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這個最傳統的節日,除了吃喝,文化內涵卻越來越淡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口腹之慾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的期望,失去了節日的幸福快樂感,或許需要補充一些精神食糧來找回應有的快樂。傳統的經典能讓我們找到快樂嗎?
傳統的節日,讀讀傳統的經典文獻,看看書法大家的傳世作品,再聽聽我用心的誦讀,眼下能不能接受到什麼並不重要,我們需要在文化的薰陶中不斷成長。
這個假期,八十一章道德經,每天讀一點與親朋好友共渡新春!
(本文原、譯文都來自《名家大手筆-來自故宮的詩書畫》,書法配圖為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小楷《道德經》,手打、誦讀-李智)原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文:能讓精神與身體合一而不分離嗎?能結聚精氣如嬰兒一般柔順嗎?清除雜念,深入內省,能沒有瑕疵嗎?愛民治國,能不運用心機嗎?在自然對立的變化中,能做到退居柔雌嗎?事理通曉,胸懷寬闊,能達到清靜無為的境地嗎?讓萬物生長、繁殖,生長萬物而不據為己有,養育萬物而自己無所仗恃,統領萬物而不自居為主宰,這就是最深遠的德。
第十一章
原文: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牗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譯文: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個轂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器皿,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只提供條件,「無」(虛空)才起到作用。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聘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譯文: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紛雜的音調使人聽覺不敏;豐美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神放蕩;稀有的貨品使人行為不軌。因此,聖人但求安飽而不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足的生活。
第十三章
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譯文:得寵和受辱必使人膽戰心驚,招惹大禍完全在於自身。什麼叫作得寵和受辱必使人膽戰心驚?受寵本來就是卑下的,得到它當然驚恐,失去它也感到驚恐,這就叫作寵辱若驚。什麼叫作招惹大禍完全在於自身?之所以會有大的禍患,是因為我有個身體,如果沒有這個身體,我還有什麼禍患呢?所以能夠以貴己身的態度去對待天下,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給他;能夠以愛己身的態度去對待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委託給他。
第十四章
原文: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譯文:看它看不見,叫作「夷」,聽它聽不到,叫作「希」,摸它摸不著,叫作「微」,這三者的形象無法徹底區分,因為它們是渾然一體的。它既不光亮,也不陰暗,綿綿不絕而不可名狀,一切的運動都會回復到無形無象的狀態。這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叫作「惚恍」。迎著它,看不見它的頭,跟著它,看不見它的尾。把握這亙古就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在的具體事物,能夠了解宇宙的原始,就知道「道」的規律了。
原文: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郭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次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譯文:古時善於遵循「道」的人,生動細緻、深遠而通達,深刻到一般人很難理解。因為難以理解,所以只能勉強對他加以形容:小心謹慎啊,他像冬天涉水過河;警覺戒備啊,他像提防鄰國圍攻;恭敬嚴肅啊,他像做客;和藹可親啊,他像冰將融化;敦厚質樸啊,他像未經雕琢的素材;曠遠豁達啊,他像深山幽谷;渾厚包容啊,他像渾然一體的水。誰能使混濁停止?安靜下來就會慢慢澄清。誰能長久保持安定?變動起來就會慢慢打破安定。保持此道的人不會自滿。正因為不自滿,所以能不斷取得新的成功。
第十六章
原文: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譯文:儘量使心靈虛空到極點,堅守清淨。萬物都在生長發展,我看到了往復循環的道理。萬物儘管變化紛紜,最後都各自回到它的本原。返回本原叫作靜,這叫作「復命」。「復命」叫作「常」,了解「常」叫作「明」。不了解「常」而輕舉妄動,必定有兇險。了解了「常」才能寬容,能寬容才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使天下歸從,天下歸從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長久,終身不遇危險。
第十七章
原文: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譯文:最好的統治者,人們僅僅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人們親近他,讚美他;再次一等的,人們害怕他;最次的,人們蔑視他。統治者不值得信任,人們自然就不相信他。最好的統治者是多麼悠閒啊,他不輕易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都說:「我們本來就是這個樣的。」
第十八章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譯文:大道被廢棄了,才提倡親善仁愛。聰明智慧出現了,才有狡詐虛偽。家庭不和睦了,才看得出孝慈。國家昏亂了,才出現忠臣。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不妥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