任也。致,極也。言任自然之氣,致至柔之和。」河上公也云:「心當專一和柔而神氣實在。」

實際上,呼吸和身心柔化是統一的。調息專一,身心自然馴柔;而身心柔軟,呼吸自然專純。「蓋心細則息細,心一則動炁也。息細則心細,氣一則動心也。定心必先之養氣者,亦以心無處入手,故緣氣為之端倪。所謂純氣之守也。」專氣、致柔乃一體之用,相互促進而入道。

再次是日常中做功夫。日常之「守柔不爭」做得越好,則人「心氣」越正,靜中專氣將更柔、更深。為此,《道德經》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這也說明,《道德經》的修道方法不是單一的幾個步驟,它實際是與生活中的時時事事相關。行為越正、德性越高,專氣致柔的層次就越深。

雖說是「入道初門」,但此層次實是至淺至深,正如《道德經》所說:「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其中既有靜坐專修,也有動靜不拘的高格要求。如能進入上述道門,則面臨更深一層的虛靜。

2、「致虛守靜」為高級技巧

「致虛守靜」既是境界論,也是工夫論。如何更進一步,通達大道之「虛靜」?《道德經》道論中談到了幾條綱要,此處可從四個方面展開:

第一,進一步訓練「專氣致柔」。「虛靜」實際是「專氣致柔」的更深層。「致虛極,守靜篤」,則可保證大道境界的綿綿不絕。

第二,「觀」修道之反覆。《道德經》說:「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觀」在此處屬於方法實踐,含義較為豐富,初層含義可解釋為觀察、審視自己狀態的起伏,從而「滌除玄覽」。這是個體對「虛靜」工夫的進一步涵養、維護、純化。

深層含義則是以道觀之、以道為用。如第四十章說:「反者,道之動。」反觀,實際上就是大道妙用之發生。王安石對此解釋為:「復,本也。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非致虛極,守靜篤,不能與於此。」他認為如果不是以道的根本境界來觀察,是不可能真正致虛守靜的。

到底如何「觀」?《道德經》認為「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既可以從「無」觀,也可以從「有」觀,因為有、無都是大道的顯現。

王弼也認為「觀」是「以虛靜觀其反覆,凡有起於虛,動起於靜,故萬物雖並動作,卒復歸於虛靜,是物之極篤也」。總之,進入虛靜之境,則無中見道,有中見道,內外動靜都是一體之用,並不成為對立。

第三,守柔。《道德經》通篇都在詮說一個核心:「守柔處下,不爭。」要保身就得身退,要往前就得居後,要高揚就得處下。「守柔處下」是《道德經》的「三寶」之一。

《道德經》講:「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不敢為天下先」就是居後。守柔處下不是不進,而是趨合大道,全方位開放生命,從而更好地把握全局。

正如第七章所講:「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陳鼓應也說:「有道的人把自己退在後面,反而能贏得愛戴;把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

這些內容,常被研究者認為是動用機巧來保護自己,但實際上,這是真正的道智慧運作,是真正的身心虛靜之境。

第四,減損。《道德經》的「以道觀之」「無為而無不為」,乃至寡慾、處下、虛靜等方法原則,實際上是一種涵養個體生命的指向。其根本在於對自我障礙的減損。這種障礙的核心並不是外物,而是自心形成的固執觀念。

正如《莊子·胠篋》云:「擢亂六律,鑠絕竽瑟,塞瞽曠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聰矣;滅文章,散五採,膠離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

正因如此,才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之說。《道德經》在第四十八章中談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真正修大道者,崇尚的是「減損」。減損到極致,就是生命的純淨本根,就是與「道」相合的原質點。「致虛守靜」的本質也就是減損到極致,呈現大道本來。故《道德經》反覆規勸,即使對於聖人,也應「去甚、去奢、去泰」。

本節之「技巧」,實際上很難量化為幾條固定標準、數據。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其核心是保持身心的專柔,進入虛靜,若存若亡,綿綿不絕。那種時候,「道」的自足、自生、能潤萬物的特性就展現出來了。而這也就是下文將要論及的「無為而為」。

