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讀經典 | 《道德經》之三

2021-02-24 發現平凡的美

春節這個最傳統的節日,除了吃喝,文化內涵卻越來越淡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口腹之慾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的期望,失去了節日的幸福快樂感,或許需要補充一些精神食糧來找回應有的快樂。傳統的經典能讓我們找到快樂嗎?

傳統的節日,讀讀傳統的經典文獻,看看書法大家的傳世作品,再聽聽我用心的誦讀,眼下能不能接受到什麼並不重要,我們需要在文化的薰陶中不斷成長。

這個假期,八十一章道德經,每天讀一點與親朋好友共渡新春!

(本文原、譯文都來自《名家大手筆-來自故宮的詩書畫》,書法配圖為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小楷《道德經》,手打、誦讀-李智)

第十九章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慾。


譯文:拋棄了聰明和智慧,人們可以百倍受益;拋棄了仁和義,人民才能恢復孝慈的天性;拋棄了虛偽和財利,盜賊自然就會消滅。以上三條作為法則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們的認識有所歸屬:保持外表單純,內心樸素,減少私心,降低欲望。

第二十章

原文: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累累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淡兮,其若海,飄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譯文:拋棄所謂的學問,才能免除憂患。應諾與呵斥,相差多少?善良與醜惡,相差多大?別人所畏懼的,自己就不能不害怕。自古以來即是如此,不知何時是個盡頭!眾人都興高採烈,好像參加盛大的宴席,又好像春天去登臺眺望美景。唯獨我淡泊寧靜,無動於衷,好像還不會發笑的嬰兒。我是那樣的疲倦,像無家可歸!眾人都有多餘的東西,只有我好像什麼也沒有,我真是愚人的心腸啊,混混沌沌。人們都是那麼清醒,我卻糊裡糊塗,人們是那麼精明,我卻迷惑不知。心靈沉靜恬淡啊,好像淵深的大海;飄逸無盡啊,好像疾吹的長風。眾人都有能耐,唯獨我顯得愚笨無能。我和人們都不一樣,是因為我重視得到「道」的生活。

二十一章

原文: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從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譯文:大德的形態,與「道」一致。「道」這個東西,恍恍惚惚,若有若無。它是那樣的模糊啊,模糊之中卻有形象;它是那樣的模糊啊,模糊之中卻有實物;它是那樣的深遠幽暗啊,深遠之中卻蘊含精氣,這種精氣是真實可信的。從古到今,它的名字永不消失,根據它才能認識萬物的開始。我怎麼會知道萬物的開始的情況呢?就是從「道」入手的。

第二十二章

原文:「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衿,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譯文:「彎曲才能保持完整,歪斜倒能變得直立,低洼反而得以充盈,凋敝才能獲得新生,少取反而會有多得,多貪就會迷失。」因此聖人依據這一原則管理天下。不是只看到自己,才能洞察分明;不自以為是,才能是非昭彰;不自我誇耀,才有功勞,不自高自大,領導才能保持長久;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天下就沒有人能爭得過他。古時所說的「委屈才能保全」等話,怎麼能是空話呢!它確實能使人得到保全。

第二十三章

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譯文:少說教是合乎自然法則的。所以,狂風颳不到一個早晨,暴雨下不到一整天,是誰使它這樣的?是天地。天地的狂風暴雨尚且不能持久,何況人呢?所以求道的人應該知道:求道就要與「道」相同,求德就要與「德」相同,求失就要與「失」相同。與「道」相同的人,「道」也樂意得到他;與「德」相同的人,「德」也樂意得到他;與「失」相同的人,「失」也樂意得到他。不值得相信,才會有不信任的事情發生!

第二十四章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衿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譯文:踮起腳想要高過別人的,反而站不穩;加大步伐想要快過別人的,反而走不快;只靠自己的眼睛,反而看不分明;自以為是的,反而看不清是非;自我炫耀的,反而顯不出功勞;自高自大的,反而不能長久。從「道」的觀點來看,這些自我炫耀,好勝爭強的表現,都是些剩飯贅瘤,令人厭惡,所以有道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

第二十五章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譯文:有一個渾然一體的東西,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它無聲無形,不依靠外力而永遠存在,不停地循環運行,可以算作天下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把它叫作「道」,並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做「大」。大到無邊叫作逝去,逝去叫作遙遠,遙遠可返回本原。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間有四大,而人是其中之一。人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自然為法則。

