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這個最傳統的節日,除了吃喝,文化內涵卻越來越淡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口腹之慾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的期望,失去了節日的幸福快樂感,或許需要補充一些精神食糧來找回應有的快樂。傳統的經典能讓我們找到快樂嗎?
傳統的節日,讀讀傳統的經典文獻,看看書法大家的傳世作品,再聽聽我用心的誦讀,眼下能不能接受到什麼並不重要,我們需要在文化的薰陶中不斷成長。
這個假期,八十一章道德經,每天讀一點與親朋好友共渡新春!
(本文原、譯文都來自《名家大手筆-來自故宮的詩書畫》,書法配圖為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小楷《道德經》,手打、誦讀-李智)第十九章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慾。
譯文:拋棄了聰明和智慧,人們可以百倍受益;拋棄了仁和義,人民才能恢復孝慈的天性;拋棄了虛偽和財利,盜賊自然就會消滅。以上三條作為法則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們的認識有所歸屬:保持外表單純,內心樸素,減少私心,降低欲望。
第二十章
原文: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累累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淡兮,其若海,飄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譯文:拋棄所謂的學問,才能免除憂患。應諾與呵斥,相差多少?善良與醜惡,相差多大?別人所畏懼的,自己就不能不害怕。自古以來即是如此,不知何時是個盡頭!眾人都興高採烈,好像參加盛大的宴席,又好像春天去登臺眺望美景。唯獨我淡泊寧靜,無動於衷,好像還不會發笑的嬰兒。我是那樣的疲倦,像無家可歸!眾人都有多餘的東西,只有我好像什麼也沒有,我真是愚人的心腸啊,混混沌沌。人們都是那麼清醒,我卻糊裡糊塗,人們是那麼精明,我卻迷惑不知。心靈沉靜恬淡啊,好像淵深的大海;飄逸無盡啊,好像疾吹的長風。眾人都有能耐,唯獨我顯得愚笨無能。我和人們都不一樣,是因為我重視得到「道」的生活。
二十一章
原文: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從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譯文:大德的形態,與「道」一致。「道」這個東西,恍恍惚惚,若有若無。它是那樣的模糊啊,模糊之中卻有形象;它是那樣的模糊啊,模糊之中卻有實物;它是那樣的深遠幽暗啊,深遠之中卻蘊含精氣,這種精氣是真實可信的。從古到今,它的名字永不消失,根據它才能認識萬物的開始。我怎麼會知道萬物的開始的情況呢?就是從「道」入手的。
第二十二章
原文:「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衿,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譯文:「彎曲才能保持完整,歪斜倒能變得直立,低洼反而得以充盈,凋敝才能獲得新生,少取反而會有多得,多貪就會迷失。」因此聖人依據這一原則管理天下。不是只看到自己,才能洞察分明;不自以為是,才能是非昭彰;不自我誇耀,才有功勞,不自高自大,領導才能保持長久;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天下就沒有人能爭得過他。古時所說的「委屈才能保全」等話,怎麼能是空話呢!它確實能使人得到保全。
第二十三章
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譯文:少說教是合乎自然法則的。所以,狂風颳不到一個早晨,暴雨下不到一整天,是誰使它這樣的?是天地。天地的狂風暴雨尚且不能持久,何況人呢?所以求道的人應該知道:求道就要與「道」相同,求德就要與「德」相同,求失就要與「失」相同。與「道」相同的人,「道」也樂意得到他;與「德」相同的人,「德」也樂意得到他;與「失」相同的人,「失」也樂意得到他。不值得相信,才會有不信任的事情發生!
第二十四章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衿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譯文:踮起腳想要高過別人的,反而站不穩;加大步伐想要快過別人的,反而走不快;只靠自己的眼睛,反而看不分明;自以為是的,反而看不清是非;自我炫耀的,反而顯不出功勞;自高自大的,反而不能長久。從「道」的觀點來看,這些自我炫耀,好勝爭強的表現,都是些剩飯贅瘤,令人厭惡,所以有道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
第二十五章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譯文:有一個渾然一體的東西,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它無聲無形,不依靠外力而永遠存在,不停地循環運行,可以算作天下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把它叫作「道」,並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做「大」。大到無邊叫作逝去,逝去叫作遙遠,遙遠可返回本原。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間有四大,而人是其中之一。人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自然為法則。
第二十六章
原文: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譯文:重是輕的基礎,靜是動的主宰。因此,聖人終日行走不離開外出必備物件。雖有豪華的生活,卻不沉溺在裡面。為什麼身為大國的君主,卻輕率地對待天下的事情呢?輕率必然喪失基礎,妄動必然喪失主宰。
第二十七章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而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譯文:善於行路的,不留痕跡;善於言談的,不留話柄;善於計算的,不用籌碼;善於關閉門戶的,不用鎖具也能叫人打不開;善於捆綁東西的,不用繩索也叫人不能解開。因此,有道的人能夠時時教化人民,使人盡其才,所以沒有可遺棄的人;能夠時時珍惜萬物,使物盡其用,所以沒有可遺棄的物。這就叫作內在的聰明。所以,善人是惡人的老師,惡人是善人引以為戒的借鑑。如果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珍惜借鑑,儘管聰明,也難免會糊塗。這真是個精深奧妙的道理。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不妥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