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讀經典 | 《道德經》之二

2021-02-20 發現平凡的美

春節這個最傳統的節日,除了吃喝,文化內涵卻越來越淡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口腹之慾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的期望,失去了節日的幸福快樂感,或許需要補充一些精神食糧來找回應有的快樂。傳統的經典能讓我們找到快樂嗎?

傳統的節日,讀讀傳統的經典文獻,看看書法大家的傳世作品,再聽聽我用心的誦讀,眼下能不能接受到什麼並不重要,我們需要在文化的薰陶中不斷成長。

這個假期,八十一章道德經,每天讀一點與親朋好友共渡新春!

(本文原、譯文都來自《名家大手筆-來自故宮的詩書畫》,書法配圖為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小楷《道德經》,手打、誦讀-李智)

原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文:能讓精神與身體合一而不分離嗎?能結聚精氣如嬰兒一般柔順嗎?清除雜念,深入內省,能沒有瑕疵嗎?愛民治國,能不運用心機嗎?在自然對立的變化中,能做到退居柔雌嗎?事理通曉,胸懷寬闊,能達到清靜無為的境地嗎?讓萬物生長、繁殖,生長萬物而不據為己有,養育萬物而自己無所仗恃,統領萬物而不自居為主宰,這就是最深遠的德。

第十一章

原文: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牗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譯文: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個轂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器皿,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只提供條件,「無」(虛空)才起到作用。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聘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譯文: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紛雜的音調使人聽覺不敏;豐美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神放蕩;稀有的貨品使人行為不軌。因此,聖人但求安飽而不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足的生活。

第十三章

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譯文:得寵和受辱必使人膽戰心驚,招惹大禍完全在於自身。什麼叫作得寵和受辱必使人膽戰心驚?受寵本來就是卑下的,得到它當然驚恐,失去它也感到驚恐,這就叫作寵辱若驚。什麼叫作招惹大禍完全在於自身?之所以會有大的禍患,是因為我有個身體,如果沒有這個身體,我還有什麼禍患呢?所以能夠以貴己身的態度去對待天下,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給他;能夠以愛己身的態度去對待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委託給他。

第十四章

原文: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譯文:看它看不見,叫作「夷」,聽它聽不到,叫作「希」,摸它摸不著,叫作「微」,這三者的形象無法徹底區分,因為它們是渾然一體的。它既不光亮,也不陰暗,綿綿不絕而不可名狀,一切的運動都會回復到無形無象的狀態。這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叫作「惚恍」。迎著它,看不見它的頭,跟著它,看不見它的尾。把握這亙古就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在的具體事物,能夠了解宇宙的原始,就知道「道」的規律了。

原文: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郭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次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譯文:古時善於遵循「道」的人,生動細緻、深遠而通達,深刻到一般人很難理解。因為難以理解,所以只能勉強對他加以形容:小心謹慎啊,他像冬天涉水過河;警覺戒備啊,他像提防鄰國圍攻;恭敬嚴肅啊,他像做客;和藹可親啊,他像冰將融化;敦厚質樸啊,他像未經雕琢的素材;曠遠豁達啊,他像深山幽谷;渾厚包容啊,他像渾然一體的水。誰能使混濁停止?安靜下來就會慢慢澄清。誰能長久保持安定?變動起來就會慢慢打破安定。保持此道的人不會自滿。正因為不自滿,所以能不斷取得新的成功。

第十六章

原文: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譯文:儘量使心靈虛空到極點,堅守清淨。萬物都在生長發展,我看到了往復循環的道理。萬物儘管變化紛紜,最後都各自回到它的本原。返回本原叫作靜,這叫作「復命」。「復命」叫作「常」,了解「常」叫作「明」。不了解「常」而輕舉妄動,必定有兇險。了解了「常」才能寬容,能寬容才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使天下歸從,天下歸從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道」,符合「道」才能長久,終身不遇危險。

第十七章

原文: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譯文:最好的統治者,人們僅僅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人們親近他,讚美他;再次一等的,人們害怕他;最次的,人們蔑視他。統治者不值得信任,人們自然就不相信他。最好的統治者是多麼悠閒啊,他不輕易發號施令,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都說:「我們本來就是這個樣的。」