第二十六章

原文: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譯文:重是輕的基礎,靜是動的主宰。因此,聖人終日行走不離開外出必備物件。雖有豪華的生活,卻不沉溺在裡面。為什麼身為大國的君主,卻輕率地對待天下的事情呢?輕率必然喪失基礎,妄動必然喪失主宰。

第二十七章

原文: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而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譯文:善於行路的,不留痕跡;善於言談的,不留話柄;善於計算的,不用籌碼;善於關閉門戶的,不用鎖具也能叫人打不開;善於捆綁東西的,不用繩索也叫人不能解開。因此,有道的人能夠時時教化人民,使人盡其才,所以沒有可遺棄的人;能夠時時珍惜萬物,使物盡其用,所以沒有可遺棄的物。這就叫作內在的聰明。所以,善人是惡人的老師,惡人是善人引以為戒的借鑑。如果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珍惜借鑑,儘管聰明,也難免會糊塗。這真是個精深奧妙的道理。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不妥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享讀經典 | 《道德經》之二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口腹之慾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的期望,失去了節日的幸福快樂感,或許需要補充一些精神食糧來找回應有的快樂。傳統的經典能讓我們找到快樂嗎?傳統的節日,讀讀傳統的經典文獻,看看書法大家的傳世作品,再聽聽我用心的誦讀,眼下能不能接受到什麼並不重要,我們需要在文化的薰陶中不斷成長。這個假期,八十一章道德經,每天讀一點與親朋好友共渡新春!
  • 享讀經典 | 《道德經》之一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口腹之慾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的期望,失去了節日的幸福快樂感,或許需要補充一些精神食糧來找回應有的快樂。傳統的經典能讓我們找到快樂嗎?傳統的節日,讀讀傳統的經典文獻,看看書法大家的傳世作品,再聽聽我用心的誦讀,眼下能不能接受到什麼並不重要,我們需要在文化的薰陶中不斷成長。這個假期,八十一章道德經,每天讀一點與親朋好友共渡新春!
  • 道德經,讀不懂也要讀
    從現有《道德經》文字中領會老子的思想,才是品讀《道德經》的核心,而不是考證並為老子的原文原意糾偏。即便非要這樣去做,也是專門研究老子的人該做的事。 回顧一下,自己讀過不下6種版本的《道德經》,目前手頭時常翻看的一本是九州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清代黃元吉所著《道德經講義》。
  • 《道德經》中的10句經典名言,常讀常悟,才能參透出其中真諦
    三、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出自《道德經·第六十三章》。輕易許諾別人的人,一定是缺少信用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遇到的困難就一定多。夫惟弗居,是以不去出自《道德經·第二章》。功成而不居功。正由於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績不會失去。八、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出自《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 《遇見自己〈道德經〉的學與思》
    遇見自己 《道德經》的學與思 一、為什麼推薦大家讀道德經? 《道德經》是萬經之王,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性經典之一。該書文字之簡約,寓意之錘鍊,古今中外無出其右者。
  • 品讀經典|《道德經》中有哪些讓人「醍醐灌頂」的句子?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道德經》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也被譽為「萬經之王」,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 被篡改的《道德經》,隱藏著什麼?不言經而言道,讀經之正法!
    甚至於我們就算找到秦本,也有可能與文始真人所傳本有諸多不同之處,甚至於文始真人所傳與太上所授之本都有可能不是字字相同。多方取證,不言經而言道,才是讀經之正法。實際上並不是想拉古人和自己共鳴,而是符合文學傳播理論的,要知道文字一旦被傳抄,其思想就不單單是作者一人的,還有後人的再創作。
  •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迷茫時,來讀一讀《道德經》|文藝學堂
    出身文化之都鄒城的黃向軍,從小就熱愛國學,尤其偏愛《道德經》。他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道德經》之妙,在於它原文5126個字,解讀卻有5000萬字。因為沒有標點,光是開篇6個字,「道可道非常道」,就有3種斷句,3個不同的解釋。但在黃向軍看來,《道德經》本就不是讀的,是用來悟的。在北大的日子裡,黃向軍對比了5個版本的《道德經》,逐字逐句精讀原文。
  • 《道德經》經典三句話,道盡人生真諦!