3、 「無為而為」為終極心法

何謂「無為而為」?「無為而為」既是道境界的顯用,又是個體感通、領悟道的指導原則。當前的主流釋義往往將「無為」註解為「不作為」,然而根據《道德經》的表述來看,此義似乎可再深入一些。

《道德經》說:「無,名天地之始。」「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言下之意,無即道,無為實是道為。亦即虛化為無,由大道自然自作,無所不為,無所不成。故而「無為而為」就是與道渾然、任運眾妙。在此意義上,「無為而為」實乃《道德經》修道方法的終極心法。作為終極心法,它集中體現在三個方面之大用上。

一者,以「無為」指導修道。一般情況下,人們的作為是以有限個體視角來進行的,這樣必然是處處掣肘受挫,效驗有限。必須與道溝通,立於大道之巔,「無為而為」,才可能真正完成道前築基、入道初門、致虛守靜,進入大道。從而具備視野、力量的無限可能性。

此層面上的「無為而為」,核心在於進入深度靜定,恍恍惚惚、綿綿若存,體驗「淵兮似萬物之宗」,從「道」的高度來反觀一切修道方法、自我問題。最終實現「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順天應道。

《道德經》五十四章中談到一點:「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老子之所以能達到一系列大道修養,是因「以此」觀之。「此」代表著「道」在各個層次中的運用。

王安石即認為:「身有身之道,故以身觀身;家有家之道,故以家觀家;以至於鄉、國、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者,蓋以此道觀之也,言以此者,此則同於道,彼則異於道。」也就是說,修大道,必須進入無為之境,以道觀、以道修、以道用,方能體貼大道,身與道同。

二者,活用「無為」而成立世間諸有,即如何妙用於世間。有一個問題需要重申:《道德經》思想的產生是為解決人自身的問題——「超越」一切外物,保持「無為」狀態,以至於「無不為」,實現生命存在價值的最大化。

《道德經》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一直強調「道」的有形作用。

在治理上,「以無事取天下。」「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在修道上,要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在教化上,要「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在保身全心上,要「長生久視」,「無死地」。不過,這一切都必須以「無為」理念來作為,在無為的貫徹、引領、觀照下,才不至於走向反面,陷入利慾之害。

三者,以「無為」來安頓自身生命。《道德經》道論的最終目的是要使人達到與道渾成,從而自在、自足、自作的境界。一般意義上的人類生命是以欲望為基本形式而存在的,這必然導致生命的局限性和種種殘缺。無為,實際上是將生命存在的價值拓寬、最大化,不再限於欲望層之狹窄。《道德經》說:「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從其總體表述可看出,當人達到無為之境,生命展現的是無所缺憾的飽滿、專純,可進可退,可得可失,寵辱不驚。

並能在紛亂無序的欲望面前保持一種存在的清醒:「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老聃的生命狀態是自足的,是與大道合一的。他「功遂身退」,置身於無為,歸於自身之飽滿,默默而行不言之教。

從上述看,《道德經》通篇幾乎都圍繞著如何與道融合,如何運作眾妙而展開。《道德經》其實是在不厭其煩地反覆申講著同一件事:如何修道。只不過並未專題性地詳述、記錄修道的具體步驟。但綜觀其表意體系,且結合後世部分註解及各家修道論述,不難發現其基本修道思想、方法。