第十八章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譯文:大道被廢棄了,才提倡親善仁愛。聰明智慧出現了,才有狡詐虛偽。家庭不和睦了,才看得出孝慈。國家昏亂了,才出現忠臣。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不妥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享讀經典 | 《道德經》之一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口腹之慾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的期望,失去了節日的幸福快樂感,或許需要補充一些精神食糧來找回應有的快樂。傳統的經典能讓我們找到快樂嗎?傳統的節日,讀讀傳統的經典文獻,看看書法大家的傳世作品,再聽聽我用心的誦讀,眼下能不能接受到什麼並不重要,我們需要在文化的薰陶中不斷成長。這個假期,八十一章道德經,每天讀一點與親朋好友共渡新春!
  • 享讀經典 | 《道德經》之三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口腹之慾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的期望,失去了節日的幸福快樂感,或許需要補充一些精神食糧來找回應有的快樂。傳統的經典能讓我們找到快樂嗎?傳統的節日,讀讀傳統的經典文獻,看看書法大家的傳世作品,再聽聽我用心的誦讀,眼下能不能接受到什麼並不重要,我們需要在文化的薰陶中不斷成長。這個假期,八十一章道德經,每天讀一點與親朋好友共渡新春!
  • 道德經,讀不懂也要讀
    從現有《道德經》文字中領會老子的思想,才是品讀《道德經》的核心,而不是考證並為老子的原文原意糾偏。即便非要這樣去做,也是專門研究老子的人該做的事。 回顧一下,自己讀過不下6種版本的《道德經》,目前手頭時常翻看的一本是九州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清代黃元吉所著《道德經講義》。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二
    「仁」是老子《道德經》裡的核心價值觀,「仁」的真諦即是愛物愛人!「仁」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一種倫理觀念,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在老子以後,以及道家、儒家將其發展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道德標準、人格境界及哲學概念。從「仁」字的字形來看,它是從人從二,也就是說人們應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就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
  • 《道德經》中的10句經典名言,常讀常悟,才能參透出其中真諦
    一、輕則失根,躁則失君出自《道德經·第二十六章》。輕率就會失去自己的根基,急躁就會喪失主動權。二、民不畏威,則大威至出自《道德經·第七十二章》。夫惟弗居,是以不去出自《道德經·第二章》。功成而不居功。正由於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績不會失去。八、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出自《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 品讀經典|《道德經》中有哪些讓人「醍醐灌頂」的句子?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道德經》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也被譽為「萬經之王」,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 《遇見自己〈道德經〉的學與思》
    遇見自己 《道德經》的學與思 一、為什麼推薦大家讀道德經? 《道德經》是萬經之王,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性經典之一。該書文字之簡約,寓意之錘鍊,古今中外無出其右者。
  • 被篡改的《道德經》,隱藏著什麼?不言經而言道,讀經之正法!
    甚至於我們就算找到秦本,也有可能與文始真人所傳本有諸多不同之處,甚至於文始真人所傳與太上所授之本都有可能不是字字相同。多方取證,不言經而言道,才是讀經之正法。實際上並不是想拉古人和自己共鳴,而是符合文學傳播理論的,要知道文字一旦被傳抄,其思想就不單單是作者一人的,還有後人的再創作。
  • 朗朗三字誦,一把打開《道德經》玄妙之門的鑰匙