    文/飛魚《道德經》是我認為每一個人都值得擁有的一本書,裡面闡述的都是人生智慧和哲理,能夠啟發我們的生活和人生發展的方向。下面選取的是《道德經》中的三句經典句子,希望通過閱讀,可以讓你明白人生的意義。01《道德經》的第十三章中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這句話說出了人生中的喜怒無常,也說出了人生因為一些事情而悲歡不定。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二
    「仁」是老子《道德經》裡的核心價值觀,「仁」的真諦即是愛物愛人!「仁」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一種倫理觀念,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在老子以後,以及道家、儒家將其發展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道德標準、人格境界及哲學概念。從「仁」字的字形來看,它是從人從二,也就是說人們應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就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
  • 朗朗三字誦,一把打開《道德經》玄妙之門的鑰匙
    作為一部國學經典、傳統巨著,老子《道德經》歷來以深奧著稱。如何能讓這部書讀來通俗易懂,能讓青少年讀起來朗朗上口?周羅生先生的答案是:用白話三字誦的形式,給這部宏文巨著一個新的註解。近日,由湖南望城籍作者周羅生創作的《老子〈道德經〉白話三字誦》一書,由民主與建設出版社出版。
  • 《道德經》是中國人的生命之書,可惜90%的人都理解錯了
    二十歲的人讀完,人生的方向更加明朗;三四十歲的人讀完,身心豁達輕鬆;五六十歲的人讀完,頓有重生之感……「 年終大促 」一套原價 ¥132折後只要 ¥118 《道德經說什麼》 ,尹喜的註解側重於養生,呂洞賓的註解側重於煉丹修行,王弼的註解側重於文譯……我們現在讀了這些註解,也很難將《道德經》與自己的實際生活結合在一起,真正解決我們的身心健康問題與工作生活煩惱。
  • 你的孩子去讀經了?
    每一位心中仍懷有高尚理想與信仰的中國人,都在思考:中國今天社會道德的淪喪、崩潰,根源在哪裡?   一言以蔽之:人性的淪喪!我們已經忘記了聖賢所告訴我們的做人之本: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兩千多年前的《大學》早就告訴我們了: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德行才是我們生而為人應該有的為人之基,處事之本。
  • 易經解道德經之四十三 正確讀無為之有益這五個字才好理解本章
    老 子: 「道 德 經」 : 第 四 十 三 章天 下 之 至 柔 , 馳 騁 天 下 之 至 堅 。無 有 入 無 間 , 吾 是 以 知 無 為 之 有 益 。不 言 之 教 , 無 為 之 益 , 天 下 希 及 之 。
  • 老子道德經的三個最高智慧,柔、靜、慢!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五千字的《道德經》成就了中國古代哲學的高峰。在此時,我們不妨讀一讀《道德經》,用老子的大智慧,獲得精神上的大清涼。老子的「清涼」主要表現在三個字上面:柔、靜、慢。柔,可以說是老子的第一法寶。《道德經》貴柔。
  • 依託道德經和金剛經,說說尼採、王國維、宋代禪宗的三重境界
    解讀國學的巔峰之作《道德經》,期待讀者能夠通過我的視角,重溫經典,借鑑古人的思辨精神,打磨屬於自己的生活。老子在《道德經》第11章,寫下這樣一段話,「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 《道德經》經典的5句話,講訴人生大智慧,不愧是「萬經之王」
    現在很多人不愛讀國學了,有些人被洋槍洋炮打怕了,失去了文化自信力,殊不知,外國人正在潛心研究中國的老莊哲學,尤其是老子的《道德經》。一邊是國人輕視下中國傳統文化,一邊是外國人在中國傳統文化找真理,真是可惜,可悲,可嘆。今天給大家講講《道德經》中經典的5句話,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白巖松:不要讓自己陷進金錢的局中,讀道德經幫你尋回真正的自己
    而之前白巖松在做客「烏鎮文化講堂」時,就曾說《道德經》是他的生命之書。他也在這場演講中提到了他與《道德經》結緣的故事。由此可見,《道德經》在他的生命中扮演著一個多麼重要的角色,就好像一位老者,為他指明了前行的路。就連魯迅先生也曾說道:「不讀《道德經》一書,專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 《道德經》究竟講了些什麼?被後世譽為萬經之王,並奉為寶藏?
    著有《道德經》一書,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他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到了唐朝武宗時期老子被定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但是早期的道士卻認為老子是太清神的手下。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 《道德經與個人成長》:寵辱若驚,虛極靜篤,少私寡慾!
    《道德經》是一本讓你越讀越成長的巨作,這比去參加很多低質量的學習要有用多了。《道德經》有八十一篇,篇篇經典。不用說讀懂其中一篇,哪怕是只懂其中的兩三句話,都能讓我們受益無窮。比如,如果你能真正悟透以下三句話並進行實戰,不成長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