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和光同塵

2020-12-14 超凡博弈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呵,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也,象帝之先。

衝:通盅,器物虛空,虛也。用之,因此。有弗盈:有,通又;盈:滿器也,引申為盡;弗盈,即是不溢。

大「道」空虛開形,但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的。言道是虛空的,因此又是豐滿而不外溢的。

▼▼▼

道」,總是保持一種虛空的狀態,化生萬物而來。它永遠保持中空的狀態,總是不盈,這就是「天之道」的特點了。

大家注意一下,這裡老子行文又回到了天之道,這樣反覆的講天之道的特點,目的就是讓人們從天之道身上學習,而更好的進行人之道。

確實在生活中,如果我們做事能模仿遵循「天之道」,符合自然客觀規律的活,效果肯定會事半功倍的。

天之道」就是讓大家保持一種虛空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中更容易創造、更容易接納,這是我們人生中的一個大智慧,必須好好感悟才行。

一個人如果經常保持一種虛空的狀態,自然不會自滿,而天天進步了。其實,這就是一種智慧,讓人不斷地去探求新的靈感、知識。

確實也是如此,生活中好多靈感以及體會,感悟,乃至秘密等,就是在保持虛空狀態的時候,靈光一現而有所頓悟的。

如果我們時刻和「天之道」相契合、相接軌融合,可能就會有更多的能量,更多的靈感會進入您的身心,從而來幫助您感悟,儘管這是一個沒法證實的秘密。

但是,但凡有一些悟性的人,相信自會有所了解的,毛塞頓開的感覺,有時候真的很美妙啊。

淵呵,似萬物之宗。」淵」水深稱淵。呵,傳世本作「兮」,音同阿。

宗,主也,萬物被其化,故為之宗。 「道」,深邃、深遠,像萬物的起源一樣,是萬物的源頭。

「挫其銳,解其紛」。」挫」指挫傷、摧折;」其」代表萬物;「銳」指銳氣、鋒芒;「紛」為紛爭、矛盾。 道為了把萬物攬入懷中,使萬物和睦相處,必須去除它們的鋒芒,化解萬物之紛爭和矛盾。

「和其光,同其塵」。

和」指衝和,混合;「光」指光芒,與眾不同的光輝、榮耀;「同」指共存於、匯聚於,聚集到一起;「塵」指塵土,塵世、人世間。

每一個萬物都有自己獨特的光芒,道為了讓萬物和諧共存於紛繁複雜的塵世間,必須去衝和每一個事物獨特的光芒,使它們不再具有特殊的身份,一視同仁。

「湛呵,似或存。湛」也是深遠的意思,深遠好像是存在的。

」道」一開始無名無形,你說它沒有它還有,你說它有,又無名無形,好像一開始就是模糊,難以揣摩的。

「吾不知其誰之子也。」這是說創造世界源頭的這個力量,我也不知道是誰創造的它,我更不知道它是誰的兒子。

在這裡,老子承認了他認識局限性了,也就是說他能夠猜測分析到的,就止步在「道」這裡了。至於,前面是誰創造了「道」,他也不知道了。

「象帝之先」,」象」通常解釋為好像的意思,好像我現在認為的天地,上帝的前面,它的祖先生出來我們現在的天地

當然,如果這樣理解可以是可以,但不夠深刻。

其實,這個「象」在古代最早並不是說像什麼的意思。「象」在最早的時候,說的不是好像的意思,而是呈現出的形態稱之為「象」。

天帝,就是上天或上帝,就叫「象帝」。」道」,是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這個世界的天帝之前的力量。