相關焦點

  • 真正想要修道的人,你就要懂得《道德經》中的這句話,受益匪淺!
    甚至有時候認為自己得到了一些什麼,等到看到真正修道的東西,才知道以前的那些,簡直什麼也不是。後來我告訴他們,在許多修道的古書中,《道德經》就是一部讓人如何修道的經典。有人雖然知道,但是直言「看不懂」。也有的乾脆就不懂得,為什麼《道德經》是一部修道的書。
  • 《道德經》:「柔弱勝剛強」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這件事情從側面也說明,孔子一生所講述的,不是如何修道,而是如何做人。老子沒有向孔子闡述什麼是道,卻在出函谷關時,特意留下五千言《道德經》給關令尹,其用意眾說紛紜,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是從歷史看來,《道德經》對於開啟人們的智慧,的確起到了很大作用。
  • 《道德經》的現代價值和世界影響!
    黃老之學以老子思想為根本,同時又「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採納了眾家之長。西漢初年以黃老學說作為政治指導思想,從而開創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歷代學者注釋《道德經》者甚眾。元代著名道士、正一天師張與材總結當時的《道德經》注釋情況說:「《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餘家。」元代以降,迄至今日,注家更多。
  • 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
    記得那句話嗎?如果你想養一匹馬,但是家裡沒有草原,那不如養養花草,即使馬兒沒有來,你也有了花草和蝴蝶。所以,該來的會來的,不用爭。老子的智慧,不僅僅於此,也不僅僅在於用水來解釋萬物這一點,經過幾千年的傳承,依然生生不息,足以見得老子思想有多麼的深邃。
  • 《道德經》:「出生入死」是一句廢話嗎?那是因為你沒有讀懂它!
    《道德經》是一部用來修道的書,裡面講述了很多的天機。在古老的過去,人們的思想還普遍處於萌芽時期,對於許多的事物,以及世間的一些現象,絕大多數人是弄不懂的。特別是諸子百家的興起,給人造成一種文化燦爛,人人皆是大思想家的錯覺。其實,在老子那個時代,真正的讀書人並不多。雖然歷朝歷代都有文化燦爛的現象,但是真正全民普及文化知識,則是近代才有的。《道德經》是一部流傳千古的名著。裡面講述的絕大多數內容,都是讓人如何學習修道。可能很多人看到裡面有修身的東西,比如應當如何做君子,應當如何做王侯,等等。
  • 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可以讓人成熟,「勝讀十年書」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那些由智者總結出來的經驗和道理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認識人生。人與人的不同往往就是認知不同導致的層次的不同,認知水平越高的人,看事情越客觀越正確,也就能掌握事發展的規律獲得成功。
  • 《道德經》:修道時,遇到過不去的關,該怎麼辦?
    很多人喜歡修道,最主要的原因,是出自於對道的神秘感,以及對於那種清靜無為的嚮往。經過一段時間的打坐修行之後,感覺自己的身心,確實得到了某種程度的提升。如果修行的路上,不遇到什麼事情,可能這道修得也很容易。
  • 當你處在人生低谷時,默念《道德經》這3句話,助你擺脫困境
    《道德經》中有很多的智慧,讓我們受益匪淺,其中就有一個讓我們擺脫人生低谷的方法。人生在世難免會遭受一些苦難與挫折,這畢竟是我們人生當中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過程,但是在這期間我們很多的朋友都是非常難以從中走出來,甚至還會深陷其中不能夠自拔。
  • 道德經「和其光同其塵」:為人不要太出眾,順勢而為方成大事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我聽說,一個聰明厲害的商人往往不能從表面上看出他財富的多少,一個真正的君子往往是內心非常有賢德,但表面上卻表現得愚昧無知。中國有個成語叫和光同塵。這個成語其實出自老子道德經。道德經中說「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 依託道德經和金剛經,說說尼採、王國維、宋代禪宗的三重境界
    老子給了三個比喻,到底想說什麼?老子給出了答案,「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歷史上拜讀《道德經》的人很多,對《道德經》的解讀就更多了!如何解讀這句話?我覺得可以這樣解釋!人頂天立地,萬物之靈長!我本人很喜歡經典,《道德經》《金剛經》兩本書讀得最多,感受最深。古人推崇智慧,認為智慧才是超越一切的力量,《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記載著般若的重要思想,說"無相"而不說"空"。和《道德經》中的這段話,有異曲同工之妙!
  • 我初讀老子《道德經》的感悟,以及對老子思想形成原因的猜測