    作為一部國學經典、傳統巨著,老子《道德經》歷來以深奧著稱。如何能讓這部書讀來通俗易懂,能讓青少年讀起來朗朗上口?周羅生先生的答案是:用白話三字誦的形式,給這部宏文巨著一個新的註解。近日,由湖南望城籍作者周羅生創作的《老子〈道德經〉白話三字誦》一書,由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出版。
  • 白巖松:不要讓自己陷進金錢的局中,讀道德經幫你尋回真正的自己
    而之前白巖松在做客「烏鎮文化講堂」時,就曾說《道德經》是他的生命之書。他也在這場演講中提到了他與《道德經》結緣的故事。由此可見,《道德經》在他的生命中扮演著一個多麼重要的角色,就好像一位老者,為他指明了前行的路。就連魯迅先生也曾說道:「不讀《道德經》一書,專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迷茫時,來讀一讀《道德經》|文藝學堂
    出身文化之都鄒城的黃向軍,從小就熱愛國學,尤其偏愛《道德經》。他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道德經》之妙,在於它原文5126個字,解讀卻有5000萬字。因為沒有標點,光是開篇6個字,「道可道非常道」,就有3種斷句,3個不同的解釋。但在黃向軍看來,《道德經》本就不是讀的,是用來悟的。在北大的日子裡,黃向軍對比了5個版本的《道德經》,逐字逐句精讀原文。
  • 你的孩子去讀經了?
    每一位心中仍懷有高尚理想與信仰的中國人,都在思考:中國今天社會道德的淪喪、崩潰,根源在哪裡?   一言以蔽之:人性的淪喪!我們已經忘記了聖賢所告訴我們的做人之本: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兩千多年前的《大學》早就告訴我們了: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德行才是我們生而為人應該有的為人之基,處事之本。
  • 萬經之王《道德經》的妙義
    此章是《道德經》的最後一章,大宗師要入涅槃了。按照《史記·老子列傳》記載,這是老子要出函谷關,離開華夏大地,到遠方弘道去了。按照帛書的文本,「和大怨,必有餘怨」(七十九章)是最後一章,這樣學術界就出現最後一章的爭議。和大怨,必有餘怨章顯然不具有告別、總結《道德經》的意蘊,而八十一章卻具有告別、總結經典的意蘊。
  • 《道德經》是中國人的生命之書,可惜90%的人都理解錯了
    以「出世」之心,做好「入世」之事▽01一本人人都讀得懂的《道德經》讓您在工作、情感、生活等方方面面得天之助據統計,自先秦以來注經解經的至少有數百人,尹喜的註解側重於養生,呂洞賓的註解側重於煉丹修行,王弼的註解側重於文譯……我們現在讀了這些註解,也很難將《道德經》與自己的實際生活結合在一起,真正解決我們的身心健康問題與工作生活煩惱。
  • 《道德經》究竟講了些什麼?被後世譽為萬經之王,並奉為寶藏?
    著有《道德經》一書,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他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到了唐朝武宗時期老子被定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但是早期的道士卻認為老子是太清神的手下。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 《道德經》經典的5句話,講訴人生大智慧,不愧是「萬經之王」
    現在很多人不愛讀國學了,有些人被洋槍洋炮打怕了,失去了文化自信力,殊不知,外國人正在潛心研究中國的老莊哲學,尤其是老子的《道德經》。一邊是國人輕視下中國傳統文化,一邊是外國人在中國傳統文化找真理,真是可惜,可悲,可嘆。今天給大家講講《道德經》中經典的5句話,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老子《道德經》經典名言10句,建議收藏,時常細讀!
    老子的《道德經》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三 正確讀無為之有益這五個字才好理解本章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三 章天 下 之 至 柔 , 馳 騁 天 下 之 至 堅 。無 有 入 無 間 , 吾 是 以 知 無 為 之 有 益 。不 言 之 教 , 無 為 之 益 , 天 下 希 及 之 。
  • 承認自己的不足沒有那麼難,我就是讀不懂《道德經》
    中國古典文學,除了小說以外,除了上學時候學的文言文以外,我第一個認真讀的是《道德經》。理由很簡單,它很出名,字還比較少,很多人推崇對於自己的人生有幫助於是就讀了。我並不適合讀《道德經》因為實在無心,就扔在那了。
  • 一本5000多字的《道德經》:讀懂經典4句話,才知人生真諦
    在家已有3個月之久,但3個月來,我絲毫不感覺空虛與焦慮。理由無他,只因看了這本《道德經》,看完才知它實在是妙極了。年少初識,還是在金庸武俠的絕世神功《九陰真經》,開篇第一句「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就出自《道德經》。不明覺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