「道」,是虛幻並且無形的,但它的作用卻是永遠不會竭盡的。

它是那樣的淵深,就好像是世間萬物的宗主;它能不露鋒芒,化解紛爭,調和光芒,接納塵埃它又是那麼幽隱,好像沒有卻又仿佛存在。

我不知道它產生於何處,似乎在天帝出現之前,它就存在了。

老子這裡其實在告訴我們一個規律,「道」所體現的規律是排在前邊的。

我們所看到的這些,我們認為世界的主宰,其實是按照這個規律生發而出來的,它很有可能只是這個規律的監督者而已。

所以老子才會這樣說:我不知道「道」是誰生的,「道」是誰的兒子。

但是,「道」它所呈現出來的規律,是我們所看到的這個世界的天帝,它主宰著前邊的力量。

我們只有尊重「道」的規律,這個法則,這個世界運行的密碼。

而道,本質上還只是這個規律的執行者和監督者,這就是老子認為的世界運行法則,也是他的哲學系統論。

相關焦點

  • 《道德經》:和光同塵,安寧恬淡
    和光同塵 或許在別人眼中,自己猶如花叢中一株普通的野花,任我芬芳調零,無暇顧及。然而在親人眼裡,我又是一棵可以依靠的果樹,春華秋實,年年繁茂。和光同塵 和光同塵來自《道德經》第四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 《道德經》第四章,和光同塵
    道德經第四章:(1)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2)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至於天帝的如何出現,就需要另行看待,道德經也沒有具體交代。而這裡提到了天帝,那麼就會牽扯宗教當中提到的鬼神之類的無形存在,以及超自然能力的存在。而這在過去文化當中也是一種很普遍的認知。比如巫術,巫醫,巫文化就是說的這些方面多東西。這一章的體量小,那麼就多說點,道為何能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 和光同塵,與時舒捲
    」和光同塵「出自老子的《道德經》,一共出現了兩次。一次是在第四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大概意思就是:「道」是空虛而無形的,但是它使用起來卻是無窮無盡的源泉。
  • 讀成語、知典故——和光同塵
    成語和光同塵,讀音:hé guāng tóng chén。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智慧的成語,典出於春秋時期老子《道德經》第五十六章。《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原文: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 論語148丨和光同塵的真正意思是什麼
    廣莫找到了這個契機,就是《道德經》中出現過兩遍的四個字。前幾天徒弟某爺給大家秀他的手機殼,就是這個圖。和光同塵。先講什麼叫和光同塵。想想為什麼要把光和塵兩個名相放在一起?這種用法除了形成這個成語本身之外,空前絕後。
  • 《道德經》5個成語,說透中國人的智慧
    《道德經》裡既有古人的理論智慧,也有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許多很常用的成語,其實就出自《道德經》。儒風君從中選出5個成語加以解讀,領會被老子寫入《道德經》的那些生活智慧。金玉滿堂【原文】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 《道德經》:5個成語,說透中國人的智慧
    2021-01-11 08:22:10 來源: 環球美文精選 舉報   《道德經
  • 周深演唱電視劇主題曲《和光同塵》,體驗非凡啊!
    12月16日10點,由周深演唱的電視劇《大江大河2》主題曲《和光同塵》在QQ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上線。踩著點給新歌接生,這首歌真的是不愧是正劇扛把子正午陽光的主題曲啊!周深的這首《和光同塵》真的唱出了中華民族在歷史滾滾洪流當中復興的感覺,聽著聽著就讓人不知不覺地溼潤了眼眶,但並不是悲傷,而是帶著激勵、激動、希望、期盼的感情。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人到中年,我總結的一個重要經驗就是:人生在世,一定要和光同塵
    這個詞語出自《道德經》,原文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絕妙啊,如果我們能對這句話知行合一,那麼人生在世幾乎就是無往不利。
  • 周深《和光同塵》是什麼電視劇的主題曲?周深《和光同塵》歌詞
    電視劇《大江大河2》主題曲《和光同塵》上線啦,周深傾情演唱,這首歌帶著催人奮進的力量,動情動人,溫暖入心。那麼周深《和光同塵》歌詞是什麼?下面小編帶來:《和光同塵》完整版歌詞在線聽歌。  周深《和光同塵》歌詞是什麼和光同塵--周深  和你一起歌  和你一起合  月落星沉  日出東海  和你走過  理想的大河  從容的  沸騰著(奔騰)  你看那 盛放的花兒  來自期盼的種子
  • 《道德經》中沿用至今的12大成語 洞見人生大智慧
    【出處】《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水,有滋養萬物之德,而不與萬物衝突,有趨下謙和的義,滌蕩汙淖的善、滴水穿石的志、奔赴百仞之嵠而不畏懼的勇,浩浩不息接近於道。所以,孔子說水有九德。
  • 哪些日常用語出自《道德經》?
    而當我們研讀老子的《道德經》時也會發現,同樣有相當多的日常用詞和成語出自《道德經》。 一、天長地久 出自《道德經》第七章原文:「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二、受寵若驚 出自《道德經》第十三章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 《遇見自己〈道德經〉的學與思》
    遇見自己 《道德經》的學與思 一、為什麼推薦大家讀道德經? 《道德經》是萬經之王,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性經典之一。該書文字之簡約,寓意之錘鍊,古今中外無出其右者。
  • 道德經,讀不懂也要讀
    包括距離老子時代近一些的人,對《道德經》的傳播和解讀,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在流傳過程中,因為書寫、解讀上的疏忽、訛誤,勢必讓原文原意出現不可避免的各種錯誤。 兩千多年過去,《道德經》自然也就有了各種各樣大同小異的版本流傳下來。好在萬變不離其宗,老子的觀點和思想還是在這與原文原意稍有出入的5000言中近乎完美的表達出來。
  • 相反相成,和光同塵
    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似乎太白的東西總是顯得很混濁,太方正的東西總是看不出稜角;最美妙的音樂似乎顯得很稀薄,最宏觀的景象似乎處於無形之中;最完美的東西似乎也有一種缺陷,最直接的東西似乎也有曲折的地方;最聰慧的人也會有笨拙的時候;最善辨的人也有木訥的時候。
  • 老子道德經,道盡人生真諦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譯文: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樣。水乃萬物之源,可它卻利養萬物而於世無爭,始終保持一種平常心態。它安處於眾人不喜歡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於道。——老子《道德經》第二章譯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感悟:天下事物,在表觀上總是分為真、善、美和假、惡、醜兩個對立的方面。自古都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 《道德經》的現代價值和世界影響!
    歷代學者注釋《道德經》者甚眾。元代著名道士、正一天師張與材總結當時的《道德經》注釋情況說:「《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餘家。」元代以降,迄至今日,注家更多。歷代《道德經》註疏的重要意義,舉其著者,即可窺豹一斑:先秦的韓非作《解老》、《喻老》,以老子之道作為法家的理論依據。曹魏王弼的《道德經注》,成為「魏晉玄學」的奠基之作。
  • 淵回道德:《道德經》的根脈魂是什麼?老子本意的源頭脈絡在哪裡
    老子本意的源頭脈絡在哪裡道德經的根是道! 道德經的脈也是道!! 道德經的魂同樣是道!!! 為什麼說道德經的根是道呢? 所謂的根,是根本,是源頭。 道德經的根本,道德經的源頭,毋容置疑就是道。那麼這個東西到底是啥呢?當我們翻閱整本道德經,反覆研究,反覆琢磨,就會發現。