    前言老子在《道德經》中分別對「道」和「德」進行了闡述,道論的核心是柔弱,德論的核心是無為。老子的《道德經》所反映出的思想極端消極,消極到一無所為的狀態。《道德經》實際上是這四個注本的綜合本,包括「道德經」的書名以及書中章節分段都是由此而來。因此學界把它叫傳世通行本,但這個通行本並不是老子書原本。
  • 白巖松:即使再困難,也不要忘記《道德經》的這句話,建議收藏
    可是就是這樣一位外人認為非常「成功的人」,也經歷過不為人知的痛苦和壓力。正是在這種壓力的影響下,他得了抑鬱症差點死掉。但是後來在書本和家人的影響下,走出了抑鬱的陰霾。白巖松曾經在公開演講中說過,讓他頓悟的書,除了《曾國藩全書》就是《道德經》。其中影響最大而且自己最喜歡的就是《道德經》。
  • 《道德經》經典三句話,道盡人生真諦!
    文/飛魚《道德經》是我認為每一個人都值得擁有的一本書,裡面闡述的都是人生智慧和哲理,能夠啟發我們的生活和人生發展的方向。下面選取的是《道德經》中的三句經典句子,希望通過閱讀,可以讓你明白人生的意義。01《道德經》的第十三章中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這句話說出了人生中的喜怒無常,也說出了人生因為一些事情而悲歡不定。
  • 《道德經》全篇精髓的6句話,讀懂好運自然來,知曉人生智慧
    道家講究的是道法自然,道家老祖——老子思想的集大成於《道德經》。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寶藏。《道德經》的外文譯本總數近500種,《道德經》的德文譯本多達82種,研究老子思想的專著也高達700多種。《道德經》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在《道德經》中,最精髓的有6句話,字數不多,讀懂參透,得人生智慧,養大格局,好運自然來!
  • 老子《道德經》:無用,才是最大的用處!
    其實,老子《道德經》第11章的最後一句話,早就向我們詮釋了一條高深的處世之道——無用,才是最大的用處!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我們先來看看《道德經》原文是怎麼說的!精神和思想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它們對於人生的引導作用巨大,正所謂是「大象無形」。「有用」和「無用」又是如何作用到立身處世、為人處世呢?道家推崇「無為而治」,即:無為而無所不為,無用才是最大的用處!
  • 《道德經》六:涵養功夫在於養氣,心平則氣和
    《道德經》中,老子給我們講了天地自然之道,萬物生命之道,「道」玄之又玄,妙之又妙,如此玄妙的大「道」世界,我們該如何進入呢?對於我們普通人,又該如何體會道的奧妙呢?我們自身就是一個天地,生命最初的開始便是道的開始,生命的整個運轉過程,又是「道」的運轉過程。
  • 老子《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謹記「3句話」,助你反敗為勝!
    老子《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謹記「3句話」,助你反敗為勝!人生,有起有落,有順境必然有逆境,有高峰必然有低谷。不論貧富貴賤,誰都有感覺失落與迷茫的時候,誰都有在思想上跌入低谷的時候。所以說,人生低谷時,最需要修心,而我們多讀幾遍《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便會馬上豁然開朗。當你感覺迷茫時,也不妨熟讀幾遍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
  • 《道德經》:到底是道重要,還是德重要?修行的人該如何選擇
    導語:在修道的人看來,《道德經》是一部如何讓自己真正去修道的經書。眾所周知,《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也就是說,它分為兩部分。這兩部分對於修道的人來說,都能作為自己修行的指導。修道的人,要以哪個為主,哪個為次?帶著這個疑問,我們先來看看《道德經》中對於道與德的論述。正文:01什麼是道?
  • 《道德經》到底在說什麼?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是修道必經之路!
    大家好我是舜緣文化的張詩苓,我是傳統文化的受益者和傳播者,希望古聖先賢的智慧,可以利益到更多的朋友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道德經的第十九章。首先我來為大家誦讀道德經的第十九章,我的誦讀是以王弼版道德經為底本。
  • 道德經第十章:你了解道家的性命雙修嗎?修道究竟是修什麼呢?
    今天我們學習道德經的第10章。我個人認為道德經前10章。當中最難解讀的就是第10章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大家知道道德經前兩章是總綱和索引,從第3章開始一直到第9章,老子通過一系列的形象比喻,既擺事實,又講道理,讓我們對天之道和聖人之道有了一個相對比較清晰的認識,但是知道不等於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